跨界经纬学术 | 江扬:你不是一座孤岛
*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感谢江扬老师对“跨界经纬”的大力支持!
你不是一座孤岛
江扬
疫情像逃离了潘多拉盒子的魔鬼,让你猝不及防,让你手足无措。原本订好去加州的机票,一改再改,最后还是在身不由己的六月下旬飞往美国,开始一段人称“逆向”的行程。
从家里出发已是一线医护人员的标配,N95口罩、护目镜、手套,还有防护服傍身。以往人头涌涌的香港国际机场如今冷冷清清,到处贴着“已消毒”的字样,排队的地标是“请在一米黄线外等候”,当然你不会看到队伍。进入机场测量体温、安检登机测量体温······紧张和惶恐,让人感觉呼吸困难,护目镜里的视线模糊。
舷舱外的夜已经很深了。环顾机舱内,我的座位前后都有空位。几乎无人看电视,个个都在蒙头盖脸睡大觉。也许,此刻扑入那个疫情蔓延的国度,心中涌动的都是和我一样的惆怅与不安。我不敢大口喝水,更不敢张口吃饭。吞下一粒安定药片,醒来已经过去10个钟头。空姐在派发蓝色海关申报表的同时,还增加了一张白色的“赴美旅客健康申报表”,表格的顶部写着“每位到达美国的旅客均需填写”,底部写着“本信息的收集为强制性的”。我认真地回答并填写了每一个问题。
洛杉矶机场的入境大厅里空空荡荡。没有人为你测量体温,更没有人告诉你需要居家隔离14天,疫区应该做的事情全部省略。我把在飞机上填写好的健康申报表与护照一起递给移民官,他看都不看就把健康申报表退给我。在推着行李车经过海关时,我再一次递上健康申报表,海关官员照样不看退给我,只有带回家留作“纪念”吧。百思不得其解的我,问开车来洛杉矶接我们的朋友,他调侃地说“你是来疫区查你什么呢?”
到家已是半夜2点。一直没吃东西的肚子,在极度疲惫中饥肠辘辘。打开冰箱,找不到马上能吃的食物,只好继续啃饼干。“噔”地一声,微信中跳出一张照片,是邻居洁发来的:微弱的月光下,我家大门的把手上挂着一个袋子。接着是她的一段语音:“我蒸了南瓜排骨放在玻璃罐里,还做了米饭。你们到家时可以有点东西吃。” 她的话犹如一针强心剂,让我瞬间复活过来,才想起我们是从车库进来的,完全没有留意大门。这个南瓜排骨和白米饭比所有的山珍海味都要让人心动,我的眼睛潮湿了,那睫毛上挂着的,是悄然而下的夜露吗?
第二天清晨,大门口又放着一盒鸡蛋、一罐牛奶、一瓶酒糟和洁自己烤的面包。不久,Angela打电话来说“居家隔离需要什么我可以送过去”,Zhiming发微信“有需要我们做的随时讲”,晶告诉我网上购物的地址,丽介绍自己烹调的秘诀,春邀请居家隔离结束到她家吃西班牙海鲜饭,平和李相约在办公室聚餐聊天······ 这都是我熟悉又熟悉的声音,心里相继浮现出一个个可亲的身影。在疫情笼罩下,人与人之间彼此关怀、彼此扶持、彼此照料,成为抵御灾难的巨大精神力量。每每念起,我都有种难以用文字表达的感动。
离开香港时,特别购买了一些口罩,寄给远在波士顿的姑姑表妹一家,送给圣迭戈的姐姐姐夫嫂子侄子,送给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没有忘记送给打扫房屋的墨西哥工人和修整花园的墨西哥园丁。当我把口罩送给园丁Cipriano时,他用手在衣服上擦了几下,即刻打开盒子从中取出一个口罩戴上。嘴里一边感谢一边抱怨说到处都买不到口罩,还说要把这些口罩留给他的孩子用。
真是让人弄不明白,从1月20日美国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在华盛顿确诊,到600多万人,死亡超过19万人。每天都在飙升的一个个冰冷数字,后面却是千千万万条鲜活的生命。而今,口罩在美国仍是奇缺品,就像酒精一样。网上订购的食品箱子送货到家门口时,都少不了用酒精消毒后才能打开。我曾多次登录多个网站都无货,忍不住张口向洁求助。她说:“别著急,我先将已经用开的酒精装半瓶给你。” 这半瓶酒精,在疫情的冷酷和距离中,显得那么真诚,那么实在。
如果我不曾听到朋友梅的语音,几乎忘掉端午节这天。想象一下吧,往年广州的端午节,珠江上千舟竞渡,顶龙头,结七彩,锣鼓喧天,站在阳台上看得热闹非凡。吃粽子,当然是端午节最重要的元素。梅让儿子开车把粽子送到我家的门口,每一个,都沉甸甸的。手工包裹的粽子,在蒸煮中翻腾着浓浓的荷叶特有的清香,感觉那是能够慰藉心灵的、从来没有这么好吃的粽子。
刚刚结束自我居家隔离,就接到大学同学青从洛杉矶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院子里的柿子树今年结满了果,果子太多吃不完,都做成了柿子干,还记得我特别喜欢这一口,专门存放在冰箱里给我留着呢。想起那年去她家,硕果累累的柿子树就是一道诱人的风景线。不过,现在我没有勇气开车去看她,也谢绝了她来看我。几天后,我惊喜地收到了她快递来的柿子干,看上去色泽鲜艳,每一片都切得薄而均匀。我停不住口地吃起来,甜而不腻,仿佛她就站在我的面前看着,笑容里透着亲切。
平常的时光如水流逝,没有涟漪,流过便也流过了。可是在疫情期间,越来越会发现,那些有花朵芬芳的日子,有月光的夜晚,有朋友关心的瞬间,有一些特别的时候,你曾被一双深情的眼睛深情地注视过。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这些注视都是温暖所在,幸福和快乐所在。这些注定都是要被记忆着的事情。
清晨的云从海上弥漫过来,乳白色的雾气袅袅升腾。那样的深,那样的浓,像流动的浆液,缓缓地罩住了行驶中的轮船,罩住了岸边的沙滩,罩住了树林里的屋顶。雾化的海水在深蓝、浅绿、灰白之间不断地变换,显得有点魔幻。站在露台上的我,任雾气轻轻地缠绕,钻进我的髪间,钻进我的指尖。
这里是加州圣迭戈北边的小镇拉荷亚(La Jolla),在西班牙文中是“宝石”的意思。它紧靠在太平洋的弯曲海岸线上,三面环绕著峭壁和海滩。阳光在一年四季里都是那样明媚那样充足,气温早晚相差不多都是那样清爽那样凉快。独特的西班牙文化丰富了人文历史,绮丽的海洋景色交织出“迷人的”气质。凸显与众不同的是黄昏的海平面,无限延伸到天水相交处,夕阳的颜色在每一秒内变幻莫测。静静待落日沉入海底的刹那,一轮红日就好像被大海这头巨兽逐渐吞噬,用尽力气展示出最后的惊艳。
不到5万人口的小城,“宝石”般的流光溢彩也没能挡住新型冠状肺炎患者的与日俱增。即使政府宣布进行“居家”与“社会疏离”政策,“软性”封闭部分海滩及海滩停车场,尽管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海洋研究所专家恳求海边冲浪、划皮艇、单人划桨者及沙滩上的人群,都应该远离海边,因为微小的病毒水滴,也会漂浮在空气中被海风四处吹散。
然而,在漫长蜿蜒的海岸线上,挑战沙子阻力的跑步者,继续在欣赏海景的同时迈出艰难的每一步。嬉闹的儿童就像牛顿说自己“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一样跳着、跑着,为拾到了一块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发现了一枚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漫步的人、冲浪者、划皮艇者······无一戴口罩。确诊的人数日日飙升,像荡高的秋千揪紧每个人的心。
晚饭后的走路,是我每天唯一外出的机会。戴上口罩和墨镜,走在散布座座房屋的山坡上,高高低低,曲曲直直。每栋宅院,都是超个性的混搭,你很难找到一所完全相同的房子。殖民地风格、牧场式风格、西班牙风格······相互之间有融合,又有影响,醒目却不过分夸张,次次经过都让人看不够。
装点在各家门口的树木奇形怪状,虽然许多都叫不上名字来,可是每一棵树都值得凝视和欣赏。它们安静地吐故纳新,在自然界的外力下随意长成天然的艺术。暮色中偶尔吹过的风,不过凉也不过暖,刚刚好。这好中似乎还夹杂着花香,树香,它们都会在远远的空气里用香味勾勒出自己的样子。我喜爱这种感觉,甚至喜爱树儿们花儿们铺出的小路。偶尔遇见三三两两散步和遛狗的人,他们都没有戴口罩,说说笑笑地在晚霞中走着,好像疫情跟他们相距遥远。
7月4日是美国通过《独立宣言》,脱离大英帝国独立的纪念日,也是美国的国庆节。可是一点也不给面子的新冠疫情,确诊人数在全美40州持续攀升。各州政府取消了往年的游行活动和烟火表演,海滩和酒吧也纷纷关闭。那天,散步经过一家又一家的门口,汽车排了一溜儿远,鸡翅、肉排、热狗混在一起的烧烤味香了一条又一条街,疯狂群嗨的Party夹杂着音乐声传出老远。一个大宅的门口,一块手写“Black Lives Matter!”(即:黑人的命很重要!)的牌子摆在石头旁边。
自从5月25日明尼苏达州发生白人警察暴力执法造成非裔美国人佛洛依德死亡后,这条黑人运动口号带出的反种族歧视和抗议警察的示威活动,在美国各地迅速蔓延,到后来演变为打砸抢烧的暴乱。骚乱者经过的一些店铺,尽管已经在门窗外面钉上木板,甚至贴上支持抗议的标语做护门神,仍然未能幸免,被人撬开抢劫一空。
维持社会稳定的警察,变成了人们眼中的过街老鼠。众多的老百姓,似乎觉得自己失去了安全感。枪在这个时候,成为人们自卫的武器。朋友们恐惧治安恶化,纷纷购置枪支弹药自保。大家相约一起去打靶,我提议找个空旷的地方,别去闷热、幽闭恐怖的室内练枪。
通往墨西哥边境的杜尔祖拉,尘土飞扬杂草丛生。去靶场的路越走越颠簸,几乎是在陡峭的泥土和岩石路面上开车行驶。许多起伏的小山丘下,是一个接著一个乱糟糟模样的牧场和陈旧的马厩。超过60年历史的南湾枪支俱乐部野外射击场,就在这个鹌鹑,山猫,土狼和鹿栖息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里。6个靶场分佈在不同的山坳里,主要射程分别为25、50、100、200、300和800米的范围。
靶场开阔,一个个射击台排列成行。这个会员制的枪支俱乐部不提供租枪。朋友明自带枪支,弹药也装了好多盒。有几年没摸枪的我,第一次使用5种不同的枪,跃跃欲试中夹杂着一点点紧张。站在一个射击台前,我想先从最小的枪开始,拿起了外号“掌心雷”的微型手枪。这枪是风行几十年007电影中詹姆斯·邦德的代名词,曾经获得不少女性的青睐,成为藏在精緻坤包里的防身利器。巴掌那么大的枪,设计非常轻巧。我右手举起枪,再用左手托住右手,帮助枪支减轻晃动。然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呼吸,屏气凝神,三点成一线后击发,虽然枪管短了些,可是发发子弹都没有脱靶。
澄明的天空,不含一丝杂质,视野越来越清晰。我再换一把有着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经历的勃朗宁,传说它对美国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大概就是让你的内心充满无限的遐想与感慨。击发的那一刻,右手有着明显的扳机感,后座力确实比其它的枪小许多。而另外一支与它差不多长短的左轮手枪,子弹出膛时不用自动抛壳,转一转就可以开始下一枪的操作,换弹匣也得心应手。听说美国警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佩戴的是左轮手枪,在近距离的武器中,即使左轮手枪一旦瞎火,只需要再扣一次扳机,马上就能补一枪。如果换成自动手枪,遇到突发情况时,再要退弹已经来不及了。
乒乒乓乓一轮,弹壳散满一地。明的子弹管够,不是一个人或者一把枪打上几发就完事,颇有随便突突随便打的节奏。我很珍惜,一发一发地瞄,一发一发地打,感觉自己就是个战士,只有弹无虚发,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明指着射击台上他的那支狙击步枪,让我试试。我坐在射击凳上装弹、上膛,探身向前,将脸紧紧放在枪托的托腮架上,上上下下地调整好间距,再从瞄准镜里“瞄”出去。
目标在镜片上的线条与刻度里显得格外清晰与明亮。我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几乎在弹壳飞出的同时,火光迸发,远处300米的钢板靶子传来子弹命中的“噹噹”声,通过瞄准镜我能看到自己打的子弹穿过钢靶留下的圆孔。射出子弹后的枪口冒出丝丝缕缕硝烟,甚至狙击步枪带来的后座力······都足以点燃每个体验者的热血和激情。
旁边射击台是梅的儿子,个头高大的他递给我一把霰弹枪,熟练地帮我装上弹匣。有人也叫散弹枪,那子弹看上去又粗又大。我右手握住枪柄,让枪托压着肩关节的内侧。瞄准时却找不到缺口,只见准星,一下子我就蒙了:没有缺口怎样瞄准呢?他说霰弹枪没有缺口,你的枪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特别适合近距离和突发事件。前不久,洛杉矶的一个华人屋主遇上盗贼持双刀闯入劫车,男主人就是用霰弹枪上膛吓退了劫匪。
在美国,拥有武器是宪法规定和文化的一部分。买枪就跟买菜一样,从沃尔玛连锁超市、到街边的体育用品商店、再到私人枪支店,都有枪支出售。18岁成人就可以合法买到枪支和弹药。从前外出不关车库门都安全的拉荷亚,现在盗贼入屋行窃的事件屡屡发生。华裔为了防身护家,自发建立起安保群。遇上一家有事,大家合力帮忙。此时,我深深感到守望相助的伟大。
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你不是一座孤岛,在茫茫大海里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大陆里的一片,或者沧海里的一汪。那一刻,我没有了孤独,没有了恐惧。这样的被释放,在美国的日子里我不知有多少次。总之,被释放的那一瞬间,我是从内心深处触摸到感动的泪滴了。
作者介绍
江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香港《文汇报》首席记者。
注:
摄影:欧伟建
图片由江扬老师提供
本文首发于香港《大公报》2020年8月31日和2020年9月8日
总编:凌逾
责编:王媛婷
往期精彩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第1929期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