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医大师颜德馨:坚守文化自信 不忘岐黄初心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颜德馨出生于中医世家,悬壶济世近80载,在传统中医“八法”之外创立“衡法”;他坚持以弘扬和传承中医传统为使命,一生追求“德技双馨”;他运用中医疗法治疗非典患者,有效解决了激素治疗引发的纤维肺问题;他领衔的“颜氏内科流派’,是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之一……

颜德馨走了,带着对中医学近一个世纪的深厚积淀,带着对中医文化的坚定自信,带着对岐黄之术的执着初心……他的离世,是中医学界的巨大损失;他的精神,将永远烛照着中医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民族危亡之际 坚守文化自信

颜德馨为儒学先贤颜回的后裔,1920年11月出生于江苏丹阳颜氏老宅。彼时的中国处于民族危亡之际、内忧外患之中。国势倾颓、列强入寇,一部分国人在重重重压之下失却了文化自信,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这在医疗卫生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部分民众将传承数千年的中医学视为“非科学”,当时的官方卫生部门甚至也制定了歧视中医的政策。

即便面对极为不利的大环境,在深得孟河医派真传的父亲颜亦鲁熏陶下,年幼的颜德馨就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自信。9岁时颜德馨入读白云街鸣凤小学校,同时走读于精通儒学的周鲤庭老师。从汉儒的章句之学开始到宋儒的义理之学。小学毕业后,受教于杨锡甫先生。杨锡甫是江苏省有名的数学专家,曾任丹阳县教育局长,满腹经纶且头脑开明,他对颜德馨在自然科学、逻辑学与国学方面的授业,影响并深化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良好的国学功底为他学习中医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自12岁起,父亲开始令颜德馨学习《黄帝内经》,他常随父亲挑灯夜读。杨锡甫很严格,每日督其背诵一章,若背不出,就会用木尺打手心作为惩罚。学习《黄帝内经》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生命观、自然观以及整体观念的认识,亦能塑造中医独特的认知思维,但在读《内经》之初,颜德馨着实无法领悟其中的含义,他只是一味地读下去,父亲鼓励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所感悟。”待熟读《内经》之后,父亲又嘱其涉猎《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医籍。

1936年,16岁的颜德馨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中国医学院破格录取,并插班就读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系统地接收中医药专业教育。除了学习中医基础课,如内经、伤寒论、温病学、病理学、药物学、方剂学、诊断学、治疗学、医学通论、医学选粹、医学史、医案、论文等外,还以临床跟师学习为主。颜德馨每天安排半天到名医诊疗所抄方,抓住机会随徐小圃、秦伯未、盛心如、单养和、祝味菊等中医大家学习,这些老师既有深邃的学识智慧,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专题报告,理论联系实际,解疑释难,深入浅出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语言多切中要害,足令人茅塞顿开,这些经历大大拓展了他思维的广度。颜德馨根据自己的爱好,不拘一家,多处拜师学艺,兼学不同流派,不同科别,师从多人,令他受益匪浅。

传承医道精髓 衡法理论创新

1939年7月,颜德馨于中国医学院毕业。8月在山海关路延陵里3号自立私人诊所。1945年抗战胜利,举家迁返故里,并创办“德社”免费为儿童接种疫苗,免费施诊给药,通函问病,又为丹阳两家报纸开辟《中华医药》《民族医药》两副刊达60余期,很受民众赞许。被公推为丹阳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又受聘于丹阳县外勤记者联谊会顾问。

1949年丹阳解放,他积极参加迎解放活动和组织全县200余中西医师联合筹委会,由公众推举、政府任命为医联筹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如枯木逢春,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强调“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并重”,初入医林的颜德馨以满腔热忱投入到祖国建设事业,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颜德馨放弃自设诊所之高额收入,受聘于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并参加了农工民主党,担任农工党闸北区委副主委,因其工作的突出表现被评为上海铁路局先进工作者,光荣参加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大会。

颜德馨在传承前人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金元四大家”,给颜德馨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丹溪,受“重实际、主务实”的哲学思潮的影响,面对疾病谱的某些改变,为了提高疗效,打破了因循守旧、一味崇古的束缚,开展积极的学术争辩。刘完素的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论、李东垣的脾胃论、朱丹溪的相火论等,均属独具灼见。他们先后在学术理论与临床实际中独树一帜,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金元四大家”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推动颜德馨创立中医学新理论的不竭动力。基于临床疗效的支撑,他继续自己的气血学说探索研究之路。他通过对古今瘀血学说的研究和长期临床观察,提出对血瘀证的诊断,应该以四诊为主,以实验室为辅,总结提炼出“颜氏血瘀证诊断法”。他在中医典籍与临证经验双重基础上深入探索,认为人体气血流行全身,是脏腑、经络、形体、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临床意义重大。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如果气血失去流畅就会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导致气血艰涩和失衡,这样势必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引起脏腑病变,疾病丛生。

因此他提出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辨证观点及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衡法”能够调畅气血,平衡阴阳,发挥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适用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多种疾病,在治疗上则将衡法归纳为10种配伍方法,灵活运用,疗效卓著。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2001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颜德馨作为学术带头人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目前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心标志性学术专著《颜德馨中医心脑血管病学》120万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此后,颜德馨又将气血学说和“衡法”治则应用于抗衰老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最早提出的“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于气血失调、内环境失衡”的论点,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已成为这一领域里重要的一种学派。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上述理论,拍摄《抗衰老》科教片,向全世界发行。


弘扬中医文化 促进文明交流

上世纪80年代,面对中医学“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颜德馨反对因循守旧,他多次撰文指出中医界要统一认识,团结起来,继承中医经典,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化手段,进一步发展中医学。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中医药业采取开设分部、科研合作、技术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发展和走向世界,上海的名医们也开始走出国门进行学术交流。

颜德馨活跃于中医界各种学术活动中,不仅与国内中医同仁来往密切,切磋医道,也非常重视同海外中医同行的接触、交流和互访。他多次应邀在世界传统医学大会、美国加州中国医学研究院、国际东方医学会等学术会议、科研机构做临床和科学研究成果报告,荣获了多项荣誉奖励。他的学术成果广泛传播到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影响颇广。他连续三次访美,都引起了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92年,颜德馨发起创办旨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高中医药学术地位的中医药研究中心——当代沪港台中医药研究中心,在香港注册成立。该中心是沪港台中医界首次打破地域界限而成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3年,颜德馨受聘于台湾中医针灸学会、中国医学研究会,作为学术顾问多次赴台讲学。

针对中医在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进展缓慢的现状,颜德馨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医事业,他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卓越的洞察力,身体力行积极开发临床疗效可靠的中成药。在上世纪80年代,颜德馨就开始踏上产学研一体的奋斗征程,他长期致力于将衡法抗衰老学说进行成果转化。在长达20余年的研究中,他以追求卓越和永不言败的学术精神先后创制了四代产品,取得了明显疗效。第一代产品为“衡法2号”,通过研究证实其具有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世纪90年代,第二代产品“颜氏寿宝”研发成功,在美国推广10余年,在北美地区影响非常广泛,用于高脂血症10余万患者,并行销加拿大等地。上世纪末,他又创制了第三代产品“衡生颗粒”,由四川太极集团开发,其销量为全国中药产品前10位。21世纪初创制的第四代产品通过对“衡生颗粒”拆方研究,筛选出新组方——调脂护脉方“行气活血颗粒”,既保留了原方功效,又简化了处方,疗效颇佳。2003年,颜德馨的“衡法在调节血脂中的应用”被评为“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充分肯定了他的研发成果。

2000年和2001年,颜德馨将其临床应用多年的两个中药验方:消渴方、醒脑方实施产业化。消渴方产业化之后名为“消渴清颗粒”,为纯中药制剂,主要针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

2001年,颜德馨在“非典”流行期间,以84岁高龄,勇挑重担,奔走第一线。他担任上海市中医防治专家组顾问,上海市中医治疗指导组组长,同时还是上海市卫生局突发事件应急专家组成员,积极参与多项中医防治“非典”的工作,参加制定中医中药预防“非典”的方案,创制了“扶正祛邪方”,授权上海3家厂家生产,同时上海市科委紧急将此列为科研项目,边科研、边防治,为预防“非典”取得社会效果。同时指导上海市中医防治“非典”工作,就“非典”病人发热、气促、纤维化、激素反应、危证抢救等进行指导。并参加上海市“非典”病人的远程会诊,为进驻上海市传染病医院“非典”病房的中医师进行指导。还指导广东省中医院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非典”工作。广东专家去香港后,继续得到颜德馨的具体指导,在抗非典的工作中,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而他分别被中国科协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医药抗击非典型肺炎特殊贡献奖”。


熔铸临证经验 嘉惠杏林后学

颜德馨非常重视下一代中医接班人的培养,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竭尽全力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和机会。他常以先哲墨子“志不坚,智不达”勉励学生,经他培养的学生近百人,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1990年12月颜德馨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首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指导老师,共带教三届学员。他还不辞辛苦,奔走各地,先后在广东、上海、哈尔滨、香港等地举办中医讲座,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同时他还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现场示范中医查房,参观学习者均为上海市各中医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和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主任,嘉惠后学,获得很大的社会效益。

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工作中,颜德馨发现当前的中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重“西”轻“中”的教育模式导致相当部分中医学校的毕业生不会望闻问切,不懂八纲、八法,不懂阴阳五行、辨证施治。这让他深感担忧。1998年,他与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任继学等八位老中医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对他们当时所担忧的诸多问题如中医医院合并为西医医院的一个科、中药新药的评审模式问题、中医医院医药分家以及中医教育继承等问题,列陈己见并提出合理建议,观点明确中肯,得到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对中医的发展影响深远。

为了开辟一条传承中医之路,颜德馨敢于挑战当前的中医教育西化的弊端,2007年上书国务委员,建议通过举办“中医大师传承班”,建设真正能传承中医的临床实习基地。这个建议获得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2008年11月24日,首次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中医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的“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大师班)正式开班。大师班由颜德馨、邓铁涛、路志正、朱良春、周仲瑛、张琪等知名教授组成核心导师团队,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出任领导小组组长,目前培养计划进展顺利。

妙手仁心辉映 彰显大医精诚

颜德馨为拓宽发展中医之路,还力求多途径支持中医学术的发展。1999年12月,颜德馨在其行医60周年之际,毅然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成果奖金共计20余万元人民币,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这是以个人名义命名的以中医药发展为目标的全国第一家非公募基金会。2005年,“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基金会每两年举办“优秀中医药学术论文评比”,2001年、2004年和2006年三次奖励了在中医教研和继承老中医经验、中药传统工艺和研制方面的成绩突出者,包括2003年在抗击“非典”中有突出贡献者。

2006年7月,由基金会与东方新闻网站共同推出了中医药专业网络平台——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网站。在颜德馨高尚人格医德、高超医技医术的感召下,基金由原来的50万元扩充到700余万元,支撑范围扩大到中医科研、临床和中药产品的开发、学术专著的出版、中药加工制造、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等方面。与此同时,由颜德馨担任所长的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获得科技部973重大科研课题“气血学说继承与研究中心”一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颜德馨先生病证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研究”一项,市级科研项目五项。“颜氏感冒灵”抗病毒药效研究评价取得了良好结果,部分实验指标不亚于达菲,获得一致好评。

世纪风雨,百年沧桑。颜德馨以其一生的磊落与担当,深刻诠释了中医人的使命与责任。斯人虽逝,他的一言一行将永远铭刻于后人的灵魂深处,永矢弗谖。

推荐阅读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