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看宝宝食指指纹,就知道什么病?这么“神奇”吗?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家有宝贝,谁都在意。有时我们发现宝宝食指颜色会有变化,一定不要忽视,这可能是疾病的提示。由于小儿有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因此在诊法上有其独特之处,有一些特殊的诊法,观察食指就是其中的一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指纹诊法”,它操作简单,观察指标少而且明确,非常适合家长学习。


小儿指纹诊法发展史


小儿指纹诊法始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图诀》,是由《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后世医家如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清代陈复正的《幼幼集成》、林之翰的《四诊抉微》、汪宏的《望诊遵经》等,对此法都有详细的论述和发挥,使之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

此“指纹”非彼“指纹”


小儿指纹是指3岁以内小儿两手食指掌侧前缘部的浅表络脉。因食指掌侧前缘络脉为寸口脉分支,与寸口脉同属手太阴肺经,其形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寸口脉的变化,故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意义相同,可以诊察体内的病变。


那么该如何“看”呢?首先,在阳光或自然光下,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的食指指尖;然后,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用力要适中,使食指络脉显露;最后,观察络脉的位置深浅、颜色、所在部位等。操作时,小儿左右两手的食指络脉都要观察。


望“纹”如何知病?



正常小儿指纹


在食指掌侧前缘,隐隐显露于掌指横纹附近,纹色浅红,呈单支且粗细适中,诊断时需排除影响因素。正常的小儿指纹有一定标准,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照本宣科的诊断会出现一定误差。如:


1.年幼儿络脉显露而较长,而年长儿经络不显而略短;


2.皮肤薄嫩者指纹明显,而皮肤厚者络脉常模糊不显;


3.肥胖儿络脉较深而不显,体瘦儿络脉较浅易显;


4.天热脉络扩张指纹增粗变长,天冷收缩,指纹变细变短。


因此望小儿指纹需要排除相关影响,才能做正确的判断。

病理小儿指纹


对小儿病理指纹的观察,应注意其纹位、纹形、纹色、纹态4方面的变化,古人将其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1、纹位变化——三关测轻重


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食指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为风关,第二节(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为气关,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为命关。


根据络脉在食指三关出现的部位,可以测定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



指纹显于风关:是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


指纹达于气关:是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指纹达于命关: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指纹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据现代研究,心气心阳虚衰和肺热病患儿,大多数指纹向命关伸延,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因指纹充盈度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发展。血虚患儿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则指纹变淡。


2.纹形变化——浮沉分表里


指纹浮而显露:为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因外邪袭表,正气抗争,鼓舞气血趋向于表,故指纹浮显。


指纹沉隐不显:为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因邪气内困,阻滞气血难于外达,故指纹沉隐。


3.纹色变化——红紫辨寒热


指纹的颜色变化,主要有红、紫、青、黑、白等。


指纹偏红:属外感表证、寒证。因邪正相争,气血趋向于表,指纹浮显,故纹色偏红。


指纹紫红属里热证。因里热炽盛,脉络扩张,气血壅滞,故见紫红。


指纹青色:主疼痛、惊风。因痛则不通,或肝风内动,使脉络郁滞,气血不通,故纹色变青紫。


指纹淡白:属脾虚、疳积。因脾胃气虚,生化不足,气血不能充养脉络,故纹色淡白。


指纹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因邪气亢盛,心肺气衰,脉络瘀阻,故见紫黑。


一般来说,指纹色深暗者,多属实证,是邪气有余;纹色浅淡者,多属虚证,是正气不足。故《四诊抉微》说:“紫热红伤寒,青惊白主疳。”


4.纹态变化——淡滞定虚实


指纹浅淡而纤细者,多属虚证。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


指纹浓滞而增粗者,多属实证。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


来源:《杏林趣事》专栏第59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推荐
为什么孩子病愈后依然会咳嗽?怎样才能断根?
常见的冬天“抗癌霸王菜”,三高头号杀手,四种吃法效果最好
肩颈是毒素最容易堆积的地方,是致病的关键!
为什么冬天和肾都属水?
经络疏通为什么要先做肩颈?
中医高手才知道的中药“行话”,你听得懂多少?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