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996?离职时别忘了索要加班费
今天的微信群和微博刷屏的是,拼多多一个23岁的女员工凌晨一点半下班路上猝死。有网友在下面留言说,加班加得心脏疼。
是时候再聊一聊996工作制了。
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X曾是某互联网企业的一名中高层管理者,他对于996深恶痛绝。X也给我们这些没有选择只能996的打工人提了一些具体建议。
我们公司老板特别喜欢‘996’,成天在办公室里转来转去检查,九点钟有没有哪个团队不在。长话短说,最后因为反对996,我已经离职。
虽然遭受了职场上的波折,我还是坚持认为,“996”是违法行为,劳动者理应受到补偿,任何关于“996”的辩解都缺乏立场。
企业们公然无视《劳动法》比烂:当剧场中有一个人站起来,全剧场的人都会跟着站起来。最后所有人看得更累,看到的却还和以前一样。
网络上一直有美化“996”,“致敬奋斗者”的言论,这是bullshit,中国互联网产业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所仰赖的并不是程序员的密集型劳动,而主要是曾经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国家电网、通信和铁路等。
“996”的由来
“996”的说法第一次出现在公共网络空间是2014年。
当时阿里的一个女员工宫外孕大出血,因为加班而错过治疗时间,最终身亡。随后,一篇名为“该死的996”的文章在朋友圈广为流传。
可悲的是,此事不仅没有引起社会重视,反而使得这些企业发现员工的弱势与妥协,加班现象不减反增。
如今整个IT企业进入低潮期,表现在年终奖降低、加薪减少和大规模裁员三个方面。包括企业内部的投资和外面的风险投资,都严重收紧。
去年7月,全世界都在说,不需要现金流,只要有“眼球”就行。拼多多上市时,没有人关注其盈利能力,而都是在强调这个新的模式有“眼球”。而如今的互联网项目,则变成要一个月内看到盈利能力,还要稳定的现金流,很多有创意的项目还来不及反应就倒下了。
在面临行业调整期的时候,大部分企业抵御风险能力是较差的,所以只有两个选择——加班和裁员。这两种手段本质一样,裁员之后,原有的工作量自然而然是通过加班来完成。
日剧《我要准时下班》
如果官方承认因为形势不好要裁人,就涉及到赔偿问题。为了避免赔偿,公司用绩效这种最直观的办法来裁人。这里又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绩效用什么来度量。
在这种情况下,“996”就成为了一个最直观的可以度量的标准。短时间内技术要提高,做一个产品出来震撼世界是很难的,但是加班至少是一个积极表现。
“996是时代精神”完全是无稽之谈
有观点认为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996”,“996”体现了中国的时代精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特别是互联网产业发展到今天的局面,不是靠加班加出来的。京东今天很厉害,它靠的是什么?
首先是全世界最大的电网让大家能用上电。不管在什么小镇或是乡村,都能用上电;
其二,全世界最大的通信网,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农村,都有3G网络,可以随时手机上网;
第三,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支付网络,各家银行建立起来的一个广泛的支付网络;
第四,全世界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路现在可以通到县,每个村都有三级以上的公路,货物可以运到家门口。
这其中哪一样是靠加班加出来的?我认为这都是前30年打下的基础。我曾经去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例如印度等国家,当地都有搞电商的啊,可是谁搞出来了?没有,这些就已经说明电商企业的成功并非靠加班加出来的。
说到底,中国IT产业的发展靠的是政府导向,政策倾斜,靠的是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留下的基础,这跟拼不拼搏,加不加班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外部环境给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沃土才是它茁壮成长的原因。而实行“996”则只有一个实际效果,就是所有人都干得更辛苦,仅此而已。
大家都崇尚加班,没有哪个公司比另一家公司更好,大家都一样。在收入上,“996”就能收入更高?也没有。
选择权是伪命题
整个IT行业都在“966”,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群体。
这里面有自己在创业的,有在公司里面担任中高层的,有拿着大把股票的,还有刚毕业一两年,对未来十分迷茫的,有的人在国际化的大公司,也有人小破公司里面挣扎……
但是即使保守估计,也有一大半的 IT从业者,并没有选择权。
如果你从企业名录上面随机抽一个IT公司,然后从里面随机的抽一个人,你去看一看他是什么状态?
大部分的从业者还是很普通的年轻人,无论是从知识的角度,还是对社会认知的角度,都并不比其他产业工人高到哪里去。
有人说,可以自由选择“955”。网上有一个“955”的公司的名单,有亚马逊、苹果、酷安、豆瓣、Ebay等公司,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企业。可是,究竟有多少人有进入这些公司的选择权呢?
一个211高校毕业的程序员肯定选择远远多于二本以下的,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
这个行业的主体是广大的二本三本专科毕业的普通大学生啊!谈他们的选择?
那很可能就是从一个烂公司进到另一个烂公司的“选择”。
很多时候,对于习惯了“996”的IT从业者,即使有选择,因为生活本身已被裹挟到一定程度,也很难放弃“996”。
京东就曾有一个员工自杀,他用的京东贷款去买房,但是后来被开除了,他要全款还贷,就被逼上了绝路。
这种例子很普遍,行情乐观的时候,有很多人基于这种乐观的情绪,基于对自己的收入的期望买了房生了娃的,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年终奖达不到预期,甚至于被裁员的危险。
有人产生轻生的念头绝对不是耸人听闻。
“996”不合法
2018年“996.ICU”作为程序员群体自发的抗议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一便是建立起了广泛的意识:“996”是错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且它的发展已经超出很多人当初最乐观的想象,谁当初能想到《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会发声支持“反966”呢?
有一个案例它以后会载入史册。2018年4月1号,“东亚社畜保健所”搞了一个活动,先是写了一封请愿书”我向贵公司请愿,希望贵公司不要再搞‘996’“之类的,装在信封里,然后几个人穿上西装,戴上一个狗头面具走到公司去递交这个请愿书。
这非常高级:首先它是一个cosplay的形式,是从二次元借鉴来的方法,此外还是一个O2O的模式——“线上引流,线下成交,线上反馈”。
这塑造了一个匿名性和现实性完美结合的一个案例,让我们重新去看待物理世界和网络世界的结合。我们讲“赛博无产者”,这个行动给了我们启发。
“996”对劳动者好不好?对身体有没有利?答案肯定也是否定的。
既然“996”不合法,资本家就把它合理化,为“996”建立一个立场。问题是奋斗说早已脱离现实,现在的大厂不再是2015年以前的大厂。
2015年以前,大厂员工有大概率可以拿比较多的股票,且四年后就可以套现。这就意味着工作四年后基本上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而现在,大厂员工股权拿得少,所以才会支付比较高的薪水。但加班情况严重,绩效又盯得紧。
近年来,大厂的一线员工,这些实际干活的主体,跟以前的员工不可同日而语,这两代大厂人面对的并非同一个未来。
以前的大厂员工你可以说是奋斗者,是为自己创业,有奋斗的希望,现在的员工就是打工者。对于这百分之九十几注定是打工者的人,你跟他讲奋斗和创业?!
拼多多这样的大厂代表的不仅仅是它自己的那几万员工,还代表了它的供应商,它的上下游,它的同行的小公司,很多人在学它。有些人不明白,他们评论说,为什么你们抓住不放,大厂的这些人收入不是很高的吗?其实他们是忽略了大厂的示范作用。
如果某一天拼多多突然不再实行“996”,要严格遵守《劳动法》,鼓励员工工作更高效率,更享受生活,那么这个影响会非常大。
它会影响一大批企业,这些做法会出现在各种培训教材培训视频里面。很多的培训师会思考,很多企业会照着他这个方式来做,那么整个行业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拼多多的示范意义所在。
给打工人的建议
由于互联网的工作性质,收集加班证据比较容易。因为每天都有邮件、聊天记录、提交代码的记录等,可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哪些时间都是在为公司工作。
在证据链完整的情况下去打劳动仲裁。可以预见,大部分情况都会成功。像BAT和拼多多这种公司,每年有约20%的人员流失率,如果每一个流失的人都去打劳动仲裁,对公司有震慑效果,对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就很有可能发生改变。
大企业的人力部门如果因此恐慌并做出改变,就会影响整个行业,一大批企业从而跟着改变。这也是反”996”的一系列行动的意义和现实路径。
最后,我想给从业者们一些建议。
第一,思想上要清晰地认识到“996”是错误的,没有任何合理性;
第二,有选择的情况下,看薪水的时候不要光看月薪,尽量把它换算成时薪来判断到底划不划算;
第三,对于很多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程序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创造一点环境;
第四,如果工作中实在没有选择,必须得“996”,那就积极地收集证据,到了离职的时候去打劳动仲裁。加班费的索赔是原有工资的1.5倍以上,也就是每天加四个小时班就等于拿一天的工资,所以这个钱还是可观的。
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工作记录全都存到我的硬盘上。如果所有人都离职的时候都去找公司索要加班费,公司会不会改变?它会的。
(本文首发澎湃新闻)
Xokctah /口述
王芊霓 严月茹 /采写
王一凡 /排版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