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题家们既渴望爱情,又给爱情套上枷锁

王芊霓 芊霓的咖啡馆 2021-12-19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熊老师,熊老师从2019年起就关注名校相亲平台“陌上花开”,网友们给她起了个外号叫“陌学高级研究员”。




网络相亲比传统相亲是一种进步,它是年轻人的主动出击。网络时代,人和人的认识方式、相处模式都有了很大不同。我生活中大部分关系密切的朋友都是通过网络认识,或以网络为纽带保持联系的,相亲自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


美国最大在线约会网站okcupid统计说,美国目前超过40%的恋爱关系来自在线交友,也许中国很快就能达到这个比例。




相亲平台“陌上花开”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71%的男嘉宾年龄在27-32岁,70%的女嘉宾年龄在26-30岁;男嘉宾行业集中在金融咨询和互联网科技,而女嘉宾分布榜首为金融咨询,其余分散在高校科研、互联网科技和医院医疗。


90%的男嘉宾年收入高于20W,中位数35W,平均数44W,52%的女嘉宾收入在30W以下,中位数29W,平均数25W。也就是说在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毕业院校、年龄都相仿并且大家都是单身情况下,男女收入的差异巨大。


这个相亲平台的统计还表明:男性应征者年收入越多,被通过率越高,曲线非常干脆;而女性应征者收入在20W-100W之间时通过率没有区别。




当问到以何种标准来选择女性应征者时,这些抢手的男嘉宾回答:第一学历、工作行业、家境。


从男女嘉宾提供的照片和自我描述来看,女嘉宾普遍比男嘉宾有趣且好看。


有些男嘉宾直接拿工牌上的工作照相亲,真是匪夷所思。还有人说自己户型方正,皮肤白,这种自我标榜看得我满地打滚。


我从那些女嘉宾的行业和自我展示得出结论:她们是张爱玲口中的“女结婚员”。


怎么讲?她们关注的是消费,爱好瑜伽烘焙旅行,展示技艺也集中在音乐舞蹈等,这些都是消费型的,她们的目标是做一个中产阶级甚至更高阶层的“花瓶妻子”。


这种形象在西方也很常见,上流社会或者说成功男性需要这样的妻子,部分女性也需要这样的身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但作为一个左翼+西方自由主义女性,我对此抱有强烈的愤慨,这是实现性别彻底平等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追求、向往爱情,是人生中少数特别美好的事情。


有一种论调认为现代年轻人相爱越来越难,我认为这是伪命题。经济提高生活质量上升,现代社会渠道增多,只能导致年轻人恋爱越来越容易。


但悲哀的是,即使追求爱情,也未必能获得爱情;美在于脆弱、转瞬即逝和不可永恒,爱情之美尽在于此。


最好的爱情是“得不到的爱情”,像《纯真年代》里那样的。但我们平时能体验到的爱,大约就是生命中某个阶段对某个人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感觉吧。



爱情靠上天赐予,它不是做题,靠刷题就能获高分。爱情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


不过,是不是没了爱情我们就没法过上好的生活?不是的,没有爱情不过是美中不足而已。


在美中不足的生活中,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则,能获得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稳定、温馨、和谐也是很重要的。


中国人的婚恋观始终两极化,极端保守和极端开放一直在历史社会的各个时期同时存在,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我发现中国人始终处于一种既想……又想……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我们生活在痛苦中的原因之一。


以“陌上花开”为例,嘉宾们既希望获得纯真的爱情,又主动给这份爱情套上很多枷锁;很多人希望自己能海选对象以得到最佳匹配,为自己获得最佳估值,同时又希望对方情有独钟于自己。


“中产阶级做题家”们是中国目前社会的稳定基石,对于做题家们来讲,他们需要一个囊括各方面的"中产阶级做题家婚配模式",因为婚姻生活是要依照“基本法”的,而爱情不需要。有了基本法对做题家来说等于有法可依,“依法行事”就能保证出不了大偏差。

 

不过,我还是希望“陌上花开”上中国top5中产男女青年可以摆脱做题家的习气;希望代表中国top5的女嘉宾们不再以“女结婚员”要求自己,唯有如此才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男女平等。


如果他们都实现不了,那其他人更实现不了。





 

(*本文首发澎湃新闻 有删改)
王一凡 王芊霓/采写
熊老师(化名)/口述


(嘉宾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