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政韶光:四年大学,一生邂逅

王晓巍 青苗法鸣 2020-10-01

写在前面的那首诗:


12

离别之夏

——写给毕业之后的你

 

昨天的昨天,你来到我的身边

走了一段华丽流年

留下脚印一串

四年青春的痕迹,深深浅浅


明天的明天,谁能再陪你走向余生的流年

你笑着流泪,和我说好了再见

我微笑,安慰你心底的遗憾

知道,思念已经扎根,记忆正在绵延

就在这个匆匆离别的夏天


离别之夏,我和你将要告别西政的年华

一起站在绝望坡之下

仰望三教与四教的落差

原来这里只有四年的春秋冬夏

让我们迈开稳重的步伐,再爬一次吧

就在离别之夏


离别之夏,我和你将要告别西政的年华

一起默念“博学笃行厚德重法”

回想翘课和上课之间的内心挣扎

课堂的时光似乎短暂成了一刹那

让我们再用心听一听老师说过的话吧

就在离别之夏


离别之夏,我和你将要告别西政的年华

一起坐在罗马广场,看落日云霞

遥望云卷云舒的潇洒

从容等候夜幕静静地落下

熟悉的校园又会开满灿烂的灯花

让我们最后再走一走西政的校园吧

就在离别之夏


离别之夏,我和你将要告别西政的年华

一起检阅毕业照上的小巧脸颊

不禁遥想十年后的你我他(她)

那时,我们纵然已散落天涯

还是念念不忘西南政法,我们的家

让我们约定,常回家看看吧

就在离别之夏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之中,大学的形象在我们心目当中可能已经面目全非。时光太匆匆,我们迫切想知道:在四年的光阴里大学会不会“对镜梳妆”,焕然出现我们心目当中的那般迷人风情?

我们始终在等待这一次令人怦然心动的邂逅,因等待而荒芜的大学四年苍老了人生的青春。一事无成时的最后一声叹息为四年青春光阴祭奠。在等待的尽头,我们依然留恋着那场梦想中的邂逅,它将留在我们心中陈列成遗憾。

如果我们心甘情愿就这样颓然等待下去,等尽日月轮回,四年时光也终将成为海市蜃楼。

 


大学的楼宇依旧是往日的楼宇,大学的老师讲授的依旧是往日的知识,大学的课堂依旧是往日的课堂。那么我们心目当中的大学形象为什么没能如愿出现呢?在这个以物质财富作为默认价值判断标准的时代里,我们迷惑,我们茫然,我们在这个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膨胀的雾都之中迷失了……

我们的大学为此也很难过,看着在自己面前成长了四年的莘莘学子,一个个带着失望的心情远去,他(她)也很伤心。他(她)也很想说:“其实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改变,也从未走远,只是大学的唯美,你未曾发现。”但是没有学生相信,也没有学生愿意相信。因为他们一开始幻想的情景,大学未曾显现。

我们大多数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知识改变命运”。似乎在我们心目当中,改变之后的命运应该是如何有钱、如何有地位、如何生活安逸。但是经过大学这道改变命运的“龙门”之后,我们发现,原来龙门这边的情形和龙门那边的情形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该穷的可能还要穷下去,没地位的依然找不到提升的空间。因多年的“功利化苦读”换来的竟是“钱”和“权”的心理落差,我们大失所望。我们习惯了抱怨,习惯了逆来顺受,却不习惯改变自己去读好自己身处的大学,去体味真正的大学生活。但是不管我们怎么抱怨,大学都变不成创造物质财富的“伊甸园”。

 


可是又有谁认真想过:上大学是为了发家致富吗?如果只是为了致富来读大学,那还不如直接去社会中闯荡、去商海中淘金,那样的致富方式更直接,更快速,何必在大学费尽四年周折,逼着自己在四年的漫长时光里“禁欲”。或许是因为遏制求富的欲望太难受了,许多同学按耐不住自己厌学的心,变得浮躁起来。

浮躁,一种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绪“雾霾”,因为它,我们生活中本应固守的“净土”,都在成长的征途中接连沦丧了。

大学的人际圈相比中学时代要广阔许多,但是在这拓宽的人际圈当中我们有几个交心的朋友呢?又有几个可以坦诚相待的呢?恐怕屈指可数吧。大学时代产生的友情掺杂了太多的利益因素,甚至在朋友眼中彼此都成了一张张会行走的人民币。“人情薄似浮云”的藤蔓自大学时开始爬满人的身体,一旦感情难以维系,藤蔓失去了给养,慢慢枯萎,人生的景致将像冬日的爬山虎那样贴在肮脏的墙壁上那样。

友情都可以沦丧,学习、生活又该拿什么来捍卫呢?在大学的岁月里,我们初进大学时的雄心壮志渐渐变质了。

有多少大学生住进了“九三学社”寝室,早晨九点才睁开眼睛,起床还需要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思想斗争;下午三点才绵软软地告别午睡,坐到教室后依然无精打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耳朵里都像梦话一般。

“始终期待邂逅心目中的大学”的想法自我们第一次踏进校门的那刻起就出现了。这种想法就像一位荧屏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女神,但你是现实世界的人,是人就终究要脚踏实地面对生活。

其实,大学的风情真的从未改变过,只是我们浮躁的内心从未耐心领略罢了。大学之美,美在含蓄,美在学生毕业时回想四年的记忆中,美在“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处”。大学的魅力,不在于校园景色多么适合谈情说爱,不在于培养了多少高官富贾、社会名流,不在于大学身上挂了多少头衔,而在于大学自身的文化底蕴,在于大学自身的学术修养,在于学校师生的学问情怀。

北京大学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这应是学生向往的大学氛围;浙江大学有“求实,创新”的校训,这才是一个大学生的真正价值追求;湖南大学有岳麓书院的沧桑砺洗,春华秋实,这是一所大学的深情文化传承;而我们西政有“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西政的魅力所在,也是西政辉煌的永恒之星。

那么,西政四年,我们能否邂逅一生,是一段需要实打实地去修炼的缘分。

我作为西政的一名在校学生,当听到“法学黄埔”的称谓时就会肃然起敬,为母校感到自豪。同时网络上也有人称西政是“壮志路上辩论队”。我们暂且不论这个称谓是贬义还是褒义,作为历经三次艰辛创业的西政的学子真的需要一直壮志下去,壮志去修炼一段邂逅一生的“美”校缘分。

一个大学生与一所大学邂逅,可以不懂得如何调情,但是不能不懂得如何读书与求知。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没有培养出会读书善求知的习惯,是大学教育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犹太民族曾经在西方国家创造了显赫的物质财富,即便是在物质财富繁盛之时,他们也没有丢掉读书的习惯,始终走在人类智慧的前沿,他们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爱读书的民族。再者,不论是在电视荧屏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平民百姓在繁华的街区、宁静的公园里都能平心静气地读书看报。可是我们国人呢,在上述的场所做的最多的事情是捧着自己的手机漫不经心地看着。

在我们心中,中国依然是有着无限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古国。但是在中华崛起的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应该谦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相比,有物质上的寒酸,更有精神上的贫乏。作为民族精神领域的生力军,每一位大学生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去认真思考一下,是中国大学塑造不出你内在的宁静求知心境,还是你浮躁的心自始至终都宁静不下来呢?经历缤纷的大学四年,我们真的需要培养一种大学生的好读书善求知的习惯,我们一辈子的精神升华也需要这样一种心态。四年的华丽青春将永远典当给大学,如果这宝贵的四年换取的只有物质上的可怜收获或者一场懵懵懂懂的爱恋,那就太不值了,因为那些终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悄悄贬值。宝贵的四年换取的最有价值的应当是精神财富——求知的心态、进取的思想,只有精神财富的价值才是永恒的,此生更不必为它担心贬值的问题。精神领域的收获在岁月的洗礼中还会渐渐升华。它就像一坛陈年佳酿,历久弥香!

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浓缩出的可看可摸的具体精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我们应该常常沉浸在其中,沐浴在其中,领略这所大学的细腻情感。如果你可以搏得一座学府的芳心,那么与大学邂逅一生便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你真心实意想和一所大学“白头偕老”,那就不要奢望他(她)可以赠予你过多的物质财富,因为他(她)能赠予你的更多的是精神价值。若你诚心接受,四年光阴便化作“宁静的求知心态”、“清澈的人格品质”、“乐观的生活精神”,还有一颗不会浮躁的心,让你走入社会之后使身边的人知道你是受过中国高等教育的人。

“大学四年,邂逅一生”是大学生的精神追求。相守四年是人生当中一段难得的缘分,你要耐心去发现和你长相守的大学之美,他(她)的魅力在于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文化底蕴,在于岁月风沙侵袭后依然不灭的精神火种。

长相守,长相守,相守需要用心感受。




作者简介:

王晓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著作权法,商标版权化。兼职榕树下华语文学网签约网络作者,笔名“白夜梦影”。

本期编辑:Be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