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一个生日,惊动了100万人
今天,9月20日,和往常一样,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但自从昨天中国法律人的朋友圈“地震”之后,这个日子便为人所熟悉了。1950年9月20日,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从1950-2017,西南政法——这座在现代中国法学教育史、法学理论研究史、法治事业建设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高等院校经风沐雨,走过了67年的光辉历程。
昨天,9月19日,由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新媒体中心发起的“西政生日——我是第xxx个向母校报道的西政人”活动,刷爆了法律人的朋友圈。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短短的4个多小时,接力人数已超过50万,截至到晚8点,总的接力人数已超过100万大关。
实际上,根据测算,西政办学至今近60年间(文革期间停办)培养的学生总数应当不超过30万。但是三倍于这个数字的接力再次证明了西南政法大学的朋友遍天下,我相信这其中有不少与西政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67岁的她献礼!
我们不止一次在官方微信平台的留言区看见这样的文字:“我虽不是西政学子,但是因为我的男友、女友、同学就读于此,我来过一次,便被其文化所感染,精神所折服,爱屋及乌,我对西政也有别样的感情。”也有不少其他学校的同学对我说过:“很奇怪,我见过不少西政学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母校有着深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他们的疑问可能也是很多不了解西政的人士所共有的疑惑。想解答这个疑惑,则需要翻开新中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历史画卷,从中寻找答案。西政算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高等院校,比不上北大清华历史悠久,比不上浙大、复旦学科齐全,到后来似乎在中国法学主要图谱的“五院四系”当中也渐渐落后,比不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第一的华政,也比不上坐拥财经和政法两大优势学科的中南财大,更比不上简称“法律最大”的中国政法大学,即使同处于西部的西北政法,我们与之相比也少了一些恬淡安逸。
历史的命运注定了西南政法大学总是跟共和国的发展痕迹勾勒在一起,总是与民主法治事业相依相伴。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首任校长为十大元帅刘伯承,1953年,西南政法学院正式挂牌成立,首任院长为抗日名将周保中将军。西南政法学院建设伊始,选址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化龙桥(后归渝中区管辖)。化龙桥地区是红岩精神发源地,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生活、战斗在这一块热土上。因此,西南政法的创立就染上了鲜红的色彩,注定了要为共和国陶铸法治英才的事业奉献终生。
之后,西南政法学院迁址歌乐山下,烈士墓旁。歌乐山,一座代表着近代重庆历史的自然文化名山。在这里,红岩烈士革命陈列馆与西南政法学院大门遥相呼应,不过百米距离。西南政法学院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自50年代到文革前夕,十几年间,培养出了刘家琛、姜兴长,胡克慧等十几位大检察官、大法官,梁慧星、李昌麒、种明钊、李开国等一大批当代法学名家。
由于西政在文革期间硬件设施维护较好,另外部分师资力量虽下放,但都留有具体联系方式,因此文革一结束之后,就马上具备了复学的条件。除了1977年高考招收法学专业的北京大学和湖北财经学院,西政于1978年正式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是国内当时屈指可数的设立法学专业的高校,而且是当时唯一一所直属司法部管辖的部署政法院校。在这之后,78、79、80乃至后来的81、82、83,这六个年级同学中的多数现已经成为中国法学教育界、司法界和政界的中坚力量。
在此,应当怀念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饱受艰难困苦但仍然对西政不离不弃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努力,西政不可能很快复学。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校史馆里、记录片里、课堂之上、讲座之时、聚会之中,这些人和事的名字与过程总是被一遍又一遍提起。西政抓住每一个机会向每一位学子进行母校的历史文化教育。因此,大部分西政青年学子对母校的历史文化渊源都比较熟悉,在我看来,只有熟识,方可产生认知与认同,最后形成归属感。这是三十万西政校友心系天下,情牵母校,一方有难,各地支援的根本原因。
除了她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另一个方面,她还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1998年,在院校合并的大背景下,西政拟被合并到重庆大学。西政学子打出了“宁为西政魂,不做重大人”的口号,在历时数月的护校运动中,使得这一隅院校得以保存,没有寄人篱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被下放到地方的命运。
世纪之交,学校新校区建设在即,财政资金短缺,校领导之间不团结,十几位年青有为的教授先后离开西政,北上帝都,东奔湖湘,西赴成都。一时间,学校人心涣散,各类指标先后亮起了红灯。可以说那段日子是建校半个世纪以来最难熬的时期。
顽强拼搏的西政人自力更生,发挥创业精神,焕发了昂扬的斗志,在2002年完成了渝北校区的初步建设,本科2002级新生入住新校区,在2007年的本科教学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在2011年,沙坪坝校区学生整体搬迁,西政实现了本硕博一地一体化办学,结束了8年的两地办学状态。2012年10月,西政正式进入部市共建高校范围,5年来,西政在硬件设施,对外交流,学科建设,校区规划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当然,这么多年以来,西政的建设始终把握住了校友力量,依托几十万校友开展招聘会,建设实习基地,设立奖助学金,开展校友文化周,评选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一系列的活动凝聚了五湖四海的校友情缘。校友办的老师“入驻”了各地校友会、校友分会的微信群,不定时向大家推送母校发展的情况,让校友们感觉到虽然身在千里之外,心始终与母校咫尺相依。
所以,我们也毫不奇怪,西政一个67周年的纪念日,会引来那么多的关注。以张建田校友的《歌乐年华:献给西南政法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校友的专著、文章和自媒体平台里,都不乏怀念母校时光、人物的文字。年青一辈的学子总能为师兄师姐们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从而倍感温暖也倍感珍惜。
在2015年9月20日,恰逢西政65周年校庆之际,当时的毕业年级同学徐梦堃深情书写一首《颂西政》,被新华网重庆频道全文刊载。两年之后,再用这篇文字来祝母校生日快乐,以怀念逝去的西政韶光!
颂西政
——写于母校65周年华诞
山城雾都,红旗挥舞,革命雄师,西南进驻。化龙桥畔,根基扎入,砥砺重重,学府新树。歌乐山下,烈士墓中,巍巍大道,法治滥觞。理荒移秽,整地修房,挑泥掘井,耕田种桑。播民主之期望,树法治之信仰,为国家育英才,为民族挺脊梁。
十年浩荡,命舛形伤,法学重镇,濒临存亡。师生下放,院舍荒凉,难见过往,鸿儒谈唱。
清雨淅沥,妖魔扫尽归旧土,春雷惊响,历经磨难始重生。恩师返校,历经十年两鬓衰,学子迎新,稚气青葱已褪尽。流放田野,宿儒再登杏坛,重拾鞭尺;飘零四海,学子新聚山城,护法弘道。复兴旧业,艰难困苦,历久弥新,芳香卓著。志存高远,莘莘学子研法业,孜孜矻矻,一代宗师润桃李。春来秋去,寒来暑往,哲史法经,书诵袅袅,民刑条规,烂熟于心。徜徉法史,打通中西法律文化;专研宪政,求得民主法治之路;精思法理,理论法学独树一帜;探析刑术,幸得刑法精微大要;论道财经,创神州经济法第一。
不负众望,名师高徒,桃李不言下自蹊,硕果遍地满中华。西南黄埔,人才辈出,府苑辉煌,声名远扬。
国运昌盛,学府兴旺,激流勇进,使命甘当。气候骤变,险象迭出,千钧一发,又是危亡。名师出走,学子奔荒,法学圣地,遭逢重创。众志成城,护校荣光,涅槃重生,注定福祥。
心系天下,自强不息,西政精神,凝聚力量。春潮汇水,八方学子聚川渝,世纪迎新,教育改革吹号角。老区冗杂,螺丝壳里做道场,扬帆竞秀,一校三区新气象。三次创业,攻坚克难,校舍崭新,路道宽敞。层峦叠嶂,倚天滴翠,名师大家,薪火相传,千峰峻秀,百舸争流,人才济济,后继有人。国强校盛,时运隆昌。不甘偏居西南一隅,励志走出华夏之方。部市共建,契机得当,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为法治陶铸精英,为社会孕育栋梁。奋勇向前,我辈担当,矢志不渝,法治汪洋。六十五载,浴火淬炼,两度遭逢变故,再而三次兴业,西政人宁静致远,西政人笃定梦想,西政人睿智求索,西政人奋发图强。
汇天时地利人和,占思想源流之瑰地,秉校训校歌校史,成古今法学之智谷。展望世界院校之林,尔等意气风发,纵观华夏千年传承,尔等报国齐家。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民商荟
作者简介:
青仲平,青苗法鸣编辑部重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