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鹿鸣——从《诗经·鹿鸣》浅谈礼制

匡本熙 青苗法鸣 2020-10-01

《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此诗的前四句因曹操在《短歌行》中的直接引用而广为传诵。及至唐宋,科举考试后举行的宴会因歌唱“鹿鸣”之章被称为“鹿鸣宴”。公众号“青苗法鸣”的名字也与这首诗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而在本文中,我想谈的不是“法”,而是“礼”。


追溯至诗经,《鹿鸣》这首诗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毛诗序云:“《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意即天子将美酒佳肴和币帛赐予贤臣来表达自己的深厚情意,便可以使得各贤德忠良之臣尽心效力国事。)





(一)君臣关系不仅有尊卑,礼不止于等级秩序

毛诗序中将“群臣”与“嘉宾”联用,而在《鹿鸣》原诗中却并没有出现“群臣”的字眼,只有不断被提及的“嘉宾”。不难看出,在这场宴飨中,周王为主人,参与的群臣便是嘉宾,君臣关系在此诗中被放置于主宾关系中。这似乎与我们印象里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完全吻合。在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象里,主人永远有着对宾客的尊重,而君王却显然要永远尊贵于臣。


正如在我们通常的印象里,儒家强调严格的等级秩序。但是,如果说《鹿鸣》中的君臣关系是燕乐参与者间关系的主基调,那么主宾关系就是君臣关系在当时的展现。由此,等级尊卑秩序似乎并不仅仅是高低贵贱的简单线性排列。


诗共三章,每章开头皆以鹿鸣起兴。此起彼应的鹿鸣声和谐悦耳,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君臣宴会里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宽松下来,主宾关系油然而生。君臣关系虽限于一定的礼数,却并不止于等级的尊卑。


诗云:“吹笙鼓簧,承筐是将。”毛诗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诗序郑玄笺:“饮之而有币,酬币也。食之而有币,侑币也。” 用酬币、侑币来劝宾客饮食,是全诗主宾关系的最佳体现。直到今天,主人设宴席劝宾客吃好喝好仍是一种礼宾传统。《鹿鸣》诗中的主人(即周王)不仅口头劝说,更加之以币帛,是表达燕乐时主人之礼,也展现出天子之厚。



(二)鹿鸣是情由心生 在仪式之外,礼发乎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毛诗传曰:“苹,蓱也。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食物丰余时,鹿通常食用的是灌木、乔木的枝叶或藤条之类,而“食野之苹”则应当发生在食物匮乏之时。在萧瑟的冬季,能求得一片青苔便足以使鹿发出由衷的鸣叫。


如果说美酒佳肴、币帛筐篚和鼓瑟吹笙是燕乐的物质要求,那么天子如鹿鸣般由心而发的恳诚之情或许才是整个燕乐礼仪的精魂所在。


礼所以成之。



(三)礼概念的再审视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


从《鹿鸣》来看,“以礼”并不仅仅指所谓的“正当程序”。礼不仅是需要被服从的礼,也是需要被展现的礼,仅仅把礼理解为现代所说的“规则”,则未免丧失了其更为灵魂的部分。


如果说“法”是稳固的“规则”,那么“礼”则更加灵活、它成于心,不止于严格的等级尊卑,也不囿于物质化的仪式感。违礼与违法显然有着不同的含义。若我们仅把燕乐之礼当作规则来理解,备齐酒食、鼓瑟、币帛等就已经足够。但事实上,在君王燕乐群臣时,即便酒食、鼓瑟、币帛皆备,我们仍然可能从辞气中挑出违礼之处。违礼似乎不只是对礼规则的违反,也是指礼的不能展现。




作者简介:

匡本熙,西南政法大学2013级本科生,清华大学法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阅读:

法理:礼义秩序中的草灰蛇线

《千与千寻》中的礼和秩序

“反经达权”冲击下的法律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再平衡 ——以宋代编敕活动为例


本期编辑:吴沁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