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集体主义静悄悄地变迁:学雷锋标语

青仲平 青苗法鸣 2020-10-01

编者按:近日,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正在热播当中。以特定时代一群人的生活变化为视角展现出一个时代的变迁,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细节刻画异常真实,演员举止言行具有丰满的时代感。经历过那样年华的人自然有很多认知与感悟,没有经历过那样时代的人或多或少能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影片的渲染来“回溯性”地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和物产生认知和共鸣。即日起,“青苗法鸣”公众号将借助《芳华》所展示的三个视角来推出三篇文章(分别是《1968,来自城市的荷尔蒙》,《集体主义静悄悄地变迁:学雷锋标语》,《肃清毒流与划清界限,运动中的人伦》),这三篇文章以影片细节为基础,但更多地跳出了影片本身的局限,试图通过更加细腻的视野来展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和时代变迁,欢迎您持续关注!


集体主义静悄悄地变迁:学雷锋标语

青仲平


关于从标语变迁看社会治理和观念变迁,“青苗法鸣”早在今年3月份就推送过一篇经典文章《从计生标语变迁反观乡村治理转型》,探讨的是执政者对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思维转型和逻辑重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标语:权力的公共宣传


标语绝不仅仅是贴在墙上的一幅字,标语的背后是公共权力,标语存在于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的利用是要公共权力允许的。因此,标语一般反映的是公共权力的主导价值观念和政策主张。


每一条标语都有深刻的时代痕迹,同一内容的标语在不同时代都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而恰好中国是一个习惯使用标语口号进行政治宣传、社会治理和社会动员的国家,标语是执政理念的一面镜子,而且更多的时候标语反映了一些“土政策”和领导意志。跟大家说个故事,十多年前,在中部的某个县,新上任的县长认为此地适合种植苹果,为了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于是强令推出一条标语“要想富,种果树”。三年之后,第二任领导是个医学毕业生,要求老百姓该种药材,于是标语变成了“要想富得快,家家种药材”。等到第三任县长上任,发现烟草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所以标语换成了“要想过得好,家家种烟草”。


由此,标语成为了观察社会,观察历史,观察政治的一个三元焦点切入口,这个口非常之小,小得基本让人注意不到。但是正如前文所述,标语的背后是权力,所以在特定历史时期,有些人要争当旗手,争当宣传队长,就是为了掌握“标语斗争权”。我不知道学术上是否有这样的概念,但是我将其概括为利用公开文字宣传自我政治主张的同时压倒其他政治宣传的持续性静态口号。


举报刘峰:“纯粹集体主义”的崩盘


《芳华》的故事背景是特定历史时代,那个时代不仅有官方标语,更有不少普通人题书标语,大字报是题书标语的基本表现形式。不过我们今天的文章并不想剖析特定时代的一些标语,因为这些标语基本上已经湮灭在历史的进程当中。影片男主人公刘峰的境遇所折射出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中心思想,即集体主义下的个人应该处于一种怎样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当中?


电影的前半部分浓墨重彩地突出了刘峰的“雷锋形象”。刘峰义务多劳动,不争吃穿,争活干,毅然放弃学习计划,不争享受争踏实。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刘峰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被上级评为“学雷锋标兵”,也是大家伙心目中的“活雷锋”,是一种完全的舍身忘我的既视感。


但是当他在和林丁丁交谈时,他说道:他并不是不想去学习进修,而是因为不想离开这儿,不想离开这儿的原因是因为这儿有你(林丁丁)。这样的一句坦白是“反雷锋式的”,从这儿开始,在集体主义熏陶下的林丁丁毫无思想准备地被打开了私欲坦荡的口子,而刘峰的拥抱则是压倒她对集体主义精神崇拜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我是理解林丁丁对刘峰的举报的。这不是她冷血无情,也不是她落井下石,而是在特定历史时代,禁锢在“集体主义”理想下的幼稚心灵受到了巨大“创伤”,这种“创伤”是无形的,但是破坏力量不亚于大地震,对于林丁丁而言,天塌下来了是最真实的想法。


转过来看,刘峰在面对审讯时始终强调自己没有耍流氓,自己只是想......刘峰是这部影片当中最早明白和升华“集体主义”的人,被下放的刘峰更加不局限在“纯粹集体主义”的理想当中,而是一边继续选择自我牺牲,一边将这些好事融入了自我的真挚感情,融入了自我认知的超越,这是《芳华》对超越“纯粹集体主义”的一个小暗示。


因此,雷锋本身就是50多年以来,中国集体主义社会理念和治理逻辑的“宣传大使”,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最高指示都要发出向雷锋学习的号召,因为雷锋的工具手段形象是任何故事或人物所不能替代的。


其实,有人曾揣测过“雷锋”本身的存在真实性和故事真实性,提出了一系列质疑的理由,但可想而知,一是年代久远已经无从查证,二是这样的“声音”本身就是不允许被传播的。当然,我们无意做一些毫无根据的揣测,也无意评价特定的历史人物,但是我们想从第三人对特定历史人物的挖掘角度观察我们自己,也就是中国人近五十年以来的集体主义情怀和思考。


雷锋语录:“经典集体主义”


提起雷锋可谓是妇孺皆知,说雷锋代表了“经典集体主义”不是空穴来风,因为长期进驻在中小学语文和思想教育教科书上的雷锋语录是最典型的例证。如“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这两段语录是“纯粹集体主义”当中的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内涵,雷锋日记里会不断反问自己是否产生了应有的持续性贡献?


再比如“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这两段语录则彰显了“纯粹集体主义”当中的另一重要内涵:个性离不开共性,只有集体才能成就个人。也就是说一个人仅仅有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勇气还不行,还要依靠组织依靠团体,这样一种束缚性的思维源于传统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主义,单个的人一定要为某样东西所捆绑起来。在传统中国,民众在经济上为土地所束缚,在社会关系上为村落、宗族所束缚,在人身关系上为血亲父母、配偶、子女所束缚。当然我们无意讨论这种“束缚”本身的积极作用,而只是想说明这种依靠集体的集体主义是怎么来源的。


从“向雷锋同志学习”到做“听话的好战士”


1962年,雷锋意外去世。1963年3月5日,最高指示“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全社会掀起了学雷锋的高潮,这种热潮与当时的政治运动热潮混杂在一起,一直持续了很多年。这再一次证明标语的背后是权力,只有权力才能引导社会民众“自发”地为一定行为。


在最高指示做出后不久,林副主席又做出了第二高指示,即:

实际上,这位林副主席不愧为现代中国史上的重要人物。巧妙地将雷锋形象通过另一种标语表达出来,超越了雷锋“集体主义精神”的基本外延。再一次印证了前文所述,利用标语进行政治斗争也是一项中国特色,在特定历史时期,标语的泛化本身就是权力的滥用,而这种滥用往往能使一些人遭受无穷无尽的伤害。


至此,学雷锋标语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进程,完全成为了社会动员的宣传工具。


从“无名雷锋”到“活雷锋”


70年代以后,运动中被掺杂太多的“雷锋精神”开始被人们所反思,因为如果人人都想通过对“雷锋精神”的解读来掺入自身的私人利益或其他利益,那么雷锋最终会面目全非于最真实的雷锋。所以回归“雷锋精神”的本真面目,回到“纯粹集体主义”成为了执政者的自我期待。


经历过太多动乱和浮夸之后,我们一度自上而下都渴望回归本真。于是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新标语“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出现了!这样简单的九个字,强调了明确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以及做好事的附随义务就是“不留名”。这里的“不留名”除了强调默默奉献之外,更多地是反思运动年代的浮夸和放卫星式的虚报。应当说这条标语如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一样,保持最初始的纯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到了90年代后期。我们环顾身边发现,做好事的少了,做坏事的多了。集体主义少了,单干英雄多了。那时候以脱离集体下海为热潮,做好事不留名的都是傻子,个体主义大行其道。


当然,自由主义的过于泛滥本身也不是一件好事,执政者也很敏锐地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从8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就着重强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等的建设地位。我们允许保留个人主义,允许张扬个性色彩,允许你“留名传佳话”,但是最根本的就是“做好事”这个内涵不能丢弃,于是“我们都是活雷锋”出现了。



仔细琢磨这句话,做好事的人不再是单纯地学习雷锋的对象,而我们本身就是“雷锋”。这是中国社会官方和民众对自我认知的一次重大飞跃和调整。尊重每一个人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其类比为某一个人的附庸或者说影子,这是普通人人格尊严实现的崭新标语式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众深刻认识到,我不再只是一个学习雷锋的模仿者,而是对某一类事件的践行者,因为在“活雷锋”之前还要加上人称代词“我”或者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从“学雷锋”到“活雷锋”,我们终于走出了“纯粹集体主义”的人性牢笼。


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妥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很多时候看见的“学雷锋”标语是这样的: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我们可喜地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集体主义的威权型国家当中,我们允许在迈向集体主义的时候带上个人主义的考虑。


如果刘峰在这个时候抱了林丁丁,那林丁丁肯定是众多女生羡慕的对象。因为我们只需要考虑刘峰在学雷锋做好事时候的道德品质,无需考虑刘峰是否一直就是一个“纯粹集体主义”模式下的“雷锋”。


我们的教育不再强人所难,不再强调无法实现的目标,而且我们更加包容作为一个理性人的要素。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单方面地强调虚空的教育目标,其实不是对人的教育改造,而是直接按神的模式进行仿制。社会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真善美的目标首推是真,真诚是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


从强制性地要求单向式的自我牺牲到“奉献他人,提升自己”,我们加的不只是这几个字,而是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变迁成果,我们向着双赢的方向发展,我们朝着尊重个体独立意愿的方向发展,这是社会生产力与一切创造力的基础。


万能雷锋,旧瓶新酒中国家主义的温柔渗透


近来,最流行的“学雷锋”标语莫过于“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当然严格意义上这是否属于一条“学雷锋”的标语?本身是值得讨论的。当然,我们姑且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出发,认定这仍是是一条“学雷锋”的标语。



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这条标语确立了一个“万能雷锋”形象,从字面意思理解,雷锋与文明、新风似乎没有直接联系,做好事的就文明?当下语境中的“文明”更多的是对社会公共道德的遵守。而雷锋年代,也不提倡所谓的公共道德,更多地强调共产主义道德。


但是“讲文明,树新风”又是当下中国社会所必须倡导的,因此我们除了搬出了雷锋之外,历史上的很多典故、人物都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资源”。我们对这类“资源”的把握从简单的“拿来主义”转向了“深耕主义”,在悄然之间将诸如雷锋这一类“资源”转化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宣传力量。


执政者的思路在近半个世纪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打倒孔家店,四清运动到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再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待一些东西或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样一种变化从标语当中可见一斑,从各种表述中也可以读出。


但是试问这样的变化是一种对内心依归的外在表达,还是终究是政治目标完成过程中的精明套路?从抵抗到一定程度的合作,执政者完成了社会治理逻辑最深刻的逆转,尽管这种合作是浅层次的、是不充分的、是不平等的,但是我仍然选择相信这是一种趋势,一种无人阻挡的潮流。


代结语

尽管国家主义仍在试图渗透,但它已然温柔!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简介:

青仲平,青苗法鸣编辑部重要评论。

本期编辑:Be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