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写作书籍不完全指南

青法平台 青苗法鸣 2020-12-09

作者简介:范天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本文并不推荐法学论文写作书籍,因为这类书单俯拾皆是、不必多此一举。不过书单虽多,往往“知其推荐,不知其为何推荐”。偶有介绍,也多是只鳞半爪、欲言又止。所以本文以介绍论文写作书籍的大致内容、文风及特色为主,希望读者各取所需、书尽其用。


为求言之有据,所列书籍至少读过一遍。但仍有诸多好书未尝一见,故难免坐井观天,望读者海涵。以行文便故省略敬称,诸君谅之为感。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有关法学研究方法的书籍,第二部分介绍论文写作方法的书籍,第三部分介绍有关论文写作文献。最后一部分是学习定量分析的书籍推荐,主要涉及统计学基础、SPSS操作两方面。


进入正文之前,应当先区别研究方法与写作方法。假设有篇论文从雏形到成形都在脑海里、从未付诸纸笔,那么回答“这篇论文是如何产生的”时,我们讨论的必然是研究方法。至于如何将它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符合规范,这就属于写作方法的范畴了。二者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但缺少任何一方都难以写出论文,所以先弄清原因才能更好的学习。论文写作用书大都涉及研究方法,故本文不做严格区分。在第一、二部分中,越往后的法学论文写作书籍越侧重于写作方法。


一、论文写作书籍初探


《论法学研究方法》/陈瑞华


这本书恰如其名,只谈论研究方法,不过并不难懂。前二章的内容是以问答式进行的,其他部分是虽是文章,但语言浅显,无深奥之感。书内有“法科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一章,涉及选题、论证等写作技巧。作者在介绍研究方法时会举例讲解并说明注意事项。谈论研究经验时也会举出实例,比如自己的著作中如何体现问题意识、“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如何体现大胆假设等。


此外,这本书包含着作者三十年来的研究感悟。对初学者而言,这份感悟弥足珍贵、能少走许多弯路,比如书中《穿越经验事实的迷雾》一文。笔者第一次写好论文后沾沾自喜,却在读过这本书后深感汗颜,发现自己不过是在伪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于是直接放弃写好的“论文”,开始学习实证研究。作者关于“穿越经验事实的迷雾”本义应当是:发现表层问题(经验事实)下的深层问题,从问题提出理论模型以解释现象。依笔者之见,初学论文写作最易遇见的迷雾至少有以下三重:


第一重迷雾:教科书式的论证体例。不知有多少论文在教科书的影响下,采取“起源、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的论证体例。又有多少本科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以为论文必须先写一段历史沿革。


第二重迷雾:理所当然“借鉴”西方经验。遵循上述套路的“论文”,最后往往会提出西方国家如何如何,所以我们也应当如何如何。这种做法显然没有考虑过西方经验是否适应中国土壤的问题。


第三重迷雾:只重视提出解决对策。并不是说不能提对策,只是提出对策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同时将“西方经验”作为推导前提、盲目套入“中国问题”,只是一场“雅致的推理”。


一旦这些迷雾在学界蔓延,初涉论文写作的本科生首当其冲。此外,这本书应该是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所以讲究“从现象中提炼出理论模型进而解释问题”。虽然这种观点近乎于“道”、任何研究都应遵循,但不妨将之作为学术研究的准则。


《民法研究指引:专业论文撰写必携》/大村敦志


书名虽为《民法研究指引》,但其适用范围“不仅限于民法学领域”,甚至非研究者也可从中受益。全书分为“魂”、“型”、“体”、“技”、“响”五个部分,包含写作技巧和研究方法。但这本书侧重“判例评析式”论文的写法,涉及的写作技巧和研究方法较有针对性。


比如第三章“体”(手法的运用),作者们介绍了学说、判例、外国法的阅读技巧、分析方法、探讨顺序等。再比如第四章“技”(写作的技巧),作者们介绍了德、日、英美国家的法律、判例等资料检索技巧。这些正好提供了判例评析论文的写作材料:其他学说观点、本国实践判例、外国法律案例。


判例评析属于实证研究方法之一,而且是相当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这本书之所以侧重判例评析式的论文写作,笔者推测是因为受当时的环境影响。几位作者在学习论文写作时,定量分析等新型研究方法尚未兴起,只能借鉴“已有的各种各样的先行论文”。所以读者应当明鉴,“生产”论文的方法有很多,判例评析只是其中一种。但这本书的特色反而提高了其质量,使它在二十年后仍具有引进、出版的价值。不过,引进书籍必经的一道难关是翻译。好的翻译有一种扎根于语言的生命力,可惜这样的翻译太少了。听说日本的轻小说(Light Novel)便于携带但字体偏小,本书倒颇符合后者。


近年来,出国留学颇受青睐,了解其他国家的论文写作渐趋必要。所以本文同时纳入国外相关书籍,希望有所帮助。然而外国经验是否因国情不同而受到影响呢?笔者认为,越是“形而上”的事物适用范围越广。比如本书说“有意思”(引发读者新的思考)的研究是在把握学界“潮流”(学界的困境)后做出的(下文的《不发表,就出局》也有类似论述),这一经验对于中国的研究者同样适用。此外,“身处于学界的人扎扎实实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在中国也应该是一样的”。


老一辈常说“做学术是条黑道”。年轻人除了带上 “奥卡姆的剃刀”防身,也不妨带上这本书。毕竟书名已经提示,这本研究指引必携(避邪)呀。


《法科学生必修课:论文写作与资源检索》/凌斌


这本书涵盖写作方法、研究方法、资源检索等内容,三者的比例大致均衡。在写作方面,作者主要介绍论文各部分的写法,包括开头结尾、文献综述、谋篇布局等,同时举例讲解具体的应用。比如讲解各种类型的结尾时,作者举的例子不仅包括现代法学,也包括古今中外文学、政治学名篇。书中关于选题的内容同时载于《中外法学》2016年第1期(凌斌:论文写作的提问和选题),虽不包括书中的拟题技巧和举例,但可供读者了解行文风格。本书特色之一在于用图片演示繁琐操作,比如文献检索部分介绍如何使用Lexis、Westlaw数据库时,会用图片解释详细步骤和检索技巧,比只告诉数据库名称要好很多。


在研究方法部分,作者主要讲解案例分析、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同时也会举例说明。比如用交通肇事案讲解定量研究的变量提取、数据处理等过程,演示的工具是北大法意实证研究平台。同时举例介绍简单计数分析的具体应用,即使不懂其他统计分析方法,也可以结合前文的案件检索技巧进行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


这本书关于定量研究的介绍颇为翔实,不仅讲解基础的因果关系,同时包括具体的操作流程,可作为定量研究的入门读物。本书最后一部分是各种数据库的介绍,包括经济、商业、社会、文学等领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各种数据便是定量分析的“米”。想做出定量研究,首先得有“米”才行。所以这一部分对于学习定量研究的同学而言颇为实用。定性研究部分主要介绍思想实验的法学应用,所举的例子包括罗尔斯的“切分蛋糕”、科斯和庇谷“夏娃的苹果”等。这本书的内容大致由以上三部分构成,但每部分侧重点不同,有关资源检索的内容较为特色。


《法学论文写作》/何海波


这本书在论文写作方法上颇为全面,既包括宏观层面上的选题、论证、行文,也涉及具体层面上论文各部分的写法,比如标题、导论、引注等。每部分大多按照初学者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来展开,比如文献部分从“应当引用学术文献、是否可以引用旧文献、对外国文献的态度、如何区分权威文献”等几个问题谈起。每讲的最后都有练习题,内容与这一讲的主题相关。第三讲“调查”的内容相对特色也较为细致,介绍了现场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调查方法,同时举例说明怎样使用以及要避免的问题。


第四讲“论证”中,作者对论证的定义颇为精辟,“把道理讲清楚、以理服人”。在本书中,“研究方法”似乎等于“论证方法”,所以书里只提到一些研究方法但并未深入。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显然具有相似之处,比如“举例说明”就可以进一步演化为“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但二者显然并不相等。数据统计可以用来证明文章的论点、使读者信服,但数据统计并不能直接得出论点、等同于定量研究。归根结底,研究方法只需要得出研究结果(论点),因为论文在脑海里时并没有读者;论证方法则要考虑读者,“把道理讲清楚、以理服人”,读者区分二者后阅读时便不会轻易混淆。


这本书专注写作技巧,称为法学论文写作手册也不为过。但过于全面的后果就是有些杂糅,读者阅读时最好抱着明确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哪里不会看哪里,以免陷入论文写作的汪洋大海。同时本书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正常书面语,虽较为平淡但表意严谨。作者写作经验丰富,除了用很多例子解释内容,也会有一些十分到位的评论。比如评苏力的文风汪洋恣肆(P270),虽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深以为然。总之,如果自己的脑海里已经有些想法但不知如何表达,这本书或许能帮上忙。


大家似乎都认为,好的论文写作书籍是手把手的教你“生产”出一篇论文的完整过程,包括选题、综述、引注等。所以市面上的论文写作书籍往往从如何选题开始谈起。虽然每位作者对于论文写作都有独特心得,但实际上,如果能掌握一本书的共同内容,比如说掌握何书关于选题的内容,那么凌书相同部分可看可不看,反之亦然。正如列翁所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所以本文对于各书都有涉及的部分不再赘言、以免琐碎,除非其另有新意或是缺少普遍内容。


《法学论文的撰写、编辑与发表》/【美】尤金·布洛克


这是一本美国的论文写作用书,除了具体的写作方法,还介绍了有关法律评论编辑的经验、以及发表论文的经验。然而这本书的身份决定了它不同的价值面向,一是面向国内学生,一是面向留美学生。对于在中国读书的法学生而言,我们主要参考的是写作部分。布洛克曾在哈佛、耶鲁、斯坦福的法律学刊上发表过11篇文章(以笔者的浅薄认知,这大约相当于发表11篇CSSCI)。因其丰富的写作经验,这本书的写作技巧也偏向实用层面。比如选题时从不同方面、多方位的思考提出的论点,引入相似但不同的情景、案例,从而发现论点的谬误、盲区。或是论文写好后过几天再修改,以摆脱写作时的思维惯性。这些源于大量写作的经验并非原创,大多数前辈学者也都知晓。但对于初学写作的我们,无疑是积累经验的捷径。


然而,同样具有价值的其他部分(法律编辑和论文发表经验),则受国情限制不能直接食用。比如,关于如何成为法律学刊编辑的建议,在中国并不具备适用性。虽然美国高校的确是由学生担任法律学刊编辑的。再比如,作者推荐的最佳投稿时间是根据美国期刊编委会的习惯确定的,在中国效果要打折扣。不过,关于同时投稿和参赛的经验仍可借鉴,最后列出的学术道德注意事项既全面又实用。


这本书对于国内学生的缺憾,便是其价值的另一极。这本书的翻译算是流畅、通顺,没有矫作之感(笔者个人感觉)。但本书约10%的内容是“生肉”(英文未译),大多是写作技巧的举例(第二十章几乎未译)。想要更好理解本书内容,最好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不翻译对中文读者来说固然不好,但反过来想,对于想要留美的同学,这本书却适于英文学术写作入门,上文提及的“美国经验”也成了圭臬。


二、其它学科书籍借鉴


正如扬雄所言“大谛读赋千篇即可为之”,学会写作的方式无非是输入(读)+输出(写),而输入是输出的前提。然而,能用来模仿的论文并非随处可见,所以不妨将视野扩大到其他学科领域(尤其是想要快速学会论文写作)。比如政治、历史等学科。考虑到学科差异,即便每月只有两篇论文能够参考,可供输入的写作资源仍能增加不少。


另外,社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大多相同,所谓的“法学研究方法”其他学科也在用。故以下两本论文写作书籍虽属其他学科,但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一并纳入本文之中。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荣新江


这本书前半部分是史料搜集、整理方法,侧重于历史学方面,有意于法史学或跨考历史学的同学不妨看看。后半部分是历史学论文写作方法,其中关于学术史(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的写法颇有借鉴意义。最能体现学术功底深厚的往往是史学或小学(音韵、文字、训诂),所以从史学研究书籍中一窥“功底深厚”之内涵,是恰当的。依笔者之见,所谓学术功底深厚便是在文献综述部分体现的对本研究领域的了解程度,比如是否搜遍前人相关成果、是否穷尽古今中外文献。但并非毫无重点、巨细无遗,而是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研究领域里最重要的以及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对话文献,也不是只取标题、罗列一气,而是要通篇掌握文献内容(包括材料、观点、论证方法)。一言以蔽之:你要“对其他学者做的东西非常清楚”(李连江语),最好达到如数家珍的程度。


或是因为史家清规,作者反复强调学人应重视学术道德。比如引用他人论文应注意是否出自论文集(论文集往往会比期刊论文更晚发表,将A的论文集与B的期刊论文相比,可能会使读者误以为B是第一发现者,但实际上A的论文更早发表)、引用他人史料应标明出处以示尊重等。依笔者愚见,从本科阶段就开始注重这些细节,不仅能避免日后“踩雷”,同时也能更好的融入学术圈之中。


《不发表,就出局》/李连江


这是本政治学者写的书,但笔者还是读得津津有味。书名虽耸人听闻,立意却是:认清学界现实,然后谋求生存。


这本书是作者在人民大学的六次讲稿经过删补而成、言语浅显易懂。尤其是关于研究方法部分颇堪一读。不仅深入浅出的讲清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区别,同时强调对学者而言定量分析只是工具。当时笔者正在学习定量分析,这本书让我打消了从《统计学原理》学起的想法,并且树立了“用户视角”的观点,即:定量分析并不需要多深厚的统计学功底,只需要理解相关概念、会用统计分析工具即可。这本书为笔者指了条明路,同时打消了对定量分析的恐惧。


作者在国内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后便赴美攻读政治学博士,此后长居国际政治学界。所以这本书除了涉及研究方法,还包括在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经验。但不论是研究方法或发表经验,对于法学生而言都有借鉴价值。就好比政治学研究要讲原创性,法学同样也要;政治学有定量研究,法学同样也有。而且这本书着眼于学者的共性,更多的是前辈学人的经验之谈。比如,好的研究不仅要突破自身极限,同时也要突破学术共同体的极限(类似《民法研究指引》中的“学界潮流”)。


总之,这本书已超越学科范畴、能帮助到其他领域里想以学术为业的年轻学子。


本文第一、二部分到此便结束了。虽然略带“为有志学术者服务”的倾向,但对于想要从事其他道路的同学也能提供帮助。毕竟,论文是谁都要写的。


此外,笔者在此向诸位前辈作者表达谢意:“谢谢大家在学术上拯救了我”。


三、关于论文写作的文献


正如开头所说,本文并非书单推荐,选取书籍的标准只是作者读过与否。囿于阅读量,法学论文写作书籍只有五本。虽然有这五本书足矣,但笔者仍旧整理了一些有关论文写作的文献,以供诸位参考。另外不得不啰嗦一句:论文写作是“功夫在书外”,模仿优秀的论文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以下论文只谈写作方法,并非用于模仿)


目录如下:

1.白建军. 案例是法治的细胞[J]. 法治论丛, 2002

2.刘南平. 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与“皮囊”[J]. 中外法学, 2000

3.苏力. 只是与写作相关[J]. 中外法学, 2015

4.陈兴良. 论文写作:一个写作者的讲述[J]. 中外法学, 2015

5.凌斌. 论文写作的提问和选题[J]. 中外法学, 2015

6.沈宗灵. 漫谈怎样写学位论文[J]. 中外法学, 1991

7.储槐植. 刑法学论文写作谈[J]. 中外法学, 1991

8.韩宝. 法学本科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思考——以某地方普通政法类高校为例[J].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8

9.张美娜. 法律论文写作之我见[J]. 法制与社会, 2015

10.尤陈俊. 作为问题的“问题意识”——从法学论文写作中的命题缺失现象切入[J]. 探索与争鸣, 2017

11.舒砚. 法史经验谈:研究方法与当代价值——黄源盛先生访问录[J]. 中西法律传统, 2015

12.王昭武,钱叶六. 法科毕业生如何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以刑法学论文选题为例[J]. 海峡法学, 2014


文献繁多,难免挂一漏万。不慎疏漏,烦请各位补充。



四、定量分析文献与书籍推荐


如前所述,笔者正在学习定量分析。关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实证分析、量化分析的定义、分类,学界莫衷一是。笔者在此放入学界前辈关于各种分类的研究,有疑问的同学不妨先看看。

张永健、程金华:法律实证研究的方法坐标

https://mp.weixin.qq.com/s/pJYyUw-AaXBzwo3rD0ZAlA



统计分析虽难,却不必从头学起。最重要的抱着用户视角,“敢用了就是学通了,用对了就是学精了”(李连江语)。以下是笔者结合学习经历,选出的一些学习定量分析的书目推荐,包括“统计学基础知识”和“统计软件使用”两方面。若有更好推荐,欢迎留言补充。


《妙思统计》/Uri Bram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太短了,没看够。

作者在第一章开头举的例子:

你在水果摊上买橘子

随手挑了些、轻轻捏了捏

感觉这些橘子都不错


瞬间讲明了总体(水果摊上的所有橘子)和样本(你随手挑起的橘子),同时展现出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统计思维做出推断(这些橘子都不错)。这大概就是统计学里的日常语言派吧。


全书共分为三章,只谈三件事:选择性偏差、建立模型、贝叶斯定理。不仅翻译流畅、通俗,而且会举出很多日常的例子。比如解释“遗漏变量偏差”如何导致“相关不蕴含因果”时,作者说GPA并没什么用。因为大家似乎都忘了 “每门课的难度不一样”而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所以“刷水课”和“上难课”获得的GPA都是4.0,但二者代表的努力程度、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说到笔者心坎上了)。也就是说,在这里GPA和学习能力相关但没有因果关系,即“遗漏变量偏差”导致了“相关不蕴含因果”。


《妙思统计》言简意赅,却是唯一能让数学不及格的笔者学会贝叶斯定理的书(学完顺便预估了食堂阿姨打饭时手抖的概率)。也许这本书会让你觉得世界真复杂,但它同时也告诉你如何用统计思维解决复杂的世界。


《戏说统计:文科生的量化方法》/李连江


没错,笔者就是书名说的文科生,所以一直在找通俗易懂的统计学入门书籍。还记得看到这本书的第一个念头是“终于找到你了”,颇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觉。不过多少还是有些担忧,毕竟书名感觉不大正经。再一看,“这个作者怎么有点眼熟?”然后想起,“这不就是《不发表,就出局》的作者么?”正如上文所说,笔者学习定量分析时受到《不发表,就出局》的启发,所以同一作者的书还是较为放心的。


如果你是为了法学实证分析而学习统计,那么用这本书入门是合适的。但它也有一些缺点,用文字代替公式本就难免繁琐,更何况要做到通俗易懂,所以稍显赘言。比如解释总体、样本的笔墨颇多,却不如《妙思统计》里买橘子的例子简单易懂。不过它的优点同样在于语言通俗、避免复杂公式,对于文科生来说较为合适。同时《戏说》涉及更多统计学基础,可作为《妙思统计》的补充。《戏说》主张用户视角,对于只想学会定量分析的同学而言较为适用。此外,对于晦涩难懂的统计名词,作者会给出通俗翻译并解释。比如Normal Distribution(正态分布)可译做正常分布,意思是正常状况下应有的样子。


《戏说统计续编》/李连江


仅仅学会统计学基础是不够的,基本概念好比心法,而统计分析软件则是一把好的武器。虽然这么说会让人想起武侠小说,但实证分析显然没有“万物皆可为剑”的道理,所以好的工具还是很重要的。常见的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有SPSS、Stata、SAS、Mplus等,这本书主要介绍SPSS、Stata、Mplus的使用方法。笔者觉得本科生掌握一种就够了,所以只学了SPSS,其他软件并不了解故不多介绍。


《续编》相较于《戏说》更为精简,二者间的区别可视为:《戏说》解释基础概念,《续编》专注软件操作。作者自言《续编》不是必需品,只是一本用户手册。所以《续编》只谈SPSS操作,不过语言仍旧通俗。如果你觉得《戏说》的语言较好理解,同时又需要一本软件操作指南,不妨看看目录里有没有自己需要的统计方法。如果有,那么《续编》还是比其他使用手册更为合适的。


统计分析并非笔者本行,虽有志于此却不过初窥门径。初学者往往喜欢荐书以示所得,笔者亦属凡人。一番“炫耀”,难免疏漏。且囿于统计知识,不能从专业角度分析书籍内容,粗浅介绍仅供诸君一笑。


笔者已尽量避免透露原书细节,不慎之处恳请作者包容。

学识有限,恳请前辈同侪不吝赐教。

若有对定量分析感兴趣的同学,欢迎联系交流。本人邮箱:Cervan77@outlook.com



推荐阅读

沈玮玮:法科生论文写作的误区与矫正

法学学位论文需要“研究方法”吗?

雷磊:关于法学博士生论文发表的五点建议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 无彦祖

本期编辑 ✎ 冬眠的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