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2020年第5期要目
您的招募需求,我来扩散
(发布信息,请点这里)
《人权》2020年第5期要目
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权“法理”的新发展
作者:杨清望,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促进了中国和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人权理论注入新的内涵,超越和发展了传统的人权“法理”。这表现为:将人的全面平等提升的内涵注入人权理论之中,发展了西方传统的基于人性自由和人的尊严的人权价值观;将人与人之间的互促发展、合作共赢、风险管控等理念注入人权理论之中,拓展了西方传统的基于社会契约和市民社会的社会关系预设,扩大了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社会基础,发展了人权社会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改变了西方发达国家种族主义和国家“零和博弈”竞争的世界观,赋予了人类和平共享发展机会及成果的人权新内涵,发展了人权世界观。这构成了中国人权的深刻“法理”,并形成我国国际人权对话的重要话语体系。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权 法理 话语体系
试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全民健身战略
作者:徐翔,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人员,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人权保障体系愈加完善。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权,大力倡导和推行全民健身战略。全民健身战略不仅有着多元化的制度内涵,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我国以全民健身战略对体育权保障质效的提升,以“互联网+全民健身”模式对体育权实现思路的拓展,以全民健身智慧化等方式对体育权保障现代化、时代化的推动,均整体性、制度化地回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决策,推动了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关键词:小康社会 全民健身 体育权 人权 体育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受教育权法治视角
作者:滕锐,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回顾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受教育权法治不仅取得巨大成就,而且规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教育的方向和路径,激发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核心动能,在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先导和保障的作用。受教育权法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确立和发展完善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有必要厘清受教育权法治下一步发展的内在机理,推动教育法领域的法典化,更好推动中国人权事业进步。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法治 人权 法典化
文化权利发展的中国文化建设路径
作者:鲍墨尔根,吉林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应遵循人权要求,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保障和发展人权,其中以文化权利最为直接和主要。我国文化建设实践在文化权利的实现和文化权利内涵发展两方面体现出了价值,并为化解文化权利体系的不足提供了思路,即文化权利应包含对文化交流群体、文化交流空间、文化传播渠道予以维系的要求。这一思路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权利内涵的中国演进,对于文化权利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 文化建设 文化权利 演进
《民法典》视野下残疾妇女离婚经济帮助权利的实现
作者:夏吟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江皓,中国政法大学师资博士后研究人员。
内容提要:保障残疾人的平等人权是我国人权保障的重要一环。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偏重于将离婚经济帮助制度作为一种扶弱济贫、对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一方的救助责任。《民法典》对该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扩充,规定一方离婚后不能维持合理生活需求时可以向对方请求经济帮助,此经济帮助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对离婚后生活水平显著下降一方的扶助和对婚姻期间为婚姻共同体作出较多牺牲和贡献一方的弥补。虽然《民法典》规定的离婚经济帮助制度本身不存在对残疾妇女的不平等对待或是歧视,但由于残疾妇女在离婚后更为脆弱,提出离婚经济帮助主张的可能性更大、残疾妇女在生理和心理上更依赖他人、残疾妇女就业更为困难、对残疾妇女的社会保障仍然不足、残疾妇女再婚率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他主体相比较,现实中残疾妇女在离婚经济帮助权利的实现上很可能处于一种实质不平等的地位。因此,需要对《民法典》中的相关条款提出合理的法律解释和适用建议,以充分实现残疾妇女的离婚经济帮助权利,体现《民法典》对残疾妇女人权的关怀与保障。
关键词:残疾妇女 离婚经济帮助 民法典 实质平等 人权保护
妇女议事会:基层民主自治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作者:曲相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妇女议事会是全国妇联倡导的妇女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基层民主建设的创新举措,是实施《宪法》第2条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有益探索,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典范。妇女议事会调动了妇女群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激发了她们的自治活力和创造力,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女性在社会决策中代表性不足和话语权缺失的问题。议事的过程对广大基层妇女来说也是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协商能力、法治观念甚至法治思维的养成过程。妇女议事会不仅有助于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和促进女性发展,还对丰富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建设法治社会和推动《宪法》实施具有独特的价值。应当充分肯定、支持和完善妇女议事会,使其长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关键词:妇女议事会 协商民主 法治社会 宪法实施
论我国消除对妇女歧视法律制度的发展
作者:李勇,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从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到《民法典》出台,我国消除对妇女歧视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在制度伦理上,经历了从政治伦理到关怀伦理的转变;从立法结构看,完成了从分散立法到专门立法的变迁;在立法技术方面,实现了从性别盲视到性别平等评估的发展;就法律制度层级推衍而言,立足地方法治试验,导向国家立法的目标。基于这四个维度,可以相对直观地呈现出国家立法在消除对妇女歧视方面的努力,以及性别平等法律制度在中国曲折演进的过程。
关键词:制度伦理 专门立法 性别平等评估 地方法治试验
“流动性”悖论与现代人权观念的危机
作者:于君博,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容提要:历史上的人权观念总是与现实流变紧密相互形塑的,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新冠病毒大流行所引发的人权危机为背景,“流动性”可以成为兼容空间、行为与价值维度,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以及事件前后人权观念转变的分析性概念。通过流动性对现代性的进一步解构,全球化进程中的流动性悖论被揭示出来,并演绎、解释了现代人权观念遭遇危机的必然性。危机的化解有赖于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自主性的回归,尤其是国家必须重拾其引导公民平衡多元价值诉求的政治使命。
关键词:观念 流动性 全球化 自由 平等
国际恐怖主义与偏激型“政治正确”:
观念批判与理念重构
作者:钱锦宇,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作为西方政治极化、传统冷战思维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重构下支配性大国焦虑的共同产物,当下美英等国家的偏激型“政治正确”观念既是言论自由的死敌,又是全球恐怖主义的温床。全球反恐和全球人权治理的根本主旨和终极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全人类的幸福生活,而不是追求一种偏激的政治正确观念。只有秉持谋求全人类幸福生活的信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践行全球反恐和人权治理的对话与合作,持续展开文明对话,才能走出21世纪人类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权 政治正确 反恐怖主义 全球治理
儒家人权话语述论
作者:孟庆涛,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从所涉及的议题来看,儒家人权话语在内容上可以概括为“儒家—人权”的有无论、历史论、关系论和建构论。儒家—人权有无论因为判断“有无”标准的差异,而存在着“古无有也”“古已有也”和“本无后有”的种种具体论争。儒家—人权关系论在具体内容上可区分为“相斥论”“相融论”和“转化论”。儒家—人权历史论中包含了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人权“东学西渐”问题,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西方人权观念和规范文本的形成均产生过影响。儒家—人权建构论中“潮汕新儒家”的代表杜钢建,通过“仁学”系统地建构了儒家人权论体系。综合来看,儒家人权话语处于中西古今之间的纵横交错点上,人权的“公度性”正是在这一点上产生的。
关键词:儒家 人权话语 东学西渐 公度性
人权保护与比例原则:我国反兴奋剂立法与实践的完善
—— 以《世界反兴奋剂条例》为镜鉴
作者:段春霞,天津商业大学体育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体育运动训练与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内容提要:2015年版《世界反兴奋剂条例》的最大亮点在于人权原则与比例原则的运用。根据该条例,人权原则要求在调查、取证运动员可能的违规行为的过程中必须要保障运动员的实体权利以及程序权利免遭不当侵害;比例原则则强调在对运动员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时关注处罚手段与处罚目的之间的适当性、必要性。以该条例中的人权原则和比例原则为标准,对我国反兴奋剂的立法与实践进行审视,可以发现,我国反兴奋剂的立法和实践都存在对人权原则和比例原则贯彻不足的情况。我国应当在反兴奋剂立法和实践中实现从重惩罚到重权利保障的价值转换,遵循比例原则以更好的地平衡反兴奋剂处罚以及运动员权利保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反兴奋剂 世界反兴奋剂条例 人权原则 比例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人权和变动世界秩序中的作用
作者:
[德]阿明·冯·伯格丹迪(Armin von Bogdandy):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所长、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公法教授
[墨]佩德罗·A.维拉瑞尔(Pedro A.Villarreal):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法学博士。
译者:郭晓明,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在2019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规模空前的国家权力似乎成为了当世的呼声,而国际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显得无关紧要。相反,本文将要表明国际权威在全球疫情应对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一些没有看清这一点的政府甚至有可能促成多边世界秩序的转变。对此,针对当前这一困难重重的全球治理实例,本文将首先提出一些把握世界卫生组织权威的要点。然后,本文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在当前大流行应对中的三个有争议的贡献,包括具体的规制框架;对2020年卫生危机作为突发事件表态,其中因推迟一周而招致大量批评;提出具体的行事建议,特别是其关于反对旅行禁令的建议被指责为是对各国政府的妨碍。随后,本文转而提出两个更为广泛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关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多方力量冲突下的技术角色,即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隔离和检疫的建议如何与人权相协调;第二个问题关系到世界卫生组织在当前中国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动态关系中的立场问题。
关键词:冠状病毒大流行 2019冠状病毒病 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卫生法 大规模检疫 人权 国际公共权威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信息编辑 ✎ 煜雅
排版编辑 ✎ 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