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稿约

青苗法鸣信息中心 青苗法鸣 2022-10-02

您的招募需求,我来扩散

(发布信息,请点这里)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为中山大学法学院创刊于1999年的学术集刊,秉承学术乃天下公器,谨遵孙逸仙先生之激励,倡导学术自觉,追求学术品质,提倡关怀世界、著立经典,立志为学问,力求为法学学术及法治进步贡献点滴。本刊设有主题研讨、论文、评论、阅读经典、关于法学学术研究的倡导等栏目,积极引领学术方向、方法和风气。本刊实行匿名投稿制,对来稿不限体裁和篇幅,不考虑作者身份和背景,特别看重思想原创、关注现实、观点独到、论证严密、问题意识强烈,重视学术水准和学术规范,一切从学术出发。


本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集刊,竭诚欢迎持续赐稿,来稿请隐去作者信息,确保不出现姓名、单位、学历、职称、职务、地址、基金项目等表明作者身份与背景的信息,请以文稿标题作为电子邮件主题发送至sysulawreview@126.com。编辑部组织匿名评审程序后,将按照投稿的电子邮箱回复作者审稿意见,并在决定用稿时方请作者补充个人信息。


本刊发表的著述观点均属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刊立场,作者应保证对其来稿享有著作权且尚未发表,译者应保证译本获得授权许可且未侵犯原作者或出版者权利。除非来稿时特别声明保留外,均视为作者同意本刊拥有以非专有方式向第三人授予已刊作品电子出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和数字化汇编复制权及接受各种文摘刊物转载已刊作品的权利。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为已经同意本声明且不持异议。


附:《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注释体例

一、一般规定

1.全文采用脚注,注释序号以阿拉伯数字上标;标题及作者简介信息注以星号上标。

2.引用文献的必备要素及一般格式为“[国籍]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标题》(版本与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起止页码。”

3.所引文献若为撰著,不必说明责任方式,否则,应注明“编”、“主编”、“编著”、“整理”、“编译”、“译”、“校注”、“校订”等责任方式。

4.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应以“参见”引领;非引自原始资料者,应先注明原始作品相关信息,再以“转引自”引领注明转引文献详细信息;凡有“参见”、“转引自”、“摘自”等引领词者,作者与书名之间不用“:”隔开。

5.引证信札、访谈、演讲、电影、电视、广播、录音、馆藏资料、未刊稿等文献资料,应尽可能明确详尽,注明其形成、存在或出品的时间、地点、机构等能显示其独立存在的特征。

6.外文文献遵循该语种通常注释习惯。


二、注释范例

1.著  作

王利明:《法治:良法与善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6页。

2.论  文

左卫民:《地方法院庭审实质化改革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第116页。

3.集  刊

季卫东:《审判的推理与裁量权》,《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8卷第1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25页。

4.文  集

陈光中:《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特点》,《陈光中法学文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

5.教  材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八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93页。

6.译  作

[美]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7.报  纸

徐显明:《增强法治文明》,《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7日,第7版。

8.古  籍

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第123页。

9.学位论文

石静霞:《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26页。

10.会议论文

龚浩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民法庭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完善——基于法社会学、法律史学双重视角》,全国法院第30届学术讨论会,北京,2019年6月20日。

11.学术报告

薛捍勤:《依法治国与全球治理》,中山大学“方圆大视野”法科110周年纪念高端论坛,广州,2015年11月10日。

12.研究报告

刘青峰:《司法判决效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报告,北京,2005年,第16页。

13.网络文献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最高法工作报告》,中国法院网: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3/id/3225365.shtml,2018年12月9日。

14.外文文献

D. James Greiner, Cassandra Wolos Pattanayak and Jonathan Hennessy, The Limits of Unbundled Legal Assistance: A Randomized Study in a Massachusetts District Court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126 Harvard Law Review 901 (2013).

Larissa van den Herik and Nico Schrijver (eds.), Counter-Terrorism Strategies in a Fragmented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Meeting the Challen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123-125.


信息编辑 ✎ 帝企鹅

本期编辑 ✎ 煜   雅



推荐阅读

第十届 “新法学•青年论坛”征文

全球疫情:空间法与海洋法特别征文

中国法学会年会征文 | 审判理论相关

江苏省法学会海商法学研究会2021年年会征文

天津市法学会环资法分会2021年年会征文

关于开展联合征文活动的通知


联系我们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