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吐观众”的手持摄影,真是歪门邪道吗?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正在热映,娄烨的手持摄影又重新得到大量关注,成为了技术讨论的热点。
娄烨的电影之所以会采用手持摄影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演员有更自由的表演空间。不过,这可苦了摄影师了,现场有5台手持摄影机,不管演员走到哪个角落都有机器跟着,不需要走位调动,拍不到就是摄影师的责任。张颂文都有点心疼,说当娄烨的摄影师很遭罪,每天摔得鼻青脸肿的,“有个美国摄影师鞋都跑烂了七双,天天撞得膝盖出血,缝针了继续拍。因为他在拍的时候真看不见周围,一直在到处撞。”
——新京报
手持摄影曾经一度被视为歪门邪道,因为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稳定”才是摄影师的第一守则。
华人摄影师黄宗霑是手持摄影的先驱,每个投身于电影事业的人一定都曾听说过他的大名,谷歌曾多次在他的诞辰时换上了首页涂鸦,以纪念他对电影摄影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他在拍摄影片时让摄影师穿上轮滑鞋,用手持摄影机拍摄拳击镜头,以得到更加真实刺激的动作场面。这种轮滑装置也是今天摄影轨道车的早期雏形。
《Body and soul》(1947)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法国的新浪潮电影运动中,为了突破好莱坞的电影体系,许多影片都通过肩扛或手持摄影手段来拍摄,再辅以自然光照明和现场同期录音,使得摄影师摆脱了传统固定摄影的冷酷视点,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影片表达中。
戈达尔1959年导演的影片《筋疲力尽》(À bout de souffle),就是摄影机参与叙事的典型应用。从那时起,非固定机位手持摄影成为一种电影美学追求,在这种手持摄影中,摄影机参与到影像叙述中,镜头画面活跃起来,具有了生命感。
到了八九十年代,家用卡带式摄影机的出现把手持摄影推向极致。晃动的镜头,粗糙的画面质感,昏暗的灯光等效果创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影片。
特别是摄影师吕乐在1997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中,全部使用运动镜头展开令人目眩的镜头叙事,将摄影机运动运用到了极致。
1992年,伍迪·艾伦在电影《丈夫、太太与情人》中,就曾用手持摄影机来表现两个面临破碎的婚姻的紧张状态,为了平衡手持摄影机的效果,他用静止拍摄那对夫妻的采访段落,与手持段落交叉剪接,以给观众提供喘息的机会。
但即便如此,当时的观众也对摇晃的镜头感到“恶心”,甚至有些人没有看完电影就离开了影院。这种情况同样经常发生在娄烨的作品身上:
在《苏州河》中,娄烨保留了手持摄影产生的晃动、跳跃、虚焦等一系列看起来甚至像技术问题的画面;在《推拿》中,他又开创了“盲视觉”的拍摄手法,用昏暗、模糊、晃动的画面,来让观众体验到盲人的观感。
到了《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疯狂手持和碎片剪辑,主流观众所无法消化的眩晕感和速度感,也以“技术不合格”的呕吐感出现。尤其是几出飙车失速、乱捅互殴、一起下地狱的镜头,已经代表了第六代导演最强悍的技术班底。
连宣发团队都在上映前提醒观众:建议尽量购买3排以后的座位观影。首映活动中更是贴心地提供了定制呕吐袋和纸巾。
每一种镜头语言都有其独有的叙事效果。长镜头有助于建立一种强烈的场景代入感;长时间的运动镜头有助于构建出呼吸感,但同时观众也会因为持续没有固定视点而产生不稳定感。
手持摄影对观众产生的作用除了呕吐眩晕之外,是其本质上等同于内容浓缩后的运动镜头,它构建了一种不稳定感。
此外手持摄影的优点还有很多:手持设备轻便,可以不受空间限制,摄像机对被拍摄者造成的压迫感小;摄影机可以尽可能地贴近被拍摄者来捕捉细节;手持摄影还可以创造出逼真的主观视角。
所以手持摄影和其他镜头语言一样,如果使用得当,它会变得非常有感染力。手持摄影名声不好的真正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使用它的电影制作者根本不了解它能产生的效果,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么多被频繁使用的手持摄影镜头却对场景的整体效果起着消解作用。
摄影终究是为故事服务的,好的摄影师,不会懈怠每一个镜头和每一盏灯,擅于用镜头帮导演讲故事。
曾为李安“家庭三部曲”担任摄影师的林良忠老师,就十分擅长以文化为脚本、以故事为核心,将人物的情感张力通过镜头充分表达出来。新片场学院推出线上视频课程——摄影大师林良忠的《12堂光影美学课》。
在这门课程里,林老师将分享其40多年的拍摄经验,讲解构图、光线、色彩、镜头运动等四大造型手段。
戳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或点击【阅读原文】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