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动画产业的《玩具总动员》拍到第4部,还是很好看!
皮克斯的当家动画系列新作《玩具总动员4》今天正式在内地上映了。
烂番茄新鲜度98%,豆瓣评分9.0,牛仔警长胡迪和太空骑警巴斯光年领衔的玩具们再次没有让我们失望。
《玩具总动员》是皮克斯成名之作,它将3D技术赋予动画,被称为继《米老鼠》的“声音”,《白雪公主》的“色彩”之后的第三次动画革命。
在1996年的奥斯卡上,《玩具总动员》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原创歌曲三项提名。
因为该片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导演约翰·拉塞特还获得了一尊“特别成就奖”小金人。那一年,胡迪和巴斯光年还站上了奥斯卡颁奖礼的领奖台。
作为动画史上的首部3D动画长片惊艳世界之后,两部续集的接连成功已经让人意想不到,如今第4部开局依旧出色,皮克斯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故事是永远的金字招牌
其实早在《玩具总动员》诞生的7年前,短片《锡铁小兵》就已经为皮克斯赢得了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短片中的玩具小兵有了意识,这成为了《玩具总动员》的灵感来源。
但为什么不拍人,而要拍玩具呢?其实还有着另一层原因:技术不到位。
早期电脑动画技术做出来的东西,看上去总有明显的塑料感。这反而逼着皮克斯另辟蹊径,选择了相比人类而言对逼真度要求更低的玩具。
但技术的不足,绝不会降低皮克斯对故事的要求。
皮克斯创始人之一约翰·拉塞特曾回忆过一件有趣的事情:在《顽皮跳跳灯》的某次首映现场,一位图形学博士站起来准备提问,对电脑科技并不十分在行的拉塞特担心他会提些自己并不擅长的计算机算法问题,但博士问的却是:“片子里的成年台灯是父亲还是母亲?”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问题让拉塞特一下子就明白了好动画的要义:让观众忘掉技术,而看到动画影片的情感精髓。
为玩具赋予人类的情感,就是皮克斯一次带有突破性的大胆尝试。
“我们花了两到三年的时间才真正明白,故事的真正主题是关于‘嫉妒心’。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理解,都曾切身体会过的东西。尽管那些角色只是一帮玩具,他们却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情感。在那之后无论是汽车、怪物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们必须有着人性的一面,有着和我自己内心一样的东西。”
所以毋庸置疑的是,皮克斯真正的金字招牌是故事本身。
三部《玩具总动员》通过相同的角色,在相同的世界去处理完全不同的事情,去探触完全不同的情感。而每个观众又都可以把这些故事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由此也更触动人心。
胡迪的诞生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首席创意总监约翰•雷斯特说:“在皮克斯,视觉设计(美术)和故事情节(编剧)从一开始就是被融为一体的。”
在视觉设计上,皮克斯对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认真审核,设计过程却基于几个简单的方法。美术团队使用的是最传统的素描、油画、雕塑,之后在编剧与美术之间反复探索、商讨和协作下逐渐明晰,最终由角色设计师绘制。
《玩具总动员》讲述了一群玩具之间关于友谊的故事,动画故事的独特叙事方式开了以玩具视角主导电影故事的先河,这就特别需要设计玩具之间彼此连接的关系。
早期的胡迪像一个提线木偶,他的造型灵感来自于人物玩偶查理•麦卡锡和演员巴斯特•基顿的组合。与此同时,皮克斯团队也在设想另一个角色巴斯光年,最初他的名字叫Lunar Larry,他们首先要在形象形成对立。
为此,胡迪最初还有一只“缝纫”出的下巴,但在后期制作中,为了更突出胡迪的“手工化”,他变成了一只提线玩具。
杰夫•皮金的手绘稿
这张手绘稿来自于杰夫•皮金,他用乐观的精神赋予了胡迪另一种性情。
尽管以3D电影的角度看,杰夫的这张手绘稿并没有显而易见的风格和多维的视角,但是在当时,却成为了《玩具总动员》中胡迪最早的形象。
通过这个形象,激发了创作团队关于电影的各种想法,也塑造了胡迪更多的性格。即使到电影后期,胡迪的角色变得并不讨人喜欢,但依旧要在他的身上找到吸引观众的地方,这也是对制作团队提出的挑战。
胡迪最初的样子
经过多次试验和成千上万的草图的积累,创作团队终于渐渐开始清晰他们所需要的胡迪的模样——柔和、友好、热情,且认为自己是权威之一。Bud Luckey绘制的这张图成为了胡迪养成中关键的图像。
Bud Luckey手绘
皮克斯代表的既是二维手绘动画时代的谢幕,也是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的起点。在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掌握了先进动画制作水平的动画界将为人们带来更多视觉上的感染和冲击。
然而,皮克斯之所以成为皮克斯,除了精湛的技术之外,是一张张用心创作的手绘稿,一次次匠心独运的设计,也是一个个孜孜不倦的创作人员,成就了三维动画的勃兴,也成就了皮克斯的今日神话。
(部分资料来自时光网,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