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票房破20亿,它真的好吗?
据猫眼数据,电影《中国机长》在10月8日,总票房突破20亿,成为中国影史上第19部票房过20亿的影片。
《中国机长》并没有在一开始就表现出“绝对优势”,这个优势里包含了排片占比、上座率、口碑评分逆袭所需的三大优势。那么在“无优势”的国庆档,《中国机长》后来居上的原因就是类型和内容上的突围。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万米高空之上,突发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内释压。
在这个生死关头,机组人员临危不乱,机长凭借多年经验的判断确保了机上全部乘客的生命安全。这件事轰动一时,改写了国际空客公司机长手册上的操作流程,是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1.前期筹备
国庆档上映的几部电影中,类型片《中国机长》的完成度无疑是最高的,原因就在于影片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沉浸体验。
这个事件中,飞机从起飞到玻璃开裂,再到从高原回成都安全降落,整个事件的核心过程是34分钟,要把它扩充成为两小时的电影确实考验导演与编剧的功力。
前期筹备中,导演刘伟强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敲定剧本框架并说服西安飞机制造厂制造拍摄用的飞机,还要组织多位演员集中在三个月内拍摄完成,还要兼顾美国公司制作的特效。
在民众的高度关注之下,这个任务不仅要按时完成,更要在最终呈现过程中经受住舆论的考验。
因此完成《中国机长》的拍摄是高度艰巨的任务。这是有原型事件和人物的大制作,需要严谨的故事结构,并且因为有大量事故中飞机内外的镜头,让电影制作中特效难度加大。
电影在前期海报释出的时候,被眼尖的网友看出很多穿帮的细节。
这幅图就被看出,驾驶舱门没有关,烤箱锁未到locked位,餐车锁扣未锁,乘务员座椅上安全带未收妥,散落物品没有固定,机上没有换鞋,站姿不标准,双手摆放错误,客舱灯光调节错误。
因此电影在前期因为置景不专业引起广泛讨论,并且有专业的网友开玩笑说:“处理结果:CM降级,内场两个号位乘务人员停飞。”但后来官方声明了原因,也好在正片中没有出现细节上的错误。
一部电影的各方面细节稍不注意就会被质疑不专业,导致最终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出戏,很尴尬。大家都不希望电影里的一些不专业的演绎产生群众对于民航业的理解误区。
2.人物原型与改编
《中国机长》的人物原型刘传健机长在事后的采访时说“干这行,我知道每次飞行身后是旅客,这是我一个宗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保证旅客的安全和飞机的安全,作为机长是我的首要责任,其他的我真的没考虑太多。每次飞行的时候,都是把这个放在最前面的。”
电影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展示了真实发生过的片段,确实足够撼动人心,这些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英雄”,值得被大家认真铭记。
但《萨利机长》里有一句台词:我不喜欢当英雄,我只是尽本分。
《中国机长》在宣发的过程中,都在表现乘务人员的专业和不易,这也是观众所期望看到的。因此,电影在这起意外事件中重点展现的乘务的戏份远大于驾驶舱。
电影中对机长的专业戏份,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了解在这种危急时刻,机组人员的飞行技术上处理的难度以及机长临危不乱的状态。
观众对于电影的代入感源于现实体验。这是关乎每个人出行的民航系统,和大家密切相关,这种现实共振是这一类型最大的优势。
欧豪扮演的副机长在事故中半个身子露出窗外,眼睛都疑似冻瞎。
演员们很早就是陆续进组开始训练并学习如何驾驶模拟机。演员杜江和欧豪是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别人五年要学习的东西”。
在突击训练的那些天里,他们上午学理论,下午在模拟舱里面学驾驶。乘务长和空姐的扮演者则需要去四川航空的客舱模拟舱接受训练,了解空乘的仪容、礼貌、举止要求,学习如何为乘客服务。
片中乘务长的扮演者袁泉广受大家的好评。她不只是台词功底深厚,表情动作到位,甚至连皱纹都在演戏,她把这个角色表现得太过精准。
从登机前的失落,到恐惧中反复摸手上的戒指,以及被当作事业与家庭平衡好的榜样等等细节部分的演技都让人感觉到人物身上的故事。
这个人物的阅历、沉稳甚至强势,让乘客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能在情感上信任她。在颠簸和缺氧的状况下,她吸一口氧说一句话,坚持按流程作业。
此前,一名真实航班里的乘客说明过当时的情况。由于川航3U8633此次备降的时间并不长,再加上当时机舱里的情况很复杂,失重与颠簸让乘客与乘务员没办法移动,所以真实情况就是乘客们不断传来的哭声。
在创作上,导演刘伟强信奉一个原则:拍电影之初一定要放开手脚,创作空间要懂得去争取,比如在《中国机长》里他加入了很多虚构情节,这就是艺术加工。
电影中展现人们面对生死的慌张。飞机遇到故障,乘客不明真相,脾气急躁的男人想冲进驾驶舱跟机长讨个说法。
《中国机长》群像的部分表现方式是有乘客抱着骨灰盒上飞机,年轻的情侣没来得及表白,有父母赶回家给孩子过生日,还有人要去西藏吊唁战友。
这段困难和危机描述十分强烈,让人感受到那种在紧迫绝望中,找到希望勇气和精准无误地操作。总结起来,这次紧张的迫降是靠回忆讲述,剧情的代入感够强烈,让观众产生共鸣。
3.评价与反思
周建强和女友王维也是川航3U8633当事航班乘客,他表示,“很感动,整体感觉还不错,尤其是挡风玻璃破裂那一段很真实,他为整体电影打8分。
看电影的过程中,两人从头哭到尾,也是因为这个电影更详细的了解到那一次事件,有那么多人对他们牵挂着,两人表示对每一个付出的人感恩,并且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
要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就要把他的多方面性格展现。英雄也有软肋和恐惧,所有的反应,并不都出于职业惯性,也有人性挣扎。
二十年前的中国首部空难片《紧急迫降》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虽然那时没有先进的特效制作加持,场面也远不及现在的商业片专业,但人物关系也十分扎实,让观众更能产生共情。
类似的故事类型还有《萨利机长》,但故事主线不同,《萨利机长》侧重事后事故调查,机长被质疑判断失误,选择错误。但他说:“所有的计算机模拟,你们都把人类因素排除在外,可我不是机器,我是人类,有感情。”
两部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毕竟一个注重塑造机长的心理,一个注重表现现场的紧张感,《中国机长》属于后者。它也确实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川航3U8633全体机组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临危不惧的专业素质。
虽然故事的出发点很好,电影中人物群像的设计让观众能设身处地感受到小人物各自的故事,但难免浮于表面,塑造得过于模糊,并且故事在有限的时间里,想没有取舍地讲清楚每个人的故事,最后在只能呈现出蜻蜓点水的效果,最终很少能刻画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另外,这种主旋律的电影很容易因为一味求大求全,各种细节都想呈现导致最终显现出内容空洞的缺陷。人物形象容易一笔带过,很难挖出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所有伏笔也很难在后续交待。
归根结底,《中国机长》制作过程很短,导演和制作团队也尽全力表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电影中也展现了一段一年后的情节表达事件发生之后的社会关注度,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在国庆档给观众交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有人说它煽情,刘伟强却说:“应该煽情的。”他用了不少篇幅讲述机组人员回归平静的生活,他认为这样让故事比较完整,希望给观众传递更多信息,刘机长临危不乱,冷静处理危机,同时他本人也很顾家,这些我觉得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