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在李安导演的带领下,已于10月18日在中国院线登陆。
此前,很多观众评论《双子杀手》口碑扑了,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作为公认的世界电影风向标的美国媒体评价爆冷。烂番茄新鲜度29%(7评),MTC是33分(0好评2中3差) 创下了李安的口碑新低。
但同时《双子杀手》在法国却是口碑一片向好,普遍的四星好评,从导演、剧本、表演到视效、拍摄技术,逐个夸了一遍。
看到这种两极口碑,不免让人想起上一次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刚上映时,也面临着如此局面。时隔三年,李安导演这次又失败了?还是观众错怪他了?
其实观众的质疑声也不难理解,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观众对同一部电影有很大的观感差异。美国媒体一向都是更看重剧情,看重娱乐性,而法国媒体则更注重影像,在意的是作者性。
但别人的评价只能是参考,还是只有自己真正看过影片,尤其是在CINITY厅亲自体验过4K 120帧“顶配”的《双子杀手》之后,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了这部影片究竟如何。下面将给各位看官详解李安导演的这个“电影技术杀手”的拍摄奥秘。
先不说影片如何,影片放映完,观众都不约而同自发地鼓掌,而演职人员表结束滚动时又是一阵掌声,我想这是观众对于一名电影的先驱探索者最大的肯定。
剧情其实并不复杂(可能涉嫌很少部分剧透,介意止步),这是一部披着克隆、特工、动作片的外皮的李安式哲学电影。
“史皇”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特工亨利在准备退休之际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杀手的追杀。在两人的激烈较量中,他发现这名杀手竟然是年轻了20多岁的自己,一场“我与我”的对决即将展开。
很多人说这部影片很“李安”,因为双重父子关系等等,将51岁的老亨利和23岁的小克解读成父子关系,以为李安又想来探讨伦理关系和弑父情结。
亨利和小克之间更像是年龄跨度较大的“兄弟”,严格来说是年老的“自己”和年轻的“自己”的自我对话。
亨利与小克之间的追逐战更像是我们年轻的时候偶尔会预感到老去的自己会有多面目可憎,所以小克对亨利的追击虽然心有疑惑但仍毫不留情。
而年纪大了往往会对于自己的一生有所悔恨和遗憾,希望可以穿越回去劝诫自己。
所以亨利对小克多次忍让,并在最后阻止小克杀死反派,也是因为他希望年轻的“自己”不要重蹈覆辙,能有一个完整的心和完整的人生。
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网上众多讨论故事剧情的帖子五花八门,但大多数人在意的故事,却并不是技术狂热者李安感兴趣的。
李安在采访中说:“故事并不吸引我,但是这个元素,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电影和他自己,两个人并排演戏,而且这两个都是真人,那是是以前看不可能经历的感觉。我很期待看到,这样演出来的戏是什么样的感觉。”
说穿了,李安根本没想通过这个剧本表达什么深度的内容,而是更像是一种对自己拍电影技术的挑战。
剧情之后不得不提的就是李安带来的新技术。观众以为李安是文艺片专业户,只是近几年才开始沉迷技术,事实上李安在学生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技术痴”了。李安自己曾提到:“导演(director)就是给方向(direction)的人。从学生时代起,我拍片就有个目的:想练习一样新技巧。直到现在,我还保持这个习惯,每拍新片总希望能触摸一些新技术。“
李安导演称自己的拍片的胃口很大,有很多好奇心,学到某个技术,就会有快感,而且他希望做出不同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导演就有很大的满足感。
《双子杀手》对于李安来说要解决的第一难题,就是如何完美还原一个年轻30岁的威尔·史密斯,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用CGI技术打造一个“人”。2015年的《终结者5》通过CG实现了施瓦辛格年轻化,2016年的《美国队长3》也让小罗伯特·唐尼重回小鲜肉,但是无法与现实演员长时间进行互动。今年的《阿丽塔》是一个由3万台电脑、800位特效人员耗时2年打造出的超级高仿“虚拟人”,她可以和真人演员在现实场景中一起出现,但是这仍然显而易见是一个假人。事实上,这并不算是什么新技术,但从没有一部电影像李安这么大胆,让数字打造的23岁的史皇跟50多岁的史皇在现实场景中进行如此长时间的互杀对手戏!《双子杀手》的最特别之处也在这,一个演员同时饰演年龄跨度如此大的两个角色,不仅要在外形转换上做到天衣无缝,也要在情感切换上毫无违和,尤其是4K+120帧的高清影像下,所有细节都必须无懈可击。李安再次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特效制作者Bill Westenhofer、以及全球顶尖CG特效公司Weta Digital合作,动用500名视觉特效师,花了整整两年,打造出一个23岁的威尔·史密斯。整个特效团队解构了威尔·史密斯的每个身体部位,细致到每一寸肌肤。他们回顾了威尔·史密斯早期所有角色,包括电视剧The Fresh Prince of Bel-Air、《六度分离》、《绝地战警》、《独立日》等,还有生活中的素颜视频,如家庭录像等,几乎找来了他20多岁时的所有视频素材。下面这段视频是1989年威尔·史密斯21岁时的录像视频。特效团队还划分成不同的组,研究牙齿的,研究嘴唇的,研究皮肤的等等。他们还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威尔·史密斯的眼睛,因为眼神是演员表达情绪的最重要武器,细致到巩膜、角膜、脉络膜。当然,工作远不止这些,他们需要模拟肌肉运动、血液循环、呼吸频率等等。而在拍摄时,威尔·史密斯只需带上一个头部装置,在脸上布满摄影机跟踪的点位,模具上的两台摄像机可以完整记录他每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特效师再通过模具校准脸上所有的跟踪点。然后跟踪点通过电脑进行数字空间上的计算转换,在虚拟形象上重构整个面部和表情细节。于是电影里的小克就有了如假包换的皮囊和丰富而变化的表情情绪。虽然可能是为了展示小克的逼真,各种近景特写实在有些多。当然也要感谢威尔·史密斯是个无畏而敬业的演员,既能演出中年亨利的成熟和沧桑,也能演出青年小克的天真和冲劲。在看电影时,即使明明知道小克是一个假人,是虚拟的,但还是会被他躲闪的眼神、因为烦恼而拧在一起的眉毛、感到被欺骗被背叛的流泪而吸引。李安说“有些人说这是技术,但事实上这就是艺术。我们模仿的是上帝造人的过程。创造一个鲜活真实,看起来有自己思想的真人。”
除了剧情和剧中两个”史皇“的塑造,本片最大的爆点是电影在大银幕的 120 帧呈现,这也是李安在这部片中注入的最大野心!
但与 CGI 造人技术不同的是,用 120 帧拍电影,却有人看好有人唱衰,没有一个定论。然而必须知道的是,现阶段普遍的24帧只是时代选择下的刚好够用,并不是极致。其实一开始电影的帧率并不固定。电影的早期,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是 16 帧,而爱迪生则推荐采用 46 帧进行拍摄。直到30年代学院派才定下24帧为电影拍摄标准,其实这更应该叫“底线”。因为这是人眼能接受的最低极限,再慢就会识别出是连贯的照片而不是一段动态视频了。八十多年来,电影艺术一直被称为“24 格的真理”,因为 24 帧画面细微的卡顿感和大家常说的动态模糊(Motion Blur)以及胶片带来的较暗的色彩效果,已经成为对所谓“电影感”的一种固有印象,所以,才说24帧看起来像电影。而且,据李安讲解:“24 帧/秒只是行业习惯,其实就是片商为了低成本考虑,它本身是低帧率的,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任何时候都不缺寻求突破的人,早在1956年的时候上映的《环游世界 80 天》就是用的 30 帧每秒拍摄,可惜这个帧率当时的影院都不支持,还是只能以 24 帧播出。2012 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尝试用 48 帧来拍摄,然而全球当时只有 1/150 的影院的屏幕支持这个帧频,48 帧的版本在中国始终没能播放出来,但是这也传递给了世界电影一个信号:高帧率电影正在进入全球影迷的视野。2016 年,李安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争》带来了更真实的120帧,但是全世界也只有 6 家影院支持,大多数人都未能感受到120帧的真正体验。然而,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北美媒体也曾总结过“HFR(高帧速率)电影”遇冷的原因:“额外的细节,超真实的画面有时候会阻碍观众的注意焦点。从而影响整个观影体验,尤其是这个故事还并不让你喜欢。”可是对李安而言就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拍国语片前,我想再试一下好莱坞的技术,毕竟他们的工业体制相当完善,我想看一下我还能做什么。”在李安看来,120帧只是一部电影最正常不过的帧率,“电影的帧率固定在24帧是因为比较容易做到,包括亮度也是因为如果太亮胶片就会燃烧”。李安介绍到,电视目前已经可以达到60帧率,据研究,人眼在超过800帧率时才会无法辨认。以前一直是电视追赶电影,但是现在却是一成不变的电影规格被电视远远甩在后面。电影的24帧已经太久了,如果再没有新的突破,那么家庭影院可以看的影片为什么还要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呢?下面两个动图可以看出在观影过程中,低帧率和高帧率看片的明显差距。“电影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一百多年来,一个接一个的天才,一个接一个的工匠,多年来汲取观众的反馈,它变得非常复杂。”詹姆斯·卡梅隆曾表示,采用每秒48帧或者60帧画面的方式拍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3D技术,制造出更加真实更加完美的影像效果,在真正意义上给观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以前只能通过演员拍脸的动作和常识知道那里蚊子很多,而4K+120帧+3D的《双子杀手》则真实到可以看见人物脸上那些细小的皮肤颗粒、花园里飞舞的蚊虫。120帧在《双子杀手》中的好处,更具体一点的例子,就是两代史皇的这场追车戏。
早年间,摄像机架在摩托车上,开30迈的速度,用反复的抖动、横移、高速剪辑可以做出100迈速度的效果。因为在24帧下,速度再快观众也看不清。但如今最大的进步就是:李安拍一场摩托车追逐就有无数种方式更过瘾的呈现。他可以用长镜头第一人称拍摩托车高速狂奔、可以拍第三人称视角摩托车甩尾飞去、可以拍摩托车追逐时,演员相互射击、可以拍摩托车摔毁,甚至爆炸的细节。甚至连摩托车行驶过程中自然的车尾抖动,都看得一清二楚!不得不说,这一定是最舒服最刺激的一次3D电影。李安说:“当你体验这个电影的时候,就开启了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那是另外一个世界,而这是属于数码应该做的事情。”
有人说:“(李安)是在错误的时间做(可能是)正确的事情。”但是如果现在没有人做,所谓“正确”的时间又什么时候才会来呢?不可否认的《双子杀手》带来的技术革新确实对行业内产生了震荡,至少会有更多的影院支持高帧率电影。三年前,国内能够放映120帧的影城仅有2家,到10月18日《双子杀手》上映时,国内能够完整演绎4K+3D+120FPS的影城已经有超过30家。华夏与Real D,与李安在加拿大的数字技术工作室进行技术合作,研发出了一套整合了“4K+3D+120fps高帧率(HFR)、高动态范围(HDR)、广色域(WCG)、沉浸式声音(Immersive Sound)”的全新放映系统,取名为“CINITY”。通过李安和华夏电影,好莱坞大片有史以来,第一次彻彻底底的将中国设为了主场,也为中国观众带来了最前沿的观影体验。目前为止,支持60帧/3D放映的影院已达5000多家,支撑80%的中国票房市场。现在全国已经有30块CINITY银幕。10月底会有将近50块,到年底会增加到100块。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次CINITY影厅的建设,更多体现了国人的智慧和国人通过近些年市场变化之后所做出的应对策略,在未来也会有希望打破欧美对高端影城技术的垄断。而硬件的升级也给了更多人探索的信心,也会有更多好剧本和想法被发现、被创作、被呈现在观众眼前。李安与他的技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十年前,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特效技术撬动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不仅收获了13.78亿元的高票房,还使得IMAX被大众接受且愈发普及。十年后的今天,无论最终《双子杀手》在国内票房如何,都不会是高帧率电影的句号,而只是高帧率电影的又一次尝试和起点。“电影看了100多年也是这个样子,演了很多东西,其实很多东西已经僵化了,制式化了。在全世界很多地方的观众有点疲惫,尤其是美国。我觉得反而中国观众对看电影这回事还挺带劲的,所以我觉得充满了希望。”
还记得,3年前《比利·林恩》上映的时候,李安曾经说过:“这就是电影该有的样子,你们可以骂我,但技术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