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17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活动走进运城市临猗县、闻喜县、夏县等地,深入挖掘在乡村振兴中,人大代表们的履职风采。今天,山西云媒体就来讲讲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故事。
1958年出生的吴中定,临猗县角杯镇人,他个子中高,头发稀少,手掌茧老,体格壮实,性情朴实。提起吴中定,不管是临猗的果农,还是外地的客商,都会流露出钦佩与赞许——这是一个“能人”、一个“榜样”。
三十多年的果园实践中,吴中定积累了丰富的果树种植技术,还两次赴日本学习果树管理,他注册的“老吴苹果”商标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全国百佳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他的果树园实现了“减产增收”,苹果销价由原来的每斤1—1.5元,骤增至每个8—10元。吴中定以自己的果园基地、管理技术和品牌效应为依托,把果农们集中起来,在全县率先成立了“忠定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社员发展到905户,涉及6个乡镇的50个村,苹果面积10800亩,社员人均收入相当可观。
同时,他不断探索高新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针对当地土质、地势等实际情况,他联合科研机构,成功研发和推广智能化施肥灌水系统,解决了传统施肥浇水形成的干湿不匀、果面裂纹、长势不齐、果园冻害等问题。
从果园里一路走来的人大代表吴中定,在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大道的同时,他积极了解群众诉求,围绕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和果业提质增效,提出了打造国家级枣业博览园、优化农用地转用指标审批流程、加强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培育等多条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
从事过家电行业、酒店业的张文革,2016年选择返乡创业——发展高品质有机冬枣。沃纳农场在建设初期,通过封闭地块、隔绝污染源、用自备井水灌溉、选择食草类有机肥等方式,从根本上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为提高冬枣品质打下基础。到2019年,他种植的冬枣已远销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阿联酋等国家,供不应求。
一家富不是富,他主动帮助当地政府成立枣业协会,通过协会的平台向开张镇枣农提供管理技术共享、品牌共享、销售渠道共享,打造出了一批优质冬枣示范园和合作社,大家的枣通过沃纳吸引来的枣商出售,往往可以增加10%左右的附加值。
果农长期以来靠天吃饭,面对许多村民田地长期被水浸泡的现状,张文革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他跑遍了周边的数万亩田地,想要发现解决农田排水的更好办法。在2023年山西省第十四届人代会上,他提出了加快建设基层农田排水设施的建议,并受到高度重视。“我将继续做好产业发展排头兵角色,在现代农业方面继续钻研,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与农业科技水平,带领这一方群众增收致富。”张文革说。
已年过50岁的王作新,为了带领村民走上产业致富之路,在他的家乡桐城镇下邱村带头发起成立了闻喜县口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他认真专研、力求创新,成功将当地的特色蔬菜闻喜茼蒿申报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涑川茼蒿”。10余年,在他的带领下,下邱村口福蔬菜园区设施蔬菜大棚面积超过1000亩,年产各类绿叶菜3000万公斤,产品销往省内各大城市,及周边的西安、渭南、洛阳、三门峡等地,合作社成员年产值6000万元左右,社员户均净收入10万元以上。2023年1月,他从一名基层田间地头种菜者,成为一名省人大代表。任职一年多来,他坚持深入基层,倾听选民意见,了解民情民意,只为了让提出的建议更加贴近百姓利益,更加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他共提出代表建议3件,参与联名提出代表建议1件,涉及非遗+文旅、残障儿童康复救助、蔬菜高质量发展等多个方面,使群众的利益得到有效维护。“无论是蔬菜生产者,还是省人大代表,我会一直不忘初心,为耕者谋利,为食者谋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王作新说。
郝能吉是一位非常不幸的人,1978年他被村里推荐到运城棉花研究所学习,一次事故使他终生残疾,后来就回村务农。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他不坠其志、刻苦求学,近50年来,以毅力和勇气、自信和乐观书写着不凡人生。葡萄是夏县裴介镇裴介村的主导产业,以前果农缺少科学技术,求量不求质,所以产出的葡萄品质低劣、价格低廉。郝能吉在2012年11月自发成立了“果美葡萄研究协会”,邀请高级农艺师和有关葡萄方面的专家,每年为种植户开展不定期的培训。虽然身有残疾,但是他不仅学会了骑摩托车、驾驶三轮车、独立绑葡萄藤上架等健全人从事的劳动技能,还不断钻研学习葡萄种植新技术,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和示范种植,总结出适宜本地葡萄生产的节本栽植模式。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裴介村21户残疾人家庭100人都加入合作社,发展葡萄种植,年人均收入达到5800元。“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实实在在地做出一番工作,才无愧于群众推选我当代表的信任。”郝能吉介绍,任职以来,他积极建言献策,围绕民生实事,深入群众中走访调研,察民情、听民意,提出了保障残疾人、提升农村60岁农村老人养老金等建议。
作为产业致富带头人,席娟娟在最初创业时就想着把香菇种好,带动生活困难的村民一起干,让他们学技术,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凭着一股冲劲和韧劲,她一方面外出学技术、找销路,一方面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2019年,她在皋落村建起了年产400万袋的全自动菌棒生产香菇基地,5套全自动生产线同时工作,每天可生产3万袋菌棒。这些年,合作社累计建设了新城镇清源村、瓦舍村、左家湾村和皋落乡皋落村四个香菇生产基地,年种植香菇150万袋、可生产鲜菇1500吨,带动脱贫户300余户、500余人从事香菇产业发展,人均增收2万元,真正实现了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作为农业产业带头人和省人大代表,我要认真履行人民代表职责,紧密结合垣曲实际,带领全县菌农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积极研发深加工项目,实现全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席娟娟说。采 写 / 郑玉洁
摄 制 / 何光晖
制 图 / 欧阳琼
编 辑 / 韩暖晴
审 核 / 薛琳 巩彦翡
欢迎转载转发,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