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沙龙 | 赵益民:城市治理的地理学

2021年6月2日中午,我院在求是楼320会议室举办了公共管理学院第165期求是学术沙龙。我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赵益民作了主题为《城市治理的地理学》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叶裕民教授主持,教授郐艳丽、李东泉,讲师张大鹏、仲浩天、魏文池、刘一弘等院内40余位师生参加。



赵益民老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城市变迁的社会-空间过程,尤其关注城市政治经济、空间与权力以及城市批判理论的多重可能性。在本次讲座中,赵益民老师就国家治理的前沿话题——城市治理展开理论探讨和案例分享。他认为,目前关于城市治理的讨论倾向于将城市空间作为治理对象和治理行动的载体,缺乏对空间概念的切实把握。因此他尝试转换二者的关系,探索将空间作为分析的理论工具,将城市治理作为研究对象。



在针对治理与空间的文献回顾中,赵益民老师回溯了“治理”一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文文献的演化脉络。这一概念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被加以改造,成为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等学科意图摆脱理论困境的支撑点,最终造就了被广泛接受的“治理”意涵:“通过社会模式实现社会协同”。在此基础上,他邀请大家把这一概念与中文语境中的讨论进行比较,尤其突出了“治理”在这一语境中关切的重点依旧是国家管理和“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社会的过程”。通过与文献对话,赵益民老师提出两点反思,他认为首先应在概念层面明确我们讨论的城市治理到底指代什么,其次要思考城市治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问题还是单纯地提出解决方案。针对这两个问题,既有研究更多关注宏观的结构性的力量,对权力的中微观机制和日常的运作方式关注不够,所以他建议把空间视角纳入讨论,作为分析问题的新方法。


在案例分析部分,赵益民老师首先介绍了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案例,力图说明城乡结合部所同时呈现的话语流变和位置流动。流变的话语内蕴了治理的逻辑和机制,能够和包括福柯权力理论在内的其他相关讨论挂钩,帮助我们进一步澄清空间话语和城市治理之间的具体关联过程。流动的位置则进一步凸显了“行政社会”逻辑下城市治理手段所造就的社会和空间效果,以及这些效果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投影,这同样也能够帮我们从空间的视角来反思城市治理的逻辑。


在此基础上,赵益民老师结合近期的写作进一步介绍了后厂村路案例。作为新兴的“中国硅谷”地区的主干道,后厂村路延续着之前的形态设定,并因为国家引导的密度化过程(科技、绿色和居住)的叠加而造就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密度——“宇宙最堵的路”。通过分享这个案例的细节,他邀请我们重新思考城市治理机制和城市密度话语之间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密度等特定的空间过程不只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更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议题,因此需要城市治理研究进行更仔细地探察。


在结论与讨论中,他指出“城市治理的地理学”研究框架可以分别从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出发,丰富城市治理研究的空间内涵,聚焦于城市治理面临的危机挑战,关注更微观的城市社会空间以及日常变迁,从而增进城市治理演进的精确性和现实感。


最后,与会老师和同学就网络空间治理、治理的具体维度、可行的政策与对策、研究案例的拓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赵益民老师对与会老师和学生的问题及建议表示了感谢,并仔细作出了回应。



公管学人简介

赵益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讲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Saw Swee Hock 东南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城市研究期刊City编辑。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城市变迁的社会-空间过程,尤其关注城市政治经济、空间与权力以及城市批判理论的多重可能性。其基于北京绿化隔离带研究撰写的博士论文入围 2019 年国际亚洲学者联合会(ICAS)最佳博士论文短名单。目前他正在开展有关城市密度、城市基础设施和“全球中国”等议题的田野观察与理论反思。


往期推荐



学术沙龙|张书海老师分析承载力:理论反思、作用机制和实证应用

学术沙龙|陈鹤: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财务可持续性的评估研究——基于微观仿真方法

学术沙龙|刘伟:政策试点的选择逻辑——基于农地入市试点的实证分析

学术沙龙 | 杨励雅副教授分析交通需求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

学术沙龙 | 王筱昀老师分析中国非营利组织治理:威权主义与市场化的双重变奏


供稿:边策

编辑:曾桢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众号


进入官网了解更多

http://spap.ruc.edu.cn/


欢迎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培训中心公众号 单位高端培训:010-82500112 个人课程研修:010-6251624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