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ED大神的真相 | iWanna心理杂谈

iWanna心理服务 iWanna海外心理 2021-09-05



“艾伦告诉父亲,我不是他口中的‘无用之徒’,我是一个有表演天赋并能够成功的人。父亲报以白眼,不以为然。如果不是因为艾伦,我从不会想到创作喜剧,我可能早已返回美国,回到父母家中,我知道那会毁了我。我知道要是那样,我不是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极端治疗,或是已经死了。我真的要谢谢艾伦,但是我却做不到了。”


—喜剧演员鲁比·怀克丝 致 艾伦·克里曼



鲁比十年前被诊断出忧郁症,但是仍然有件幸运的事情——她拥有一位可以正确地对待她心理状况的良师益友。饰演《哈利·波特》电影中斯内普的老戏骨艾伦·克里曼已经逝世,但是他当年的支持却给予了鲁比可以回忆一生的鼓励。


事实上,我们真的了解心理疾病吗?


经历过这一切的鲁比,也在TED Talk中通过喜剧形式的表达,为心理疾病正名。


TED 演讲翻译节选(有删减)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观看视频哟


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某种心理疾病,

而我就是那1/4。


演讲前,我想感谢精神药物的制药商:Lamotrigine,Sertraline,Reboxetine,

如果不是这几种药物,我无法为大家带来今天的演讲。

我那次“精神崩溃”后,卧床一个月,醒来才发现自己身在医院,

直到看到其他病友的时候,我才找到了同类,我的“战友”。

住院期间我并没有收到很多祝福、问候、卡片或鲜花,

也许我腿断了、或者怀孕了,

我可能就会被大家的鲜花和关心所淹没吧。

但我只是接到了几通叫我振作起来的电话。

“振作”?

(他们)以为我没有想过要振作呢。


当你得了这样的心理疾病,

就会有一系列的反应随之而来:

你会感到很丢人,

因为朋友们通常会说 “来,给我看看你的肿瘤” “给我看看你的X光片” ,

但你并没有什么能给他们看的,

因而你就会变得讨厌自己。

因为你会一直想,

“没有很多人关心安慰我” 。


于是我开始听到很多辱骂声,不只一种声音。

而是千千万万个谩骂声。

你的大脑中并没有所谓的声音,

事实是:当你听到那些谩骂声时,

大脑中那些细小的神经元在狭小的缝隙中聚集,

然后你就中了一种“我想要杀死我自己”的毒。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多次,

你可能会陷入抑郁。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你有一个小婴儿,你经常辱骂ta,

ta的小脑袋里会发展出具有破坏性的化学物质,

大脑中专门负责分辨是非对错的部分便不再生长了,

所以你很有可能自己培养了一个精神病患者。

再者一个士兵目睹他的战友牺牲,

他的大脑会进入高度警戒状态,

导致他无法把所经历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他只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这种恐惧。


所以我的问题就是,

为什么人们总是认为有精神创伤的那些人,都是在自我想象?

为什么你的任意一个身体器官都可以生病而得到慰问,

而唯独大脑不可以呢?


再来说说大脑:

枕叶让我们看到世界,

颞叶让我们听到世界,

大脑1000亿个神经元依电子传导信息,

每一个神经元,都有1万到10万种不同的连接。

每次你学习新知识或有了新的经历,

神经元的树突(由细胞体延伸出来的细长形状的细胞突起)就会生长。


我还有些坏消息:

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为21世纪做好准备。

当我们还是古猿人时,我们受到捕食者的威胁,

体内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相应增多,

我们会随之展开杀戮或不幸被杀、捕猎或被捕,

之后激素大量降低后回归正常。

而我们这些现代人身处危险时,体内的激素仍旧激增,

但因为我们不能伤害交警,或吃掉地产经纪人(笑),

这些激素一直反复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

所以我们一直处在持续警惕的状态。


大概在15万年前语言刚形成时,

我们开始把这种持续警惕的状态用语言表达出来:

时至今日可不止是 “天啊,这有只剑齿虎 ”,

它可以是 “苍天我忘发邮件了” “卧槽我大腿怎么这么粗”

“扶额,大家都看到我出糗了” “我居然没被邀请去圣诞派对!”

你一遍又一遍地叨咕直到把你逼疯。


你看到问题所在了吗?

曾经让你感到安全的东西,现在正把你逼疯。

我很抱歉做了坏消息的传达者,但总得有人得告诉你:

你的宠物比你快乐多了。


我认为,如果我们不谈论这些问题(指心理疾病和相关的误解偏见),

如果我们不学会处理我们的生活,

那就不会再是每四个人中有一个有心理问题,

而是四个人全都有问题,

他们真的会生病住进高层病房。


对于已经住在那里的人(有心理疾病的人),

我们可不可以停止误解、羞辱以及加之污名。



人们对心理疾病一直存在着偏见和恐惧:或视它为耻辱, 或直接否定它的存在。而这些误解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心理疾病的污名(mental illness stigma)”,这个污名正是心理疾病经历者康复的最大障碍之一。它不仅阻碍患者向家人和朋友寻求帮助,还会在就业、 社交、家庭生活和社会地位等许多方面影响他们。


心理疾病的污名主要由消极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组成;污名也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误解;二是心理疾病患者内化公众对自身疾病的污名。一些心理疾病患者会同意公众对此人群的消极刻板印象,进而形成对自己的偏见;而这自我偏见会导致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缺乏自尊和低的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与判断);致使这种偏见导致自我歧视行为,具体表现为拒绝向他人求助,放弃机会等 (Corrigan & Kleinlein, 2005; Corrigan & Rüsch, 2002; Corrigan & Watson, 2002)。


如此看来,即使自认为是如今对多元化越来越包容的我们,也未必从根本上正确地认识心理疾病。iWanna提供了几种常见的Myth vs Facts(误解vs事实),你有几个Myth呢?


1


Myth 1 

非黑即白:心理要么健康要么有病,没有灰色地带。


Fact 1 

一个身体非常健康的人也有生病的时候,比如,胃疼或感冒。同样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偶尔会有情绪上的波动。心理健康状态是个连续的区间范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区别。事实上,只有约17%的成年人心理状态极佳(数据来自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


2


Myth 2 

有心理疾病的人肯定内心不够强大,总是心情不好才会得病吧。


Fact 2 

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心理疾病会让人联想到“患病”的人性格软弱无能,也就是“内心不够强大”。但其实,心理疾病的发生并不是主观意识所导致,也不是内心软弱的代名词,更不是几句 “高兴点,想些开心的事情” 就能轻易解决问题的。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可能由基因遗传,器质性病变,脑神经差异,后天环境,文化背景,认知模式,过去经验,生活压力源等多因素复杂互动联结而成的一个系统, 和单纯的人的主观意识的强弱或态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像一个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身体很健壮,心理抑郁的人也可能内心很强大。


3


Myth 3

心理疾病可以自己调节好起来。


Fact 3 

它和高血压、肾炎一样,是一种普遍的疾病。令人意外的是,全球超过10%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患心理疾病。就好像生病要看医生一样,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咨询或配合药物治疗来应对心理疾病,才算是“对症下药”;单纯的自我调节,或是封闭隐藏是难以解决问题的。


4


Myth 4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更暴力(围观群众:“精神病犯了罪上法庭都不用判刑的哦”)。


Fact 4 

在关心结论之前,要先问事实到底“是不是”。媒体对某些大规模暴力事件相关的报道使我们更容易将暴力和“心理不正常”联系起来,可实际上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并没有暴力倾向,甚至更多的人是弱势群体。

美国心理学协会研究显示只有7.5%的犯罪与心理疾病直接相关。物欲膨胀,恶劣的生存环境,失业等都是暴力犯罪的诱因。另有研究显示,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成为犯罪和暴力的受害者而非制造者。


5


Myth 5 

得了心理疾病的人都是“疯子”、“傻子”。


Fact 5 

心理疾病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疾病,它甚至完全可以说像感冒一样普通。我们没理由歧视心理上“感冒”的人,也不必为有心理疾病而自感羞愧。无论什么疾病都不足以构成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耻辱和歧视是精神健康的最大障碍。如鲁比的TED演讲所说: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经历精神健康问题的人——然而现在全世界超过40%的国家仍没有精神卫生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消除了自己内心的误解,我们似乎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尊重和负责任地谈论这个话题。但是有一些启发性的思考,可以成为我们之后正确对待精神问题的指引。


1

结束不正当的污名

记者安德鲁所罗门提到:“人们仍然认为,如果他们有心理疾病是可耻的。他们认为它展现了个人的弱点,会让人像个Loser。如果是他们的孩子有心理疾病,那么作为父母他们是失败的。” 这种舆论带来的污名会让人很难说出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神经科学家萨拉·卡迪克(Sarah Caddick)的说法,这是因为当人看到身体受伤或生病时,可以轻易承认“我流血了”或者“我肚子痛”。但是当问题是隐藏在大脑里,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们在害怕看不见的事情。因此,消除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误解可以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

2

如果你愿意谈论你自己心理疾病的体验,请一定要这样做

心理疾病经历者要自己说出自己的故事和体验。这样的确很难,也并不是强求,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沉默。


但就像TED里面的主人公一样:她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需求,就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人群,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需要,从而提供帮助,或建立一个更互助有爱的环境来搭建心理治愈的桥梁。然而如果保持沉默,也许你的需求与希望都日渐模糊了。


“在某种程度上,我收到的最动人的信说:‘我想要了结我自己,但你的书,改变了我。’”分享相关信息和个人经验,会让人们更容易谈及这些事情。


然而,如何speak out也值得探讨,采用 “幽默和自嘲”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像TED的鲁比·怀克斯说道“幽默是治疗大脑最好的药。如果你用幽默传达你的信息,你有机会进入听众的心灵。”当然,你也可以尝试从最亲近,最值得依赖的朋友和家人开始,或者也可以悄悄地告诉一直关注你的 iWanna。


请相信,就算偌大的世界没人懂你,也至少有一双耳朵愿意静静的聆听专属于你的声音。

3

不要通过心理疾病来定义一个人

4

人与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个体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个人患精神分裂症”,而不是“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的人”( “someone with schizophrenia”,  rather than“the schizophrenic”)。这点微妙的差别,却极大地反映了我们背后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看法。

5

有时,问题不是我们说错话,而是我们保持沉默

如果不去沟通,不去表达,又怎么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真相和理解他人的处境呢? 有时候,误解和偏见产生的开端并不是我们说错了什么话,而是我们压根儿不去谈论这个问题,我们选择了忽视和否定。先不探讨对与错,先不说合适与否,最起码请让我们开始认真地,带着开放、包容、谦虚的态度,去正视心理疾病的话题,去关注心理疾病的经历者, 不再保持沉默。



那么如果有人和你讨论或倾诉有关心理疾病的话题,你应该如何回应呢?我们可以做:


1

倾听

2

告诉TA你是不是明白了

3

避免品头论足,保持开放包容

5

认真对待

6

如果TA有需要,尽量保证你可以再次聆听或者帮助TA

6

不要把你听到的变成八卦

7

如果你并不了解这个话题,建议查看相关信息和资料以助于理解

8

如果有需要,可以联系相关的专业人员


我们不能做:


1

以下词语可能起到反作用:“振作起来;忘了就好了;一切都会过去的;会好的;你没问题的”,请尽量不要随便使用这些字眼

2

不轻易说 “ 其他人比你情况还糟呢”

3

不逃避,不忽视

4

不讲 “心理疾病” 的玩笑 (注意这里和幽默的表达观念不一样哦)

5

不强迫,不逼迫,即使是你认为对他们好的事情

6

不用刻意逃避有关 “自杀或自伤” 的话题。 当有人和你透露TA的自伤想法或计划时,大多是在寻求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要寻找专业人士和机构的帮助)。

7

不使用”疯子“”傻子““神经病”“这人脑子有问题”这类词语

8

尽量不要因为不知道 TA 的心理情况而感到自责;很多人都不会轻易的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告诉家人或朋友。当你聆听TA,就是在提供你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的确在面对一个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包容的年代。也许我们还会发现好像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比以前高了许多,但是这并不是因为现代人更容易有心理上的困扰,而是更多的人愿意说出来,也有更多的人愿意倾听,懂得如何倾听。不论你希望继续以理性的角度了解心理学的真相,还是以感性的角度交流你的故事,iWanna的往期话题以及接下来的探讨都将和你一同前行。




Reference

岳童, 王晓刚, & 黄希庭. (2012). 心理疾病自我污名: 心理康复的一个高危因子. 心理科学进展, 20(9), 1448-1456.

http://ideas.ted.com/how-should-we-talk-about-mental-health/ Dec 18, 2013 / Thu-Huong Ha

http://www.cghospital.com/show_764_4_1.aspx



以上所有权归iWanna团队所有,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谢谢

文/Lucia   Chang


扫一扫,就可以联系iWanna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登记朋辈心理咨询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