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爱你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我爱你
保守家庭的“叛逃者”
2016年年底,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尾声渐近,脸书和推特上的遍野哀鸿之中有这样一种声音越发突出:
“发现父母决意投票给特朗普后,我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与他们相处了。我知道自己来自一个保守势力顽固的地区,但父母一向比旁人表现得更开明,我以为他们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感恩节快到了,我却没有丝毫期待。不知道在餐桌上还能与父母聊些什么?我们的立场已经相左,小镇生活令他们对羞辱同性恋者、排斥外来人口习以为常,而我无法理解他们固执的偏见。”
“我成了家庭的异类,是保守党领区的叛逃者。我不知该如何与父母对话,尽管他们从未真正伤害过别人,他们的政治和社会观点却不免会伤害到我。”
为父母“固步自封”和“政治不正确”焦头烂额的,多数是来自南部和中部共和党势力范围的美国年轻人。在接受东西海岸的自由主义熏陶后,他们或主动或被迫,脱离思想保守的故土和家庭,成为“叛逃者”。这样的思想冲突尽管以美国为背景,但其实对不少留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或许子女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父母却认为同性恋属于心理疾病,又或许子女有许多非裔、墨裔好友及同学,但父母仍然“老黑”、“老墨”地叫个不停。在了解种族平权,女性主义,移民文化和性别多样性之后,也许孩子曾试图纠正父母,但父母或不以为意,或深感费解乃至冒犯。
如果这样的分歧也在你的餐桌谈话或微信里出现,那么这篇文章是写给你的。
我爱你,但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接触、了解、认同并内化美国流行文化和政治思潮,是留学生们在异国学习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异族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文化认同,指的是个体受外部文化环境影响,对其长期生活群体所共享的文化产生认同感。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人们利用文化认同来回答“我们是谁”这一问题,通过对文化进行肯定性的价值判断,个体与群体之间将彼此接受。
在自由主义思想盛行的高校内,来自保守党家庭的美国年轻人,和来自单一种族、伦常传统国家的留学生们,二者都面临新的环境文化所带来的认同挑战。不过与前者相比,尤其是在国内媒体总以负面口吻渲染“中国学生抱团”“富二代留学生”这一现象的今天,作为“外来者”的留学生们对于融于群体的渴望可能更为强烈。而参与政治讨论,关注社会议题,几乎是结交文化背景各异的朋友不可或缺的余兴活动。在一个从“文化熔炉”发展到“沙拉碗”,又发展到多重文化身份并行的国家生活,年轻人共同的兴趣很快便能超越种族、国籍、性别,使留学生们“世界公民”的生活初具雏形。在脸书、推特和朋友的号召下,种族平等游行、女性主义演说和一年一度的同性恋嘉年华也不再新奇,原先的旁观者们通过吸收这些活动所承载的社会意义,逐渐也成为了新的号召者。
但没有切身体会,只能从朋友圈照片和只言片语中了解这一切的家长们或许还在状况外。更有一些父母甚至对这一切无知无觉,只发现孩子忽然变得“十分激进”,对自己的无心之言“充满戾气”。当两代人在这些政治、文化和社会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后,两种比较糟糕的情境出现了:留学在外的孩子们认为父母“思想陈腐,政治不正确”,与自己“留学海外,思想开放”的人设相违背,家庭成了他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阻碍;而父母则质疑子女“遭受洗脑,数典忘祖”,不仅是对原生环境的厌弃,更是对自己家庭意见领袖地位的恶意挑战。这显然无益于亲子关系的维持和发展。
我并不赞同,但也不强制说服
那么,接纳了自由主义影响的留学生们要如何说服父母接受更为政治正确的观点呢?笔者个人的建议非常简单:表达交流为主,不必坚持说服。须知父母成长在不同的年代,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与年轻一代不同,政治和社会意识的边界也有所区别。事实上,留学生对父母强行灌输“先进思想”,甚至可能与部分父母强制孩子早日相亲结婚没有实质上的差别——都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干涉他人的社会、文化认知与选择。
因此,与父母公开讨论意见上的分歧固然可以为之,因为公开对话是弥合一切观念差异的良方。然而当对话实在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我们大可以选择不谈论这些话题。这听上去有点消极,但家庭不必成为议政厅,不论父母还是子女,都不是一个必须说服的对象,有些时候,保持心照不宣的沉默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毕竟,尽管政治和文化意见相左,大部分父母与子女之间仍是彼此相爱的。
如果你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欢迎戳戳最下方的二维码,和iWanna谈一谈你与父母或者您和孩子关心的问题及分歧,在我们的探讨中,相信你会发现更多处理问题的好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属于iWanna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
文/Froggy 编/Katie Zhou,Connie 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