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楠:我们新闻人要减少社会裂痕,维护传媒行业的尊严 | 融媒体网专访

2016-12-07 周小兜 融媒观察

“在变的过程中找到不变,在不变的坚守中谋求变。”刘楠说。



关于传统媒体的浓厚情结


刘楠,一个曾经对传统媒体有着浓厚情节的人。“我用11年追到了央视,又用11年离开她”。1993年《东方时空》开播时也就十来岁,她在高中毕业留言册写最崇敬的人是白岩松,她一路学新闻,2004年10月,研二她拿简历拜见央视评论部“教父”级人物陈虻,最后实习留到了南院(评论部)。


她跟着白岩松、柴静这些牛人修炼武功,到一线去采访,2013年评论部成立20年,她把将自己刻骨铭心的电视情结写进《新闻撞武侠:央视评论部新闻创作秘笈》、《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两本书,白岩松破例为两本书写了序。

 

央视期间,刘楠在践行自己的新闻理想,做出了很多突破举动。


2009年,她独家报道上海“钓鱼执法”调查组错误结论,推动上海成立新调查组让真相大白。


2015年,她在北京蚁族新聚集地北四村蹲点半个多月,最后推出四集报道:《青春,在拥挤中出发!》、《青春,在“蜗居”中前行!》、《青春,在“户籍改革”中前行!》、《“流动派出所”,面对“流动人口”!》 ,得到高层批示,推动北京在城中村建立13个流动派出所。


她常从貌不惊人的选题,挖掘出深厚的根系,呈现美好的复杂性与丑陋的合理性。


2015年10月,她从央视辞职,到门户网站做新闻视频部高级主编。白岩松说,留也留不住,就祝福吧。


《人物》杂志在《新闻守夜人白岩松》一文的结尾写到:“辞职前那晚,刘楠一夜未眠,回忆曾经和白岩松去他老家内蒙古,采访鄂温克的驯鹿部落。她觉得白岩松就像采访的鄂温克驯鹿部落百岁首领玛利亚索,洞悉人心,威望极高、高处也胜寒。作为精神领袖,被重点保护,但是鄂温克族人的文化问题依旧面临外部的激荡。


在新媒体对新闻尊严的坚持


刘楠在有着浓厚感情的央视呆了十一年选择了离开,有人问及离开央视的原因刘楠说到,在众声喧哗的众媒时代,媒体边界逐渐消失,但最后促使她离开的原因是一种新的可能性。新媒体手段给记者报道带来了一些新路径,拓宽了职业视野,当时的她有点动心了。


虽然转战了新媒体门户网站,但刘楠从未停止寻找缝隙实现新闻的尊严,例如去年她在南京大学的讲座,谈去毕节采访服毒四兄妹,专注严肃新闻的深度报道,做《新闻漩涡后的村庄》系列六集,中秋节跑到河北大贤村探访洪灾后的赔偿情况,这一切无不彰显着刘楠对寻找缝隙实现新闻尊严的坚持。并且在去高校演讲《新闻病》,也是她维护新闻荣誉的方式,她认为自己就是很普通的新闻人,只是在用自己方式维护新闻人的尊严而已。


一个新闻博士生对有价值新闻的坚持


现在刘楠作为一个新闻学院的一位博士生,依然在做村庄探访。她说自己只是以一个普通媒体人在不同环境里去用各种空间手段实现有价值新闻的探访。


并且刘楠还告诉融媒君:在新媒体的新语境下,在信息高度分散和报道的时代中,传媒行业的责任和荣誉一方面需要“新闻守夜人”守护普世常识,包括新闻专业主义、伦理道德考量、人性复杂性体察、批判性思维等,去挖掘、探究、理解驱动世界的本质力量,为时代留一份真实记录。


另一方面,也需要新思维、新路径的突破,不抱残守缺,用最前沿的传媒技术为内容提供想象力,努力为人与人的理解、连接而服务,让传播效果最有效抵达用户,减少社会裂痕,维护传媒行业的尊严。在变的过程中找到不变,在不变的坚守中谋求变。


而对于上述中“新闻守夜人”的理解,刘楠举例说明了白岩松老师,因为近年来白老师一直在高校选拔学生成立新闻私塾,来讲授很多新颖的创新方式,这在某种领域上也给大家开辟了一种新闻教育的思考。并且刘楠的博士课题也希望研究白岩松新闻角色突破与中国新闻变迁的关系。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行字、几句话,刘楠却让融媒君感受到这个“柔弱”的女子对于新闻行业的责任的承担带着的一份坚定与一丝不苟。


 校对/融媒体网常丽桃


[融媒专访回顾]


暨南大学谭天

宁波广电中心主任记者王甬平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何苏六

复旦大学张涛甫

风行电视周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