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ā jié

工人日报摄影部 工家视界 2021-05-02





马街书会是一种民间曲艺盛会,会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上千名曲艺艺人汇聚于此,以天作幕,以田为台,说拉弹唱,以艺会友,绵延700余年而不绝。

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街书会也遭遇了其它传统文化所遇到的困境,如何保护、传承、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问题……



↑2月16日,马街书会现场,艺人们正在卖力演出。


↑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三是马街书会的正日子。全国上千名曲艺艺人从全国各地赶赴河南宝丰马街“朝圣”。


↑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


↑一位艺人的表演吸引观众驻足欣赏,并有人上前打赏。


↑人烟稀少处,也有艺人自拉自唱,安然处之,怡然自得。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压轴出场。


↑提线木偶表演。


↑通往马街书会会场的街道人满为患。


↑远远看戏的观众。


↑里三层外三次围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的演出。


↑早早等候戏曲的演出。


↑晚上戏曲专场演出成了汽车剧院。


↑会场内,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人流密集处,临时搭建的收费厕所。


↑当地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晚上,住在“艺人之家”的艺人们继续切磋。


↑艺人们可以到“艺人之家”进行登记办理演出证,有了演出证就可以领取相关补助。


↑戏曲剧团的演员从临时搭建的舞台后台目睹会场。


↑10岁的丁晶晶扶奶奶上台阶,她已学习乐器和说唱三年多,希望长大后当个“音乐家”。


↑会场吸引了网红前来直播表演。


↑劲爆的舞曲前总是聚集了很多人。


↑两位男士用手机直播自创的舞步。


↑会场远处是一家电厂。


↑一位盲人艺人在等待同伴办理到会艺人演出证。


↑两位年长的艺人握手交谈。


↑一家三口齐上阵。


↑一位孙悟空的装扮者借机与人合影,每次收费20元,可进行微信支付。


↑会场的麦田吸引了一群羊来觅食。


↑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张满堂因为操劳过度,在书会正式开始前一天躺进了医院。


↑马街书会会场的标志。


马街书会

文|杨登峰

2月17日早晨6点,农历正月十三,中原大地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内,春寒料峭,一片静谧。昏暗的路灯下,偶尔有人骑着电动车飞驰而过。中巴车司机李师傅在十字路口等待乘客,等了约半个小时只上来6位,但有两位是从几百公里外赶过来的,他们都将前往一个叫马街的地方,票价2元。在乘客的一再催促下,李师傅缓慢启动汽车,边开边感叹:今年马街书会不行啊,等半天咋就这几个人!

当天是马街书会的正日子,有了前一天的预热,部分做生意的商户就住在会场内的自家车里或帐篷里,不到7点半,偌大的会场就已经热闹起来。

72岁的胡邦师傅早早就来到会场占了一个好摊位。

他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来马街书会说唱,自打20岁开始学艺到现在,基本没落下过。“每年一入冬,忙完农活,就是我们艺人最忙的时候了。”胡师傅经历过说唱艺人的辉煌,“我们一般都说金正月、银二月,谁家有喜事还愿,就请我们去唱一场,唱三天,三四个人能挣两三千块钱。最红火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三四个人唱三天能挣60块钱,比在工厂当工人都强。”现在年龄大了,不愿出远门,这两年是因为当地政府安排了艺人们的食宿,每人每天还有200元酬劳,路远的还有交通补贴,胡师傅这才从10多公里外的家提前赶到这里,他想住到“艺人之家”,这样可以和同行多交流。

胡师傅住的“艺人之家”在李天一的家。

李天一是当地响当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在女儿和外孙女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和共和国同龄的李天一老人是个热心肠,在县政府的资助下,他将自家的房子提供给前来参加书会的艺人们住宿。

他的家就在马街书会会场的边上。看着进进出出的艺人,他很感慨:会场的地盘儿还是那么大,但说书的人少了,兴盛的时候两三千人,到现在只剩一半,倒是会场上吃的喝的玩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家作为艺人登记点,最近三年的登记数量从前年的106个到去年的86个,今年的数字是不到80个,“这也是没有办法,爱听的人都渐渐老了,年轻人能玩的东西多,不爱听这个,也没人愿学这个,因为不挣钱,老了也没保障,还不如出去打工呢。”

不到11点,整个会场就已人满为患,曲艺名家的演出场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外围的观众只能借助高举的自拍杆透过手机观看。会场内艺人们星罗棋布,评书、戏曲、流行歌曲、蹦迪舞曲,掺杂在一起通过各式扩音器,一浪高过一浪从四面八方传进耳朵里。也有人烟稀少处,有艺人自拉自唱,安然处之,怡然自得。

这样的盛况,是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张满堂所期望的,但他却无缘一见。就在正会的前一天,他因为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县人民医院的急救室。

从过年开始,他就没闲着,每天晚上12点才能躺下,早晨4点又习惯性醒来,66岁的他没能去现场欣赏为之操劳近一年的盛会。

比自己身体更让他担心的还是马街书会的未来。“老旧的东西不行了,人家年轻人不接受嘛,一种文化如果没有年轻人跟随,没有年轻人去参与,这个文化绝对是出问题了。马街书会是国家第一批非遗项目,这点民族文化要在我们的手上失传了,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啊。”2月17日下午,躺在医院病床上插着氧气管的张满堂说到这里有些激动,对话不得不中断了一会。情绪平复后他说:“现在社会发展太快,民族文化还没回过神来,稍给点时间就能跟上,毕竟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自有它的生命力。”最后他说,保护发展马街书会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不宜操之过急,不应违背规律,就像老话说的,猴子的帽子不是戴烂的,而是翻烂的。


—完—

工人日报 2月18日 四版




摄影 杨登峰

编辑 王伟伟



工人日报摄影部微信号    第103次推送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往期回顾】

一桌年夜饭,背后有多少人在起早贪黑丨跟踪一只辣椒的进京之旅

夜27

工人日报2018年度图片精选

生于1979丨工人日报摄影记者杨登峰的2018

努力奔跑 · 精准记录 | 于文国:2018摄影作品选

“珍惜职业的最后时光”丨工人日报摄影记者许之丰的2018

26个拍摄的理由丨工人日报摄影记者吴凡的2018

新闻之外的生活 | 工人日报摄影记者王伟伟的2018

“11·28”张家口爆燃事故后,寒风中等候的大货车司机

40年里我们的第一次丨工人日报独家影像档案

“我们在现场”丨2018年记者节特辑

垃圾场中我是歌手,外卖路上演员诞生丨北京打工者走上梦想舞台

拳击美少女梦想成为世界拳王丨上演中国版《摔跤吧,爸爸!》

98抗洪20周年丨70张独家历史照片,看完泪奔!

北京奥运回首 | 十年之后,油和米还能否再找一个拥抱的理由?

打“浒”记 | 到青岛看草原,像海草在浪花里舞蹈

奋斗者的幸福时光丨60多年全国劳模疗休养图鉴

长安街上掌灯人丨华灯班守护253基华灯60年

海上的日子丨103个小时、1140海里全程记录海员的真实生活

“一个平庸的博士不如一个匠士”丨“匠士”的诞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