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9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思政课·特等奖教案|梁罡: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点击关注☞ 高等教育会议中心 2022-09-14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会议资讯↑↑↑     

     

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


本期推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梁罡老师获奖作品↓↓↓
梁 罡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双月刊)》2020年第6期 侵删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课程名称: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对应章节: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点题入题


专题教学设计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遵循“教材为本,内容为魂”的教学原则和“突出重点,统领全局”的设计原则,依据专题讲授主题,“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专题在主题解析部分设置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由谁来主宰等三个论点。在教学设计的问题与解答部分设置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与“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策略方针是否矛盾等三个研究的薄弱点并予以解答。在课堂总结环节围绕教学专题的核心主题得出结论,回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历史命题。最后布置问题与思考并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人民的正确历史选择,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主题解析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专题对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第七章,主要讲授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本教学设计的核心主题是阐释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人民历经长期实践做出的正确历史选择。依据此主题,设置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由谁来主宰、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和为什么选择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案等三个论点。



1
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由谁来主宰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民族矛盾的胜利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国内的阶级矛盾。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与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对立和斗争成为当时的政治焦点,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艰苦的努力。本论点 “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由谁来主宰”从战后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对立和斗争、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一道主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等两个方面分析。


(1)战后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对立和斗争。


中国在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出现了有利于和平建设新局面的政治形势。一方面,资本—帝国主义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无暇集中干涉中国革命;国际民族解放运动空前发展,掀起新一轮解放高潮。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历经数次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极大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力量不断壮大,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120万人。但是,建立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新中国的道路依然困难重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依仗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妄图继续施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以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国民党已经制定了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力量的内战方针,并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热切希望抗争胜利后可以真正实现和平民主,希望国共两党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努力。但由于国际国内局势错综复杂,中国人民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国共两党在合作了八年之后还能否继续合作?中国时局的发展是战争还是和平?战后的中国向何处去?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中,核心的问题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1](P1130)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已经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并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内容。

(2)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一道主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原因。抗战胜利后饱受战争创伤、疮痍满目的国家需要恢复建设,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争取经过和平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普遍愿望。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民力量日渐强大,国内存在国共两党合作以及和平发展新阶段的可能性。即使争取和平民主的道路崎岖曲折,但只要有利于人民,都是中国共产党所要争取的。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付出巨大努力。毛泽东提出“时局变化,抗日阶段结束,和平建设阶段开始”。[2](P13)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25日做出对时局的宣言,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和平、民主、团结”。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于8月28日赴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推动下,政治协商会议于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召开并最终达成了五项协议。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结果。重庆谈判的举行和“双十协定”的签署,促使全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建国的方针和主张,进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尽管蒋介石集团最终违反人民意志,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但社会各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也懂得了全面内战的责任承担者是谁。这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胜利。



2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全面内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彻底打垮了国民党。本论点“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从战争双方截然相反的性质、国民党的腐败和暴政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三个方面分析。


(1)战争双方截然相反的性质是根本原因。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反民族性和反革命性。国民党在大革命后转变成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实行一党专政的黑暗独裁统治。抗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持独裁统治,甚至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换取美国的支持。这是对要求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人民意志的公然践踏,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
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进步性和革命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救国救民作为奋斗目标,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是实现其目标与使命的由衷体现,这一场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性质,具有爱国主义的革命性质,必然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


(2)国民党的腐败和暴政是重要原因。


国民党政府在战后拒绝进行社会改革,仇视压制人民民主运动,继续实施独裁统治,导致国统区工商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农民破产;国民党政府官员们贪污腐败,对广大人民横征暴敛层层盘剥,致使人民的生活日益困苦。为了筹措发动内战的经费,国民党政府以出卖主权为代价,与美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协定,更加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慨。国民党政府在战后不仅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反而将人民置于饥饿与死亡的境地,必然激起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同反动政府做殊死斗争。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决定性因素。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得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领导人民军队坚持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先后取得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的胜利,保证了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通过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



3
为什么选择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案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很长时期内,中国存在包括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内的三种建国方案。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人民共和国是历史、人民的选择。本论点“为什么选择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案”从第三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等两个方面分析。
(1)第三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三条道路的提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政治力量。以民盟为代表的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提出了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也称“中间路线”)。认为未来的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并要求通过和平改良的手段来实现。民主党派关于第三条道路的主张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就本质而言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国民党当局仇视民主党派及所提出的“中间路线”,不仅逮捕、绑架、屠杀民主党派许多成员,捣毁其所办报社和机构,还公然污蔑民盟、民促等“受中共之命,而准备甘为中共之新的暴乱工具”。民盟于1947年10月被国民党当局宣布为“为非法团体”,其组织与成员的一切活动被“严加取缔”。在国民党政府的迫害之下,民盟发表解散公告。这标志着第三条道路的彻底破产,再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根本行不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1948年1月,民盟宣告“中间路线”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环境,确认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民革公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了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拥护建立人民民主新中国的政治立场。
(2)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建立新中国的任务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被提上了历史日程。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围绕“如何建设新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的主题,为新中国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目标和实现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以及在全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应当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政策。会议完满地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许多重大问题,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迅速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承担了创建新中国的历史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不仅明确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还对新中国在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政策作出明确规定。《共同纲领》在当时担当临时宪法作用,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




三、问题与解答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专题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采取的策略方针、中国共产党与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否具有直接关系以及民主党派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原因分析等方面存在疑点。在问题与解答部分予以回应和解答。


1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与“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策略方针是否矛盾
抗战胜利后,国内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内战两种可能性并存。一方面,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建国是人心所向。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和顺应历史潮流,实行“和平、民主、团结”总方针,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坚决遵守政协决议,积极实行军队的整编复员,揭穿所谓“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得到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在与国民党的较量中处于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另一方面,不愿放弃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的国民党政府却处心积虑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因此,中国共产党根据“不为天下先”“退避三舍”“来而不往非礼也”三项原则积极备战,以自卫战争的方式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以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来寻求新的和平发展前途,得到了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进而走上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的道路。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根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提出“争取和平民主、避免内战”的方针;又基于对国民党政府本质的分析,提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策略方针。二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具有辩证统一性,这两个方针对于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都是不可缺少的。进一步而言,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决定与国民党举行谈判,与针锋相对地同国民党斗争,保卫和扩大抗战胜利果实的政策是一致的。


2
 中国共产党与第二条战线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在国统区掀起热潮,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参加的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这一战线的形成是国统区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表现,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军民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还卓有成效地领导着国统区人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人民民主运动。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在国统区地下斗争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方向是“一切要从长期存在打算,以推动群众斗争,开展统一战线,如此,方能配合解放区胜利,推动全国新高潮的到来。”[3](P270)同时,还制定了在国统区开展地下工作的斗争方针,提出“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和灵活的策略,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而不要犯冒险主义的错误。”[3](P311)中国共产党还直接在国统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机构,通过在实际的斗争中形成秘密工作与公开工作相结合、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相结合等一整套组织形式与斗争方式来领导人民共同开展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因此,不能忽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促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第二条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直接影响下,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才不断壮大。



3
民主党派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原因关于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特别是民主党派放弃“中间路线”,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原因不能仅从国民党政府对民主党派的迫害来分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以及民主党派的自我觉醒等共同促使民主党派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建国方案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正确性,特别是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
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帮助是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尊重和维护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支持他们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正式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各民主党派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其次,国民党的政治迫害是客观因素。国民党统治集团不断用各种暴力或胁迫手段对民主党派及其成员进行政治迫害。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认识到第三条道路在中国根本无法实施,最终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第三,民主党派的自我觉醒是主观因素。大多数民主党派在其筹备和建立过程中,就得到过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和帮助,切身见证并最终确认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正确性。民盟被迫解散后,民主党派中的左派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鼓励和支持,促使了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及其成员的觉醒。




四、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自1921年至1949年中国存在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形成了三种建国方案。中国该何去何从,成为有待历史选择的重大时代命题。国民党统治集团扼杀了全国人民对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望,并处于全民的包围当中。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一道主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决定了战后的中国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国民党反动派对民主党派的压制迫害彻底打破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幻想。历史再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无法实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经过实践的教育,最终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建新中国。
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创建,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标志着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为之奋斗的历史使命胜利完成。这也深刻地总结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回答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命题。



五、问题与思考


1. 中国共产党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被迫进行自卫战争,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过程?2.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当中?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怎样形成的?4.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六、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


阅读文献: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2.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3.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1日)阅读书目:1.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2. 杨圣清:《中国共产党谈判史》(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3. 胡庆云:《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国防出版社2000年版。4. 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5. 李金河:《多党合作的历史与现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参考文献:[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 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更多精彩文章

·课程思政案例汇总 · 续‖63个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及经验分享
·课程思政案例汇总‖12个门类,超100个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及经验分享
·课程思政案例汇总·续(二)|110门课程思政经典案例分享·思政课·特等奖教案|当前国际形势的‘变’与‘不变’·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张志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角色·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闫方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刘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教学设计·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王雪超:为什么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思政课·特等奖教案  |谭清华:大力反腐,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郑敬斌:“如何理解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教学设计
·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建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吕松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设计·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梁: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齐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丁菁: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胡嘉苗:“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孙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辨析的四个认识误区·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张会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要点与教学方案·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任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生: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17】陈东: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课程思政‖工科专业课12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解析·课程思政│设计--实施,七个案例详解
·PPT·分享丨北京联合大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专题系列公开课·实用建议‖CSSCI期刊主编:论文写作用词的八条建议,保持“零修辞”状态·金课|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指标(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金课│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说课”视频的设计与实现·必读||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及方法·《课程思政面对面》视频全集·教案与教学设计
·思政观摩课(实录+PPT)|吴现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思政课 | 陈大文:大学生民法典教育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2021人文社科类期刊选题指南·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目录发布,825种期刊入围人文、社会科学列表

时间

地点

会议名称

3月12日

长沙

双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训班

3月19日

昆明

“中国共产党百年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专题研讨会

3月19日

扬州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讨会

3月19日

厦门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研讨会

3月26日

杭州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暨教学竞赛经验交流研讨会

3月26日

桂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研讨会


3月26日

上海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研讨会

 *会议将同步开放线上直播,无法现场参加会议的老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直播课堂,订阅直播课程。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报名线下会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