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音 | 今天,谁来做教师?

段伟 光明社教育家 2019-04-10

点击上方“光明社教育家”,关注我们!



报名翻墙头,入学闹心头,陪读化钱超大学;天价学区房、天价课外班、天价海外游学……当下,国人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按理说,全社会热切巴望教育,教师职业应该成为“香饽饽”,然而现实是优秀学生普遍不愿读师范、不愿从教。


在农村,教师通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其他岗位离职的更为普遍,一些毕业生甚至将学校当成择业的“跳板”。



笔者从区域教育观察,而今的教师队伍面临“五痛”——性别之痛、偏科之痛、短缺之痛、待遇之痛和成长之痛。


毋庸讳言,教育之痛,是民族之痛,是未来之痛。这让关心教育的人忧从中来。


1

教师工作乏味无趣


“工作时间无限,担负责任无限。”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基础教育教师的现状。


中小学普通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的绝不在少数,除了在学校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收集教学资料、整理授课笔记等一系列烦杂的事务几乎都要在家里完成。


班主任老师正常上班之外,还要跟班里的“熊孩子”斗智斗勇,每天都跟打仗似的,几乎没有属于自己完整的时间。


学校本是安静的场所,然今日的学校教育,已经被迫处于聚光灯下,时时处处接受大众的审判,稍有不慎,即遭致家长的指责、媒体的质疑、舆论的抨击。



似乎每个人都是教育行家,都有一套“教育经”,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尤其是家校关系成为教师一大压力来源。


教师群体中弥漫着一种管教学生的“无力感”,有的为了保全身为人师的体面,尽可能规避窘境,他们面对违规学生,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


一个班六七十人,只要有两三个顽皮点,给你任性点,上课的质量就大打折扣。笔者曾亲眼看到女老师面对混乱的局面,“不尽眼泪滚滚来”!


罚站不敢罚久,批评不敢说重,因为只要家长一来闹,“错”的一定是老师,对于学校领导来说处理“自己人”简便易行,最没风险。


2

做教师不惠不实


读了十几年,工作五六年,添了孩子薪水还不够付月嫂钱。这是年轻教师的经济状况。


教师是可爱、可敬的人,又是“可怜”的人。可悲的是教师必须“以法育人”,但其基本权利不能“依法得到保障”。


“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喊了二十多年,但事实却是教师年收入远低于同等学历的公务员。



市场经济的语境中,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大,尤其相较于同一地区其他职业,教师的工资待遇颇有“让人抬不起头来”的感觉。


不仅如此,社会活动这扇窗对于教师来说几近关闭。


教师无论“面子”和“里子”都没有什么“光彩”。工作日要上课,周末要做继续教育,有时还得给学生在家里补课“开小灶”,多数师范大学毕业生他们宁愿去中小企业接受未知的挑战,也不愿一直做个“套中人”。


当下的教育特别板结,很多教师失去了应有的“育人”血液,只剩下“教书”的躯干。十二年只为一张试卷,一味地追求高分,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让一个男人站在课堂上盯着学生们念书,看着他们背书,拼命做练习,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蜡烛精神相比,完全变了味儿。


更为重要的是,大城市工作机会多,男性选择的余地更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师队伍阴盛阳衰的比例失调。


3

当老师发展空间窄


有一句话在教师圈内广为流传:“one day as a teacher,always a teacher”(一旦是老师,终生就是一老师)。


对此有一个较为夸张、但还算形象的意译是:当你踏入教师这个行列后,就像被关在学校这个笼子里,再难与这个社会有过多交集,以至被社会的快速脚步落下,越来越远。


一些老师认为,职业前途不明朗,晋升通道狭窄。


教师的工资大多与职称挂钩,而教师的职称评审周期长,教师行业作为事业单位,晋升途径比较单一,论资排辈比较常见,特别是高等级的荣誉和职称几乎是学校干部及隐形 “特殊教师”的“专属”,真正“有思想、有方法”的教师脱颖而出的机会实在少之又少,在学术研究团体中,倒有他们的影响力。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尤其是绝大部分农村老师做到小学高级就算到顶了,而在我国的职称序列中,这仅仅相当于中级职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没有一流之师,谈何一流之生。有高水平的师资才能有卓越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得有注重质量导向的教育体系来保障和助推。


振兴教育政府大有可为处,尤其是少数地方政府理应转变观念,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让法律赋予老师的权利落地生根。


对待穷人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良知;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文明。


教育不是包袱,是未来,是希望。振兴教育需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需要持续不断地输入新鲜的人才血液。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要高门槛,强化教师准入制度,切实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去;


要高待遇,兑现教师价值,提升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充分点燃教与学的动力;


要高要求,科学评价教师、有效激励教师,让每位教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优秀的人聚焦一流的事业,让骨干教师真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本文编辑:邢晓风)


—  END  —


作者:段伟,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教师,省骨干教师、黄冈名师、大别山区种子教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往期精彩:

为何捐赠1857万元给南开大学?叶嘉莹如此回应:内心……

高考生自杀遗书引发社会共鸣:别把成长看成是孩子的事情

名校硕士宅家啃老: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成了坑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