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狂人20年创造3家独角兽公司,伊隆·马斯克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2017-05-15 ECVinternational


对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来说,2017年是个好年头。


今年3月,他的火箭公司SpaceX实现了火箭回收再利用的历史性成就,这有望在未来几年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与此同时,他的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Tesla)的股价也一路飙升。4月早些时候,由于即将面市的Model 3车型受到华尔街热捧,特斯拉的市值一跃超过福特汽车。

SpaceX和特斯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斯拉首款车型的面市曾一拖再拖,SpaceX最早的三次火箭发射也均以失败告终。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两家公司都差一点破产。但马斯克挺过来了,如今,竞争对手们都惧他三分。

为了解马斯克的成功秘诀,为此专门采访了《商业周刊》的阿什利·万斯(Ashlee Vance),他是《硅谷钢铁侠: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一书的作者。


 伊隆·马斯克何以成功?


马斯克出生于南非,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迁居美国。作为PayPal的联合创始人,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随后,他并没有隐居于热带岛屿享乐,而是把PayPal带给他的财富砸进了SpaceX和特斯拉。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能在三个不同的行业,建立三家十亿美元级的“独角兽”企业,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但马斯克的征程远未结束。

马斯克的长期目标,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

别人要是谈火星移民,你听听也就罢了,但马斯克不同,他不仅擅长突破预期,而且执掌一家火箭公司——这家公司真的有可能造出飞向火星的火箭。

对于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最终能否成功,万斯并不确定,但他坚信一点:马斯克对这件事是认真的。

4月6日,万斯接受了相关的电话采访,编辑后的采访内容如下。

一直以来,人们都说伊隆·马斯克会失败,但他却一次又一次地超出人们预期。为何会有这么多人低估他?

万斯:从某种层面上讲,人们低估他也是理所当然,尤其是在SpaceX和特斯拉的起步阶段,他动不动就上马复杂的大工程,却严重低估了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这给他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有那么八年时间,他仿佛一事无成。

人们忽略了很多事,但最重要的是忽略了他的决心和投入程度。我采访过很多硅谷人,没有一个人和他一样。

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便他们是满怀激情的CEO,这毕竟也只是一份工作。但对伊隆而言,事业的重要性介乎生死与战争之间。人们很难给他的个性下定论。

马斯克的钱虽然够他一世无忧,但还不够他造火箭。

这家伙认定了一件事,就跟疯了一样。在很多方面,他都毫无正常生活可言。他一刻不停地工作,已经消耗掉三场婚姻,陪孩子的时间也远远不够。他过的不是那种正常人的生活。换作任何其他人,都不愿作这样的牺牲。

有两个人可以和他做对比: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他们三个都充满了干劲与野心,都在商业生涯的早期经受过挫折。如果将马斯克同乔布斯、贝索斯对比,你有哪些结论?

万斯:这分很多不同的层面。一个是心理层面。乔布斯是领养的,贝索斯被第一个父亲抛弃,伊隆的经历也很类似,虽不是领养的,但童年生活比较悲惨,他的父母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爹妈。不懂心理学你也看得出来,这三个人都想向全世界证明自己。

从某种程度上讲,乔布斯和贝索斯的境遇比伊隆稍微好一点,因为他们的业务比他大多了。乔布斯几乎一出手就成功,随后才开始经历低谷期。

贝索斯虽然自始至终都受到外界的质疑,但在互联网繁荣期间,他的亚马逊大获成功,而且后来从没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亚马逊的贝索斯创办了“蓝色起源”火箭公司,与SpaceX形成竞争关系。

再看贝索斯的火箭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它从一开始就不需要赚钱。而伊隆的钱虽然够他一世无忧,但还不够他造火箭。SpaceX要生存下来,唯一的途径就是盈利。但说起盈利,哪有这么容易。SpaceX能撑到今天算是运气。

特斯拉也一样。这些公司撑了太久,只是最近才显得功成名就。两家公司仍然可能随时破产。因此,伊隆在破产边缘挣扎的时间比另两个人都要久。

伊隆不是乔布斯那样的演讲家;我想,他也不是乔布斯那样的设计大师。但两人对细节的关注却如出一辙。对于火箭和汽车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了然于心。他的决策也很有乔布斯风范。

当初,没有一个工程师愿意为特斯拉Model S制作隐藏式车门把手。伊隆愣是不肯让步,最后,门把手做出来了,而且成了Model S的标志性特征。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造火箭的时候,就有很多地方会被人说:“这是要干嘛,疯了吧?”

还有一种对比:苹果、亚马逊、特斯拉和SpaceX都以严苛的工作环境著称,因为CEO经常给员工指派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他们完全没有生活/工作平衡的概念。你认为,企业要登上行业巅峰,就必须采用这种管理模式,还是说,不用把人逼这么苦,也同样能取得成功?

万斯:对这个问题,我想过很多。我觉得这种环境并非必不可少,不过,也看你在哪个行业。

有些公司就不太会涉及这类问题。人们在那里虽然也要努力工作,但却能沉浸在一种相对悠然自得的企业文化中,并不总会觉得工作很痛苦。

但对这三个人来说,那种方法似乎的确有效。我不知道它能维系多久,但在一段时间内,它可以最有效地使员工拿出最好成绩。

乔布斯无论是对产品还是雇员的苛刻是出了名的

在SpaceX和特斯拉刚起步那会儿,如果你对太空或电动汽车感兴趣,你会为了加入这些公司忍受很多事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能让你梦想成真的,只有马斯克一人。这样的机会激动人心,你也愿意接受磨练。

现在出了很多火箭公司、很多有趣的汽车公司,所以,我倒是很想知道,这种局面还能维持多久。

在早期阶段,特斯拉和SpaceX都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新品交付日期。早期的特斯拉汽车和SpaceX火箭的上市时间都比原定日期推迟了好几年。不过最终,马斯克还是兑现了诺言。

现在,很多人都在争论特斯拉能否遵守承诺,在2017年底前交付Model 3。若超过这一期限,影响会有多大?这个期限毕竟只是马斯克自己设定的,只要他最终交付了一款出色的产品,时间晚了与否,真有那么重要吗?

万斯:伊隆正是利用这种不切实际的最终期限,将其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促使人们竭尽全力。

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已经有点问题了。目前,特斯拉正处在一个窗口期,能否成为汽车界iPhone在此一举。电驱动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它还有了不起的软件、酷炫的外形,而特斯拉争取这个机遇的窗口期是很短暂的。

宝马和奥迪已经在打造电动汽车了,它们的专业技能累积更加深厚。如果特斯拉推迟Model 3发布,我觉得,这些竞争对手就会赶上来。

SpaceX也是类似。SpaceX撼动了铁笼,惊醒了沉睡的竞争者。SpaceX的火箭发射需要维持业内最快、价格最低的态势。如果这种局面无法维系,围绕在它周围的神秘感就会消失。

你确定窗口期真的这么短?也许,特斯拉和SpaceX一次又一次跳票,就是因为他们在做的东西的确很难。也就是说,竞争对手也要花同样的时间才能赶上。

万斯: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就算把设计方案告诉汽车厂商,它们也不一定很容易就造得出来。由于企业架构的限制,它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如此多的改动。它们已经习惯了两年或四年一个周期。

但如果是伊隆,他想让屏幕上多个什么东西,明天你就会看到。这一点,汽车厂商可能永远也办不到。我认为,两者确实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初创企业较老牌企业存在这方面的优势。

火箭也是一样。老牌企业知道SpaceX在做什么,但要效仿SpaceX,它们就得突破50年来形成的企业文化,改变它们之前建造火箭以及分包任务的诸多方式。

所以要看这个窗口期有多长。Model 3要是推迟六个月面市,那没问题。要是推迟三四年,问题就来了。这一次,推迟这么久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电动汽车的“电动”二字上,但特斯拉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软件。一件东西越是接近计算机,最终的王者就越可能出在硅谷。

在书中谈到了一种名为“摩擦搅拌焊接”的技术,因为它非同小可。凭借这种技术,SpaceX得以造出最轻的火箭。他们必须在最基础的技术上亲力亲为,才能制造出自己想要的火箭。能在自己的工厂里实施改进,这绝对是他们的一大优势——不用在加州想出一个点子,然后传达到阿拉巴马,指望执行过程万无一失。

特斯拉起步之初也是如此。他们从莲花汽车(Lotus)那里借来一个车身,不想自己生产变速器。结果,供应链变成一团乱麻——车身是从英格兰运来的,电池是从泰国进口的;成本也居高不下。于是,很多活只有自己来做。久而久之,自产的东西就越来越多。

如今,特斯拉测试原型车的速度已经快得不可思议,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马斯克说,他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移民火星,听上去有些不切实际;但另一方面,他又曾不止一次地超越人们的预期。

万斯: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太空不是很感兴趣,我觉得这些事太不着边际了。

如今,我把它分成两个问题来看。首先,SpaceX能否造出一枚可以飞往火星的火箭?我对此深信不疑。这件事不能光看伊隆一个人,还得看这家公司的人才水平,以及它投入的决心。他们的计算机上有这种火箭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图纸。总有一枚火箭会飞到火星的,也许不像伊隆说的那么快,但不至于遥不可期。

第二个问题是火星栖息地,以及一开始,人们怎么在火星上生存。目前,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但以伊隆的聪明程度,他三言两语就能把你镇住。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也许,他早就知道了所有的答案。

然后还涉及给火星升温的问题。他提到过用核武器轰炸火星两极。至于可行与否,谁都说不清楚。到了这些问题上,细节就开始模糊,变得有些扑朔迷离了。

但他真的会去尝试,这不是什么公关噱头,也不是伊隆一个人的想法,而是无数人一生的梦想。

这些人要不是认真的,就不会在SpaceX的环境里工作那么多年。真正的信仰者不在少数。不信你听听火箭着陆时,人群中爆发出来的那种欢呼声,在其他公司,你绝对看不到这一幕。

很多人都用“狂人”来形容马斯克。京剧有一句行话叫做“不疯魔不成活”,意思是只有痴魔才能成事的思想境界,用互联网的语言解释,就是“极客精神”。只说大话,不干事,那是痴人说梦,不光说大话还能实现大话,那就是狂人了。

狂人表现形式之一:斯巴达勇士。前面说了马斯克是很多公司的领导者,你可能会猜想,这么多工作,正常人怎么忙的过来,是不是都只挂个名啊?那你就猜错了,还真不是。

和别的领导人不同,马斯克永远像一个斯巴达勇士一样冲在第一线,是一位事必躬亲的管理者,每周工作100小时,他的豪言是“如果你想经营好一家公司,你必须像打仗一样。如果你想赢得战争,你作为指挥官必须提剑冲在最前面,和你的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话说马斯克本身学的是物理,对火箭并不了解。但是从2002年他刚萌生探索太空的想法,度假的时候,他就开始研读《火箭推进基本原理》。到现在,他读遍了坎特雷尔的大学教材,列出了造火箭的计划进度表。火箭开发过程中的许多技术问题都是他做的决策。

不得不承认,马斯克实在是聪明过人。以至于江湖上有个传说,说马斯克永远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无论房间里坐满了工程师、设计师还是职业财务人员。

当然,在这个团队创作的时代,孤身英雄肯定讨不了好,马斯克也需要一个集体来帮助他打江山。不过,马斯克曾说过,他只想用“特种部队”为其工作。为啥?马斯克经常以不正常的速度驱使人去完成异想天开的任务,你不是特种部队还真不行。

有中国时间、美国时间,你听说过特斯拉时间吗?告诉你,还真有。特斯拉中国区总裁朱晓彤就说过,在公司他们有一种说法叫做特斯拉时间,就是你进入公司后整个人生就开始加速。特斯拉中国工程总监王文佳说,白天呢,自己就处理中国事情,晚上呢,美国那边开始新的一天,又和美国沟通。照我的理解,那特斯拉就是把中国美国工作时间拼合一起,换句话说,那就是24小时无缝衔接啊。

时刻保持不停也就算了,关键是,跟马斯克混,那可不是光挨时间的问题,那可是分分钟限制级挑战呀。马斯克的领导方式就是“永不说不”。

马斯克聪明、有能力,但是控制欲强,和很多伟人一样,不能免俗地冠上“独裁者”称号。话说许多特斯拉高管(包括前任和现任)都在采访中表示过,很少有人愿意公开表达与马斯克的不同意见。为什么?因为那些与马斯克失去同步的人,通常不会留太久,要么主动离职,要么被炒。

你是不是想说,听起来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味?实际上,马斯克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特斯拉之父》里面说,马斯克就像一个“在黑暗中乱舞剑的人,他认为历史总是自然地按他的意志前进,他的控制力无所不在。”

最后来看看马斯克的十一个疯狂的“小想法”,在他眼里的“未来”,看起来还是很疯狂。

1.2024年以前将人类送上火星

2.火星的政府要推行直接民主

3.要在火星建造一座自给自足的人类城市

4.所有去火星的人要做好死亡的准备

5.消失在太空并非是一件坏事

6.阻止人们使用自动驾驶,相当于让人死亡

7.让特斯拉为自动驾驶中的车祸负责就像让电梯公司为人们被困电梯负责

8.人们很有可能只是生活在文明的一场演习中

9.人类已经是半机械人

10.人类应该在脑部放置一个电子智能层以对抗人工智能

11.人类最大的威胁是人工智能





更 多 文 章




我们创造价值,追求卓越。

We Create Value And Strive For Excellenc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