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态话题 | 不止于山水的伟大绿色变革

刘再清 中国绿色守望者 2023-12-08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镰刀湾镇新胜村退耕还林后,黄土高坡变绿色画卷。延安市林业局供图
作为迄今为止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作为一场席卷我国广大农村的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作为一次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观的深刻实践,退耕还林还草整治万里河山,修复国土生态,大大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彰显了中国人民齐心共筑绿色梦想的坚强意志和磅礴力量。
退耕还林前的安塞区镰刀湾镇新胜村,拍摄于 1998年。延安市林业局供图
20余载退耕还林还草,改变的不只是生态,不只是山水,从自然生态开始,它正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生态惠民
助力社会稳定和谐
从直补到户的政策性收入,到多点触发促进增收,从改变山水的绿色变革,到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退耕还林还草普惠西部地区和广大老少边贫地区,惠及亿万农民,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真正做到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广阔的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1999年以来,西部12个省(区、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16亿亩,占全国退耕还林还草总面积的六成以上,加上其他重点生态工程的深入实施,绿色在西部大地不断扩展、延伸,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得以加强,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得以培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工程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转移集中,实现了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生态改善和脱贫攻坚齐头并进。

2016年9月,陕西省延长县狗头山  杨林 摄

贫困地区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的主战场,退耕还林还草后,国家政策补助增加转移性收入,后续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劳动力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林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贫困农民收入稳定增加。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扶贫的重要举措,2016-2020年,贫困地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665.3万亩,占同期全国退耕还林还草总面积的78.3%,为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占国土总面积64%左右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自然生态脆弱,是我国生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退耕还林还草在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为“维稳”工程,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自治县退耕还林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退耕还林任务全覆盖,占全省总任务的53%,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人均退耕还林1.75亩,林下种植草果,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2元,是退耕前2001年的12.4倍,实现整乡、整民族脱贫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果基地让民族团结新村建设如虎添翼,南疆地区依托750万亩退耕还林建设任务,带动形成环塔里木盆地千万亩特色林果基地,亩均收入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成为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有力抓手。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公开透明、家喻户晓,政策执行掷地有声、成效显著,千千万万老百姓从工程建设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农民对政府治理效能满意度不断提升,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加深。
退耕还林还草是千千万万老百姓身边的生态工程,他们亲自参与组织施工和管理经营,亲身经历从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到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的美丽蜕变,亲眼见证了从水土横流风沙肆虐到山青水绿花艳果香的华丽转身。
绿色增长
唤醒全民生态意识

广大群众在亲历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活环境翻天覆地变化,见证生态不断向好的过程后,对于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更加珍惜,也极大增强了参与创建美好生态、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
退耕农民在受益于工程建设的同时,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态意识显著增强。有的群众说,山青水才秀,林茂粮则丰,穷山恶水永远富不了。
甘肃定西赵家铺万亩退耕还林
20余年退耕还林实践更是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生态修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到生态短板的严峻形势,深刻意识到生态文明就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退耕还林还草就是中国政府跨世纪的伟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步步为营。
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的延安,在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一任接着一任干,从1998年在吴起县开封山禁牧先河,到1999年在全国率先试点退耕,再到2013年自筹资金率先重启新一轮退耕还林,倾全力描绘陕北的绿色蓝图。让郁郁青山构筑起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蔚蔚蓝天成为延安的亮丽名片。从“兄妹开荒”到“兄妹造林”,老区人民二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再次用延安精神树起了生态文明的标杆。

吕梁市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的决策实施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变革”,意义非凡。山西省地方干部总结说:“更深意义上讲,退耕还林还草退的是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还的是文明绿色的发展理念;退的是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还的是集约高效的致富路径;退的是群众广种薄收、入不敷出的满目惆怅,还的是百姓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好希望。”
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良好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直补政策普惠人民,工程实施依靠人民,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成为我国生态建设不断推进并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亲历了身边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由“美”变“富”,这种变化也促成全民生态认知的转变,成为一次深刻影响全民生态意识的思想启蒙运动。

退耕还林还草20余年的建设和实践,已经成为生态文化的“宣传员”和生态意识的“播种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日渐浓厚,绿色低碳、文明环保的行为习惯蔚然成风;修复生态、保护自然成为广泛共识,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普遍追求。
长期跟踪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美国北卡来罗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宋从和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在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对农村居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深受中国老百姓欢迎和支持的项目”,从最初的政府动员“要我退”到之后的民众自愿“我要退”,说明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根植民间。
创新实践
展现大国责任担当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规划布局示意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20余年来,中国为退耕还林还草投入的人力、物力亘古未有、全球罕见,为地球增绿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政府重视生态建设、履行国际公约的重要标志。
退耕还林还草这一创新实践,正是在一“退”一“还”间巧妙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9年2月11日,波士顿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网站上发表论文指出:通过检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卫星在2000年至2017年期间收集的遥感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意外之喜”: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多出了一个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面积。而在这一波逆势上涨中,中国贡献了全球绿化面积净增长的25%,且42%来自森林。这其中就有退耕还林还草的巨大贡献。
黔西南州册亨县退耕还林
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按我国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79.82立方米测算,退耕还林全部成林后蓄积量将达27亿立方米,总碳储量约14亿吨,对缓解全球性气候变暖的作用不可忽视。
恢复林草植被、改善陆地生态、增加森林碳汇、遏制土地退化……都是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直接贡献。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欧盟等有关国际组织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重点覆盖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直补到户的政策设计使全国4100万户退耕农户、1.58亿农民直接受益。同时,通过对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生态脱贫的成效凸显,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成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有力抓手,在构建“共同体”的道路上,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山西临县陡坡山区退耕还林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格蕾琴·戴利通过深入研究指出,退耕还林是一个极大的创新项目,中国对退耕还林的大力投入现在开始收获果实,它解决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保护环境,同时引导产业转型,为农村极端贫困人口提供致富机遇。她认为,退耕还林已经在中国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其他国家应重视并学习中国的经验,将中国当成一面镜子。
通过20多年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完善,退耕还林还草落实了以户为单元的直补政策,执行了“省级政府负总责”的组织管理,创新了行之有效的机制模式,建立了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体现了长治久安的国家意志和法治精神,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首创经验和宝贵借鉴。
退耕还林还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其模式和成果是中国为建立美好地球村所创造的中国经验、提出的中国方案,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彰显了在处理全球性生态危机中的中国智慧。
退耕文化
厚植生态文明理念
退耕还林还草除了给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物质类产品,如森林、碳汇等生态产品,木材、食物、竹藤花卉等经济产品,同时,也孕育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类产品,如影视广播、文学艺术、制度体系、科学技术、新风尚等。
退耕还林还草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多方面的,一系列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如退耕艺术(影视广播、摄影、书法、绘画、剪纸等)、退耕文学(报告文学、散文、小说、诗歌等)、退耕制度、退耕科技、退耕生产生活方式、退耕哲学等。作为工程建设之魂,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源于人与自然相处的实践,同时又引领着实践的发展方向,它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坐落在延安市吴起县大吉沟森林公园内的退耕还林纪念馆,以退耕还林重大决策事件为主题,以退耕还林历史进程为主线,采用大量高科技手段,将数字沙盘、电脑触摸平台、4D电影等现代声、光、电、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融入,充分展示了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及延安由黄变绿的历程,这是退耕还林还草最为具象的文化产品。
电影《山丹丹花儿开》就是一部表现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的公益影片,2017年3月,获第34届美国迈阿密国际电影节金灯塔奖“最佳生态影片奖”。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焦雄屏为这部电影颁奖时说:“《山丹丹花儿开》宛如一道清流,以淳朴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底层民众对贫瘠生态和自身命运的抗争,谱写了黄土高坡上的一曲当代信天游,是这片苦难深重土地上艰苦奋斗人民的生命赞歌,开创了生态主题电影创作的新形式,给国际社会讲述了生态环境变化的中国故事。”
2020年国庆期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持续热映,影片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治沙防沙的艰苦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许多观众用“震撼”“心潮澎湃”来形容自己对该影片的喜爱。
“陕北的黄土高原来之不易的绿色意味着人类的命运和民族的希望,也意味着能否为古老文明赋予崭新的生命含义。正因为如此,正在走向绿色的陕北所带给人们的思考和启示也就显得格外珍贵与深刻……”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播出的电视纪录片《陕北启示录》,第一集《魂兮高原》为观众讲述了黄土高原上的退耕还林故事。
退耕文学以《共和国:退耕还林》《从吴起开始》《把自然还给自然》为代表,全方位、多角度、宽视野地展示了中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这部雄伟壮阔的生态治理运动。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是退耕文学的主要创作人和典型代表。他用报告文学的方式,描写了退耕还林的历史过程,展示了退耕人的传奇故事,以及灵感、激情、思想和信仰,揭示了退耕文化的定理、法则。
退耕还林还草既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特点鲜明的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文明进步和历史变革,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直接相关,深刻影响了国人的思想文化精神层面。

陕西省吴起县昔日的黄土高坡披彩挂绿。新华社发 宗明远 摄

20多年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决策,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英明决策,这场持续20多年的绿色运动,让神州大地添了底色,让华夏儿女守了底线,让中华民族有了底气。不管是西北的黄土高坡,还是西南的岩溶石漠,世纪之交启动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改变了山河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生态、文化、思想根基。
让历史告诉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退耕还林还草的生动实践深刻佐证的这一理念,将指引中国生态文明走向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未来。
作者 | 刘再清
中国绿色时报 2021年8月11日

↓点击标题 别有洞天↓
(1)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基本方略

(2)国家公园新政速览

(3)中国自然保护地新政速览

(4)中国林长制新政速览

(5)科学绿化新政速览

(6)余新晓:国土绿化需明确生态水权

(7)美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机制

(8)中国非人灵长类的现状与保护

(9)中国大鲵,你还好吗?

(1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十件大事

(11)华北豹:子午之王的优美体态与霸气

(12) “鼻孔上仰”的金丝猴家族

(13)白木:木家族中的新面孔

(14)白头叶猴从极度濒危绝处逢生

(15)大熊猫众多神奇古名之谜

(16)松材线虫病的那些事儿

(17)北京山区森林经营创新实践

(18)森林卫士中华穿山甲

(19)我国两栖动物濒危现状与保护

(20)珙桐:三星堆文明的神木图腾

(21)高品质茶油为生活健康加油

(22)扬子鳄的跨纪元生活
(23)朱鹮:濒危物种拯救的奇迹(24)生命灵动的祁连山国家公园

执行主编 | 温雅莉
编辑 | 安璐
投稿邮箱 | zgslga@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