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店人的焦虑

書和店
2024-12-09

备注:本文原发北京开卷微信公号,是我在开卷发布的第一篇文章,值得纪念,也值得修订后重发。

书店人的焦虑(原文链接)


这些年来,接触了很多书店同行,上至高层领导、下至一线员工,也走访了很多实体书店,包括国有书店和民营书店。总体感觉,大家越来越忙。忙不是因为工作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因为各种渠道涌入的信息量需要思考和处理,以及各种突发状况需要去应对的事情(比如2020年春天突发的新冠疫情)。将实体书店作为工作载体的从业者们就变得越来越焦虑,我也不例外。但我们都还记得,书店人曾经有过快乐时光,只是现在越来越少了。


1997年,我进入江苏省新华书店工作,我工作的时间也几乎对应着书店业的变化史。1995年,还是出版学校学生的我回到老家海安县新华书店实习。那时的书店还是闭架售书时代,虽然称为书城,但其实经营面积只有一层楼,书店还有一个部门叫图书批销中心。1996年,我来到了江苏省新华书店,在批销中心进行第二次实习。这个批销中心面对省内外书店客户,新华书店、民营书店都会来。先锋书店的钱小华那时也是批销中心的常客,我就是在那个时间段认识了他。那时候,批销中心的民营书店客户很多,在江苏,这是知名的图书批发场地,因为品种多,图书质量也高。


很快所有的零售书店在上世纪90年代改成了开架售书,之后闭架售书的书店就销声匿迹了。做中盘商的书店日子挺好过,不愁客户来源,那时候绝大多数书也很好卖,做好服务就行,比如陪好饭和酒。随后,小书店向大中型书城发展,计算机在工作中广泛应用。外面在变化,书店也在变化。那个时代,实体书店的工作虽然很忙,但买书和卖书都很有乐趣,没有太多需要焦虑的事。记得学生时代去逛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书店里是没有卖水的,但是书店门口的小摊是卖水的。后来书店里不仅有了水,还有了咖啡奶茶和果汁,现在还能吃到饭。书店里有了文具和玩具,有了游乐园和电影院,业态越来越丰富。


当还在讨论贝塔斯曼俱乐部撤出中国的时候,网络书店已然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2003年的非典疫情给了淘宝一个机会,而且这个势头似乎不可逆了。很多地方盖了大书城,但是书店除了大,好像没有更多值得可说的,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好好利用,业态始终跟不上书店硬件的升级速度。之后,实体书店迎来了冬天,一大批书店关门,行业一片哀鸿,悲观论充斥坊间。几年后的今天,实体书店似乎又到了春天,但突然发现,春风春雨虽然很好,根深苗优才有可能茁壮成长。


相当多书店开始转型升级,新概念书店纷纷出现,拥抱设计师、拥抱购物中心、拥抱互联网成为热点,边走边看边干的书店人又觉得茫然了。但是,快和慢是相对的,就如同我们所理解的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思维,是清醒亦或是模糊也是相对的。现在的快对应着过去的慢,但是书店业所谓的快,与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变化对比又是慢的。我们以为已经很清楚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该怎么干了,但其实实体书店的发展一直慢于商业零售业的发展,而且现在这个差距已经很难用投入去弥补了。我们站在书店谈论文化的时候,突然发现商业项目谈起文化、做起文化来也很简单,甚至做得更好。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来书店的人少了,来看书的人多、买书的人少了,再后来看书的人也少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慌了,影响书店的外在力量多了很多,我们该怎么办?


这样的场景曾经在书店业比较普遍的。某年某月,听闻哪里新开了书店,值得一看,然后兴冲冲前往,想着学习一下该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或者为未来要建设的书店做个准备。去看了以后,非常兴奋,手机拍了很多照片,朋友圈发了很多感慨,与书店同行进行了很多深层次的交流。回到自己的书店,放下行李,兴奋褪去,突然发现大脑被清空,该从哪里做起?环境、空间、团队、资源都不一样,还有很多不一样,怎么办?做几件事情尝试一下,一两个月以后,一切都回到了工作日常和现实之中。


近几年,书店不断地做加法,“书店+”和“+书店”在很多地方被引用,各种各样的事物往里面去加,各种各样的理念贯彻其中,空间设计、多元业态、技术手段、营销活动等。但不是所有的书店都能这么做,大书店的经验用在小书店可能就不行,一线城市书店的做法放在三线城市可能也不行。新零售、体验经济、智慧无人技术、文化空间等,可能既是华丽的外衣,也是沉重的包袱。当最基本的零售思维、零售资源与外部的零售商业还存在较大差距时,越来越重的包袱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我看了很多商业媒体写的书店文章,看了很多行业媒体写的对外部商业的评述,经常有“雾里看花”的感觉。最近的热点的是图书外卖、抖音直播、微信群带货,似乎每个书店距离李佳琦和薇娅咫尺之遥,但真的这么回事吗?没有价格优势、没有速度优势、缺失人力资源、资金储备不足的实体书店,有什么资格可以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呢?


这次的新冠疫情,让所有的实体书店得以“清零”,在临时停业闭店的这么一段时间里,估计很多书店人都思考了关于实体书店的当下及未来。惊慌无措或者是冷静思考,一些书店发声求救,一些书店唉声叹息,一些书店咬牙自救,都是这个阶段书店人的状态。


基于此,我们可能需要回归书店的本源,回归到这是一个商业场所的本源,重新围绕“人、货、场”这个角度,来思考一下我们有什么、缺什么、可以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人还在,场还在,但货不是生活必需品了,当很多实体书店都在从网络书店进货转卖,实体书店该怎么办?我们如何找到消费者,联络到他们,如何区分有效的消费者而不是读者,我们如何让书店的场地具有多重利用价值,而不是只为了陈列图书和举办活动,这可能都是书店人后续需要面对的问题。


书店人的焦虑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唯一可以宽慰的是:只要实体书店的形态不会消亡,书店人的工作就会存在机会和价值。


我相信,实体书店会永远存在的,但,这个书店不一定恰好就是你的那个书店。



-END-




想看更多书业原创好文,

请关注“曾锋书业随笔”。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在个人公号之外,

欢迎你加入“探索未来的书店”微信群。

(据说是目前书店业最热闹的微信群哦^ _ ^)


*入群需添加下方工作人员微信,

备注“入群+姓名+工作单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書和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