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挖掘抗战空军记忆,壹嘉图书再获大奖!——《寻找尘封的记忆》获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最佳图书荣誉奖

孫春龍 壹嘉 壹嘉出版 2022-06-16

近日,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公布2022年度最佳图书奖获奖名单,由李安著、壹嘉出版的《寻找尘封的记忆:抗战时期民国空军赴美受训历史及空难探秘》获得“成人非虚构”类别的荣誉奖!热烈祝贺作者李安!从寻找罹难二叔到为众多长眠异国的民国空军飞行员寻找亲人,到这本书的问世,我们见证了她和众多志愿者精力与情感上的艰辛付出,也与她们共享每找到一位家属时的喜悦,一同感受随之而来的悲喜交加。以她的寻找,李安成功地冲破时间、空间与政治的阻隔,将过去与现在,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连结在了一起,用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表达出反对战争的鲜明态度。

华人图书馆员协会2022年度最佳图书奖官网发布地址:https://cala-web.org/node/2511

李安的寻找也触动了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空军。已经埋没在岁月风尘中的58位烈士英灵,终于要被迎接入祀,安眠在碧潭空军公墓(见《联合报》新闻《英魂莫飘零  空军证实抗日在美殉职空军学官将迎灵回台》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6381971)。(注:联合报文所写52人,未能将葬在弗罗里达的五位和亚利桑那的一位烈士包括在内)

感谢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将这个奖颁给《寻找尘封的记忆》,这是对李安、也是对壹嘉出版的最好的认可。感谢《世界日报》、优视TV、美国中文电台等媒体的报道,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旧金山公共图书馆、纽约法拉盛公共图书馆、温哥华公共图书馆、硅谷亚洲艺术中心以及谷雨书苑、七月书影等读书俱乐部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位新老读者朋友的厚爱。

借此机会,我们再次发布“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創辦者、“老兵回家”公益發起人孫春龍為《尋找塵封的記憶》撰寫的序文。原題為《那些犧牲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只有20多歲》。

本书为壹嘉个人史系列之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达购书地址。


那些葬在美国国家公墓的中国年轻人

李安幫助犧牲在美國的中國空軍尋找親人的事情,我及供職的機構有較深度的參與。記得朋友介紹李安給我時,我第一個好奇的是,這個女士出於一個什麼樣的動機來做這件事情。

聽了她的介紹,我無比感動。

李安的二叔李嘉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國難當頭,李嘉禾棄筆從戎。在中國抗戰史上,西南聯大是一個標杆,這所流亡大學,歷經戰火而弦歌不輟,更為可貴的是,有834位學子奔赴抗日一線,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李嘉禾,出身北平書香世家,父親是北大教授。加入空軍前是西南联大物理系三年级学生

李嘉禾成為一名空軍,前往美國受訓。抗戰時的中國空軍,家世良好,受過高等教育,而犧牲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大多在20多歲

李嘉禾符合所有的特徵。1944年,李嘉禾在訓練時飛機失事,壯志未酬身先死。他的名字和事蹟,本應留存於國家記憶之中,但,歷史有太多的無奈。那些在美國犧牲的空軍如同這段歷史一樣,慢慢沒於塵土。

手足之情,永生難忘。半個多世紀後,李嘉禾的兄弟相繼離世,他們臨終前的遺言,就是委託後人找到李嘉禾埋骨之地。

2010年,後人們開始行動,在臺灣找到檔案,終於在美國布利斯堡國家軍人陵園找到了他的安息地,李安的家人相繼前往祭拜。李嘉禾犧牲66年後,終於等來了他的親人。

李安的哥哥發現,在二叔的墓碑旁邊,還有很多墓碑上寫著:Chinese Air Force (中國空軍)。他在墓園的資料裡看到,“1944年秋天,中國當局正式選定布利斯堡(Fort Bliss)軍人墓地,作為遇難中國空軍學員安置地,其中55人安葬在布利斯堡國家公墓。

布利斯堡國家公墓中的中國空軍墓群

2018年3月,李安和先生前往布利斯堡看望二叔。那天,觸動李安的是,別的墓碑上擺滿了鮮花,而寫著“Chinese Air Force”的墓碑前,空空蕩蕩。

“這些中國空軍都是為國捐軀的,我們家是費盡千辛萬苦才找到二叔,那這些空軍的家人呢?他們是不是也不知道遺骸埋葬的地點?”李安的先生有些感歎地說。

這句話瞬間戳痛了李安的心,她想要幫叔叔的戰友,找到他們的親人。正是這樣的機緣,李安和我取得了聯繫。

2011年,我聯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了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致力於為戰爭背景下的個體士兵提供人性關懷,最大的項目是抗戰老兵關懷計畫。多年來,我們在大陸找到原國軍抗戰老兵上萬名,為他們提供了致敬禮金、大病補貼、雇請保姆等多項服務。第二個項目是抗戰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在緬甸及國內的荒野,我們找到了上千具烈士的遺骸,並為他們做了DNA鑒定,為他們尋找親人。

最觸動我的項目是尋找戰爭失蹤者。我曾接待了無數個尋找爸爸的孩子,他們出生的時候,爸爸就去打仗了,再也沒有回來,甚至死在哪裡也不知道。如今,他們已是古稀之年,能在爸爸墓前磕一個頭,是人生最後的心願。為此,我們成立了“湖南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專門負責這個項目。

龍越之所以展開遺骸和失蹤者尋找的項目,是因為有一次,我看了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在阿靈頓國家公墓前的講話,他說,“我將要去越南訪問,這是越戰之後美國總統第一次訪問越南,我想告訴美國公眾的是,我去談的第一件事情,是尋找在越戰時失蹤士兵的遺骸,因為我們的國家對士兵有一個承諾,無論你戰死沙場或者失蹤,我們一定要接你回家。”

對於中國來說,那場衛國的戰爭已經結束七十五年了,但因為歷史的原因,犧牲者的名字還有很多不為人知,他們的遺骸還有很多橫陳荒野。

只有士兵衣錦還鄉,才是戰爭的勝利和結束。所以,當李安找到我的時候,我特別激動,或許這裡面,就有很多孩子在苦苦等待失蹤多年的爸爸。

龍越有多年的尋親經驗,加上媒體報導和廣泛的志願者參與,截至今天,已經有33位英烈的後人被找到。

每一個墓碑後面,都有無數令人心酸的故事。

2018年8月15日,梁清文在朋友圈發微信追憶大舅,感慨全家苦苦找尋七十年仍不知墓地所在。他的大舅叫白致祥,畢業于中央空軍軍官學校,1943年在美訓練時犧牲,葬於美國。

一名同事看到後說,媒體報導有個叫李安的女士,在幫助犧牲在美國的中國空軍尋親。就這樣,梁清文終於找到了舅舅。那時,大舅還有三個弟、妹尚健在,得知大舅的墓地後,三個老人老淚縱橫。

2019年5月,在龍越的組織下,“中國空軍家屬赴美祭拜團”終於成行,有8位烈士的家人前往祭拜,無一例外的是,沒有一個直系親屬,都是侄輩或外甥。因為那些犧牲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只有20多歲。他們還沒有成家,就把生命獻給了國家。

烈士夏孫澐,出身名門,中國速滑記錄保持者。1943年2月7日因飛行事故犧牲


烈士劉靜淵,少尉教官,滿洲里人,渴望駕著戰機飛回家鄉。1943年2月16日因飛行事故犧牲。


烈士韓翔,出生於四川江油望族,“韓家花園”後人,1944年2月12日因飛行事故犧牲,年僅23嵗


烈士崔明川 山東人,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機械學系,1943年經過層層選拔加入空軍,於1943年7月9日在訓練中因飛機失事犧牲。這張西南聯大學生注冊卡是家人留存的他唯一的遺物



烈士李益昌,出身南昌富商,福建協和大學農業經濟系學生。1944年因飛行事故犧牲



烈士范紹昌,無錫堰橋人,出生于以懸壺濟貧聞名鄉裏的“大鄉紳”家庭。抗戰期間瞞著家人進入黃埔軍校,繼而入空軍官校,1945年3月14日因飛行事故犧牲



烈士陳培植,湖南資興人,赴美前已多有戰績。1944年9月9日因飛行事故犧牲。遺有妻女。(因戰時空軍規定,不接收有家小者,他是本書中所找到的民國空軍烈士中罕見的有直系後人的幾位之一。)


在美國達拉斯邊檢處,兩鬢斑白的邊檢官詢問得很仔細,當他們瞭解了情況之後,一臉尊敬地說,“請原諒,不是刁難你們,我見過的中國人都是玩玩玩、買買買,而你們,是為近一個世紀前的事來訪,太讓我感動。”

越來越多的英烈們,在長眠異國他鄉七十多年後,終於等來了自己血脈相連的親人。大家在偌大的墓園徘徊尋找,最後在墓園的一角停下腳步,上香、磕頭、鞠躬、祭酒、撫碑哭泣。

這一天,布利斯堡國家軍人陵園為祭拜活動下半旗致哀。

為中國軍人下半旗的美國布利斯堡國家公墓

李安的這本書《尋找塵封的記憶》,從尋找自己的二叔開始,到尋找更多烈士的親人,最終讓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呈現在公眾面前。

對於那些埋骨他鄉的英烈來說,失去生命只是他們肉體上的死亡,而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這幾年,龍越還在做一件事情,整理抗戰陣亡將士名單,出版成集,讓更多的檔案館、熱心人士收藏。我為這個項目想了一句話:用我們的銘記,讓他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

位於雲南昆明的西南聯大舊址,我曾無數次前往,走在校園裡,我依稀聽到當年的讀書聲。我在想,如果李嘉禾沒有棄筆從戎,他很可能成為這個國家的棟樑,就像他的同學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等一樣。

但是,如果沒有像李嘉禾這樣在國難當頭,以匹夫有責之義勇,而義無反顧走向戰場的人,這個國家,可能也早亡了。

生命的光輝,不在於長久,不在於顯赫。

龍越基金會幫助英烈後代尋找戰爭中失蹤或犧牲的父輩

2018年,我創辦了止戈傳媒,來講述和平與愛的故事。也正是看了太多個體生命在戰爭中的悲歡離合之後,我堅定地成為一名和平主義者,戰爭是人類文明最大的破壞者,再也不要打仗了。和李安一樣,我們尋找歷史的真相,除了要銘記那些英烈之外,我們還要吸取歷史的教訓,讓歷史的悲劇不要重演。


壹嘉出版,海外优质中英文出版

历史 · 传记 · 文学 · 社科 




欢迎关注壹嘉个人史系列

无数个水滴汇成江河
无数个个体成就历史
更多详情请访问壹嘉官网 http://1plusbooks.com/壹嘉个人史


折扣价购买Beijing: A Symmetrical City请复制以下地址,粘贴到浏览器:

http://www.bookch.com/details.taf?title=Beijing%20A%20Symmetrical%20City&book_id=2996


更多阅读

亚裔传统月特别优惠!获奖童书低价促销:一本书带小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北京人文历史 

追寻父辈的足迹(之一):西南联大、辅仁—美国中西部名校—南开

【壹嘉书摘】那些長眠在美國國家公墓中的中國年輕人

【壹嘉书摘】祝宗梁口述:从懵懂少年到抗日杀奸(摘自新书《逆流者》)

【壹嘉书摘】从“大春”到“洋插队”(序史钟麒先生《革命时期的芭蕾》)

【壹嘉書摘】 為了逃港路上的亡魂

【壹嘉书摘】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追记李慎之先生

【壹嘉书摘】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特训班中的中国学者


壹嘉书摘:史铁生:站在人的疑难之处

壹嘉书摘:余华:力量比技巧更重要

壹嘉书摘· 奥尔罕·帕慕克:我喜欢排山倒海的忧伤(一)

帕慕克访谈(二):没有一座城市可以永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