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嘉出版

其他

被“宽释”之后,原国军少将的人生

《鸢飞戾天》一书的作者吴鸢,是原国军第二绥靖司令部第一处少将处长。他曾随国军74军参加了从淞沪战役到湘西战役的抗战所有重大战役。1948年10月吴鸢在济南战役中被俘,随后释放。1950年他作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分子”再次被捕,开始24年的牢狱生涯。1975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中央统战部关于宽大释放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上党政军特人员的实施方案》被释放,于当年12月底回到了江西南昌的家中。本文是他的女儿吴仪东(也是《鸢飞戾天》一书的编者)对父亲回家以后的回忆,原题《回家》。《鸢飞戾天:一位国军少将的抗战军旅实录》,壹嘉2024年元月版。扫描上图右下角二维码可直达购书地址回
4月1日 上午 7:30
社会

“在光榮與至美的希望裡,我勇往直前!”

1939年底,中日軍隊在廣西南寧東北的昆侖關山區爆發激戰。作為學生軍的一員,即將奔赴前線助戰的廣西大學學生周琬瓊,給戀人唐少華寫了一封信,附上自己最喜歡的一張照片並題字:“送給華留念!在光榮與至美的希望裡,我勇往直前!”戎装的周琬瓊,和她送给恋人的照片背后题词周琬瓊的原型,即是本書作者何倩的外婆。基於外婆的家族故事,何倩寫出了這部紀實性歷史小說《西江逝水》,刻畫出晚清以來前僕後繼地追求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兩代人的群像。作品一開頭便展開一幅兼具時間縱深度和時代寬廣度的壯闊畫麵:民國28年,清末留學日本、憑一腔熱血加入同盟會、參加黃花崗起義的周崖洲,此時已過中年,身爲藤縣參議長,看起來老成持重。正在廣西大學讀書的堂妹周琬瓊,一身戎裝前來告別:她已加入廣西學生軍,馬上要開赴崑崙關,協助國軍最精銳的第五軍作戰。此時的她,已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跟她一起投筆從戎的,還有她的戀人、廣西大學物理系高材生唐少華。隨著故事的展開,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次第浮出水面:同盟會廣西主盟人劉崛,黃花崗戰友林覺民,黃埔同學陳賡、林彪、文強,北伐將領李宗仁、白崇禧,教育家馬君武、陶行知,畫家徐悲鴻,抗日名將杜聿明、戴安瀾,地質之父李四光、兵工之父俞大維⋯⋯在共赴國難的主題下,周家兩代人毫不退縮,昂首前行,在血與火中和他們的同胞一起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迴腸盪氣的大合唱。那張見証了那個血與火的大時代的照片,也收入了這本書中。何倩著《西江逝水》,壹嘉2023年10月版,亚马逊、B&N等网络书店有售扫码可直达亚马逊购书地址下文为《西江逝水·楔子》。楔子
3月22日 上午 2:50
其他

抗战时期国军后方的军民关系是怎样的?

本文作者吴鸢,长期追随国军名将王耀武,随74军参加了从抗战第一战(淞沪战役)到最后一战(湘西战役)的全过程,抗战时期最后军职是第四方面军司令部第一处少将处长。吴鸢同时兼任多家报刊的特约记者,撰写了大量战地报道,为抗战史留下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选自吴鸢战地报道集《鸢飞戾天:一位国军少将的抗战军旅实录》,记录的是抗战前期的一次重大战役——万家岭大捷前,我军后方的社会状况和军民关系,原题“赣北前线”。*
3月6日 上午 10:00
其他

【壹嘉书讯】地心深处的歌吟:原南周资深文化记者夏榆新作《白天遇见黑暗》上市,名家张炜、梁文道、林贤治推荐

作为极少见的从矿井下走出来的作家,“黑暗”给夏榆生命中留下了最浓重的痕迹,也促使他一次次的体察、拷问、书写黑暗。林贤治的代序中所说,“矿区是人类生存困境的一个原型,一个隐喻,一个象征。黑暗、封闭、压抑。要勇于面对,而且看清其中的所有一切,作家的内心必须有光。”带着内心的光,用写作来抵御黑暗。这部《白天遇见黑暗》,是一部拷问黑暗,寻求光明的个人心灵史。地心深处的歌吟白昼中的暗夜幽暗里的光芒
2月28日 上午 10:00
其他

【壹嘉书讯】《鸢飞戾天:一位国军少将的抗战军旅实录》出版

这是一部罕见的由抗战军人亲笔撰写、发自前线的战地报道集。作者吴鸢,1927年投身北伐,1934年起追随王耀武将军,加入后来被称为"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74军,经历了从抗战第一战(淞沪会战)到最后一战(湘西会战)的全过程。战火纷飞之中,吴鸢将军(吴鸢抗战时期的最后军职是第四方面军司令部第一处少将处长)还担任了范长江等创办的国际新闻社的特约记者,以及《民国日报》、《前线周报》等众多报刊的特约记者,写下和发表了众多战地报道,为抗战史留下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书由吴鸢的女儿吴仪东编辑、整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吴鸢的文章散落于各地、多种报刊之中,且多篇字迹模糊不清,为搜集整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在众多家人、朋友的帮助下,历时20余年,本书全稿终告完成。《鸢飞戾天:一位国军少将的抗战军旅实录》是“壹嘉个人史”系列最新品种,已经上市,扫二维码直达购书网址下文摘自《鸢飞戾天》编者、吴鸢将军的女儿吴仪东为本书撰写的前言。
2月27日 下午 1:59
其他

《青年论坛纪事》新书首发,壹嘉思想人文类图书专题优惠!

选择购买您喜欢的图书:https://1plusbooks.com/pormotion-info(请将网址复制粘贴到浏览器中打开。微信环境中无法打开)*
2月3日 上午 9:30
其他

丁东:历史当事人的应尽责任

Poetry》(中国视觉诗:图像文学历程))出版【壹嘉书讯】一位汉学大师的重新发现——《尘封的历史:汉学先驱邓嗣禹和他的师友们》出版
1月12日 上午 10:30
其他

《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新书座谈会邀请函

经历过1980年代的人,大多对于《青年论坛》有所了解。它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一群青年学者创办于1984年,以其敢于触及敏感政治问题的思想锋芒、清新活泼的爽利文风在理论界刮起一阵旋风,与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并称为"一报一刊"。虽然由于政治风潮的影响,它的生命只有短短四年,却积聚了当时最优秀、敏锐的头脑,发表了大量深刻、睿智、切中要害,至今读来仍不过时的文章。将近四十年之后,当年的主编李明华根据亲身经历和记录,访谈了当年的多位同事、作者和相关人士,撰写了这本纪事。本书概述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宏观舞台,梳理80年代中国思潮的发展脉络,对80年代思潮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论反思,在此背景下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记叙了《青年论坛》的创办、发展、被整肃和最后停刊的经历,突出介绍80年代的众多知名的思想文化精英及其对《青年论坛》的支持,表现了80年代青年锐利的思想锋芒,激扬质朴的理想主义激情,和关切现实、改变现实的勇气与担当,同时还记录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对待《青年论坛》的复杂心态和表现。本书披露和记载的历史细节,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与出版史的意义”(钱理群)。“《青年论坛》跨越四个年头,实际存活不足三年,出刊14期,发表近300篇文章,有200多位作者亮相,搅动了一池春水,乃是当代改革史、思想史、文化史上抹不去的事实”(丁东)。如果您是当年《青年论坛》的编辑、发型团队、作者、读者、支持者、批评者,或者您对那个年代、那些事感兴趣,我们诚邀您参加定于2024年2月24日美西时间上午10-12点、美中时间下午12-1点、美东时间下午13-15点举办的《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新书zoom“座谈会”,围绕《青年论坛》及其时代,及其对于今日的影响与寓意,畅所欲言。新书发布座谈会在线举行,zoom参会链接:https://us06web.zoom.us/j/8836996162?omn=83066625418。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可参会、购书。
1月12日 上午 10:30
其他

【壹嘉书摘】风过无痕——《风:中国1940s》自序

"他们如风过无痕,被无视、被蹂躏、被践踏、被遗忘,彷佛这鲜活、美好、无奈、无情的人间从未来过。"这句话摘自长篇小说《风:中国1940s·自序》,一语道尽那些默默地来到世间又默默地离去,不曾被关注、也不曾被记录过的小人物的命运。《风:中国1940s》描写的,正是1940年代,在抗战、内战和韩战的战争阴霾下,生活在中国豫皖边界的,一群小人物迥异的个人命运。其中有稀里糊涂被抓了丁、懵懵懂懂被送上战场的李春禾;他的妻弟,主动参军抗日,成为优秀军人的任天笑,在朝鲜的美军战俘营里,不得不面对回国还是去台湾的艰难选择。天笑的父亲任清泉,一位备受尊敬的乡绅,在乱世中努力尽到家国责任,竭力维持家庭的完整与做人的尊严,却无法抵御和平年代的残暴。他的妹妹任天骄,一位有学识、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却不得不将爱情和婚姻抵押给时代强加给她的命运......这是一部写给亲人的,关于苦难的中国祭书。这里,没有恶人,只有厄运,以及对厄运和苦难的的反思。作者将把最初两年的版税捐赠给湖南龙越基金会"寻找战争失踪者“项目。长篇小说《风:中国1940s》,阿武著,壹嘉2023年10月版“你为什么写这本书?”每当朋友知道我在写一本书时,他们大多会提出这个问题。好友王少,就曾无数次追问。出版人刘雁,如今同问。所以我想,是时候认真思考那个答案了,而这可能也是一些读者想要的。于是,我窥视自己内心,在夜深人静的黑暗里,试图找到那缕光亮。我出生在豫皖边界的一个小村庄,从小跟着姥姥一起生活。村子很小,几十户人家。姥姥姓田,并没有名字,因为嫁给李姓丈夫,村里人叫她田李氏。她挽着发髻,驼背,小脚,拄着拐杖,牵着小小的我。孩童时期,我被人欺负,她踩着碎步,去邻居家为我出头。少年时,台湾老兵返乡,我才得知她的丈夫戍边未还。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促使我阅读和了解那些人、那段历史。我查阅家乡的县志,收集关于国军和战争的书籍,从支离破碎的历史片段里,偶尔得到一些更加支离破碎的信息。2017年春,我到台北参加会议,专程去中山区北安路139号的忠烈祠档案室查找,结果一无所获,尽管那里记录着39.8万为国捐躯的烈士姓名。一个国军底层士兵,在所谓天翻地覆的巨变里,被时代的飓风卷走,消失的无影无踪。1940年代,是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章节,就像南北战争之于美国,十月革命之于苏联。它不仅改变了许许多多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改变了那个国家和民族的轨迹。覆巢之下,老百姓即使善良,即使墙头草,不选边不站队,依然无法自保、无处可逃,依然被裹挟、被卷入残酷的历史车轮。他们或有迹可循,隐藏在历史的缝隙,爱过、笑过、悔过、哭过;或风过无痕,被无视、被蹂躏、被践踏、被遗忘,仿佛这鲜活、美好、无奈、无情的人间从未来过。战争几十年后,美国人写了《飘》,苏联人写了《日瓦戈医生》。同样在经历抗战、内战、韩战几十年后,中国文学影视作品里,人们看到更多的是英雄凯旋和欢声笑语,而我尝试用不同的视角,重新诠释那段历史,写出那个十年不一样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这,大概是为什么写这本书的答案。我的姥爷李春禾,就属于风过无痕的人。他鬼使神差地加入国军,误打误撞地参与抗战,稀里糊涂地内战失踪、生死不明。他的妻子,在漫长的等待中苦苦煎熬,像盛开的鲜花一样,静静地等待枯萎。现实,永远比小说更加残酷。许多年以后,姥姥迫于生计,最终改嫁另一国军秦姓退伍老兵,再未生育,在愧疚、忐忑中度过余生。终有一天,我会跪在姥姥的坟头,将这本书点燃。告诉她,我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秦晋,意为“秦晋之好”。她的美、她的好,儿时的我就已经记下了,她是我这一生见过的最美的人。如果有来生,希望她生在和平、富足的时代,不再经历战争、饥荒,与心爱的人不再分开,度过恩爱、美满、幸福快乐的一生。我的母亲,仍然健在,育有一女四子,乡村教师荣休,至今生活在豫皖边界的那个小村庄。因为“孤儿寡母”,自小吃了很多苦,她养成了隐忍、倔强、乐观和豁达的性格。因此,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母亲,同时也献给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以及那个时代多灾多难的中国.历史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壹嘉书摘】刘道玉:自由是教育的核心理念

本文是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为《青年论坛》创刊28周年而专门撰写的文章。《青年论坛》是一份活跃在1980年代中期、颇具思想锋芒的杂志,其汇聚全国青年思想精锐的作者群中,积聚胡德平、胡平、易中天、邓晓芒、朱嘉明、冯仑、赵越胜、陈东升等一流新锐学者,敢于触碰最尖锐、前沿的理论问题,且文风活泼爽利,与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合称“一报一刊”,领风气之先,极受瞩目。因地利之便,《青年论坛》的编辑部成员和作者群中,有很大的比例来自当时群英荟萃、思想空前活跃的武汉大学。刊物也得到了时任武大校长刘道玉先生的热情支持。在原《青年论坛》李明华撰写的回忆录《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中,详细记录了刊物自创办至停刊的经过,他本人及《青年论坛》与武大的缘分,也分析了当时社会思潮、政治动态的变化对刊物命运的重大影响。本文选自“壹嘉个人史系列”新书,《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附录部分。《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为“壹嘉个人史”系列新书,壹嘉2023年11月版,各大网络书店有售。刘道玉:自由是教育的核心理念《青年论坛》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办的一份新锐刊物,它是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产物。它就像是小荷尖尖刚露头一样,格外引人注目,在它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又进一步推动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更深入的发展。我荣幸地被聘为该刊的顾问,获赠每一期刊物,使我有机会向国内理论界的青年学者们学习。我历来认为,与青年交朋友,同他们交流思想,是中老年人防止思想僵化的有效方法之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在武汉大学率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至今我依然保持着与青年交朋友的习惯,以防止自己思想僵化。刘道玉阅读《青年论坛》该刊创刊28周年时,创办者们准备编辑一本名为《为自由鸣炮——〈青年论坛文集〉》,我受邀写一感言,感到不胜荣幸!胡德平同志在该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为自由鸣炮》的文章,这是非常切中时弊的。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三句话不离本行,因此我就谈谈教育与自由的关系。教育与自由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考究一下学校的起源,进而说明自由与教育的密切关系。据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帕罗特的研究,他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在苏美尔,大约建造于公元前3500年,比埃及的宫廷学校还要早1000多年。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在公元前500年以前,曾经出现了像泰勒斯七贤那样一大批著名的学者,他们都是自学成才的,而非学校培养出来的。在希腊语中,scole是“休闲”的意思,而英语中的school与希腊语scole一词同源,所以最早的学校就是休闲的意思。古希腊人认为,学习是劳动之余的事,是休闲的组成部分。因此,古希腊人在劳动之余,从事哲学思辨和艺术创作,从而开创了古希腊的灿烂文明。在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在闲暇生活中进行理智活动,从而使人的个性、心灵、智慧得到解放和自由。几乎毫无例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是主张自由教育的,这就说明自由是教育必需的前提。卢梭是法国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杰出的思想家,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奠基者。在卢梭看来,遵循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每个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基于这种理念,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迅速传播到欧美各国,成为这些国家主导的教育理念。英国著名的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约翰·亨利·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根据他的一系列演讲,于1852年合成了《大学理念》一书,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由教育理念。他认为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以心智训练、性格养成和理智发展为目标,而不为了获得狭隘的专业知识。纽曼的大学理念,代表了一种经典自由教育哲学的思想,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正因为如此,他的《大学理念》出版一百多年后,至今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此外,诸如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英国大博物学家赫胥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等,都是主张自由教育的,而且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人物也都得益于自由教育。赫胥黎除了成名之作《天演论》之外,还写过《论自由教育》一书,他把自由教育解释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他的孙子阿尔杜斯·赫胥黎在《目的与手段》一书中,有一章也专门谈自由教育。抗战胜利后潘光旦先生将《赫胥黎论自由教育》翻译为中文,这本小册子曾被编入《新中学生文库》,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起过重要的作用。刘道玉在《青年论坛》创刊一周年纪念会上讲话在西方国家,自由教育已成为共识,人们自觉地践行这一原则。美国是当今世界的教育大国和强国,自由教育原则也贯彻得最彻底。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于1915年成立,该会于20世纪初颁布了三A原则,即学术自由(Academic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一切,要從先外祖父母的抗戰勳章說起

西江是中國南部珠江水系的一大支流,發源於雲貴高原,流經江門、佛山、肇慶、梧州、南寧、廣州等重要城市。作爲曾經的連接兩廣的黃金水道,西江蘊育了獨具一格的嶺南文化。本書作者何倩出生於一個傳奇性的大家族——廣西桂林灌陽縣唐家。19世紀末以降,這個家族政、軍、學、教人才不斷,在中法戰爭、甲午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各個重大歷史時期都留下了自己的印痕。2021年,何倩記錄外公唐肇華家族歷史的傳記性作品《百年家國:唐家故事》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出版。緊接著,她以外婆周婉瓊的家族(廣西梧州藤縣周家)歷史為素材,又寫出了一部紀實性歷史小說《西江逝水》。書中人物均以周家長輩為原型:以廣西大學學生雙雙投筆從戎參加抗戰、其後在桂林雁山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國立廣西大學投身學術的外公外婆;在東京加入同盟會、曾參加黃花崗起義、後被鎮壓的三舅公;曾參加黃埔軍校、與林某同桌的六舅公;東吳大學畢業、投筆從戎參加北伐、後為國民大會代表的八姨公,等等。由於年代久遠,史料湮沒,本書採用歷史小說的形式,以史實配以一定的文學創作,人物名字有所改動。"我知道,九泉之下的外婆,仍然會為之欣慰。因為,那樣的熱血,那樣的家族,曾經真實地存在過,而文字,是最好的紀念"(摘自本書《後記》)。下文为《后记》全文。《西江逝水》后记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馮原:大河的隱喻——序何倩《西江逝水》

馮原,建築學博士,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中山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樣式的對策:建築的符號生產及其象徵的邏輯》《被壓迫的美學:視覺表象的文化批評》等。西江是條大河,起自於我讀大學時與它的相遇,1980年代初,從桂林到廣州念書,大都坐火車經衡陽中轉,時逢改革初起,廣東已成熱土,如大潮湧珠江,南下火車沒有不擠成悶罐裏的沙丁魚,個中之辛酸苦辣簡直不堪回憶,直到1982年,有了桂林—廣州的水陸聯運,於是,即使是極害怕暈車的我也毫不猶豫的選擇這條南下之路,原因就是經過白天的班車顛簸之後,只要到了梧州,就可以坐上西江上的紅星客輪。珠江-西江經濟帶簡圖在西江上,那可能真是時值青春期的我能遇到的最愜意的旅程了,黃昏時在梧州碼頭上船,居然人人都有鋪位,無須爭搶的,且有一個窗口臨江,憑窗遠眺,江風吹拂,西江的暮色盡入眼裏,輪船發出有節奏的、低沈的轟鳴,入夜八點,客船的廚房供應夜宵,有艇仔粥等廣府味的小食,那種輕松與火車之苦悶簡直成天壤之別,一夜入眠後,淩晨六點多抵達廣州大沙頭碼頭,一點不覺辛苦的。大學畢業後即告別了西江上的旅程,但也是與西江有緣,我來到肇慶師範學校任老師,在肇慶呆了三年,見證了珠三角修路建橋的熱潮,直至1995年後,我們開始自駕走兩廣,大多會走三水轉四會、沿著綏江過懷集入廣西,偶爾也會走321國道經梧州過,不過那時,西江就沒那麽引人註目了。轉眼到了我讀完建築學博士,入職中山大學之後,我為上海《東方早報》撰寫專欄,專寫建築與文化等,就這樣,西江與水運、梧州和騎樓等等又躍入腦海,於我而言,竟突然活化為一種方法論的感悟,我本來興趣頗雜,涉獵社會經濟史、地方史和生物學、人類學等。所謂方法論,似乎是找到了一種結構主義式的觀察和分析方法,如此,水運與騎樓的貿易成本與地理意義上的珠江水系和西江相聯,我覺得找到了一把解題的鑰匙,2005年為廣東規劃協會的年會寫了一篇長文「水運與城市」,便把香港、肇慶和梧州等西江邊城市串連起來思考,嶺南兩廣的地理二元論,作為分水嶺的五嶺和作為血管的珠江(西江)成為了解釋文化演變的初始條件,到後來2013年,與南都報南島的團隊和深圳的左氏兄弟團隊等一同參加「走讀國際大都市」的考查活動,那時,在紐約的廣場上的拍攝間隙,我打開隨身帶的戴蒙德的《槍炮病菌鋼鐵》來看,其實思緒卻是飛向了兩廣的西江,恍然間,我覺得自己領悟了戴氏的地理決定論,2015年春節前,我居然突發奇想,要親身考查春節返鄉潮的摩托大軍,我謂之為三文魚回遊式的奇觀,於是只身一人開一輛雅馬哈FZ1000,沿西江走321國道,經肇慶德慶封開到梧州,有時停車在江邊極目,思緒萬千,甚至想,1850年前後的洪天王從廣東花縣到廣西桂平,恐怕定是坐船走西江水路的,近至中山先生,1920年代到桂林策動北伐,走的就是西江到桂江及漓江之路,平樂碼頭還有船家菜流行,都與中山先生那二十多天的江上之旅有關,於是再沿潯江西進,經藤縣至桂平,再沿黔江經武宣象州荔浦至桂林,在飛馳的摩托上總是試圖領略這片江河土地的特征,聯系到2006年南京大學高華先生引薦我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訪問,也是關註20世紀兩廣的文化地理,其中有讀1968年的香港舊報紙,說到西江上的「漂流物」居然可以漂到香港水域,瞬間將68年發生於桂中地區的人倫慘劇與西江這條大河的流域聯系起來了。回想起來,在摩旅西江流域的過程中,這種沿途即見即興的感慨之多,偶發微信抒發,直至被中山大學劉誌偉教授所見,劉誌偉是歷史人類學華南學派的大家,我們的對話也頗有意思,我本在藤縣吃魚生,感慨這藤縣魚生與順德魚生之異同,斷言一切都拜西江的主人疍家所賜,疍家行船沿江往來,食隨人走,於是形成流域和文化的圈,魚生便是水路文化傳播的證明。劉誌偉教授笑言:歷史學家吵了幾十年的問題,你在廣西吃個魚生就解決了。他說的是袁崇煥原籍貫屬地的公案,歷史學界劃分了兩派,一派說他是東莞人;另一派說他是廣西人,劉教授說,袁家本就是疍民,船家哪來定居之地,隨船而行,走到哪裏就是家,所以魚生傳播之說完全成立。終至有一天,從方法論及至觀念創作,2015年後我著手做自己的「假設歷史學」創作,由假設歷史到「假設地理學」其實也是跨越一步而已,目標仍是轉向珠江—西江這片流域和土地。那是2017年深圳雙年展,由好友劉珩(香港中大教授)策劃的研討會,我便擬定了假設地理學的講題「大河的隱喻」,說是假設,其實絕非隨便編造,假設是以真實為前提,只是打破歷史的線性邏輯,引入反轉和顛倒等手法,頗像當代藝術創作的產品。在「大河的隱喻」裏,我開篇就以珠江水系的地圖為先導,開始了一系列假想測試,以珠江水系的入海口為例,將之反轉向上,變成珠江—尼羅河;將之鏡象反轉,變成珠江—恒河或珠江—揚子江。如此等等,然後進一步推導下去,假設嶺南—珠江水系的條件發生逆轉或顛倒,那麽,生活在這個區域的人們,其文化選擇會發生改變嗎,那些已成事實的歷史進程會發生劇變嗎?其實,假設與真實是不可分離的,直到2021年在珠海唐家灣,華南理工馮江邀請參加七校工作坊,看到同學們有放1964年衛星地圖,才知道USGS上可下載1960-1980年份的鎖眼衛星圖像,於是我萬分激動的直撲進去,簡直像是阿里巴巴用芝麻開門的密語打開了藏寶的洞穴一樣,電腦上,成長條狀的地圖影像,一條條的覆蓋兩廣和珠三角,時間跨越60到50年前,在影像裏,西江與城鎮村落,從梧州、肇慶到廣州全都躍然而出,其清晰度可達看見江面上的小船,我覺得我在大腦內發生了穿越,我仿佛坐在時光機裏,打開當下的彩色的谷歌地球,對照著幾十年前黑白的西江流域一帶,任意的「飛臨」它的上空,俯瞰地面上的一切,村莊祠堂、田野和煙囪,江上的帆船和小艇,某個遙遠的時刻被定形在視野之內,事無巨細,一覽眾山小。我甚至這樣來比對,叫多重視角方法,如果你曾位於西江邊的某地,例如梧州碼頭邊的大新旅館,你將肉眼所見和上帝視角合到一起,再將50年跨度的影像進行比對,猛然之間,你就仿佛在茫茫人海中認出一個熟人的臉一樣,於是「大地之臉」的題目就應聲而出了,2022年,順德巽美術館的曼迪願意來做這個主題,我就把「大地之臉」變成一個假設地理學的進階之研究,現在,我進一步把這個研究稱為「地像學」,我想反復的探尋這一片流域和土地中的密碼,我稱為水土的DNA遺傳單元。不過我真的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為什麽如此迷戀這片流域和土地呢?直到表妹何倩交給我這部書稿《西江逝水》,我仿佛又一次被某種力量擊中了心窩一樣,是西江這個名字更甚於何倩表妹的前一部《唐家故事》嗎?還是從《唐家故事》始,我就意識到,個人的心路歷程中似乎有來自基因傳承的隱秘的作用,說是隱秘的,是因為它若隱若現的那種狀態。《西江逝水》書影。何倩著,壹嘉2023年10月版,亞馬遜及各大網絡書店有售,可搜中文書名直達。說到何倩,就要打開另一條母親和外婆家的家族線索了,她的外公就是我的小舅公,我自小在桂林太平路的外婆家混,舅公是廣西師院的大教授,春節會來太平路拜年,童年時見過舅公,甚是儒雅莊重,如此這般的,時光荏苒,略過不提。一直來到何倩寫作《唐家故事》的時候,何倩好像是以她的《唐家故事》和所作所為提示了我,有一種家族的力量,某些遺傳了這種基因特質的人傳承或延續了隱形的力量,它又表現為感悟和書寫,於是內在的、不可見的基因與血脈的力量得以透過文字的形式顯形出來,這不就是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假設的頗為迷人的文化基因的概念體現嗎?於是我推而及已,前述的那個問題似也有了文化基因式的答案,我與何倩是在兩條不同的路徑上,以不同的方式關註同一個領域,它在宏觀上是水域和地域的,時空和歷史的變遷過程;在微觀上是家族、家和個體,每一個社會微粒的行動和選擇。從形式上看,小說當然是虛構,傳記也不乏虛構成份,但是什麽是真實呢,尤其是變成回憶之後的真實,回到我熱衷的視覺領域更是如此,以至我想把丹尼爾-丹內特拿出來作證,因為在當今最顯赫的腦科學或意識科學的論辯中,丹內特的關於人類意識是一種虛構的觀點很有代表性,我自己就是丹內特的粉絲,好吧,暫時拋開這個難纏的意識哲學的定義吧,無論如何,當我在看何倩表妹的《西江逝水》,那些地名、人名湧進眼裏,雜柔著粵音和氣味分子,我又實現了在腦內的穿越,一次又一次,這一次實現穿越的運載工具是小說的文字,但也不全是文字,我那些承載上帝視角的圖像穿越劃出了更多的空間輪廓,其實,所有的讀者都是一樣的,何倩書寫了又一批道金斯的MEME(文化基因的虛構名字),它將這片流域和土地上的人的故事傳輸進入了讀者的大腦,於是人們在復製和再復製它們。也許這是從每一條大河被大自然創生出來之後就註定了的,我還是把我對《西江逝水》的感悟歸結到大河的隱喻之上。如今是高鐵時代,往返於兩廣之間的旅程早已告別了客輪和大巴,自駕也只是偶爾的選擇,從桂林到廣州走貴廣高鐵,只需兩小時五十分,每次坐在明凈的車廂裏遙看窗外風景時,都難免感慨萬千,那是因想起了西江上的紅星客輪和翻越大桂山的客運班車觸發的,所以,每次經過三水的思賢滘的鐵路橋時,我都不由自主的拿出手機拍幾張連續的風景照,因為這是西江與北江交匯之地,從這裏,西江轉了一個大彎進入珠三角,地貌和風光隨之大變,此地叫三水,哪來三水呢,原來是西江北江還加上懷集流下的綏江,三江匯流而成三水,珠三角的門戶之地也。思緒就是這樣,被河流所激發,又因河流的走向而延伸著,若是手捧著《西江逝水》一書,這思緒定然還會神思蕩漾的。是為序。更多閲讀:【壹嘉书摘】从“大春”到“洋插队”(序史钟麒先生《革命时期的芭蕾》)【壹嘉書訊】《風吹稻花香兩岸——一個外省人的台灣回憶》替父亲写自传:温雅娟和《滹沱河》美國早年漢學家富路德與中國(兼及聖+經和合本的翻譯)挖掘抗战空军记忆,壹嘉图书再获大奖!——《寻找尘封的记忆》获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最佳图书荣誉奖
2023年10月22日
其他

【壹嘉書訊】廣西人的大時代家國故事 以黃花崗、黃埔、北伐、抗戰爲背景的長篇歷史紀實小說《西江逝水》面世

西江是中國南部珠江水系的一大支流,發源於雲貴高原,流經江門、佛山、肇慶、梧州、南寧、廣州等重要城市。作爲曾經的連接兩廣的黃金水道,西江蘊育了獨具一格的嶺南文化。本書作者何倩出生於一個傳奇性的大家族——廣西桂林灌陽縣唐家。19世紀末以降,這個家族政、軍、學、教人才不斷,在中法戰爭、甲午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各個重大歷史時期都留下了自己的印痕。2021年,何倩記錄外公唐肇華家族歷史的傳記性作品《百年家國:唐家故事》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出版。緊接著,她以外婆周婉瓊的家族(廣西梧州藤縣周家)歷史為素材,又寫出了一部紀實性歷史小說《西江逝水》。書中人物均以周家長輩為原型:以廣西大學學生雙雙投筆從戎參加抗戰、其後在桂林雁山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國立廣西大學投身學術的外公外婆;在東京加入同盟會、曾參加黃花崗起義、後被鎮壓的三舅公;曾參加黃埔軍校、與林某同桌的六舅公;東吳大學畢業、投筆從戎參加北伐、後為國民大會代表的八姨公,等等。由於年代久遠,史料湮沒,本書採用歷史小說的形式,以史實配以一定的文學創作,人物名字有所改動。"我知道,九泉之下的外婆,仍然會為之欣慰。因為,那樣的熱血,那樣的家族,曾經真實地存在過,而文字,是最好的紀念"(摘自本書《後記》)。下文節選摘自《西江逝水》第二部曲,《革命的黃埔》。《西江逝水》,何倩著,壹嘉2023年10月版,亞馬遜等各大網絡書店有售,搜索中文書名即可1“三哥!三哥!黃埔軍校要招收第四期學員了!”19歲的周維藎,拿著一張報紙,興沖沖地來到三哥周維棓(周崖洲)在縣城的家。自從來到縣城讀中學,三哥家就成了周維藎常來之地。早年留學日本,參加過同盟會和黃花崗起義的三哥,是他從小崇拜的楷模。周崖洲正在書房裡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辛亥之後,他回到了家鄉藤縣,一心想為桑梓盡力。藤縣雖然隸屬梧州,卻沒有梧州的富庶,大多數民眾還居於篾壁茅屋,常年以木薯、芋頭、紅薯為食。晚清之際,出了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這幾個清廷聞之變色的“大逆”,也是民不聊生的必然吧。正因此,周崖洲選擇在革命勝利後回鄉服務。作為孫中山“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忠實信徒,民族革命既已成功,《臨時約法》也奠定了民權,家鄉的民生自然就成為他的關注點。如今,十餘年過去,已近不惑的他,看去是一位典型的士紳型人物了。一件拷綢長衫,一副金絲眼鏡,書生氣質之中,透出一份曾經滄海的淡定從容。沒有人知道,他的內心卻時時翻江倒海般不能平靜,只能以讀史來紓解積鬱。當年參加黃花崗起義時不惜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成立至今,已有14年了,但有其名而無其實。在清廷和革命黨之間坐收漁人之利的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之後,辛亥革命的成果逐漸被蠶食。宋教仁被暗殺,《臨時約法》被廢棄,同盟會改組的國民黨被宣布為非法,袁世凱和滿清遜帝溥儀先後復辟帝制。然後,就是大大小小的軍閥,各自為政,混戰不休。這大好河山,依然是豺狼遍地,滿目瘡痍。周崖洲心中的憤懣,正如老同盟會員、武昌起義功臣之一的蔡濟民《書憤》詩中所歎,“風雲變幻感滄桑,拒虎誰知又進狼。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依舊不屈不撓、四處為共和奔走的孫中山先生,積勞成疾,三個月前也在北京病逝了。孫先生在經歷了二次革命失敗、西南軍閥擅權、永豐艦蒙難的一連串打擊後,痛感沒有軍事力量的不利,在蘇聯的幫助下,去年夏天在廣州市郊的黃埔島上建立了一所陸軍軍官學校,人稱“黃埔軍校”,面向全國招收具有高中或同等學歷的青年學生。廣州,因而成為全國熱血青年的嚮往之地。和他當年一樣熱血的維藎,去年就想去報考,因高中尚未畢業,不合資格。今年應該可以前往了。不過,父母已過世,作為兄長,必須把利害得失對他講清楚。畢竟,這個同胞幼弟自幼過繼給了三叔,從名分上來說,是三叔的兒子了。“六弟,你想好了?不讀大學,考黃埔軍校?”讀大學還是上軍校,意味著兩條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影響一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傳統觀念,仍然深入人心。而且,以周家的財力,維藎完全可以去北京或上海讀大學,甚至直接出洋留學。“想好了!醉臥沙場,馬革裹屍,方是男兒本色。何況,今日之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要救國,革命青年就得從軍。孫中山先生不就是因此才辦黃埔軍校嗎?”望著周維藎尚有些稚氣的面龐,周崖洲不禁擊節。“難得你小小年紀竟有此見識。”周維藎高興得跳了起來。這個三哥,因為比他大二十歲,一向拿他當小孩子看。“不過,三哥,我估計阿爸阿媽不會同意我去廣州。你知道,他們一心想早點抱孫子,上次回家,還逼我成親,幸好我說還未畢業,擋了回去。”周崖洲苦笑了一下。三叔三嬸的觀念確實舊了一些。不過也可理解,他們如今已近花甲,自然希望兒子早日成家。“三哥,我想和你商量一下。聽說,黃埔軍校招生必須由各地國民黨黨部介紹。劉崛大哥不是國民黨廣西省黨部指導委員嗎?你再借我一些錢。也別告訴我阿爸阿媽。”周崖洲沉吟了一下。幫著維藎瞞著家裡,無疑有些不妥。但,這份志氣可嘉。他自己當年參加同盟會,投身革命時,又何嘗知會過父母?“好吧!但,你得答應我,一旦考上,立即寫信給你阿爸阿媽。”“我就知道三哥會幫我。放心,我一定寫信。”2手提一個簡易的清漆藤箱,懷揣三哥給的50元大洋,周維藎從藤縣碼頭買櫂東下。從籐縣到廣州,一般都乘坐富於廣東特色的花尾渡。這種始於晚清的航船,造型巨大,狀如畫舫,裝飾華麗,畫棟雕欄,船頭用拖船拖,船尾裝有彩燈,夜晚格外奪目,故名花尾。船高三層,上層為一等艙,中層為二等艙,下層與船頭為貨艙,一般可運載一兩百或三四百人和幾十噸貨物。花尾渡在西江上航行一天一夜,便到廣州。廣州不愧為嶺南名城。清澈的珠江從青鬱蒼翠的白雲山下緩緩流過。珠江邊的沙面島上,有大片歐陸風情的洋樓,與上下九、西關一帶的商舖、食肆,以及華南特有的騎樓,各具特色。繁華的街道上,黃包車、四輪馬車、大大小小的汽車,來往不斷。道旁一株株高大筆直的棕櫚,一叢叢闊葉的芭蕉,一樹樹火紅的木棉花,相映成趣。時值六月,已是盛暑的感覺。正午的驕陽,烤得人汗漬漬的,夜晚卻也有涼風習習,夾帶著荔灣湖、流花湖、麓湖畔芭蕉林、荔枝林、椰子林、木瓜林的清香。街頭巷尾的大榕樹下,一些穿著香雲紗衫褲、拖著木屐的粵人,三五成群,吹拉彈唱《雨打芭蕉》《賽龍奪錦》《步步高》,一片濃濃的南國風情。根據三哥的叮囑,周維藎先到華寧里的客棧落腳,等待黃埔軍校的考試日期。華寧里位於廣州中心地段,交通便利,有十幾家客棧。每家都有七、八間房,有單人房、雙人房、四人房。他選擇了單人房,便於學習備考,每日食宿費為廣東毫洋八角。與語言、風俗、氣候都相似的家鄉梧州不同的是,此時的廣州,是一座革命的城市。大街上到處飄著鮮豔的紅旗。小巷裡也貼著紅字書寫的革命標語,如“打倒帝國主義”,民氣昂揚。常有來自學生會、商會、店員工會、攤販工會、人力車夫工會、海員工會、農民協會的革命群眾上街遊行,揮舞標語,高呼“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對於這一切,周維藎甚感興奮,同時也有些緊張,覺得自己相對落後。畢竟,他來自一個比較封閉的小縣城。……
2023年10月22日
其他

那些長眠在美國國家公墓中的中國年輕人

(本文是“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創辦者、“老兵回家”公益發起人孫春龍為壹嘉新書《尋找塵封的記憶——抗戰時期民國空間赴美培訓歷史和空難探秘》寫的序文,原題為《那些犧牲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只有20多歲》)一李安幫助犧牲在美國的中國空軍尋找親人的事情,我及供職的機構有較深度的參與。記得朋友介紹李安給我時,我第一個好奇的是,這個女士出於一個什麼樣的動機來做這件事情。聽了她的介紹,我無比感動。李安的二叔李嘉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國難當頭,李嘉禾棄筆從戎。在中國抗戰史上,西南聯大是一個標杆,這所流亡大學,歷經戰火而弦歌不輟,更為可貴的是,有834位學子奔赴抗日一線,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李嘉禾,出身北平書香世家,父親是北大教授。加入空軍前是西南联大物理系三年级学生李嘉禾成為一名空軍,前往美國受訓。抗戰時的中國空軍,家世良好,受過高等教育,而犧牲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大多在20多歲。李嘉禾符合所有的特徵。1944年,李嘉禾在訓練時飛機失事,壯志未酬身先死。他的名字和事蹟,本應留存於國家記憶之中,但,歷史有太多的無奈。那些在美國犧牲的空軍如同這段歷史一樣,慢慢沒於塵土。手足之情,永生難忘。半個多世紀後,李嘉禾的兄弟相繼離世,他們臨終前的遺言,就是委託後人找到李嘉禾埋骨之地。2010年,後人們開始行動,在臺灣找到檔案,終於在美國布利斯堡國家軍人陵園找到了他的安息地,李安的家人相繼前往祭拜。李嘉禾犧牲66年後,終於等來了他的親人。李安的哥哥發現,在二叔的墓碑旁邊,還有很多墓碑上寫著:Chinese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那些長眠在美國國家公墓中的中國年輕人

(本文是“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創辦者、“老兵回家”公益發起人孫春龍為壹嘉新書《尋找塵封的記憶——抗戰時期民國空間赴美培訓歷史和空難探秘》寫的序文,原題為《那些犧牲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只有20多歲》)一李安幫助犧牲在美國的中國空軍尋找親人的事情,我及供職的機構有較深度的參與。記得朋友介紹李安給我時,我第一個好奇的是,這個女士出於一個什麼樣的動機來做這件事情。聽了她的介紹,我無比感動。李安的二叔李嘉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國難當頭,李嘉禾棄筆從戎。在中國抗戰史上,西南聯大是一個標杆,這所流亡大學,歷經戰火而弦歌不輟,更為可貴的是,有834位學子奔赴抗日一線,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李嘉禾,出身北平書香世家,父親是北大教授。加入空軍前是西南联大物理系三年级学生李嘉禾成為一名空軍,前往美國受訓。抗戰時的中國空軍,家世良好,受過高等教育,而犧牲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大多在20多歲。李嘉禾符合所有的特徵。1944年,李嘉禾在訓練時飛機失事,壯志未酬身先死。他的名字和事蹟,本應留存於國家記憶之中,但,歷史有太多的無奈。那些在美國犧牲的空軍如同這段歷史一樣,慢慢沒於塵土。手足之情,永生難忘。半個多世紀後,李嘉禾的兄弟相繼離世,他們臨終前的遺言,就是委託後人找到李嘉禾埋骨之地。2010年,後人們開始行動,在臺灣找到檔案,終於在美國布利斯堡國家軍人陵園找到了他的安息地,李安的家人相繼前往祭拜。李嘉禾犧牲66年後,終於等來了他的親人。李安的哥哥發現,在二叔的墓碑旁邊,還有很多墓碑上寫著:Chinese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壹嘉書訊】從未褪色的激情:知青題材長篇小說《你好,小提琴……》出版

“這把琴,見證了我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見證了我青澀、純潔與真摯的初戀;見證了我父親——一個數十年如一日地被“運動”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壹嘉书摘】从“大春”到“洋插队”(序史钟麒先生《革命时期的芭蕾》)

本文是王晓渔先生为壹嘉新书,样板戏《白毛女》男主角大春的扮演者之一史钟麒的回忆录《革命时期的芭蕾》撰写的序言。样板戏的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大陆是一个重要事件,不只是文化事件,也是政治事件。八部戏(京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掀动着一个有着七八亿人口的国度,这或许是戏剧史上的“奇迹”,关于这个“奇迹”有着太多至今未解的秘密。半个世纪过去了,样板戏先是作为WG的关键部分被批评,随后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近年再有复苏迹象。但关于样板戏,著作依然有限,这或许与样板戏和密箱政治过于紧密有关,只要密箱没有打开,对样板戏的讨论就会有摸象的盲目。对样板戏的讨论(批评或赞美),常建立在八部样板戏被视为既定事实的基础上。八部京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如何从众多的京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中被遴选、被改造为样板戏,过程中存在哪些分歧,这些问题常被略过。史锺麒先生的回忆录《革命时期的芭蕾》,部分地弥补了这个缺憾。作者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大春”的扮演者之一,他(与孪生兄弟史锺麟先生)就读的上海舞蹈学校是《白毛女》的创作基地,经历了这部样板戏的整个生产过程。《白毛女》根正苗红,在20世纪40年代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示范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而成,首演系为中共七大献礼演出。按照常理推测,《白毛女》入选样板戏,应为水到渠成。这部回忆录告诉读者,芭蕾舞剧《白毛女》并非最初就被赋予一个绝对不可动摇的位置。围绕这部舞剧,有“香花派”和“毒草派”之分,甚至有是否演出的博弈。1972年《白毛女》访日演出,图为第七场,白毛女、大春的扮演者为周慧芬、史钟麒上海舞蹈学校围绕《白毛女》出现“香花派”和“毒草派”的对立:“香花派”的观点读者较为熟悉,认为这部戏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中心思想;“毒草派”则对这部戏有着严厉批判,理由是第七场和第八场各出现了一次太阳,影射中央有两个对立的司令部。在“毒草派”的攻击下,副校长被勒令停职检查,编导之一被踢出剧组,芭蕾舞基本功里的一些手位被称为“封资修”,甚至有人在南京路贴出巨幅标语:“《白毛女》是反毛**思想,反革命修正主义的大毒草!”剧中黄世仁家的道具和布景,因为涉嫌“封建”也有被“破四旧”的危险,每次演出间隙都要严密遮盖起来。《白毛女》剧组称为“舞剧团”,不称“芭蕾舞团”,与芭蕾涉嫌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有关。冲突不仅表现在群众之中,江Q和周EnLai也一度从支持转而持保留意见,直至1967年4月毛**看完演出后才结束两派之争。此后江Q还曾表示喜儿不应该一个人上山,要让更多的人上山;喜儿的补丁应该打在右肩和左下摆上,杨白劳的布丁应该打在左右两肩上,这与各自的日常劳动方式有关。作者没有因人废言(或立言),从专业的角度批评了修改上山人数有些随意,同时表示关于补丁位置的意见是准确的。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样板戏在生产过程中有着种种可能,在历史的必然性中有着众多的偶然性。作者写出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生产过程,也写出了其传播过程,不仅涉及国内的巡回演出,也涉及出访各国的经历,尤其对剧组访日的描述有许多精彩细节。剧团出行之前,组织统一订做两套高级服装,这并不意外,但是访日归来之后,上海对外友协却要求上交一套,再之后街上出现了身穿上交服装的友协人员。当演员在东京的舞台上打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横幅,日本观众先是有些犹豫,随即送上热烈的掌声。这次“芭蕾外交”推动了中日两国建交,但访日归来,剧团认为演员们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毒害,专门安排他们到上海郊县的乡村“排毒”。在关于国内巡回演出的回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剧团在河北保定受到军方盛情招待,“整鸡炖蘑菇”只要稍微动筷,就会换成另一份新的“整鸡炖蘑菇”,整场晚饭不管动过多少次筷,最后总是完整的“整鸡炖蘑菇”。如非亲历,独自向壁很难想出这么生动的细节。当然,任何人的回忆都会有偏差,只有更多的回忆才能校正这种偏差,而非因此拒绝回忆。1980年春节,史钟麒与石钟琴在上海工厂演出《天鹅湖》二幕双人舞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壹嘉书摘】从“大春”到“洋插队”(序史钟麒先生《革命时期的芭蕾》)

本文是王晓渔先生为壹嘉新书,样板戏《白毛女》男主角大春的扮演者之一史钟麒的回忆录《革命时期的芭蕾》撰写的序言。样板戏的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大陆是一个重要事件,不只是文化事件,也是政治事件。八部戏(京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掀动着一个有着七八亿人口的国度,这或许是戏剧史上的“奇迹”,关于这个“奇迹”有着太多至今未解的秘密。半个世纪过去了,样板戏先是作为WG的关键部分被批评,随后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近年再有复苏迹象。但关于样板戏,著作依然有限,这或许与样板戏和密箱政治过于紧密有关,只要密箱没有打开,对样板戏的讨论就会有摸象的盲目。对样板戏的讨论(批评或赞美),常建立在八部样板戏被视为既定事实的基础上。八部京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如何从众多的京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中被遴选、被改造为样板戏,过程中存在哪些分歧,这些问题常被略过。史锺麒先生的回忆录《革命时期的芭蕾》,部分地弥补了这个缺憾。作者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大春”的扮演者之一,他(与孪生兄弟史锺麟先生)就读的上海舞蹈学校是《白毛女》的创作基地,经历了这部样板戏的整个生产过程。《白毛女》根正苗红,在20世纪40年代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示范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而成,首演系为中共七大献礼演出。按照常理推测,《白毛女》入选样板戏,应为水到渠成。这部回忆录告诉读者,芭蕾舞剧《白毛女》并非最初就被赋予一个绝对不可动摇的位置。围绕这部舞剧,有“香花派”和“毒草派”之分,甚至有是否演出的博弈。1972年《白毛女》访日演出,图为第七场,白毛女、大春的扮演者为周慧芬、史钟麒上海舞蹈学校围绕《白毛女》出现“香花派”和“毒草派”的对立:“香花派”的观点读者较为熟悉,认为这部戏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中心思想;“毒草派”则对这部戏有着严厉批判,理由是第七场和第八场各出现了一次太阳,影射中央有两个对立的司令部。在“毒草派”的攻击下,副校长被勒令停职检查,编导之一被踢出剧组,芭蕾舞基本功里的一些手位被称为“封资修”,甚至有人在南京路贴出巨幅标语:“《白毛女》是反毛**思想,反革命修正主义的大毒草!”剧中黄世仁家的道具和布景,因为涉嫌“封建”也有被“破四旧”的危险,每次演出间隙都要严密遮盖起来。《白毛女》剧组称为“舞剧团”,不称“芭蕾舞团”,与芭蕾涉嫌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有关。冲突不仅表现在群众之中,江Q和周EnLai也一度从支持转而持保留意见,直至1967年4月毛**看完演出后才结束两派之争。此后江Q还曾表示喜儿不应该一个人上山,要让更多的人上山;喜儿的补丁应该打在右肩和左下摆上,杨白劳的布丁应该打在左右两肩上,这与各自的日常劳动方式有关。作者没有因人废言(或立言),从专业的角度批评了修改上山人数有些随意,同时表示关于补丁位置的意见是准确的。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样板戏在生产过程中有着种种可能,在历史的必然性中有着众多的偶然性。作者写出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生产过程,也写出了其传播过程,不仅涉及国内的巡回演出,也涉及出访各国的经历,尤其对剧组访日的描述有许多精彩细节。剧团出行之前,组织统一订做两套高级服装,这并不意外,但是访日归来之后,上海对外友协却要求上交一套,再之后街上出现了身穿上交服装的友协人员。当演员在东京的舞台上打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横幅,日本观众先是有些犹豫,随即送上热烈的掌声。这次“芭蕾外交”推动了中日两国建交,但访日归来,剧团认为演员们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毒害,专门安排他们到上海郊县的乡村“排毒”。在关于国内巡回演出的回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剧团在河北保定受到军方盛情招待,“整鸡炖蘑菇”只要稍微动筷,就会换成另一份新的“整鸡炖蘑菇”,整场晚饭不管动过多少次筷,最后总是完整的“整鸡炖蘑菇”。如非亲历,独自向壁很难想出这么生动的细节。当然,任何人的回忆都会有偏差,只有更多的回忆才能校正这种偏差,而非因此拒绝回忆。1980年春节,史钟麒与石钟琴在上海工厂演出《天鹅湖》二幕双人舞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暖男应帆的纽约故事:细致入微,圆融悲悯

从约十年前,我开始帮纽泽西的《汉新》杂志文学奖当小说评审,接触到应帆的作品,这些年来陆陆续续读他的小说,渐渐看出他掌握自己的风格,并在主题上反覆探索挖深,越写越通透练达、举重若轻。我暗暗的佩服他的功力不凡,有琢磨劲儿。这本《漂亮的人都来纽约了》选了15个短篇,按照应帆自己的说法,都是“和纽约有关的感情故事”。确实,这些故事像是音乐里对一个主旋律的种种变奏,是作者20年来对移民纽约生活的多重叙述。故事里的人物,不管叫做艾美或戴珊、献科或嘉渔,都属于同一类人,都是中国来美国的留学生,他们年轻、聪明、肯拼、有很好的条件,从学业到事业,直面挑战,最后在纽约落脚,将他乡变为故乡,成为白领成功的“美籍华人”。
2023年8月3日
其他

【壹嘉書訊】從未褪色的激情:知青題材長篇小說《你好,小提琴……》出版

“這把琴,見證了我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見證了我青澀、純潔與真摯的初戀;見證了我父親——一個數十年如一日地被“運動”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壹嘉书摘】从“大春”到“洋插队”(序史钟麒先生《革命时期的芭蕾》)

本文是王晓渔先生为壹嘉新书,样板戏《白毛女》男主角大春的扮演者之一史钟麒的回忆录《革命时期的芭蕾》撰写的序言。样板戏的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大陆是一个重要事件,不只是文化事件,也是政治事件。八部戏(京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掀动着一个有着七八亿人口的国度,这或许是戏剧史上的“奇迹”,关于这个“奇迹”有着太多至今未解的秘密。半个世纪过去了,样板戏先是作为WG的关键部分被批评,随后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近年再有复苏迹象。但关于样板戏,著作依然有限,这或许与样板戏和密箱政治过于紧密有关,只要密箱没有打开,对样板戏的讨论就会有摸象的盲目。对样板戏的讨论(批评或赞美),常建立在八部样板戏被视为既定事实的基础上。八部京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如何从众多的京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中被遴选、被改造为样板戏,过程中存在哪些分歧,这些问题常被略过。史锺麒先生的回忆录《革命时期的芭蕾》,部分地弥补了这个缺憾。作者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大春”的扮演者之一,他(与孪生兄弟史锺麟先生)就读的上海舞蹈学校是《白毛女》的创作基地,经历了这部样板戏的整个生产过程。《白毛女》根正苗红,在20世纪40年代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示范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而成,首演系为中共七大献礼演出。按照常理推测,《白毛女》入选样板戏,应为水到渠成。这部回忆录告诉读者,芭蕾舞剧《白毛女》并非最初就被赋予一个绝对不可动摇的位置。围绕这部舞剧,有“香花派”和“毒草派”之分,甚至有是否演出的博弈。1972年《白毛女》访日演出,图为第七场,白毛女、大春的扮演者为周慧芬、史钟麒上海舞蹈学校围绕《白毛女》出现“香花派”和“毒草派”的对立:“香花派”的观点读者较为熟悉,认为这部戏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中心思想;“毒草派”则对这部戏有着严厉批判,理由是第七场和第八场各出现了一次太阳,影射中央有两个对立的司令部。在“毒草派”的攻击下,副校长被勒令停职检查,编导之一被踢出剧组,芭蕾舞基本功里的一些手位被称为“封资修”,甚至有人在南京路贴出巨幅标语:“《白毛女》是反毛**思想,反革命修正主义的大毒草!”剧中黄世仁家的道具和布景,因为涉嫌“封建”也有被“破四旧”的危险,每次演出间隙都要严密遮盖起来。《白毛女》剧组称为“舞剧团”,不称“芭蕾舞团”,与芭蕾涉嫌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有关。冲突不仅表现在群众之中,江Q和周EnLai也一度从支持转而持保留意见,直至1967年4月毛**看完演出后才结束两派之争。此后江Q还曾表示喜儿不应该一个人上山,要让更多的人上山;喜儿的补丁应该打在右肩和左下摆上,杨白劳的布丁应该打在左右两肩上,这与各自的日常劳动方式有关。作者没有因人废言(或立言),从专业的角度批评了修改上山人数有些随意,同时表示关于补丁位置的意见是准确的。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样板戏在生产过程中有着种种可能,在历史的必然性中有着众多的偶然性。作者写出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生产过程,也写出了其传播过程,不仅涉及国内的巡回演出,也涉及出访各国的经历,尤其对剧组访日的描述有许多精彩细节。剧团出行之前,组织统一订做两套高级服装,这并不意外,但是访日归来之后,上海对外友协却要求上交一套,再之后街上出现了身穿上交服装的友协人员。当演员在东京的舞台上打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横幅,日本观众先是有些犹豫,随即送上热烈的掌声。这次“芭蕾外交”推动了中日两国建交,但访日归来,剧团认为演员们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毒害,专门安排他们到上海郊县的乡村“排毒”。在关于国内巡回演出的回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剧团在河北保定受到军方盛情招待,“整鸡炖蘑菇”只要稍微动筷,就会换成另一份新的“整鸡炖蘑菇”,整场晚饭不管动过多少次筷,最后总是完整的“整鸡炖蘑菇”。如非亲历,独自向壁很难想出这么生动的细节。当然,任何人的回忆都会有偏差,只有更多的回忆才能校正这种偏差,而非因此拒绝回忆。1980年春节,史钟麒与石钟琴在上海工厂演出《天鹅湖》二幕双人舞
2023年7月13日
其他

【壹嘉书讯】《与你同行》:那生死之间疼痛着伸展的爱情

这是一份读来让人心头发痛的文字记录。一位妻子,在深爱的丈夫被确诊身患癌症之后,与丈夫紧紧相伴,同病魔抗争,直到陪伴爱人走向生命终点。在失去至爱的悲痛中,她禁食四十天,并在这四十天内完成了本书的初稿。她记录下了这段旅程,也记录下了她对爱与生命的感悟。这本书,她起名叫《与你同行》。《与你同行》,曲艺著,壹嘉出版2023年3月版,amazon、B&N及各网络书店有售这段旅程中有高山,也有低谷,有刻骨铭心的爱,也有撕心裂肺的痛,有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也有着和死亡面对面的凝视。人生的意义,在触摸到死亡这道坚厚密实确据的墙之后反弹,碰触到生命的最深处,灵魂居住的地方。曲艺写下了贴近死亡之后用生命体验出来的那种感悟--不是思考,是生命的感悟。是触及到死亡,才有的背死向生的通透、清明和冷静。她和丈夫在生与死之间疼痛着倔强伸展的爱情,也因之而感人至深。曲艺在书中还详细记录了对各种医疗机构、各种疗法的就医经验和体会,其中既包括斯坦福医学院、安德森癌症中心、加大旧金山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在内的美国顶级权威医疗机构,也包括自然替代疗法--葛森疗法,无副作用化疗SEF
2023年7月5日
其他

亚裔传统月特别优惠!获奖童书低价促销:一本书带小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北京人文历史

197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要求每年5月从第一个周末开始,举办为期7天的亚太裔传统周,后来在1990年又立法将该项活动扩展到整个5月,并且在次年通过的法案中,明确指出将5月定为亚太裔传统月,以纪念亚太裔美国人对于国家的贡献,并帮助美国人了解亚太裔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以一本优秀的童书,《Beijing:
2023年7月5日
其他

余华:力量比技巧更重要

夏榆,记者、作家。出生并成长于大同矿区,少年时期辍学顶替父亲做矿工,黑暗、伤残以及死亡成为他研习的人生功课;青年时期漂流京城,开始异乡生活。十年《南方周末》文化部记者生涯,为他提供了观察、了解最优秀的作家与知识分子的最佳平台。他采访了国内、国际八十余位一流作家、学者、知识分子,从史铁生、莫言、余华、陈忠实到帕慕克、埃科、德里克,等等,夏榆通过一篇篇极见功力的访谈走近受访者的心灵,展示出他们对文学艺术、世界人生的独特思考。本文摘自他的新书,访谈录上卷《在时代的痛点,沉默》(中文繁体版,壹嘉出版,2017,7)。余华,当代作家,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代表作品包括《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分别于2005、2006年的出版的《兄弟》上下卷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访谈录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讨论相关的问题,也谈到余华对先锋文学、写作技巧与“力量”的看法。《許三觀賣血記》出版後,余華沒有再寫新的長篇小說。在他的思想、寫作狀態和技術日益成熟的時候,這種空白令外界疑竇叢生。2004年,從美國回到北京的余華決心不再外出,謝絕一切應酬,專心完成自己的大作。有一天十四歲的李光頭躲在公共廁所裡偷窺五個女人的屁股,“那時候的公共廁所和現在的不一樣,現在的公共廁所就是用潛望鏡也看不見女人的屁股了。那時候的公共廁所男女中間只是隔了一堵薄薄的墻,下面是空蕩蕩的男女共用的糞池,墻那邊女人拉屎撒尿的聲音是真真切切的......”李光頭把頭插了進去,在本來應該是屁股坐進去的地方,李光頭欲火熊熊地把頭插了進去。惡臭熏得他眼淚直流,糞蛆在他的四周胡亂爬動,他也毫不在乎。余華的長篇小說《兄弟》就這樣開始。在故事和情節的推進中,讀者能感覺到余華敘述的激情和歡樂。《兄弟》是兩個時代相遇以後誕生的小說。前一個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相當於歐洲的中世紀;後一個是現在的故事,這是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欲的時代,更盛於今天的歐洲。西方人要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中國人只需四十年。連接著兩個時代的就是這兄弟兩人。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天翻地覆。最終他們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從壓抑到放縱:兩個極端時代你寫李光頭躲在廁所裡偷窺女人,寫得極其細致鋪張,類似歌劇的詠嘆調。余華:把李光頭偷窺五個女人的屁股寫那麼長、那麼鋪張對我是一種考驗。我寫了他偷看五個女人的屁股,寫了因為偷窺被人遊街,最後他利用偷窺到美女的屁股,在劉鎮做起生意。也有一些人不喜歡這樣的開頭,他們喜歡詩意的抒情的開頭,像《在細雨中呼喊》那樣。但這個開頭我是有用意的。偷窺的細節讓人一看就知道,那是一個性壓抑的時代,“文革”的時代。寫“文革”不能一上來就是紅旗、口號,這是很無聊的。而且,這個開頭的時間段是上部結束的時間段。相對應的是,下部開頭的時間段也是下部結束的時間段,開頭兩章就是賣淫嫖娼。在下部中,李光頭瘋狂地玩女人,因為他有條件了,他有了財富和資本,把他少年時代在困苦生活中壓抑著的欲望瘋狂地釋放出來。1960年代到1990年代,這是兩個完全極端的時代,有著天壤之別。你選擇“偷窺”和“賣淫嫖娼”兩個細節來開始,這兩個細節是你眼中的這兩個時代的典型特征嗎?余華:對。上部開頭定下了禁欲的、反人性的基調,而下部開頭三章定下的基調剛好相反,它是縱欲的、人性泛濫的時代。李光頭這個人是純粹虛構嗎?你筆下的劉鎮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寓言。余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李光頭的影子,就是不知道是誰。他是我特別滿意的一個人物,尤其在下部裡面。上部寫到十五歲形象就已經很鮮明了,到了下部是更上一層樓。劉鎮在下部還會發生更多神奇的事情,但神奇的事情其實都是中國現實的事情。我努力將中國的種種現實擱到劉鎮中去。劉鎮從1960年代到2005年,延續過來四十多年。下部的結尾落在李光頭準備上太空上,因為他已經到達頂峰——該玩的女人全玩遍了,該得的富貴病也都得了,所有吸引他的事情都膩味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典型的特征。再加上唯一的親人宋鋼已經死了,李光頭更是萬念俱滅,唯一剩下的生活目標就是上太空了。我看到現在的《兄弟》只有上部,下部是怎樣的?余華:下部的結局是,李光頭要把宋鋼的骨灰帶到太空去,他把宋鋼的骨灰裝在宋凡平的寫有暗紅“上海”字樣的旅行袋中。這個旅行袋是李蘭去上海看病回來送給宋鋼的。宋鋼十八歲回城參加工作也是提著這個旅行袋回來的。李光頭一直沒有丟掉這個袋子,他把宋鋼的一部分骨灰裝進去,準備撒到太空中去。他說,要讓宋鋼永遠遨遊在月亮和星星之間。下部最後的一句話是李光頭說的:“從此以後,我的兄弟宋鋼就是外星人啦!”這對應了上部最後一句宋鋼說的話,李光頭就是這麼樣一個人,一個思維跟劉鎮所有人都不一樣的人,在那個時代裡他非常的成功。你說歐洲人用四百年的時間經歷的兩種時代,我們只用四十年就經歷了,這是兩個有天壤之別的時代。為什麼這樣說?余華:對於一個四十多歲甚至六十多歲的西方人來說,他的生活其實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不過是增加了一個互聯網而已。巴黎,二百年前是那個模樣,現在還是那個模樣;紐約曼哈頓,一百年前就差不多是今天的規模了,整個紐約每年新增房屋的面積只相當於北京、上海的一個小區,而中國一年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個住宅小區,你說它的變化有多大?上一個五年,我的護照都貼滿了(簽證),沒有地方再貼了。當時覺得出國已經沒有收益。現在看來,出國還是有收益的。正是因為你在國外看到了他們的不變,才知道了我們的巨變。我在跟外國人說我小時候的故事的時候,他們簡直是瞠目結舌,很驚訝地問我:“真的都發生在你一個人的身上?”在他們看來這是不可能的:我所經歷的兩個時代太不一樣了!當你去了很遠的地方之後,你才會發現自己擁有的財富比別人多得多,老是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根本無法知道自己擁有了什麼。美國作家分秒必爭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壹嘉书摘· 奥尔罕·帕慕克:我喜欢排山倒海的忧伤(一)

“一個作家從他駕馭語言那一刻起就應該看到,這個世界是多麽奇特、偉大和令人驚嘆。他開始超越語言的藩籬來尋找自己的聲音。”這是帕慕克寫在他的創作集《別樣的色彩》序言中的話。踏入土耳其疆界,居於伊斯坦布爾之城,我可以看到這個國家和這座城市對帕慕克具體而細微的影響,他書寫的事物和人生故事在這裡獲得印證。加哈格爾街區的中心區域是奧爾罕·帕慕克住過的地方。到伊斯坦布爾時,我帶著他幾乎所有的中文版著作,作為旅行指南的是《純真博物館》和《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我依照書裡所附的城市地圖和所描寫的城市細節確定方向和路徑。關於加哈格爾街區,帕慕克在受訪時說:“我的某部早期作品是在這裡完成的,在我祖父的房子裡。夜裡我常常被妓女和她們的壯漢保鏢們驚醒,有時能聽到她們和客人的交易,當然也有纏鬥和廝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者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爾是一座古老和現代感交織的城市,多種民族及多種宗教共存,繁華和衰敗同在。因為城市依山勢而建,道路蜿蜒曲折,上下起伏。走在縱橫交錯迷宮般的街道,我仿佛看到帕慕克在這老城遊走的蹤跡。“土耳其人像我一樣,既渴望現代化,但又處於懼怕丟失自己文化和身份的焦慮中。”帕慕克的很多小說都有對祖國的歷史文化與文明的洞察,他的思考可以從他的著作中讀到。《我的名字叫紅》《黑書》《雪》《純真博物館》等,都有對逝去文明的追懷和挽悼。“呼愁”是他使用最多的詞語,它起源於和憂傷一樣的“黑色激情”。“我喜歡排山倒海的憂傷。”帕慕克說,“伊斯坦布爾的‘呼愁’不僅是由音樂和詩歌喚起的情緒,也是一種看待我們共同生命的方式;不僅是一種精神境界,也是一種思想狀態,最後既肯定也否定人生。‘呼愁’不是某個孤獨之人的憂傷,而是數百萬人共有的陰暗情緒。是伊斯坦布爾整座城市的‘呼愁’。”2007年我訪問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中心”的創辦人聶華苓女士,她講到帕慕克在愛荷華時的狀態。帕慕克是當年受邀請的作家中最勤奮的一位。那是1985年,帕慕克三十三歲。那時他正在寫《白色城堡》,生活日夜顛倒,寫作通宵。聶華苓評價道:“帕慕克是土耳其的社會良心,但他不以社會異議者自居。他尊崇的是藝術,但他也決不放棄說話的自由。”希什利區也是帕慕克長久生活過的地區。在祖母獨自生活四十三年的三層樓房正對面的法庭裡他有過一次受審。2005年,他面臨訴訟——因為在一次訪問中談到土耳其歷史上有過一百萬亞美尼亞人和三萬庫爾德人被屠殺,他受到司法指控。帕慕克是唯一一個有勇氣談論它的人。相關訪問被刊登在瑞士的一家媒體上,同時也在土耳其引起了軒然大波:他受到了死亡威脅、媒體的詆毀,土耳其當局甚至以“公開詆毀土耳其人民尊嚴”為由對他進行指控。雖然當局的指控在一片國際抗議聲中於2006年被撤回,對他的死亡威脅也慢慢地減少。帕慕克的文學顯示出多重性和豐富性。《雪》是政治小說,讀這部書很容易將他想象成政治性作家;但是讀《純真博物館》《新人生》,他又被看成是情感型作家;讀《我的名字叫紅》《黑書》,他又被視為懸疑作家。這種豐富性和多變性是他有意追求的。帕慕克很像他筆下的《雪》的主人公卡——他對政治並不是特別感興趣,他甚至根本不喜歡政治;他看待土耳其政治的方式就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壹嘉書訊】《風吹稻花香兩岸——一個外省人的台灣回憶》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坐在父親自行車大梁上的童年經歷。我也坐過。每次獲知父親要帶自己去往某處,心裡就雀躍起來。看到父親扶著自行車站住了,就乖乖走到大梁邊,背朝著父親,在他前面站好。被父親從地上凌空“拔起”,輕輕放到大梁上的那一刻,小小的心田裡充滿被寵愛的甜蜜,還有一絲絲驕傲。《南門市場的炸圈餅》插圖,黃雅純作。父女目光相對的那美好瞬間,被敏銳地捕捉、刻畫下來這也是祖籍廣西南寧、出生在台灣的“外省第一代”黃雅純最珍貴的童年經歷。身兼作家和畫家的她,把它寫在了書中的第一篇——《南門市場的炸圈餅》中,同時也畫成了插圖(上圖):"我舌尖被父親慣壞的精彩時刻就是每每到他的休息日,便會吵著要跟他上擺滿各式香味攤販的南門市場。我祖父曾是一家南方法式旅館和廣式大酒店的東主,我父親舌尖上美食的經歷等於厚厚的一本廣東食譜。他喜歡下廚,他是通過自己下廚,用舌尖回味那酸甜苦辣的思鄉情懷和童年記憶。南門市場變成了他尋找“舌尖上古玩”的神聖之地。我總是星期日一早就穿好鞋子,等在他的腳踏車旁,不放過和他一起上菜市場的探秘時光。“他把我放在他身前腳踏車的橫桿上,我緊緊抓牢了‘龍頭’,歡天喜地出發了……”這是壹嘉新書《風吹稻花香兩岸——一個外省人的台灣回憶》中的第一篇。全書每一篇都是如此充滿著濃濃親情的回憶,而“第一代外省人”和他们的父辈在台灣立足、融入的甘苦,以及剛剛過去的戰亂離散給他們留下的傷痛,就在回憶中一層層剝開來。"那是外省人被迫浪跡台灣,望鄉不見歸路的年代,他們流徙孤島,心在祖地,這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感情在動盪的世道裡,只有默默索求於舌尖上,細細的吸啜並品嚐從茶香到稻香的熟悉記憶,慰籍基因種子裡深植的土香。"作者在這本書裡用稻香与美食串起來的,是對滋養她成長的那方水土的眷念,是對動蕩歲月中千方百計為孩子們遮風擋雨的父母長輩的感激與懷念,更是一個成年人回首懵懂往事,對當年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的歷史的重新發現。從隨太平輪葬身海峽的作家、出版家姑父,到抗戰飛虎隊中方代表、日本投降時接管台北戰區的空軍司令、孫立人將軍陸軍總部轄下情報署長林文奎將軍的遭遇,到父親與葉公超先生的忘年交,等等,為這滿载個人記憶的小册子,增添了厚重的歷史感。“壹嘉個人史”系列新書《風吹稻花香兩岸——一個外省人的台灣回憶》,壹嘉2023年1月版,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直達購書網站。深情而厚重的文字,打動了著名畫家、僑領古銑賢先生為書作序,也打動了作者的朋友,一位知名建築師、畫家,為封面創作了精彩的畫作。畫家巧妙地選擇了從高處俯瞰的視角,讓一父一女和一輛單薄的腳踏車,像一葉扁舟,在“兩岸”的無邊秋色中蕩悠悠駛過。纵然一水相隔,两岸稻香如一。壹嘉出版,海外优质中英文出版历史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壹嘉书摘】祝宗梁口述:从懵懂少年到抗日杀奸(摘自新书《逆流者》)

编者按:抗战爆发后,平津沦陷区活跃着一支以中学生为主的抗日团体,多次在天津和北平展开爆炸、暗杀等抗日杀奸行动。这个团体的成员多半是高官贵戚、富商名人之后,非富即贵,比如: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的外孙女冯健美;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将军的儿子孙湘德和女儿孙惠书;同仁堂的大小姐乐倩文;再比如,大汉奸齐燮元的外甥冯运修就是刺杀汉奸吴菊痴的一号枪手。他们亲自组织、策划并亲手执行了影响深远、甚至引起中英日三国外交纷争的暗杀活动。今天,抗日杀奸团的成员已日渐凋零,这段历史更是鲜少为人所知。本书作者赖恩典自筹经费,花费数年时间,奔赴北京、上海、美国和台湾,找到并采访了仍然在世的七位当年的抗日杀奸团成员,录制下宝贵的视频资料,并从中整理出30余万字口述历史,汇编成这本《逆流者》,为这段历史保留下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逆流者》,壹嘉出版2022年2月版,亚马逊全球各地站点有售(中国除外),输入中文书名搜索即可而今这七位老人只剩三位在台湾,中国大陆已无抗团成员,全球抗团成员也仅剩五位。本文摘自《逆流者》,是抗团成员之一祝宗梁的口述。祝宗梁是火烧电影院、日军仓库和棉花站、刺杀汉奸王竹林、程锡庚等行动的主要执行人。本文摘选了他从懵懂少年到抗团战士的过程和刺杀周作人的经过(刺杀周作人是北京抗团的行动,祝宗梁作为知情人,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日本人打进天津城我在小學畢業以後轉進南開中學讀書。讀到高一的時候,“七七事變”
2023年6月6日
其他

亚裔传统月特别优惠!获奖童书低价促销:一本书带小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北京人文历史

197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要求每年5月从第一个周末开始,举办为期7天的亚太裔传统周,后来在1990年又立法将该项活动扩展到整个5月,并且在次年通过的法案中,明确指出将5月定为亚太裔传统月,以纪念亚太裔美国人对于国家的贡献,并帮助美国人了解亚太裔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以一本优秀的童书,《Beijing:
2023年6月6日
其他

【壹嘉書訊】《風吹稻花香兩岸——一個外省人的台灣回憶》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坐在父親自行車大梁上的童年經歷。我也坐過。每次獲知父親要帶自己去往某處,心裡就雀躍起來。看到父親扶著自行車站住了,就乖乖走到大梁邊,背朝著父親,在他前面站好。被父親從地上凌空“拔起”,輕輕放到大梁上的那一刻,小小的心田裡充滿被寵愛的甜蜜,還有一絲絲驕傲。《南門市場的炸圈餅》插圖,黃雅純作。父女目光相對的那美好瞬間,被敏銳地捕捉、刻畫下來這也是祖籍廣西南寧、出生在台灣的“外省第一代”黃雅純最珍貴的童年經歷。身兼作家和畫家的她,把它寫在了書中的第一篇——《南門市場的炸圈餅》中,同時也畫成了插圖(上圖):"我舌尖被父親慣壞的精彩時刻就是每每到他的休息日,便會吵著要跟他上擺滿各式香味攤販的南門市場。我祖父曾是一家南方法式旅館和廣式大酒店的東主,我父親舌尖上美食的經歷等於厚厚的一本廣東食譜。他喜歡下廚,他是通過自己下廚,用舌尖回味那酸甜苦辣的思鄉情懷和童年記憶。南門市場變成了他尋找“舌尖上古玩”的神聖之地。我總是星期日一早就穿好鞋子,等在他的腳踏車旁,不放過和他一起上菜市場的探秘時光。“他把我放在他身前腳踏車的橫桿上,我緊緊抓牢了‘龍頭’,歡天喜地出發了……”這是壹嘉新書《風吹稻花香兩岸——一個外省人的台灣回憶》中的第一篇。全書每一篇都是如此充滿著濃濃親情的回憶,而“第一代外省人”和他们的父辈在台灣立足、融入的甘苦,以及剛剛過去的戰亂離散給他們留下的傷痛,就在回憶中一層層剝開來。"那是外省人被迫浪跡台灣,望鄉不見歸路的年代,他們流徙孤島,心在祖地,這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感情在動盪的世道裡,只有默默索求於舌尖上,細細的吸啜並品嚐從茶香到稻香的熟悉記憶,慰籍基因種子裡深植的土香。"作者在這本書裡用稻香与美食串起來的,是對滋養她成長的那方水土的眷念,是對動蕩歲月中千方百計為孩子們遮風擋雨的父母長輩的感激與懷念,更是一個成年人回首懵懂往事,對當年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的歷史的重新發現。從隨太平輪葬身海峽的作家、出版家姑父,到抗戰飛虎隊中方代表、日本投降時接管台北戰區的空軍司令、孫立人將軍陸軍總部轄下情報署長林文奎將軍的遭遇,到父親與葉公超先生的忘年交,等等,為這滿载個人記憶的小册子,增添了厚重的歷史感。“壹嘉個人史”系列新書《風吹稻花香兩岸——一個外省人的台灣回憶》,壹嘉2023年1月版,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直達購書網站。深情而厚重的文字,打動了著名畫家、僑領古銑賢先生為書作序,也打動了作者的朋友,一位知名建築師、畫家,為封面創作了精彩的畫作。畫家巧妙地選擇了從高處俯瞰的視角,讓一父一女和一輛單薄的腳踏車,像一葉扁舟,在“兩岸”的無邊秋色中蕩悠悠駛過。纵然一水相隔,两岸稻香如一。壹嘉出版,海外优质中英文出版历史
2023年4月29日
其他

挖掘抗战空军记忆,壹嘉图书再获大奖!——《寻找尘封的记忆》获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最佳图书荣誉奖

近日,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公布2022年度最佳图书奖获奖名单,由李安著、壹嘉出版的《寻找尘封的记忆:抗战时期民国空军赴美受训历史及空难探秘》获得“成人非虚构”类别的荣誉奖!热烈祝贺作者李安!从寻找罹难二叔到为众多长眠异国的民国空军飞行员寻找亲人,到这本书的问世,我们见证了她和众多志愿者精力与情感上的艰辛付出,也与她们共享每找到一位家属时的喜悦,一同感受随之而来的悲喜交加。以她的寻找,李安成功地冲破时间、空间与政治的阻隔,将过去与现在,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连结在了一起,用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表达出反对战争的鲜明态度。华人图书馆员协会2022年度最佳图书奖官网发布地址:https://cala-web.org/node/2511李安的寻找也触动了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空军。已经埋没在岁月风尘中的58位烈士英灵,终于要被迎接入祀,安眠在碧潭空军公墓(见《联合报》新闻《英魂莫飘零
2023年2月7日
其他

【壹嘉書訊】《風吹稻花香兩岸——一個外省人的台灣回憶》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坐在父親自行車大梁上的童年經歷。我也坐過。每次獲知父親要帶自己去往某處,心裡就雀躍起來。看到父親扶著自行車站住了,就乖乖走到大梁邊,背朝著父親,在他前面站好。被父親從地上凌空“拔起”,輕輕放到大梁上的那一刻,小小的心田裡充滿被寵愛的甜蜜,還有一絲絲驕傲。《南門市場的炸圈餅》插圖,黃雅純作。父女目光相對的那美好瞬間,被敏銳地捕捉、刻畫下來這也是祖籍廣西南寧、出生在台灣的“外省第一代”黃雅純最珍貴的童年經歷。身兼作家和畫家的她,把它寫在了書中的第一篇——《南門市場的炸圈餅》中,同時也畫成了插圖(上圖):"我舌尖被父親慣壞的精彩時刻就是每每到他的休息日,便會吵著要跟他上擺滿各式香味攤販的南門市場。我祖父曾是一家南方法式旅館和廣式大酒店的東主,我父親舌尖上美食的經歷等於厚厚的一本廣東食譜。他喜歡下廚,他是通過自己下廚,用舌尖回味那酸甜苦辣的思鄉情懷和童年記憶。南門市場變成了他尋找“舌尖上古玩”的神聖之地。我總是星期日一早就穿好鞋子,等在他的腳踏車旁,不放過和他一起上菜市場的探秘時光。“他把我放在他身前腳踏車的橫桿上,我緊緊抓牢了‘龍頭’,歡天喜地出發了……”這是壹嘉新書《風吹稻花香兩岸——一個外省人的台灣回憶》中的第一篇。全書每一篇都是如此充滿著濃濃親情的回憶,而“第一代外省人”和他们的父辈在台灣立足、融入的甘苦,以及剛剛過去的戰亂離散給他們留下的傷痛,就在回憶中一層層剝開來。"那是外省人被迫浪跡台灣,望鄉不見歸路的年代,他們流徙孤島,心在祖地,這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感情在動盪的世道裡,只有默默索求於舌尖上,細細的吸啜並品嚐從茶香到稻香的熟悉記憶,慰籍基因種子裡深植的土香。"作者在這本書裡用稻香与美食串起來的,是對滋養她成長的那方水土的眷念,是對動蕩歲月中千方百計為孩子們遮風擋雨的父母長輩的感激與懷念,更是一個成年人回首懵懂往事,對當年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的歷史的重新發現。從隨太平輪葬身海峽的作家、出版家姑父,到抗戰飛虎隊中方代表、日本投降時接管台北戰區的空軍司令、孫立人將軍陸軍總部轄下情報署長林文奎將軍的遭遇,到父親與葉公超先生的忘年交,等等,為這滿载個人記憶的小册子,增添了厚重的歷史感。“壹嘉個人史”系列新書《風吹稻花香兩岸——一個外省人的台灣回憶》,壹嘉2023年1月版,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直達購書網站。深情而厚重的文字,打動了著名畫家、僑領古銑賢先生為書作序,也打動了作者的朋友,一位知名建築師、畫家,為封面創作了精彩的畫作。畫家巧妙地選擇了從高處俯瞰的視角,讓一父一女和一輛單薄的腳踏車,像一葉扁舟,在“兩岸”的無邊秋色中蕩悠悠駛過。纵然一水相隔,两岸稻香如一。壹嘉出版,海外优质中英文出版历史
2023年2月7日
其他

辣椒幽魂——最顶级的墨西哥餐体验【壹嘉书摘】

Margaret,双颊成了玫瑰色,有了几分酒意,可脸上却带着常胜将军般的欢喜自信,看来正憋足了劲儿准备在Vegas大战几场。而我却已收起意兴,明天离开Vegas。我们是如此的不同,不论是人生轨迹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替父亲写自传:温雅娟和《滹沱河》

“普通平凡的人有资格述说历史吗?”在《滹沱河》的一开头,作者温雅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然,她用这本书,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滹沱河》记录她的父亲,一位普通中国知识分子的沧桑人生。民国乡绅家庭,家道中落,烈士子弟,党的宠儿,红小鬼,大学生,You派,歧视、迫害中找到真爱,收获家的温暖……温象桓的一生,是中国现当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同时,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也给那段历史提供了难得的注脚。《滹沱河》壹嘉出版2022年6月版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诗魂查良铮——西南联大、辅仁—美国中西部名校—南开(追寻父辈的足迹)之二)

本文作者何丹蕾的父母何国柱、刘豫琪都在战后留学美国中西部,归国后任职南开大学。何国柱先生成为南开理论物理学科的主要创建人。他们的南开同事中,还有很多有着相同经历。为了追寻父辈的足迹,何丹蕾在今年夏天做了一次中西部之旅,这是她记录这次寻找之旅的第二篇的第一部分,我们继续与读者分享。点击这里复习《追寻父辈的足迹》之一写在前面的话2022
2022年10月3日
其他

【壹嘉书摘】针刺调理气机紊乱(摘自壹嘉新书《医话随笔——一位中医师在美国的中医实践与思考》

王伊明医师1992年作为针灸师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独立开业至今。王医师医术精湛,广为病人所称道,声名远播;更兼勤于思考,多有学术成果,并将中医带上了北德州大学(UNT)、德大达拉斯分校(UTD)的讲坛。王医师经过多年医疗实践和思考,提出了颇有创见的观点:针刺是促进自愈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一切神经内分泌免疫及其指挥下的神经、肌肉,骨骼肌、平滑肌等等的功能紊乱,在中医理论框架下,都是气机失调。这些气机紊乱症候群有共同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散在于内外妇儿,神经内分泌免疫,甚至眼科、足科、皮肤科等等各科。其诊断有症候群、发病特点可以依据,其治疗有规律可循。"气"是西医理论的盲区,那么医患双方是如何感知这神秘之气的?针刺时候的最佳针感是什么?什么样的疾病、什么样的人群可能从针刺治疗中获益?王医师在最新出版的《医话随笔》中平实地道出她的经验笔记。本文摘自《医话随笔》第二辑。《医话随笔:一位中医师在美国的中医实践与思考》,壹嘉出版2022年7月版,amazon,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挖掘抗战空军记忆,壹嘉图书再获大奖!——《寻找尘封的记忆》获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最佳图书荣誉奖

近日,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公布2022年度最佳图书奖获奖名单,由李安著、壹嘉出版的《寻找尘封的记忆:抗战时期民国空军赴美受训历史及空难探秘》获得“成人非虚构”类别的荣誉奖!热烈祝贺作者李安!从寻找罹难二叔到为众多长眠异国的民国空军飞行员寻找亲人,到这本书的问世,我们见证了她和众多志愿者精力与情感上的艰辛付出,也与她们共享每找到一位家属时的喜悦,一同感受随之而来的悲喜交加。以她的寻找,李安成功地冲破时间、空间与政治的阻隔,将过去与现在,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连结在了一起,用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表达出反对战争的鲜明态度。华人图书馆员协会2022年度最佳图书奖官网发布地址:https://cala-web.org/node/2511李安的寻找也触动了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空军。已经埋没在岁月风尘中的58位烈士英灵,终于要被迎接入祀,安眠在碧潭空军公墓(见《联合报》新闻《英魂莫飘零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壹嘉书摘】执子之手(摘自壹嘉新书《滹沱河》

本文摘自“壹嘉个人史”系列新书《滹沱河》。这是一部纪实性小说,作者温雅娟根据与父亲的多次谈话及父亲的笔记,以细腻动人的文学笔触,替父亲完成了记录一生经历的心愿。传主温象桓出身于山西滹沱河畔宏道镇一个富裕乡绅家庭,因家世败落而幸运地躲过了“狗崽子”的命运,更因父亲的共产党烈士身份,少年时即成为深得重用的“红小鬼”。然而,独立思考、正直敢言的品性终究给他带来厄运:年纪轻轻的他被打成右派。他的命运随着一次次运动起起落落,书中记下了他的挣扎与痛苦,也记下了他的困惑与思考。温雅娟现居加拿大温哥华。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写作,出手不凡。优雅的文字,充满张力的叙述,冷静的思考和批评,使本书成为传记文学中的上乘之作。传主备受磨难、剧烈动荡的一生,也正是那个时代众多小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缩影。《滹沱河》已经上市,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达购书地址。一,缘起缘落摘掉右派帽子对我是一个心理压力的巨大释放,它意味着我重新成为一个普通人,可以过不受歧视的正常人的生活。环顾四周,跟我一样的单身汉陆陆续续成双成对谈起了恋爱,和平楼一楼也一间一间被年轻的小夫妻侵蚀占据,锅碗瓢勺交响曲伴着氤氲的烟火气升腾在筒子楼的走廊里,撩拨着我的心。对家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成了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惆怅。我除了一颗沧桑的心一无所有,谁会嫁给我呢?年轻的右派女学生中有几双热切的眼睛,但我没有勇气去迎接,师道尊严让我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非分之举。还是回老家找一个姑娘吧,乡里乡亲的,老话不是说亲不亲故乡人嘛。我虽然已经在外求学工作多年,但是一提起故乡,仿佛周身的血液开始流动起来,给冰冷麻木的心注入一股苏醒的力量,灰暗的世界中又有了庄稼地里的油油绿色和滹沱河的咆哮奔腾。亲切的乡音、温暖的问候、可口的饭菜香味在梦中远远地向我招手,呼唤游子归来。1961年春节前夕,刚一放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向故乡,一秒钟都没有耽搁。为了赶上第二天凌晨的火车,我和邸铁敖、王计牛三人作伴,半夜就步行出发直奔沼潭车站。黑漆漆的夜里,肚子里空空如也,身上只有一套初来包头时量身定制的棉袄棉裤,配上一双棉鞋和棉帽,无论裹得怎样紧,走得怎样气喘吁吁,都不足以抵抗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十多公里的距离,为了抄近路,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冻得硬梆梆的田埂上,旷野的风从四面八方刮来,不分青红皂白地往骨头缝里钻,比刀子割还要疼。幸好是三个人互相拉着,否则不一定被刮到哪里去了。人在冻透之后开始失温,身体变得麻木,失去一切肢体感觉;再后来,除了大脑还有往前走的意识之外,身体竟然感觉在发热发胀,没有任何知觉地不停抖动。终于赶上了火车,坐在温暖的车厢里许久,身体的感觉才一点点恢复,被冻伤的痛像刀割,耳朵硬得像个铁壳,却在一滴一滴顺着耳垂往下滴着黄黄的液体。钻心的疼痛告诉我耳朵冻伤不轻,但我不敢碰它,因为听说冻伤的耳朵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那岂不是更大的灾难?从昨天晚上出发前吃了几个煮土豆,到冻僵,再到体温恢复,十几个小时过去了,人已经快要虚脱,但我们手里没有一星半点可以吃的东西,火车上也没有食物售卖。在这个饥荒的年代,食物是如此匮乏,如此罕有,也是如此霸道,当它不能占据你的肠胃时,它就会霸占其他地方——你的头脑,你的心情,和你的一切思想意识。火车慢吞吞地行驶了一天一夜之后,终于抵达省城太原。三十多个小时未曾进食的我虚弱无力地走出站台,在火车站广场买到热乎乎的发糕塞进嘴里。太原的冷比起包头来就是小巫见大巫,肚子里塞进食物后,周身生出些许温暖和力气。半年前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一个聂姓姑娘,她在太原卫校读书,现在是山大二院的一名实习护士,我来太原是专程见她的。聂姑娘比我小六岁,生得美丽端庄。她的外祖母家就在宏道西街,与我是近邻。我们去年夏天在宏道见过一面,半年来互有书信往来,她还寄过粮票给我。虽是农村出身的孩子,但这样的个人条件,如果肯嫁我,我也是没什么可以挑剔的。这场约会淡得像白开水一样。聂姑娘美丽端庄的脸上少有表情,身体的姿态也拒人于千里之外。坦白说,我这半年,想馒头的时间比想她多了不知多少倍,见到她也忍不住要想馒头,想母亲蒸的豆涵窝窝和酸菜包子,想流脓的耳朵何时好起来不再疼痛。谈恋爱不是应该有激情和化学反应吗?我怎么什么都没有?两天之后,她把我送上回故乡的火车。我还是一边想着馒头,一边发出貌似热情的邀请:“你也回你姥姥家来吧,咱们年后把婚结了。”她礼貌地笑了一下,冲我挥手再见。回到故乡没几天,我就收到她寄来的一个包裹,她把我委托二弟从天津买来送给她的一双平底皮鞋原封不动退了回来,没有只言片语。我端详着那双精致的皮鞋突然大笑起来,骂着自己:“傻×哄哄地邀请人家回来结婚,人家凭什么嫁给你?要是我,我也不嫁!”在心有灵犀这件事上,背道而驰的两个人也是有共鸣的,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后来听介绍人说,聂姑娘不知从哪里得知我是个右派,尽管已经摘帽,但她不愿意受到任何牵连。一想起她那礼貌的微笑,我就从头寒到脚,原来摘掉的右派帽子仍然像一个无形的枷锁。也罢!从此,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什么是正确的路、恰当的路,我不清楚,它也许并不存在。二,生婵在宏道以北六公里的水果之乡同川,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小村落磨湾村,几十户人家都是远近不同的亲戚,村民居住在滹沱河的支流同河的冲击扇上,村前村后都是高高耸立的黄土岗,岗上长满枣树和梨树,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珍宝,自然得跟野生天赐的一样。耕读传家的李氏一门过着稳定富足的生活,山岗上有数不清的玛瑙似的红枣,河对岸的岗上长满水晶一样的鸭梨,河套里大片大片种植着红红的高粱和黄黄的玉米;家家户户的羊被村里的牧羊人集中照管起来,吆喝着小调把羊群赶上青草丰美的坡地去放牧,日子平静美好得像清清流淌的同河。同川地区没有遭受过日军铁蹄的践踏,一直在共产党领导的晋绥边区治下安享太平。晋绥边区的土Gai来得早,也来势汹汹,李家的田地、财产被收走了大半,留下一顶“地主”的帽子戴在头上;解放初期,在乡间曾经盛行十多年的一贯道被定性为反动会道门,身为地主兼一贯道堂主的李进财遭受到毁灭性打击,不仅自己落得永世不得翻身的下场,还殃及子孙后代。寄居在李家的妻子带来的“拖油瓶”继子是同川大区的一贯道领袖,被活活打成重伤,不治而亡。小小的生婵是在父亲李进财50岁时降临到这个世界的。她没有见过家世兴盛,母亲以20岁的年龄差距再嫁父亲,是被赌徒前夫逼的得没有活路,才把自己和13岁的儿子卖身给李家。儿子成了李家的长工,她则在没过几天丰衣足食的日子后,成为穷得叮当响的“地主婆”,受尽磨难和凌辱。生婵上有早已成年的同父异母哥哥姐姐多人,按照家族传统她在本村小学读书识字,不曾想她聪明伶俐,一路就读了下去。在邻村读完小时,她的数学成绩总是班里最好的那一个,身兼各门功课的老师如此偏爱她,想当然地认定她的语文也好过其他人。她果然不负重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中学。小小的生婵1955年,生婵16岁,父亲垂垂老矣,家中空空如也。母亲在无奈地接受了丧子之痛后,坚定了让生婵继续读书的信念。她失去了儿子,将来养老送终也许就要靠这个女儿了,她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女儿读成,找到工作,挣到工资。上学的费用是她靠变卖家里维持生计的日用品一点一滴凑出来的。从家到学校的路60里远,生婵不能经常回家。每逢寒暑假开学,母亲总会凑钱雇个小驴让生婵骑着,她自己跟在旁边走。到了学校后,母亲就骑着小驴回来。这样一来一回,一走就是一整天。位于原平镇的崞县中学继承了早期坐落于崞阳镇的崞县中学的名号,实际上是一所全新的学校。彼时的崞县政府已经从崞阳镇搬迁至原平镇,原平成为崞县县城。崞县中学位于原平镇班村红部,曾是日军占领期间臭名昭著的日军驻扎地,据说驻扎军是搞细菌人体实验的七三一部队。学校的建校几乎是靠师生一砖一瓦完成的。挖开一个地基大坑,学生们用小小的箩筐一筐一筐把土运出去,再一块一块把建筑用砖料运到大坑旁。这些年轻孩子成天谈论的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战争的阴影在他们心中已日渐模糊。但是,当一块一块森森白骨被挖掘出来之时,他们还是免不了恐惧和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体骨骼?这些骨骼背后一定是被日军杀害并藏尸的冤魂。也许这就是缘分的开始。16岁的生婵从来不知道有一个年长自己近三十岁的表哥在这里死于日军刀下,他就是我的父亲。从那一刻开始,父亲便在冥冥之中把一根红丝线缠绕在生婵脚上,牵引着她一步步向我走来。生婵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任人摆布的姑娘。初中毕业时,崞县中学改组成原平农校,所有的学生就地转换直接上了农校。生婵跟要好的朋友商量,偷偷从学校溜了出来,跑到太原这个大世界,考上了太原轻工业学校。生婵给自己换了名字,她不喜欢充满女性柔媚气质的“生婵”二字,因为不符合时代气息。从此,她的名字刚硬得没了性别——俊荣。这是很时尚的两个字,也符合“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性别理念。她只是淳朴地想靠自己的肩头撑起一个家,老迈的父亲、孱弱的母亲和只有九岁的小妹妹。这个可怜的小妹妹,若不是她当初出手相救,在出生时就会被扔进便桶溺死。家里既穷又封建,根本不想再养一个赔钱的闺女。如今生计艰难,小妹妹只读了一两年小学就辍学了。三,一见钟情三年后,生婵从太原轻工业学校毕业,顺理成章地留在太原,得到了一份大城市的工作。母亲的愿望就这样实现了。李家的院落乍一看去仍颇具旧时遗存的风骨,青砖灰瓦,开阔气派。西堂屋曾是四十年代作为堂主之家的一贯道活动场地,1958年大办公社食堂又被征用,曾上演过一天五顿饭的喜气洋洋的闹剧和清水煮野菜的人间悲剧。喧嚣之后的沉寂,更突显一股难以言说的颓废和败落之象。年老体衰的父亲没有撑过大饥荒,1960年饿死在自家炕上,皮肉浮肿粘连,惨像目不忍睹。母亲和妹妹借来公社食堂20斤莜面薄葬了父亲,也随即因预支了两个月的口粮而不得不靠树皮和草根糊口。俊荣在1961年夏天毕业工作,可以挣不到30元工资,这个家总算透进一丝阳光,可以存活下去了。俊荣的母亲是我祖母的表妹,按辈份来说,她虽然小我五岁,却是我的姑姑,是刚出三代的旁系血亲。1962年大年初六,我打着走亲戚拜年的名义来相亲,她刚刚从省城太原放假回家过春节。看到她的第一眼我便愣住了,小巧玲珑的她像一缕阳光一样明亮耀眼,细腻的脸颊白里透红,未经风霜。我的精神顿时亢奋了,满含笑意向她投去欣赏的目光。在与她对视的刹那,我看到一种掩饰不住的意外惊喜从她眼中流出。随即她羞红了脸,微微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在脸上投下一排阴影。我在心里欢快地叫了出来:“就要她了。”寒暄过后,她的母亲忙着去准备午饭,小妹妹去帮忙拉风箱。我按捺着心里的激动,不失时机地坦露了我的家底,这是相亲的规则。“我是一个穷小子,每个月挣43块钱。”她俏皮地乜了我一眼,笑着说:“比我挣得多。”“我的家庭条件很困难,孤儿寡母的,我是老大,要照顾母亲。”她同情地看着我,嚅嚅地应着:“我家也是孤儿寡母,可能比你家还要困难。”“我在包头工作,要是以后结婚了,恐怕要两地分居一段时间,还得慢慢解决。”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有吭声。还要不要再说下去?曾经是右派这件事还是暂时不要说了,它会搅黄我的好事;再说,我不是已经摘帽了吗?隐瞒这件事也不能算不诚实吧。我们开始东拉西扯地聊了起来,聊我们亲戚关系的渊源,聊各自的家事,聊未来的打算,那是一种“欢笑情如旧”的慰贴感,无比舒适温暖。她突然止住笑,不无严肃地对我说:“我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大哥,你不知道吧?”“好像没有听说过,”我十分疑惑。“我大哥在57年被打成右派,从工作的河南水库工地打发回了老家,已经四年多了。他的家人都在南京。”我的天呐,怎么绕来绕去还是绕不开右派这个话题,她想说什么呢?我紧张地把手攥成拳头,手心里都攥出汗。“我大哥已经50多岁了,一个人,没有工作,没有家庭,非常可怜。”“那他现在怎么样?”我急切地想知道这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现状。没有工作、没有家庭都是既成事实,没有未来才是最可怕的。不是所有的右派都有我这样的好运气,没有受过皮肉之苦,还在两年之内摘了帽。她眯着眼睛看向不知哪里,悠悠地说:“他在大跃进时被公社弄去修水库,现在还没有回来,不知道在干什么。”她回过神来,深深地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打算停下来:“我觉得右派都是好人。首先,他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不人云亦云;第二,他坚持自己的立场,是一个有人格的人;第三,他受到打击,说明他不会溜须拍马。”……她还在“一、二、三”地说着,数学逻辑果然了得。我却什么也听不进去,内心涌起感动的热潮,想紧紧拥抱这个善解人意的可爱姑娘。自古以来,美人往往都有出手搭救落魄书生的情怀,以身相许的故事更是让人对尘世的幸福充斥着不切实际的幻想。难道我是从小听《聊斋》故事听多了?我真的会遇到现实版的聊斋?我被这措不及防的感动和幸福冲昏了头。午饭是农家春节期间最爱的年糕和白馍。俊荣显然是少有家乡生活经验,她把红糖沏成糖水让我蘸着年糕吃,蠢笨得可爱,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真想端起那碗糖水当成酒一样一饮而尽,这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午饭过后,略坐片刻我便要启程离开。她送我出来,跟我并肩走到巷口。她的个头刚刚够到我的下巴,显得那么娇小,让我生出保护她的强烈愿望。我不停地吩咐她要考虑好两地分居的客观困难,心里却对她的选择有八、九分的把握。默契都是藏在心底的,说出来就不珍贵了。回家的路上,我撩开大步,45分钟就走到了。虽是万木凋零的冬季,我却感受到了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息。生命中所有的美好都源自最纯净的灵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欣赏,一切美都与你无关。她的理解和接纳,仿佛拥有救赎的力量,让我的眼睛看到了世间的美好,看到了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壹嘉出版,海外优质中英文出版历史
2022年6月14日
其他

追寻父辈的足迹(之一):西南联大、辅仁—美国中西部名校—南开

二战前后,美国中西部的许多老牌学校名声大起,人称“新常春藤”学校。加上它们学费和生活费用相对较低,也就自然成了大量亚裔精英才子来美国深造的优先选择。本文作者何丹蕾的父母何国柱、刘豫琪都在战后留学美国中西部,归国后任职南开大学。他们的南开同事中,还有很多有着相同经历。为了追寻父辈的足迹,何丹蕾在今年夏天做了一次中西部之旅,这是她记录这次寻找之旅的第一篇。壹嘉将陆续发表她的寻找记录。本文所涉及学者:周与良: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任南开大学生物系教授,南开微生物学科主要创建人。查良铮:即穆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著名诗人、翻译家,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刘豫麒:圣母女子学院音乐专业肄业,归国后先任职中央音乐学院,学院搬迁至北京后,转到南开大学图书馆任职。何国柱:毕业于圣母大学,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南开核物理学科主要创建人。陈茹玉: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何炳林: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王积涛:毕业于密执安大学、普度大学,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陈荣悌: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陈天池:毕业于路易斯安纳大学,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写在前面的话2022
2022年6月12日
其他

亚裔传统月特别优惠!获奖童书低价促销:一本书带小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北京人文历史

197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要求每年5月从第一个周末开始,举办为期7天的亚太裔传统周,后来在1990年又立法将该项活动扩展到整个5月,并且在次年通过的法案中,明确指出将5月定为亚太裔传统月,以纪念亚太裔美国人对于国家的贡献,并帮助美国人了解亚太裔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以一本优秀的童书,《Beijing: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壹嘉书摘】祝宗梁口述:从懵懂少年到抗日杀奸(摘自新书《逆流者》)

编者按:抗战爆发后,平津沦陷区活跃着一支以中学生为主的抗日团体,多次在天津和北平展开爆炸、暗杀等抗日杀奸行动。这个团体的成员多半是高官贵戚、富商名人之后,非富即贵,比如: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的外孙女冯健美;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将军的儿子孙湘德和女儿孙惠书;同仁堂的大小姐乐倩文;再比如,大汉奸齐燮元的外甥冯运修就是刺杀汉奸吴菊痴的一号枪手。他们亲自组织、策划并亲手执行了影响深远、甚至引起中英日三国外交纷争的暗杀活动。今天,抗日杀奸团的成员已日渐凋零,这段历史更是鲜少为人所知。本书作者赖恩典自筹经费,花费数年时间,奔赴北京、上海、美国和台湾,找到并采访了仍然在世的七位当年的抗日杀奸团成员,录制下宝贵的视频资料,并从中整理出30余万字口述历史,汇编成这本《逆流者》,为这段历史保留下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逆流者》,壹嘉出版2022年2月版,亚马逊全球各地站点有售(中国除外),输入中文书名搜索即可而今这七位老人只剩三位在台湾,中国大陆已无抗团成员,全球抗团成员也仅剩五位。本文摘自《逆流者》,是抗团成员之一祝宗梁的口述。祝宗梁是火烧电影院、日军仓库和棉花站、刺杀汉奸王竹林、程锡庚等行动的主要执行人。本文摘选了他从懵懂少年到抗团战士的过程和刺杀周作人的经过(刺杀周作人是北京抗团的行动,祝宗梁作为知情人,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日本人打进天津城我在小學畢業以後轉進南開中學讀書。讀到高一的時候,“七七事變”
2022年4月14日
其他

【壹嘉书讯】培养孩子自我察觉能力的45个正念游戏

除了知识之外,教育,还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七年前,蒙台梭利老师杨舒雯读到一起少年杀人案的报道时,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而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读到类似的新闻:青少年期的孩子自杀、伤害他人,残害小动物,等等,令人悲痛,也令人困惑。这些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舒雯老师的答案是:对于生命的觉知与尊重,才是每一个新生命来到世界之后,首先应该学习的。健全人格和生命教育,应该是所有教育的起点。杨舒雯老师从那之后,她将生命教育作为自己的使命,潜心钻研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正念生命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她的教学实践效果令人惊喜: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学会了正念静心、自我觉察,随之而来的,是孩子生命意识的增强,专注力与思考力的提高,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和快乐感的提升。在一堂课上,舒雯问孩子们:生活中的什么东西,我们分享得越多,获得的回报(return)
2022年1月25日
其他

【壹嘉书讯】硅谷科技高管出书记录新冠百日,《硅谷日记》问世

冬凯是一位硅谷高科技公司的技术高管。他出生于墨子故里,仓颉故乡,15岁入读清华大学理工科,25岁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生活工作至今。于多家国际知名的电子企业领导全球技术团队,在微电子领域曾有专著、数百篇论文和几十项发明。为IEEE会士(Fellow),并曾参与多个国际行业学会理事会,数年来获多项业界奖励。职业之外的冬凯,追求多方位的生活,爱写作、练书法,喜二胡,习瑜伽,常远足。同时对于社会、人生问题,国家的走向有着深切的关注。因此他写出这样一部《硅谷日记》,记录疫情进程及其对周边社会的影响,对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个人心理上、生活方式上的调整、适应和成长,可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硅谷日记》已经正式上市,亚马逊、B&N
2021年12月2日
其他

致女儿女婿(郭世佑教授在女儿婚礼上的精彩讲话,听众连笑带泪鼓掌72次)

这是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郭世佑于2017年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父爱拳拳,令人感动泪目,其幽默风趣,辄令人捧腹不止。讲话随即不胫而走,传为一时美谈。今获郭教授授权,在壹嘉公众号再行刊发,与各位朋友共飨。亲爱的新郎先生、新娘小郭、各位前辈,各位嘉宾:早上好!在这样的场合讲话,会有点紧张,因为时间太紧(笑声)。别人请我做证婚人或者主婚人,说几句话,他们是不限制时间的,我的女儿只给我三分钟(笑声)。我说,我养你那么辛苦,才给三分钟?(大笑)每养你一年,都能想出一分钟的话吧?(笑声)你还惊动了这么多牛人伯伯、叔叔(笑声),老爹的语速都要放慢,李廷江伯伯还是从日本东京为你赶来,姚先国伯伯从杭州赶来,这个季节的教授还很忙,在6月15号以前,国内博士论文的答辩还没有结束。还有我的愚姐章一*和女士,她平时很傲慢(笑声),很多人想请她出来吃顿饭都难(笑声),跟谁吃饭她都很讲究,今天也来了,对我的女儿也这么宠,我都有点担心新娘子会骄傲呢!(笑声)有位湖南老乡说"骄傲使人落后"(笑声),这位老乡自己就经常骄傲,我真有点担心(笑声)。郭世佑教授在女儿婚礼上要说的话很多,只能长话短说。今天是个好日子,亲朋名士共一楼,这个聚餐也许将成为北京王府井一道比较别致的文化胜景,因为有在座各位的光临。作为女儿的家长,我和全家都懂得感恩。有些话说起来还不太轻松。我不是一个轻易流泪的人,但有一次,一对法大的本科毕业生要我专程到西安,做他们的证婚人,当我看到新娘在父亲的陪伴下走上来,我就哭得一塌糊涂(笑声)。我赶快提醒自己:怎么回事?这跟你有什么关系(笑声)?你马上就要讲话呢!(笑声)当时越是提醒,效果越糟,满脑子都是我家的小郭,赶也赶不走。(笑声)幸亏哭过那一回,算是实习过,今天大概可以做一个成熟的父亲了。(笑声)做小郭的父亲,还不太容易。首先要感谢她,我的某些艰苦的岁月就是女儿扯着我的衣角陪伴我走过的。同时我也感到
2021年7月12日
其他

那些長眠在美國國家公墓中的中國年輕人

(本文是“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創辦者、“老兵回家”公益發起人孫春龍為壹嘉新書《尋找塵封的記憶——抗戰時期民國空間赴美培訓歷史和空難探秘》寫的序文,原題為《那些犧牲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只有20多歲》)
2021年7月7日
其他

他曾兩次擊落日本“零式”戰機:從流亡學生到“飛虎”英雄的民國空軍飛行員張恩福

張恩福,1921年出生于北平官宦人家,抗戰爆發后,還是個初中學生的他,與同學結伴逃往大後方,在國家危難、急需空軍飛行員之際,一起加入空軍,赴美進行了一年的培訓,隨即回國參戰。曾兩次擊落日軍“零式”戰鬥機,並數次在飛機被地面火炮擊中的情況下,靠過硬的技術駕駛著受傷的戰機返回。爲此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先後兩次獲得“傑出飛行十字勳章”。張老先生的英雄經歷,爲正在調查和撰寫抗戰空軍赴美培訓歷史的本文作者李安提供了重要綫索:張先生不僅認識同期赴美培訓的李安二叔李嘉禾,而且保留了一本日記,完整記錄了整個培訓過程。今天,李安記錄這段歷史,以及和她二叔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因空難殉職、葬在美國的年輕飛行員們書,《尋找塵封的記憶——抗戰時期民國空軍赴美受訓歷史及空難探秘》已經由壹嘉出版推出,亞馬遜、B&N等各網絡書店均有銷售。(購買鏈接:https://www.amazon.com/gp/product/1949736288/ref=ox_sc_act_title_1?smid=ATVPDKIKX0DER&psc=1)李安著作《尋找塵封的記憶——抗戰時期民國空軍赴美受訓歷史及空難探秘》已經出版1.
2021年6月16日
其他

美國早年漢學家富路德與中國(兼及聖+經和合本的翻譯)

本文摘自壹嘉版學術隨筆集《寫在漢學邊上》。作者陳毓賢是近年來相當活躍的一位學者。她為上世紀早期重要學人、歷史學家洪業所撰《洪業傳》,曾獲2013年度“中國好書獎”,并入選新浪網等多種媒體年度好書榜。她也曾與周質平合著記錄胡適與韋蓮司半世紀情緣的專著,并與白睿文合作翻譯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近日她和白先勇合作的英文版《紅樓夢導讀》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一生熱愛中國文化,與漢學家相伴(陳的先生是斯坦福教授、漢學家艾朗諾),生活在漢學圈中,陳毓賢戲稱自己是“漢學票友”,這本書也順理成章地命名為“寫在漢學邊上”。本書中,陳毓賢從親身經歷和第一手資料出發,描寫、記錄她所熟識、了解的一流漢學家們,如韓南、司禮義、柯立夫等,以及胡適、趙元任等中國學人,和燕京大學教授群。她與眾不同的私人化視角,使我們能從個人生活的角度去了解漢學家們,以及他們所從事的研究。美國的漢學起步比歐洲較晚,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真正開始,但
2021年5月5日
其他

【壹嘉荐书】邱彰——为美国华人女性写史

绝美童书向英语小读者介绍北京城【壹嘉书摘】貝多芬:革命還是反革命?——貝多芬誕辰250年紀念(续)【壹嘉书摘】貝多芬:革命還是反革命?——貝多芬誕辰250年紀念
2021年4月22日
其他

【壹嘉书摘】“下辈子当中学公民教员” [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追记李慎之先生(下)]

任东来是著名美国史研究专家,也是国内第一位美国历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其著作《美国宪政历程:塑造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在国内读者中产生深远影响。2013年5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他的英年早逝曾在学术界引发一片惋惜兴叹。本文摘自壹嘉新书《李慎之与美国所》,原文较长,我们略作删节后,分两部分发表。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与李慎之先生的交往,第二部分概述李慎之作为“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的思想特色。壹嘉新书《李慎之与美国所》登上美国亚马逊中国历史传记类新书第一名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追记李慎之先生(下)(三)
2020年12月14日
其他

【壹嘉书摘】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追记李慎之先生

任东来是著名美国史研究专家,也是国内第一位美国历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88年7月开始执教于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起担任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史、美国宪政史、中美关系和国际关系理论,著作包括《美国对外政策史》(合著)、《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当代美国:一个超级大国的成长》(主编)等。其中,《美国宪政历程:塑造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影响最为深远。2013年5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他的英年早逝曾在学术界引发一片惋惜兴叹。本文摘自壹嘉新书《李慎之与美国所》,原文较长,我们略作删节后,分两部分发表。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与李慎之先生的交往,第二部分概述李慎之作为“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的思想特色。英年早逝的任东来教授
2020年12月4日
其他

【壹嘉書摘】 為了逃港路上的亡魂

"老卒"是上世紀中期兩廣一代逃港群體中,對於多次逃港者的稱呼。本書作者借用為筆名,創作了這部自傳體小說,講述了中國從1950年代延續到1970年代末期的"大逃港"浪潮中的一個個案。本書記錄了主人公杨帆惊心动魄、艱苦卓絕的多次逃港經歷,也通過杨帆的所見所聞,為那個時代形形色色的逃港青年们绘制了一幅群像,其中有像他一樣的知识青年,有迷途知返的造反派,也有小偷,赌徒,普通農民、市民,等等。書中还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逃港相關的技術與細節,從逃港路線的選擇,指南針、橡皮筏等的手工製造,到偽造身份(報流)、偽造介紹信(流霖),再到逃港者中流行的"行話",以及政治大氣候對逃港的影響,等等,堪稱一部小型的逃港百科。《老卒奇谭》壹嘉2020年10月版,亚马逊各国网站有售。请用ISBN号码
2020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