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本由晴:从批判的方法论,到东京住宅 | 讲座整理
上月初跟朋友去听的建筑师讲座,感觉有些启发,也蛮好玩儿的。
主讲是日本东京工大一脉的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的主持建筑师,冢本由晴(Yoshiharu Tsukamoto)。开夫妻店的。
——虽然公众号介绍写了谈“建筑”,基本上都在无边际地扯淡。
本人太懒,过了一个月才整理出来。现在终于可以假装学术一把了。
多图预警! 不想看文字可以翻翻图。
标题好像不是很重要,没看出什么门道。
主要的案例是犬吠在大东京地区的住宅设计。
OUTLINE
● 首先介绍了历史,延伸出东京工业大学传承的批判法,以及前两代人据此所总结出来的 “日本建筑”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实践,这是理论的部分;
● 然后介绍了东京的土地政策,因此带来了住宅在传代时的类型更替,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讲了一些犬吠工作室的实践设计。
封面
这张PPT介绍的是20世纪的日本建筑师,在现代主义思潮中,进行建筑领域的文化自觉时,反思出来的 “日本性”中的两条线索
◆ Katsura 即京都的皇家园林「桂离宫」,代表的是名为Shinden-zukur的「寝殿造」;
◆ Egawa House 是位于日本中部静冈市的「江川邸」,代表另一条传统的线索「民家」 Minka Doma。
前者的开始于日本的弥生时代Yayoi,空间特点开放Openness,各方面具有固定「形制」Formality,精英化、属于上流阶层;
后者的出现在更早的绳纹时代Jomon(日本的石器时代),空间较为内闭Closeness,建造更具创造性(老百姓为了生存的智慧),属于普通大众。
两者的对立辩证的关系大概类似中国古建筑中的「官式建筑」和「民式建筑」,殿堂建筑、抬梁式 V.S. 民间建筑、穿斗式。——这是我方便自己理解YY出来的,日本的官式与民式建筑,侧重点和构造方式当然都跟中国本土古建筑有差异。
然后就是看看两条线的代表建筑和空间。
桂离宫是日本皇家园林的代表,首先可能要看房子跟整个园子的关系。建筑上的特征包括,平面上用对角线连接(这一点启发了赖特和阿尔托)以获得跟环境的最大接触,在适当的位置抽掉柱子(减柱造)服务景观,并通过草席(称“坪”)作为基本模数;剖面上抬升了地板(第一张图下方;),在结构上非常轻巧。
室内的纯净和向景观的最大打开可见一斑。
桂离宫轴测图
桂离宫室内和景观
冢本对另一条线索Minka Doma诠释是江川邸。
这个房子在国际上好像不是特别有名,能查到的资料很少且都比较本土。房子是古代大户人家的住宅,更多的内容用英文就查不到了,连平面也没有。
主要的特点图片诠释的很好了,繁复的木结构形成的屋顶架构,封闭的室内空间;Doma似乎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底层房间,而且可以看到地板没有抬升,感觉像老家农村的老房子。
从外观看这个民宅也比较豪华了。
然后放了日本现代主义和西方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从日本传统建筑中抽取出的现代性的不同理解:
● 左边是丹下健三的自宅;
● 右边是被封为教科书的萨伏伊住宅。
(但我觉得是个东方人都会更喜欢左边吧!)
而这个辩证的“日本性”的两条线索,是由日本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们(不知道算第几代),以丹下健三 (Tange)、川添纯一郎(Kawazoe)、白井晟一(Shirai)为首,总结出来的(下图第一行,后两个我也不知道是谁)
更有意思的是下半部分 Shinohara 筱原一男的批判法。
15年学院有幸承办了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坂本一成先生的巡回展览,开幕的讲座上,代表坂本先生来的建筑师(不记得了)介绍了日本当代建筑的两个传统:
● 始于丹下健三,以隈研吾、伊东丰雄和SANAA为代表的东京大学一脉,注重概念性Concept和形式创新
● 始于筱原一男、坂本一成的东京工业大学的一脉,注重批判性和构造
——详细我也不记得了,大概是说东工大一脉更多是通过在小住宅上的严谨思考进行批判创造,从筱原一男到坂本一成,到犬吠工作室。
我不知道筱原这里用的「结构性」Structuralism是不是我理解的,是一种结构性反思的方法——他将上面丹下等人总结的日本建筑的两条线索进行了重组;他用“反开放” Anti-open Space 代替了对民家建筑特性总结的“封闭性”Closeness,专门描述室内空间对外部的开放程度;他还增加了一对词 白 White / 黑 Black 来描述空间内部的连续 / 粘稠与否。
这个矩阵就好玩儿了,在两对审慎的辩证关系, 开放 Open / 反开放 Anti-open + 白 White / 黑 Black能够看到他放置了「桂离宫」在开放+白空间的位置,「江川邸」在反开放+黑空间的位置——矩阵中剩下的位置也就是可以进行批判创造的地方了。也就是他所谓的Critical Space。
筱原的著名作品,白宅 House in White 出自这个批判法创造的批判空间 Critical Space
白宅,筱原一男,1966
冢本总结,在日本当代建筑中,批判法的核心对立是「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对立。
去年在罗马MAXXI 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日本住宅Jpanese House重新总结了一个线索:在两派大师伊东丰雄和坂本一成自60年代开始的实践中,有一个从封闭到开放 Close to Open 的平行发展。而这又与日本的经济、城市发展,70年代的环境污染问题,90年代以后环境复苏,等等,密切相关。
这些现实问题都反应在两人的建筑实践中。由此对「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处理也成为了发展中的日本建筑的核心。
罗马MAXXI中一比一还原了伊东的U住宅
伊东丰雄,银色小屋
下图银色小屋和U住宅毗邻
然后放了一个冢本自己的毕业设计还是竞赛,忘了,反正是概念设计
这个设计里,他套了两层盒子,在之间开洞、放置后勤功能、处理标高,用以讨论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详细可以看到平面和剖面,挺好玩的。
到此前半部分的理论普遍终于结束了。。。。
接下来回到现实。以下是 2000年以来的东京大都会面貌。
这张图特别酷,在一个大地块外围可以看到宏伟的大楼和城市空间,一个街区的房子甚至跨越了大马路。但是在里面却是细碎的小房子,所以这个标题Urban Village跟我们的城中村是一个词。
解释了 东京现状的形成原因
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到45年的二战,破坏了大量东京原有的老旧传统房屋;60年代伴随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汽车普及化,道路拓宽,主干道被作为商业空间进行精细的城市设计。但大量的产权仍旧属于普通人,政府建设部门没有某国那么大的能力全收为国有。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政策是,粑粑麻麻把产权传给儿女的时候,要把土地(产权)切分,而且每一块土地都要预留一个两米的通道 / 隔离带 gap space。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状况:每一代传下来地块都被减半。
如果我们都看过哆啦A梦 / 蜡笔小新,应该很熟悉大雄家或野原家的院子
——因此战后第一代东京私人住宅,由于地方的宽裕,通常会用绿篱将房子和道路隔开。
到了第二代,除了由于土地切分导致的地方紧缩,而且汽车的普及需要多数家庭有个车库,房屋就开始贴着道路建造了。
而第三代进入新的窘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当时看到这张图就喷了。
冢本总结了 前三代住宅的类型特点:
1 太过注重家庭生活而缺少私人空间
2 太过注重室内面积最大化而缺少有品质的室外空间
3 由于土地政策导致2m过道的消极空间
而这些显然对进入宅的世纪的新一代日本年轻家庭是不适用的
据此,冢本讨论了 第四代东京住宅应有的特点:
1 非家庭成员的空间
2 室外空间成为房子的组成部分
3 重新定义2m的消极空间
(日本人寸土寸金对空间的精细使用显现出来了)
接下来终于是犬吠工作室自己的作品了,有些图我漏了拍就自己补了一些网上的图。
迷你住宅 Mini House, 1999
这个房子名副其实的小,可是近看感觉又有点气势。2m的过道貌似被做成了楼梯的入口,二楼挑出的部分就当做停车雨棚了。——基本上他们的作品都要仔细看剖面。这个房子因为小,要在室内彰显出纵深感,就依靠悬挑的空间和背后的迷你院子。
从出挑饿地方看背后的小院儿
GAE house, 2003
这个房子没有很get到他的点在哪里,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屋顶和向下开的窗户——室外街道上的人的行动会通过倾斜的屋顶天花铝板反射到室内;到了晚上就反过来。
犬吠工作室+自宅 House & Atelier Bow-wow, 2005
在一群白墙灰顶中那一抹橙色,就是这对夫妻店的小家。
上面的剖面图
左边是狭窄的2m过道,对着一个窄窄但是有味道的门厅
门厅面对的错层就是两层的工作室
左侧二层应该是小客厅、餐厅
再往上就是老板的私家空间 / 爱的小窝了。
这个剖面模型跟上图是反过来剖的
小马花园 Pony Garden, 2008
这个房子比较有名,记得是上过日本电视台的节目,有兴趣可以搜一下。
房子的业主是个退休的名企白领女高管,在日本京郊买了一块地。她有一匹小马,希望这块地就是她跟小马一起住的——但是由于预算比较紧张,地也不大,希望冢本家想想办法(万恶的资本主义)。
冢本在平面上的处理是用对角线获得房子的最大面宽向小马的活动院子敞开。
在左上角的地方是拴马的地方(见下图)
然后在二楼的卧室,主人可以通过这个三角形的窗户随时向下看到马儿。
对角线的敞廊设计
来自冢本去东南亚(忘了尼泊尔、柬埔寨还是哪儿)的一次启发
这样的廊子不仅是出入口、室内外过渡
也是人跟太阳、雨水、风和空气发生关系的地方
于是不只是睡觉的时候
白天主人也可以带着胖友们跟小马愉快地玩耍了
日本金泽市 町家的“新城代谢”研究 Kanazawa Machiya Metabolism
町家 / 长屋 是日本传统的城市住宅类型,典型的布局如前店后家,由于面宽被挤得很窄,纵深很长(有点像庭院深深,但就是小~.~)。
这是个调查研究,用类型学typology的方法给研究的町家 / 长屋做了归类;冢本好像特别喜欢干这事,著名的出版物《东京制造》也是类似的做法。
后来一大段我睡着了因为有点无聊……(对不住了哈哈哈)
分裂的町家 Split Machiya, 2010
讲完长屋的研究就说到自己设计的长屋类型了。由于受到挤压,面积狭小,和东京蛋疼的土地政策,空间怎么做出自由、更有纵深的感觉是个问题。
冢本在这家的中间开了个庭院(跟安腾的成名作 住吉的长屋 空间构成类似),但没有全部封闭起来(年代不同了,安腾那个年代是城市污染严重的时候),在上层在同一个部位开窗,使视线能够穿透房子和院子,获得纵深感。
犬吠最喜欢画的丧心病狂的剖透视
庭院跟室内空间
去年在罗马扮的展览,有个町家的各种新类型展示。
——以下从左到右是:
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长屋」
坂本一成的 「代田的町家」(Machiya in Daita, 1976)
第三个不认识
最后是冢本的「分裂的町家」
总结
除了设计,基本上就两点,其实都属于所谓的「批判法」
1 宏观背景研究对个案设计的批判意义,从大往小的批判
2 当时当地现状条件对设计的批判意义,自下而上的批判
就第一点来说,从纵向日本建筑的大背景,到横向当今东京的都市化现貌、人的居住情况、土地政策、各种类型学研究——其实跟平常设计中的前期研究是一个意思。
至于这个研究是否能够落实找准定位,还是只是个套路找个说法,就……
批判的方法本身是对「概念固有的陷阱」的一种审慎态度;我比较惊异的还是东京工大从设计方案到落实具体细节的各个层面的批判,并非为了贯彻一个所谓的「概念」。像库哈斯、里伯斯金、扎哈,也许包括伯纳德·屈米和当红的BIG,基本上都习惯贯彻一套「能一眼、一嘴给你讲清楚」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是在思维层面上就能给人G点的(因为好懂嘛!)。
其实很多再下层东西是要怎么处理,概念没法说清楚、没法解释。
比如筱原一男的「白宅」,其实那个批判也可以是个空壳子,毕竟那个房子摆在哪里,到底怎么样只能再去体会。那个空间比「概念」本身要宽广得多。
为什么我们的教材里,崇尚的是柯布、密斯呢? 我觉得还是因为抽象得比较厉害,所以好解释——那背后的,柯布对物体的迷恋、密斯深重的古典情怀,却是万万无法一下说清楚的。
而仔细去读犬吠的设计,尤其是剖面细节是可以看到严谨的意图的。(虽然我读图还并不是很深)
Tread Machiya, 2008
后来的提问环节的问题比较干巴巴,有一个人请冢本再仔细讲讲「批判的方法」,于是就曝出了下面几张图,很有意思。
这两张图的两个圈,一个圈里描述的是概念化的、工业化的、城市化的、属于宏观层面,易于察觉的有形之领域;另一个圈则是关于非工业化的、软性的,譬如文化、情感、族群、人们的技能和行为、社会网络等等。
能够作为技术打包教学的是前者;隶属文化、软性的东西则需要更多个人学习和体会,是后者。所谓批判,就是这两个圈的重叠部分——在设计或在任何方面,如何理解「人到底需要怎样的生活」、「空间中到底应当容纳什么」。
——这一点跟我这段实习的体会特别贴近。有空再说!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 日本东京犬吠工作室 © Atelier Bow-Wow
我在原文链接里附了犬吠在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的展览报道
有大量帅惨的模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