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形的身体 14
本系列文章预计会有30个章节,这套文献将系统讲物理学系统本身,这里是第九季第14篇
--预计阅读5min--
Hello,大家好,国庆快乐~
这里是Masir的物理学第九季专栏,本篇最后一次再谈谈分形在身体的表现这个话题就算结束了。
接上一篇。
(《规模:简单结构背后的普遍定律》("Scale: The Universal Laws of Growth,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Organisms, Cities, Economies, and Companies"))
《规模》的作者韦斯特提出一个关键思想,就是生物体内的能量输送网络 —— 对哺乳动物来说是血管、对植物来说是叶脉、等等 —— 也是个分形结构。
首先,不管是多大的哺乳动物,它的血管都必须满足以下这三个条件 ——
第一,血管要填充身体内的每个地方。这是因为每个细胞都需要氧气和血液。从心脏出来是很粗的主动脉,到终端,则是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
第二,不管是多大的动物,终端毛细血管的尺寸都几乎是一样大的。这是因为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是差不多同样大的。这就好比说城市不管多大、你家住的楼不管多高,进入你家的网络终端的插座,都是一样大的。
第三,血管在身体中的布局,应该已经是最优化的。这是进化的功劳。每个动物的血管都既要给全身充分供血,又不能扭来扭去走很多弯路,得让心脏用最小的动能,就能把血液输送到每个毛细血管终端。
你看着三个条件,表面上说的是血管,其实全都是数学,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任何一个遍布系统的管道,原理是通用的。
好,根据这三个限制,我们就可以推导出血管的一些性质。
一个性质是每当血管要分叉、也就是一分为二的时候,两根支线血管的横截面积之和要正好等于干线血管的面积。
这是因为如果不相等,血液流动就会有反弹力,就有能量损失,就不是最优化了。不仅仅是血管,植物的茎、树干也是这样,而且这个现象连达·芬奇居然都观察到了。
(达芬奇手稿)
如果每次分叉时两个支线血管是一样大的,干线血管的半径应该就是支线的√2倍。
不过对毛细血管来说,因为已经感觉不到心脏跳动的波动,出于某个流体力学的原因,主干毛细血管的半径是分支毛细血管半径的2^(1/3)倍。
第二个性质是为了让血管铺满整个身体,每次分叉的时候,支线的长度要越来越短 —— 干线的长度是支线长度的√2倍,这也是数学优化的结果。
根据前面这两个性质,特别考虑毛细血管,再考虑到血液总量应该和体重成正比,整个标度率就可以推导出来了。具体的计算细节韦斯特没在书里写咱们也不用管,因为韦斯特还有一个更直观的解释。
考虑到前面两个性质,血管其实是一个分形结构。每一次分叉,干线血管看支线血管,就好像下一次分叉时这个支线血管看它的支线血管一样。
这么一直分形到终端,毛细血管要*布满*全身所有地方。
这一布满,就意味着这个分形是整整多出来了一个维度 —— 和前面(上一篇)我们说的那条布满平面的线一样。原本3维的血管,因为分形结构,实际上相当于是4维的了。
血管分形结构的维度是4。
如果忽略所有细节,今天的内容你只需要记住两点:
1. 生物体有各种标度率,而这些标度率的指数都有一个分母4;
2. 这些标度率,是因为生物体内输送能量的管道网络,比如说血管,是个分形结构;
我们经常说这个是分形、那个是分形,很少有人问自然界的分形结构都是怎么产生的 —— 连分形理论的创始人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rot)似乎都不关心 —— 人们好像只是在欣赏分形图案。
韦斯特这个理论,才算是找到了产生分形的一个机制,而且还让分形数学有了具体的应用!
总结:总之,我们能大自然中能学到实在太多太多,理论只是科学推测的依据,也有可能N年后发现其实并非如此,但我们依旧保持谦卑,以自己目前已有的知识来理解这个世界。
好,今天就先这样了,下一篇开始我们再谈谈原子级别的物理问题。
喜迎国庆盛世华诞
本期连载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