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秩序敏感期,培养一个做事有条理学习有方法的孩子
01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如何利用好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前几天一个妈妈跟我吐槽,说她某天心血来潮把儿童房墙上挂的画换成了照片,本是一番好意,想给娃制造点新鲜感,结果娃当晚大哭大闹,怎么都不肯睡。
硬是逼着她把之前的画换回来,才安心入睡。
我超级理解她的经历。
因为我家也曾有个必须用自己勺子吃饭,走固定路线上学的娃,一度连鞋子都能摆出“处女座”模式。
大概所有妈妈都是这么同呼吸共命运走过来的,没人能躲过。
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说过,“秩序敏感期将从娃出生开始并一直持续到6岁左右。”
· 小科普 ·
儿童在其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就已经表现出了对秩序的敏感,当孩子看到东西被置放于“恰当”的位置时,会感到兴奋,产生快乐。秩序感包括物体摆放的空间位置和日常生活起居的时间规律等,这种秩序感是孩子内心的需求,当它被满足时,孩子会感到快乐。反之,当秩序感被破坏和打乱时,孩子会像受了刺激一般产生消极情绪,并想尽办法恢复秩序。
不过,我在回放千寻在这个时期的变化和成长时,却觉得,秩序敏感期不失为一个难得的机会。
娃各种讨嫌的龟毛行为背后,是他们对秩序无以复加的热爱,家长如果能因势利导,正好可以帮她建立秩序感。
随着千寻长大,我越来越多的体会到秩序感带给她的好处。
比如,她做事很有条理。有时出门前,我会有意让她做个规划。
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先去哪儿后去哪儿,什么顺序最有效率,总是能安排得妥妥的。
学习上,最明显的好处是逻辑性比较强。
千寻3岁时玩4-5岁阶段的逻辑狗已经没有任何障碍,数量关系理解在同龄人中还算领先,现在开始学习思维导图,接受度也很高。
02
接下来我们聊聊怎么做。
说到有效利用敏感期帮娃建立秩序感,大家第一想到的,可能就是让家里环境变得有序。
没错,在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秩序感肯定更好。
但其实还有一个家庭活动,比父母提供有序环境更能培养娃的秩序感,那就是“整理玩具”。
你可别小看整理玩具,它至少具备了两个优点:
1、它让娃参与到了建立秩序感中来,娃整理玩具,不仅是整理,而是在体验如何从一团糟里理出头绪,如何归纳分类!
2、玩具是娃每天都要接触的,每天都有整理的机会,是频率最高最便捷的训练。
But,“整理玩具”的难点在于,发出指令容易,要孩子执行却很难。
长期带娃的妈妈都知道,娃这种东西,破坏力特别强,服从性又特别差,把玩具弄乱很擅长,整理好就很困难。
这是千寻两岁多的时候,当时我正努力试图让她自己整理玩具。
不过你们也看到了,她蹲在一堆玩具里发呆,显然没把我的话当回事。
指望不上娃,只好自己代劳,愤愤之余便有了这条微信:
翻出存货只是为了给大家宽心。
每个妈妈都有过这么一个无计可施的尴尬期吧,谁不是一边学习一边成长呢。
现在,我基本不用再亲自动手了,整理玩具成了娃的固定工作。
她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了秩序感,分类归纳这种简单逻辑行为也能麻溜地完成。
如何让娃从“置若罔闻”变为“自觉自愿”,实践所得分享给各位:
拆解任务明确步骤,
先要动起来
刚开始,和大多数妈妈一样,每次收拾房间,我就会对千寻说,“来,整理好你的玩具。”
你们知道,这话说了跟没说差不多。娃左耳进右耳出,自顾自继续玩。
后来我认真想了想,觉得问题出在“整理玩具”这四个字上。
这四个字对娃来说太抽象了,宏观得无从下手啊。
看看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是怎么讲的:
“任何任务都具备三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
这三个属性中最关键的不是内容,也不是原因,是方法。
做事前,应该先关注‘方法’,去拆分任务,确认每个小任务都是可行的。”
同理,想让娃完成整理玩具的任务,得给他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那宏观的四个大字给拆解了。
比如,我不说“整理玩具”,而是提议,“千寻,能把积木放进篮子来吗?”
当她完成这一步,再给下一个指令,“千寻真棒,积木都回家了。接下来,我们把布娃娃放进玩偶收纳柜吧!”
这样一次一个指令,娃容易理解,才愿意动起来,同时又学会了如何一步步构建有序,一举两得!
提供环境支持,
训练分类归纳能力
我们家没上收纳工具前,千寻整理玩具时的状态是这样子滴:
管它积木还是汽车模型还是芭比娃娃,统统塞进一大箱子里。
完了赶紧跑来邀功:妈妈,你看,我把玩具房整理得多干净!
我一看,恩,确实干净了。
这娃成功地把“眼前的乱”变成了“看不见的乱”……
这样的整理完全没意义嘛。
让她整理玩具,是为了培养秩序感,又不是学习掩耳盗铃。
看来——
整理玩具不只是娃动起来就好,家长还得提供环境支持。
所谓环境支持,就是大人自己先建立一个秩序,把玩具按不同类别,准备不同的收纳工具,让每个玩具都有固定的家。
这样,才有了训练娃分类归纳能力的客观条件。
现在,让我们看看有哪些工具可以用起来吧!
功能分类的收纳箱
这种收纳箱宜家里很多,大家可按需购买。
先把玩具分类,比如按功能分为积木类、模型类、角色扮演类……
然后,在收纳箱外贴上标签,标签最好是图文并茂,因为小小朋友不识字,对图形更敏感。
颜色分类的篮子
乐高是很多家庭的必备玩具吧,反正我们家特别多。
零件多了非常难找,不如像图中这样,用颜色分类。
娃又学到功能之外的另一种分类法,理解到了规律是可以多样滴。
千寻比较小的时候,我还用这个跟她玩初级数学。
放积木的时候顺便清点数量,或者用不同颜色积木学加减法。
归纳玩偶的"动物园"
这是一个看起来像动物园的玩偶收纳工具。
我们家是女儿,所以玩偶不少,自打有了“动物园”,收纳变得省心很多。
因为娃对这个收纳工具超感兴趣,经常YY自己是管理员。
充分授权,
孩子本是天生的秩序家
千寻刚开始整理玩具时,老爱把积木遗漏在外面,我就忍不住去帮她捡角落不易发现的积木。
慢慢我发现,只要我一出手,她就停手。
她停下来,是嫌我打乱了她的秩序。
要知道,人家先拿哪个积木后拿哪个积木是有讲究的!
娃其实是追求秩序的,只不过他们在追求秩序的道路上,受到了大小肌肉,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不够完善的限制,走得有点磕磕绊绊。
而我们这些自诩为毫不费力就能完成的大人总是忍不住去扶一把,还以为帮娃省了时间和力气。
殊不知,娃正在耐心地、用心地构建秩序,努力克服处在发展中的机体带给他的所有困难。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不也经历过从儿童时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艰辛嘛。
儿童时期的所有活动都是成人后生活的基础,儿童要长大成人,要懂得各种生活的道理、获得各种经验和能力,必然要付出巨大努力。
理解人家努力的过程,是最起码的尊重。So——
不管娃整理得怎么样,你都要克制,克制,再克制,
本着不干涉、不打搅的原则,充分授权给娃。
尤其是,不要当着他的面再收拾一次!
掰了那么多,你们是不是感觉我像个秩序感爆棚的整理达人?
其实我以前比娃好不了多少。
经常为了图省事,把东西往看不见的地方一塞了事,要用的时候又抓狂。
后来有一次出国旅行,在Airbnb上订了民宿,住在一个美国人家里,被他们家的整理有术给震撼到了。
当时我要借一个红酒开瓶器,他只花了半分钟不到就找到了,我注意到,装开瓶器的抽屉外贴着标签,标签上竟然详细标注了抽屉内所有物品。
再仔细看,发现他家所有物件几乎都有划分功能的固定区域。
我就忍不住想,美国人重视科学、逻辑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和热爱整理归纳有共通之处呢,或者,它们根本就是互为因果关系。
好在这些年,培养娃的秩序感,我自己也变得热爱收拾了。
爱收拾后才发现,把生活理得顺顺的感觉真的很不错呢!
环境的有序能使人感到
安全、平静和快乐
因为,
秩序本就是人内在的需求,
如同动物需要陆地、鱼儿需要水一样
——蒙台梭利
· END ·
相关阅读
美国课堂
【思维】孩子有无逻辑思维,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 一文谈透逻辑能力培养
【数学】数学启蒙,关键要从这4个维度培养孩子的”数感” | 来自斯坦福教授的建议
【阅读】美国老师发给家长的亲子阅读卡片:让孩子的学习超越记忆、理解和应用
【英语】自然拼读究竟怎么学?没搞懂这三步就别急着开始!
育儿经验
【心理】原来孩子有个撒谎敏感期?真的! (颠覆认知的深度研究)
【沟通】扎克伯格父母和他的聊天模式,赶快用到你孩子身上
【幼儿园】把孩子放幼儿园后会发生什么?这些信号告诉你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小学】一年学费20多万的国际学校教什么?掌握了这些教育精髓完全可以在家教娃!
公众号回复上方8个蓝色【关键词】获取更多干货
作者千寻,童书作家。千寻是我女儿的名字,我在这里分享我们共同成长的点滴。没有大道理,只有科学育儿指导下真实的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