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弥陀无条件的救度会让人放任为恶吗?(文声对照)下

净宗法师 净宗18 2019-09-19














既然我们造罪凡夫一心念佛,阿弥陀佛必定接引往生,如果有人仰仗佛的大慈悲,一边造罪,一边念佛,无畏于造罪,反正念佛得往生,就不害怕造恶堕入三恶道。这在法理上让我迷惑,祈请师父开示。阿弥陀佛。



第三,从佛这一边来说。



从佛这一方面来讲,罪福是本空的,罪也好,福也好,都是空性。


佛是平等、清净、无分别。众生都是造罪的,因为有染污,未破人法二执。


佛的出世本怀、慈悲,正是要救度造罪的凡夫。佛在救度众生的时候,是不问你是罪还是福的。


所以善导大师说“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又说“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念念称名”。


为什么不问罪福呢?


这是佛的平等心和实相心。


“罪福”在我们凡夫觉得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佛已经通达实相,通达罪福的空性,所以他问就没有必要、没有意义,这是三界里面轮转的事,问了干什么呢?


所以只讲念佛,不谈这些罪福的问题。


● 举两个浅近的比喻。


◇ 比如说你要坐船到对岸去,船员只看你有没有船票,至于说你长得美、长得丑,长得胖、长得瘦,他不问这些,即使有一千个问题都不问,他只问一件事,有没有票?有票就登船。


到极乐世界设定好的程序,只问念佛这件事,“你念没念佛?”念佛了就有往生极乐的船票,“上”;你不念佛,讲罪啊福啊,“我福报很多”,“我罪业很多”等等,人家不问这些事。


你行李多少,长得怎么样,这跟上船有什么关系呢?


◇ 还有,很多佛弟子都有放生的经验。


放生的时候,比如我们拿钱到街上买些泥鳅,不就是有多少钱就买多少,然后把它们放了吗?


你还会在那里分别啊?“哪个泥鳅是好泥鳅?哪个泥鳅是坏泥鳅?哪个是造罪的?哪个是修福的?”


也可能泥鳅还不满意了呢,“我是一条比较孝顺的泥鳅,你放了我,还比较好一点;它是对父母不孝顺的泥鳅,经常捣父母的老窝,你干吗要买它放它?”


我们放生的人会跟它打嘴巴官司吗?我们来就是放生的,所以不管它是罪还是福,是好泥鳅还是坏泥鳅,通通给放了,这是怜惜它们的生命。


那么佛法,阿弥陀佛来三界救度我们,是怜惜我们佛性的生命,他要把我们放到极乐净土,恢复佛性。他不会在这里给我们讲罪、讲福,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不问罪福。



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慈悲是充满了圆满的智慧,同时诸佛的智慧也充满了圆满的慈悲,所以叫作“悲智双运”。


对于圣道法门来讲,从智慧门而入;对于净土法门来说,从慈悲门而入。


当圣道法门从智慧而入,契入佛智的时候,一定会从内心展现出大慈大悲的心怀。


那么净土法门从弥陀的慈悲而入,一定会跟佛智相应,有所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的这种景象。


我们凡夫,比如父母对子女有慈悲,这种慈悲是不清净的,是没有智慧的,没有通达无我,没有破除无明,所以有可能让孩子以为是父母的慈悲,其实是溺爱,或者产生副作用。


但是佛的慈悲会这样吗?


佛的慈悲不会这样,因为佛的慈悲是从究竟彻底圆满的智慧所流露,是随顺法性,是清净无染的。


所以,我们任何众生只要碰触到了弥陀的慈悲,绝对不可能让我们反而去喜欢造罪,也绝对不可能放任我们造罪的恶习,然后产生副作用。


像人间凡夫父母的那种溺爱而产生的不良效果一样,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绝对不可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不要自己担心太多了,没有必要。



《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有“十二光”,其中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这三光是针对我们贪瞋痴的。


贪欲重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清净光的作用,贪欲自然减少。


愚痴重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智慧光的作用,愚痴自然消退。


瞋恨心重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欢喜光的作用,内心自然柔软。


所以经中说“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


难道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反而会鼓励、推动我们去造罪吗?


只有念佛少、邪知邪见才可能这样。那怎么办?建立正知正见,更要多多念佛。还是那句话:不怕你造罪,就怕你不念佛。


因为造罪是你的本来,你不造罪就无法存在,众生就是一种罪性众生的存在,就这样一个特点,要么你就不存在了。


那你还谈什么“一边造罪”呢?你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好怕的,怕也没办法。现在有人弘扬这个法门,反而怕他念佛去造罪了,这完全是跟佛智相反。


关于这十二光,都有对治的功能,除了几个比喻之外,比如“超日月光”,那是比喻性的。


其他的,比如说“无量光”,我们是有量的众生,一切都有数量,都用量来衡量,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的,因为无量光,所以念这句佛号就能灭一切生死重罪,不在数量上去说多说少,说“一声、十声”。


那我们念佛计数干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有量的众生嘛。



最后,我想跟大家共同学习《圣教集》96页的偈语。


感谢这个提问,让我对这段偈语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觉得非常感动。


96页有一首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是第十八愿的成就偈。


也就是说,因为阿弥陀佛本愿力的作用,任何众生,只要听闻弥陀救度的名号、救度的本愿,愿意往生弥陀的净土,归命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往生,没有一个人会退转。


“皆悉”,“皆、悉”都是通通的意思,不论善恶罪福、有智无智、有修无修,通通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


一旦到达净土,自自然然达至不退转,快速成佛。



接下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劝赞。


从第一首偈开始,“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善本”就是善根,本和根是一样的,就是指这个人的宿善。


◇ 如果一个人累世累劫没有积累很多的善根福德,没有善根的话,他就没有机会听到这个殊胜的念佛法门,“不得闻此经”,就是不能听闻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善根福德不够,你连听闻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一层含义。


◇ 第二层含义,善根福德不够的人,不能给他听这部经典,怕他会堕于邪见,就像前面所说的,“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了,那造罪就无妨了呀”,这样的人不跟他说这些。


◇ 第三层含义,如果善根福德不够的人,他听到这个经典,也不能正确理解,听到等于没听到。


比如像前面讲的住于邪见的人,“阿弥陀佛救度我了,杀盗淫妄无所谓了”,那他算听到经典了吗?当然没有听到啊,佛的慈悲根本没有入心。所以说“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


“不得”有三种意思:


◇ 第一,没有机会听到;


◇ 第二,不能跟他说;


◇ 第三,他听到等于没听到。


接下来,“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这里的“清净”就是心地清净,有清净的知见,有正知正见,这叫清净。“有戒”,就是对于因果报应、苦乐罪福,都有正确的观念,这叫“清净有戒者”。“乃获”,才能有这样的机会,才可能听闻正法。


念佛往生弥陀净土是正法,这种正法一定会端正我们的心。我们都是邪心、邪知邪见,用正法给我们端正。


就像前面讲的“蛇性虽曲”,它不是正的,是弯扭的,“入竹筒则直”,放在竹筒里,竹筒是直的、正直的,它必定要正过来。


接下来,“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自己有善根,同时又曾经见过释迦牟尼佛或者阿弥陀佛,这里“世尊”没有特别说明,应该是两尊佛或者诸佛都包含在内。尤其是累世累劫跟阿弥陀佛有这个因缘。


“则能信此事”,见过佛了,跟佛结过缘了,跟佛很亲近了,他才能相信。


这个“此事”是什么事呢?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他才相信不论罪福善恶,只要念佛,通通往生。


因为累生当中曾经在弥陀座下跟佛结了缘,这样的根本大法,他才能相信。


“谦敬闻奉行”,“谦”就是机深信,“我是个造罪凡夫”;“敬”是法深信,信顺弥陀的救度。


那个说“哦,阿弥陀佛救度我了,没关系,我可以造罪了”,这样的人是谦敬吗?既没有谦,也没有敬,这就是戏论佛法。


“谦敬闻奉行”,由于谦,由于敬,所以听到弥陀的慈悲救度,他会怎么样?会依教而行;怎么依教而行呢?一向专念,蒙佛救度,止恶行善,这就叫“谦敬闻奉行”。


“踊跃大欢喜”,累生累劫期间都被善恶、罪福、妄念、分别紧紧地缠缚在三界当中,而现在这一切犹如狂风扫除乌云一般,显出朗朗晴空。


所以内心踊跃大欢喜,“终于自在了,终于解脱了,终于不再被这些颠倒分别念、二元对立的观念搞得晕头转向”,没有这回事了。


接下来,“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骄慢的人、弊恶的人、懈怠的人,难以相信弥陀的救度。“此法”也好,“此事”也好,讲的就是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


什么叫“憍慢”呢?


就以世间的罪福观念为了不起,罪啦福啦,抱有这样观念的人,就属于骄慢。因为弥陀救度是远超世间罪福观念的。


就像前面讲的比喻,农村里面两万块钱一年的收入,跑到大城市,这不是太骄慢了吗?


你把罪福拿来去跟弥陀救度权衡、比量,“阿弥陀佛救度他了,这个人去造罪怎么办?”这属于典型的骄慢。


这种有漏有为、不顺法性、愚痴颠倒、邪见无明,碰到佛的智慧火、智慧三昧,应该是烧得干干净净,根本拿不出来说;还拿出来比划,这不是骄慢吗?


这种骄慢也是弊恶,也是懈怠,因为佛法是清净无染、随顺法性的,你拿这些去比,这不是懈怠吗?这谈得上精进,谈得上修行吗?这是典型的大懈怠。


因为被有形、有为、有漏、有相的罪福观念障碍住了,所以难以相信平等无条件救度的弥陀慈悲,“难以信此法”。


只有在宿世当中蒙受诸佛的调化,特别与阿弥陀佛建立了深厚的因缘,才能喜悦地听闻弥陀慈悲的救度。


接下来,“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这首偈子是让我们非常震撼的。


“声闻”就是阿罗汉;“菩萨”,这里当然不是指凡夫菩萨,而是指证悟圣法、无生法忍以上的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这些就属于二乘圣者。


“莫能究圣心”,“究”是探究,“圣”指阿弥陀佛,他们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智慧,按照自己的能力,去探究、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心。


那何况我们凡夫呢?彻底无明的凡夫,我们当然更不能去究圣心了。


“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如果一定要去探究弥陀的慈悲心,甚至有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弘扬这个法门,弘扬弥陀的救度,那怎么样呢?


就好像生下来是盲人,两眼一抹黑的人,还要去引导人家上路,那不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吗?


比如阿弥陀佛的救度,第十八愿就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结果我们担心、害怕,“如果这样讲的话,那众生造罪怎么办?所以加一点吧,你们多行善积德,这样念佛才能往生”。


这很显然是以凡夫情见在究圣心,自己代阿弥陀佛说话。这样去弘扬净土法门,那就像盲人引路,“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所以,这首偈子对我们有非常大的震撼作用。


连阿罗汉圣者,连无生法忍菩萨、不退转菩萨,这些诸大菩萨都不能了解、探究阿弥陀佛的本心、本怀,如果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讲的话,都可能讲歪、讲错,都要把众生引到盲路上。


何况我们这样的凡夫,还专门喜欢以自己的心去探究,这一定会误导众生的。


下面说,“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阿弥陀佛智慧广大,慈悲广大,究竟圆满,如同大海一般深广,无边无底。“二乘”,就是前面讲的声闻、菩萨,他们不能测度,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明了,佛和佛之间才知道。


所以对我们来讲只有信的分,没有议论的余地,没有讨论的空间,也没有疑惑的必要,完全信受就好了。


比如刚才讲的罪和福,以罪和福来测度佛的智慧,这怎么能测度呢?


罪和福是凡夫的尺子,你拿这三尺长的尺子要测量海有多深,大海深广无量,你怎么探测下去呢?


有人讲“我可没有测度佛智”,“测”就是衡量、测量,我们担心弘扬阿弥陀佛无条件救度,说怕众生造罪,其实我们就在测,我们是拿三界罪和福的这把尺子,来测量阿弥陀佛的救度到底有多深、有多广。


善恶罪福,有修行没有修行,有开悟没有开悟,这都是我们的尺子。


说“修善的就可以往生”,你拿世间的善就能测量弥陀的慈悲救度了吗?说“开悟的人念佛就能往生”,难道这个“悟”的尺子就能测量阿弥陀佛的慈悲?就这么高,这么深,这么大吗?


或者说“念佛一天三万声就能往生,念佛达到清净心就能往生,念佛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念佛没有妄想杂念才能往生,你要自力发起大菩提心、发四十八愿才能往生”。


像这些通通都是拿自己的尺子来测量阿弥陀佛,到底他的慈悲有多大,这完全是“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是错误的。


接下来,“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净慧知本空,亿劫思佛智。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


不要说一个人做不到,没办法测量,“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所有一切人都证入阿罗汉,都获无生法忍。


“净慧知本空”,他清净的智慧了解一切万法,透达一切万法本来空性。


那么这些人加起来,“亿劫思佛智”,不是一天、一年、一生,是亿劫在一起要去“思”,就是前面讲的“究圣心”,“测、思、究”是一样的意思。他去思维佛的智慧、佛的心,那怎么样呢?


“穷力极讲说”,即使把他所有的力量都使尽了,穷尽了,尽他满身的智慧想要去表达、演说。


“尽寿犹不知”,这亿劫完了之后,他仍然不知道佛心到底是什么样子,佛智到底多么深广无涯底,他都不清楚。


所以讲“佛慧无边际”,佛的智慧广大无边,没有边限,没有界限。


“如是致清净”,“致”就是顶点,佛的慈悲救度是最极纯净之清净;而有善有恶、有罪有福、有修无修,这一切二元对立的观念通通都是不清净的。


不要说凡夫这样,即便是菩萨“净慧知本空”,来测量佛智,仍然是不清净的。


所以,这里我们完全没有话可说,只有闭口。开口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办法说,没办法思,无思无议,不可思议。


接下来说,“寿命甚难得,佛世亦难值,人有信慧难,若闻精进求”。


得到人身的寿命非常难,遇到佛出世又更加地难。如果一个人得到人身,遇到佛法,听闻了弥陀的救度而能相信,这样的智慧是难中之难的。


所以我们听到之后应当精进求闻,正确地听闻、理解和信受弥陀的救度。


当然不可能也不会放任造恶,也没有必要担心众生,“这样他要去造罪怎么办呢?”这些都是没有正确地听闻。


接下来说,“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


“敬”,就是前面的“谦敬闻奉行”的意思,就是彻底信顺弥陀的救度,得到大庆喜、大安慰。像这样的人,虽然是凡夫,释迦牟尼佛说“你和我是平等的,是善亲友的关系”。


所以,应当求闻弥陀的救度。这里说“若闻精进求”“是故当发意”,意思都一样。


发什么意呢?“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这个法太稀有、太尊贵、太难得了,即使有种种的障碍,也一定要冲过去,听闻弥陀的救度。


所以善导大师说:“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火”,在善导大师说的二河白道喻里,可能是指烦恼,也可能是指邪见,总之障碍我们。



这些偈子意义非常好,也因为这个提问,跟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尤其是“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我们在弘扬这个法门,自己修学这个法门时,一定要老老实实,完全依佛怎么说、佛怎么讲。


不要自己担心。佛都没担心,你担心什么呢?你比佛还圆满了吗?


佛不担心的事情,那肯定是有大无畏、大慈悲智慧在当中。不要自己再加一个,“这样怕不行啊!”你如果加了这种想法,这样去做,“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一定会误导众生的。


看现在的情形,很多人加入了自己凡夫的知见,就成为这样的状态,这是令人惋惜的。所以说:“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今天到这里,这个题目回答得最长,也是作一个专题吧。


当然,我们仍然是凡夫,不周全是必然的,总体的意思理解就好了。


谢谢。南无阿弥陀佛。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往期精彩 /

弥陀无条件的救度会让人放任为恶吗?(上)

念佛人也有命数吗?能算出来吗?

为消违缘念莲师心咒,算杂修吗?

念佛人可以从事传销吗?

念佛人广结善缘会影响往生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