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面加强学法活动的意见

净宗法师 净宗18 2019-09-13






宗论法师、诸位执事、大众师父、护法莲友:大家好,阿弥陀佛。




现在进入冬安居,这几天天气相当冷,有点冬天的意思。刚好宗道法师回到寺院,为我们冬安居的学习又点了一把火,鼓了一把劲。据说最近大家学习得不亦乐乎,整个寺院气氛非常好,从师父到莲友,一股学习《观经疏》的热潮已经掀起了。


今天晚上跟大家作一个专题的报告,题目是“全面加强学法活动的意见”。我想分为六个部分跟大家说明。


解题


先对这个题目作个说明。


学法活动在我们寺院向来都是有的,大家天天都在学法。这里说“加强学法活动”,就是说虽然有,但是比较弱,所以叫加强。


另外有“全面”两个字,全面加强。因为学法活动一般理解比较局限,比如认为就是法师或者大家抱着书本在那里学。


这次所说的“全面”,就是全员,所有的人,上到住持,下到清众,包括各个堂口的执事,这是全员;再就是全事,在每一件事情当中,不光是捧着书本在讲台上,所有的事情都贯穿着学习法义的全过程。


全寺内外,不管居士还是师父,不管在寺院内部还是外部,这叫作全面。


学法的重要


简单说几点,这个向来都在强调当中,大家应该也有这样的认识。


我们讲的法,是特指弥陀救度之法,也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法是个人、教团、法门的生命,有法才有命,没法就没命;没有命,一切都没有意义,所以它的重要性就从这里体现出来,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根本所在。没有法,那活着跟俗人完全一样,这个寺院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价值呢?毫无意义和价值。所以法是我们的生命所在。


必须通过学法。法是生命,如果不学法,这个法从哪来呢?所以要通过学法才能够建立我们的生命,充实我们的生命,以及提升我们的生命。


不管从个人还是教团,还是扩展到整个法门,都必须通过学法,所以学法是唯一的途径。学法才有法,不学就没有法;有法才有命,没法就没命。所以,要说起来,学法就是活命,这是我们命根所在。


我们念佛,“南无”就是归命,这个归命非常重要,这样你才能活得下来。这也是我们这个法门、整个教团、我们寺院的一个根本特色。


跟一般的寺院道场比,我们的优胜,或者说软实力也好,核心竞争力也好,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以法为本,以这个法来扎实,来展现这一切。


《无量寿经》说“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即使三千大千世界燃起了熊熊大火,我们也应该不畏艰难,排除万难,冲过大火去听闻教法:这就是说明学法是多么重要。


又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一切世间极难信法”,这个“难”指难度,另外也指难能可贵,也就是重要的意思,特别重要。


第十八愿成就文说“闻其名号”,《阿弥陀经》说“闻说阿弥陀佛”,这就是学法,学法就是听闻。当然这个“闻”有深浅不同的种种意义。


《观经》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这个法能除我们一切苦恼,能让我们得涅槃安乐。


“谛听谛听”就是“你好好听,你仔细听,你听好”,反复地告诫叮咛;“善思念之”听完要善思维,思维要善忆念,这就是闻思修,也是讲学法。


祖师告诉我们说“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这也是讲学法,自己念佛,教他人念佛。


学法大分两个部分


1.纯就法来学,结合事来学


哪两个部分呢?一是纯就法来学,二是结合事来学。这是从内容来说的,从表象来讲。


2.先从法中学,次从事中学


从次第来说,先从法上来学,次从事上来学。


法就是法本、法义、法理,然后这些要在事情当中体现出来。所以学法的内容,我们讲“全面”,因为一般的理解,强调的就是抱着经本、法本来学习,这是比较单纯的;更要在实际运用当中,在我们的实践生活当中来体现它。这是在事上来学,更见功夫。


3.一边法中学,一边事中学


法和事并不是截然打开的,是连在一起的。


4.从法到事,先易后难,反复磨练


我们学习的次第,一定是先从法开始,然后再到事相。比如在弘愿寺,如果丝毫不懂法,想做执事怎么能做呢?没法做。


总之对法义多少要有积累,要有信仰,从法上建立一个大致的信根,然后从法中再做一点事;事也更加磨炼,不是做事就做事了,就起烦恼了,“你看我也没有时间去学法”,不是那回事。今天跟大家强调这个概念。


“先易”,就是说先从书本上学是比较容易的;在实践当中,在岗位上,在种种的事相当中来学,这是比较难的,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就是法要落实在事情当中。


5.先理论学习,后实践运用


要学以致用,边学边用,活学活用。


理论学习就是刚才讲的通过经书法本学习教理、教义,去写文章、背诵、记忆、登台讲法、编著出书,这是理论方面的。


实践运用就是在生活当中怎样把信仰落实,内心安心扎实,然后再跟同参道友、师兄弟、信众交往,或者事务当中怎么以法的精神来贯穿,体现弥陀的慈悲、平等、救度等等,这是在实践当中来运用它。


理论学习可以说是静中学,就是比较安静的;事上学习是动中学,做事里面学,这个要求就更高了。像打靶子,站那里不动打一个静止的,“啪”,打准了;靶子也在飞,你也在飞,然后动中打,那要求就更高了。


学以致用,就是学了这么多东西,要在生活当中用得上。有的人讲得挺好,写得也挺好,但是一办事就不行,马上就像落汤鸡一样给打得败下阵来,这一看就是练嘴上功夫。这就是功夫还不到,火候不到。所以,学的目的是要运用。


有的人讲也讲得很好,但是一讲到死就怕。念佛往生嘴上讲得溜着呢,“哎呦!不行,我怕死。”这就是没安心。说得很好,弥陀慈悲,但遇到事情,马上就不行了。这些当然我们都要锻炼。


学以致用。学的目的是要运用,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如果光是读书本,未必能够活学活用。通过读书本,再和做事结合在一起。


我们这里有个活学活用的标兵,就是宗论法师,大家给他鼓鼓掌。他跟我时间不算长,在五台山剃度的,但是我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活,学得特别活,这一点确实是他的优势。他能审时度势,提出一些比较好的方法,脑子非常活。这一方面要请他多担待。


理论学习


我提五点加强意见。


1.请宗道法师来主管,礼请他作为我们弘愿寺的首座。


弘愿寺最早的首座是智随法师,但现在老一辈都离开了。智随法师到了成都别开一枝,净安法师到湖南也建了自己的寺院,灯照法师到广西,还有义本老和尚,义本老和尚春节之后可能会回来。


我想新的阶段当中要有新的人来作首座。宗道法师长期以来在编辑部工作,在法这一方面跟我配合,协助我做了大量工作。他的品行,他的这种温文尔雅,文采、办事风格非常适合。


提请宗道法师作首座,大家支持吗?(众答:支持)掌声鼓励。丛林中的位阶,除了住持和尚,底下就是首座。这代表对法的尊重。


当初弘愿寺才建立的时候,我经常回想,智随法师和我,还有隆道法师,我们三个人里面就有我和智随法师两个人是专门弘法的,所以这方面的比重非常大。现在这个比重稀释了,也不可能老是保持这个比重,现在有必要给提起来,所以这样有个主管。


宗道法师编辑部的工作前两年移到北京,也是我们共同商议的。因为那时候考虑想出版,北京是首都、文化中心,很多方面资源丰厚。现在形势来看,这样的目标也算是暂时告一段落,所以编辑部的工作要作适当的调整,有些可能要作压缩,有些要转移。我就跟宗道法师说,寺院里面大家现在正好学习法义,没有领头不行,宗道法师也同意,这个已经商量好长时间了。


所以,第一个先把主要的领导人员确定。


2.教务部升格扩编,改称法务部


部门方面,提出教务部升格扩编。目前有教务部,显得比较单薄,我觉得要把它升格,扩编。名字要不要改成法务部?法务部就是跟法密切相关的。


包含哪几个部分呢?原来的编辑部,就是北京这一摊,宗道法师手上这摊事。宗道法师回来,北京还保留一个点,因为他在北方比较熟悉,再一个北方也经营这么长时间了,暂时也不方便马上撤开,这样还保留一个点,做一些压缩。这是编辑部。


还有发行部,发行部现在基本上也没什么事,算是停止了,但是或许小小事也有一点,也纳进来。再就是视听组,佛使这一块。


另外,网站、公众号,还有科技部这一块。“净宗18”,所有文章要发表啦,这也属于法的内容。还有现在的宣法群,是不是这些都统一纳在一个大的法务部下面?宗道法师把所有的功能组合一下,整理一下。现在各部门就是散一点。


法上的事情都是我最关心的。以前寺院这一块,我直接找净业法师,他一个人就可以了;编辑部的事,当然找宗道法师,基本上我直接管。


现在净业法师也不在,宗论法师事情也很忙,两边都跑,然后学法的事情我都不知道找谁,这个找找,那个找找,找不到一个抓头的,显得非常散。现在宗道法师回来之后,我就找他一个人,法上学习干什么事,请他贯彻下去。


具体内容包括法义的研习,当然我也属于这个范围之内,我也要研究,你们个人也要研究学习。研习、讲解、整理、编辑、输出、发布、弘传、流通等全部过程,这些都属于法务部的事情,还有有关的教学活动,法义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轮训,这些都属于法务部的工作。


3.人员遴选


我觉得宗道法师这次回来,这个任务要完成。


人员遴选,第一,相对年轻。你们自己报名,会倾斜相对年轻一点的。什么叫“相对”呢?就是你自己觉得年轻,记忆力很好,又能背,又能说,即使60岁也算年轻的。“相对年轻”,虽然年轻,18岁,但是老气横秋,那就算老者了。有兴趣,有潜质,能记能诵,善思维,这些鼓励大家自愿参与。


这是法务部的人员遴选。人员把它定下来,哪些人属于这个口,哪些属于工作,哪些属于这个范围之内的。


4.资源配置优先


对法务部的资源配置要优先。


资源有这些方面:


① 人员


人员先让法务部来选,先让大家自己报名。


② 场地


比如讲堂、教室、办公地点、宿舍。我个人觉得,当然目前可能还没这个需要,我们讲堂这一栋楼可以作为法务部的教学大楼。需要一个实体的,一个办公的地方,不然就像牌号没有竖起来一样。


当然,目前可能未必能搭架子,将来还有很多工作,像佛使等肯定要有办公人员,还有接待等工作开展。如果这个教室两个部门同时要用,那法务部优先。这叫优先资源配置。


③ 资金


如果我们没钱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就是说如果寺院没钱了,食堂里今天吃干饭变为吃稀饭,省一点钱给法务部。要有这个精神,才能培养人才。应该是这样的,是吧?教育嘛,是大事。


④ 物品


物品也一样。如果两个人都冻得发抖,只有一条毛毯,那给宗道法师,给法务部的,留一个法的种子。留下年轻的,把这个种子、火苗传下去。这是用品,代表着一种重视。


 时间


有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比如一方面属于法务部的教学成员,另一方面或许在流通中心、服务中心,或者在大寮做事,如果能两边兼顾就两边兼顾,如果不能两边兼顾,那边有事,这边也有事,那以法务、教学这边为主。


各个堂口的执事要有个概念:法义上是第一高尚的。只要真的愿意学法,马上开绿灯,什么资源都往那里配置。


这样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大家重视法义学习。


5.大众统一认识


和创业之初相比,我们在法义教学人才这方面,总量是增加了,出家法师人多了,各地弘法的人也多了,当家师多了,上台的多了,写的也多了,总量增加了。


长期以来,法义学习的火种没有断,这个苗留存着,这种良好的习惯保留着;但是就像刚才讲的,稀释了,弱化了。


具体表现在弘法人才所占的比重下降。当初是三分之二,更强;现在一线弘法人才哪能达到三分之二?三分之一也没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七八分之一,就稀释了一些。


素质也有待提高。因为人才的培养是不容易的,本来就需要时间,在法义教学上肯定要有积累的,这个积累是长期熏修练成的,事上、法上共同磨炼。


再说,长期以来法门人才供不应求,信众的拉动特别大,往往是半生半熟就分派出去了,走向一线弘法。没能老老实实、长期沉淀和积累,这方面显得不足,还没有壮实就要出去干活了,那也没办法,这是形势所迫。


目前也是大势所趋,发行部的工作暂时停止,编辑部的工作也作了压缩,外面收缩,内里收敛。外面信众对我们的要求,包括目前大的形势,要出去做太多的事可能空间就比较少,那我们刚好加强法义学习,这样大家也都松一口气。


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可能都感觉松一口气。不然的话,到处跟你要人,还忙不过来。现在大形势,大家都歇一歇,这对我们有好处,在法上更有夯实。


关于理论学习这一块,我今天就说这么多。接下来可能要请宗道法师,还有宗论法师、整个执事组和他配合,把这项工作进一步落实下来。


现实运用


这一块是我今天讲的新的内容。以前这方面说过,但强调得少,一个是我个人思路不清晰,另一方面力不暇顾。


1.学员


现实运用这方面,首先讲学员。学员是哪些人呢?从住持到各个堂口的执事,这就是天然的学员。


因为现实运用,就是干事的,各个执事,这就是学员。也包括各地当家师,各念佛堂堂主,都是天然的学员。


当然,我们法务部的执事,也是学员。因为执事不光是学法,还要办事。办事的能力,办事的方法,还有办事当中的耐力,在办事中怎么体现法的精神、传递弥陀的爱心,增长自己的正能量,这都是要学习的。


像我当然也没有什么能力,但是我经常会思维上人会怎么说、上人会怎么做,这样就会有力量。


2.长期忽视,力不暇顾


刚才说到了,关于这方面,长期以来是比较忽视的,我个人要担责任,我也是力顾不暇,顾不到这方面来。备课、讲学,就要费很多时间,但我这次回来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就是时节因缘。


以前义本法师在也好,净业法师在也好,我也就放心了,我找人联系就行了,上下也比较通畅。像目前的情况,义本法师不在寺院;净业法师也不在寺院;我大部分时间也不在寺院;宗论法师有渤海双缘,两头兼顾,也有时不在寺院;宗实法师是盯在寺院,但是时间还短。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感觉跟我们的执事们,像上气不接下气,我脖子伸得很长,但够不着你们,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给你们关爱,通不下去。感觉就是自生自长、自行操练。


往往我们的执事,有时候也有沮丧感,比如做事的时候起烦恼。这样有时候大家个人做事,感觉力量不足,能量也不足,难以发大心;好不容易发个心,容易退心,因为支持的力量不够。我的所有力量基本统一在法的教学这一方面,所以感觉在事这一方面的支持力确实不够。


特别在一线做事的法师,对他的要求更高,他受更多的煎熬。没有在法上给他进一步的浇灌,这个小苗不容易长活,遇事逢缘就想退心了,就不想干了,这我可以理解;挫折感比较强,因为工作难度比较大,而且法和事分张,没有成为一体。


好像学法的都是学法的,我们就是干事儿的,心里多少有点不平衡。“是不是我们不重要?你看刚刚讲的,一张毯子就给宗道法师了”,是不是觉得不受重视啊?偶尔有时候因为年纪大,或者记忆力比人家低,就感觉不如人,自惭形秽,甚至自暴自弃。


在教团整个来讲,整体配合上也不够默契。因为做事的人这边觉得吃亏了,学法的人也不敢壮着胆子去,因为也是靠他们来服务的。这个默契度也差一点。所以,我感觉这两边要平衡发展。


可能对我个人来说,对我就是一个考验,怎样在事务这方面,对我们的执事们给予更多的关照和爱心,把这份能量输送过去。


3.端正认识


怎么叫端正认识呢?各堂口的执事,你们是非常优秀的,非常高尚的,也是非常卓越的。在古代,人家都说禅宗的道场如果没开大悟的人都不能来做执事。


我觉得在我们净土门里面,如果不是法义学得好,安心特别具足,出世法道心坚固,世间法处事圆融,如果没有这样的素质,在弘愿寺作执事可能压力比较大。所以,弘愿寺的执事,那更不一样,要求我们是文武双全。


刚才讲,法义学习非常重要,但是那个培养起来还是相对比较单纯一些,到最后还要到执事的岗位来训练,提高。


所以,可以讲在执事岗位上要求更高。要求什么?要求你有更多的爱心,要求你有更高的慈悲,要求你心地更柔软,你一个人做事,底下就十双、几十双眼睛看着你。


讲法不一样,你只要文章写得好,往台上一坐、一讲——当然学法也不容易,也难,各有难的一方面。


但是你讲法往上一坐,没法挑你毛病;他背也背不过你,说也说不过你,他挑不出来。但是做事谁都会挑,为什么?“你对我不好了”。但讲法能说我对你不好吗?讲法那是代佛宣法,你能讲不好啊?但是做事,一般人一碗水端不平,或者自己还是一个凡夫,都要起烦恼了,所以难度特别大。


但同时,它也更有影响,因为这些执事们,毕竟在寺院担任一个部门的执事,你们的三业、心境、态度和情绪会影响一大片。弘愿寺法讲得很慈悲,可是跑到弘愿寺去,冷锅冰灶,服务一点都不行,就没有凝聚力;需要服务好,客堂、服务中心、流通中心等,各人要有良好的接受状态,必须要有良好的法义支撑。


当然,我们主要的执事,我们给他们一定的力量和鼓动也很重要,这样他们就觉得很有劲,整个寺院才能精神饱满。如果这方面有所不足,两边就会消耗,总体的效率就体现不出来。


同时,我们执事们的法义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挑战性,更具灵活性,也更加有趣味、有法喜。为什么?因为这个法义学习是在事情当中来学的,各种对境不一样,具有挑战性。


就好像学医术,张仲景的《伤寒论》学得很好,但是不给人看病,怎么知道学得好呢?要看病,遇到疑难杂症,能给他解决,那学得就很有成就感。


这叫覆盆见效,一剂见效,药喝完之后把药盆一扣,马上就好了,不就很有成就感吗?希望我们的执事在执事的岗位上,越干越生龙活虎。这是有可能的,不是不可能。


而且执事们干事儿,它的要求不一样。我们的执事不要跟年轻人比背诵,你要比活泼。就是你的心能摆平,然后把事情处理得好,你这个法学得就很活跃。


这个寺院里面的风气就非常好,学法的,做事的,双方就会均衡发展。因为做事当中也有法,做事也还要学法,均衡发展,高度协调,这样大家在团体里面各个都舒服。


4.入手


怎么学呢?说三点。


 遇事多商量,以法为镜,发挥集体的智慧


这方面的任务,我交给宗论法师,你带大家,遇事多商量。简单讲一句话,带着大家,轻轻松松,师兄弟在一块儿。人的感情是有多方面的,师兄弟之间要互相多帮忙、多帮助。


所以,要发挥集体的智慧,每一次的议事都要成为一次法的学习和提高。我们议事并不是说谁对谁错,没有哪个对、哪个错,跟法不相应的都错,跟法相应的,大家都对。


这个议事,比如张三有意见,李四有意见,王五也有意见,大家都可以说,只要说自己的想法,都正确。我们共同来讨论,有一个引导,到底怎么做才符合法的精神,符合我们一代的传承,以及上人对我们的期望,还有符合信众对我们的期盼,我们可以来了解。这不是活学活用吗?不就成长得很快了吗?这是非常好的。


当然,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如果决定不下来,可以请教一下。我也可以加入你们,我了解情况以后可以发表我的意见,这对我也是一个提高。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沟通。


做事情就像下棋一样,这一盘棋怎么下,大家各自出招,这一招确实比较妙,大家都认可了,就走这一招,这是大家共同的事。并不是说“你看,这是我提的意见,大家不接受”,不是那回事。所有的意见都归到“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你的意见符合佛法,符合弥陀救度的精神。


这一方面,总的来讲,我觉得目前比较适合,有条件,有因缘。宗论法师有阅历和经验,他在世间来讲很有阅历和经验,在佛门里虽然时间短,但是有一块自己的试验田。


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脑子里的东西比较少,固然是我们的不足,因为对历史不了解,但是有的时候反而会比较少负担,比较有创新精神。


宗论法师在渤海双缘之所以能做成功,就是因为新。如果是老的地盘、老的人事,一切都是老的,你去就要排除万难。弘愿寺不就很新吗?如果是老的人事,怎么摆平呢?新的就按新的格局。


各位执事也要放开,放开手脚,放开心灵,大家共同议事,各展其长。我们具体办事的每一个窗口的人,也有自己带来的部门意见,还有自己的讯息都可以互相补充。


这是第一点,形成遇事多商量的风气,这个风气一旦形成,对我们做事就能有极大的推动力,能够提高效果。


 分享案例,录音发布,供养大众执事特别法餐


这个可能我要多费点心思,我也不敢保证。我现在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深问浅答”。


这往往都是法义上的问题,但其实不光是法义上的问题。前几天我跟几位执事在一起聊,我发现了大家对深问浅答学得非常认真,基本上学到东西了,他有个概念、印象。


因为这样的问题来自现实生活当中,一定会有信众来问的,我在前面做一个参考性的回答,最起码大家有所参考,这样就能学到东西。


办事情也是一样的。办事情当中有些跟我有直接关系的,站在我的立场上跟大家分享。


我所分享的是什么呢?我是怎么考虑的,比如这件事情的缘起怎么样,我的思路是什么,我考虑的重点在哪里,我这样处理意见是什么,这样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个人也一样,因为与上人隔得很远,突然一件事情反映上来了,如果我自己心中没有主张,我就会想到上人会怎么做,那么上人的示范对我就有很大的加持,有时候我也会请示上人。


其实上人身边有人的话,帮他记录。就是有些事情上人是怎么处理的,他这种处理可以形成一个案例,“哦,这件事情是这么处理的”,大家就知道怎么处理。对我个人来讲,也算是供养大众。


我刚才讲了,上层的执事,我们合作多一些。其他的,交流就少了。像回答问题一样,我只是对你一个人回答,如果我不发表在网上,那大家都听不到。就是谁问的问题,我回答完后就没有了。


现在好在有网络,很方便,所以我回答一个人的问题,其实是大家共同的问题,网上一发布,大家都听到了。


在办理事情当中,其实原则、道理是一样的。比如义本法师、净业法师、宗论法师有些事情处理得特别好,经验可以复制,可以分享,可以给大家借鉴,他这个思路在哪里,不在于你一定要这样做。


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在事情处理方面做一些问答,就像聊家常、讲故事一样。“弘愿寺的故事、佛话家常”,当然,这个未必给所有人听,要看是哪些人。但是作为执事,就像吃小灶,另外单独炒一顿菜给你们吃吃。


因为你们在办事,办事的时候该怎么办,拿不准方向。说“按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往往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挂在心上,都不管用。


像单位领导要来检查了,赶紧做成框子贴在墙上,领导一看贴在墙上了;领导也懂,点点头就走了,检查就完毕了。


③ 师带徒,手把手,用心养成百年老店、千载法门


这个一定要在生活当中落实,形成习惯,形成惯性的思维,有些东西并不需要写在墙上。


像佛闲师一字不识,她会做各种风味小吃,怎么写成规章给你?即使写得再清楚也没用,一定要手把手去做;他告诉你,你眼睛看着,这就是所谓的百年老店精神。


像过去的一些老店,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就是师父带徒弟,手把手,这件事就这么做,言传身教。


包括医生带徒弟,包括现在的手艺人,要想出好的手艺,形成工匠精神,所谓百年老店。我们是千载法门,一定要有模范作用,这样才能学到东西。


这一方面还缺少资料,不像法义答问,或者是讲法视频,我讲了很多。我想将来在这方面慢慢建立,这个不是一晚上就有的。我如果遇到比较典型的事情,像讲故事一样讲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怎么考虑的,怎么来处理的”。


刚才说到,现在网络方便,有条件可以放大,这样可以一对多。就是我一个人做这样的事,我可以对多位中层执事有所启发,你们互相之间也是这样,这样可以一对多。


说明法和事的关系


1.由法出生事,一切皆是法事、法之事。无法外之事,若有即是轮回业。


我们弘愿寺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是跟法不相关的,如果跟法不相关,那就是轮回之业。弘愿寺之所以出现,因为是从法上出生的。


弘愿寺买一张桌子跟你们家买一张桌子能一样吗?“弘愿寺不就是买一张饭桌嘛”,弘愿寺的饭桌是什么人坐那里吃饭呢?那都是念佛人、弘法人用的饭桌,所以这是“法桌”,不是一般的饭桌。


弘愿寺买一个闹钟跟你们家买的闹钟也不一样,我是早晨起来上殿看时间的,还有上课看时间的,你那打麻将看时间,那这个钟是一样的吗?


弘愿寺干什么,就是不一样。什么事,都是跟法相关,有促成于法,因为它是顺着这个法才来的。


2.法驾驭事,规范事。事表现法,弘通法


做事即弘法,学弘一体。这样,法就驾驭了事,规范了事;事是表现法、弘通法。所有这些事项,法是看不见,在你心里,通过事表现出来,这就是弘法的效果。弘法再通过事情来做,总是通过这些。


这样来理解的话,这样去做,这样去实践,那么在弘愿寺做事,就是弘法;而且是一种巧妙的,高水平的、高技巧、高难度的弘法工作。


弘法有看得见的,有看不见的,有明显的,有不明显的。明显的就是登台说法,或者是执笔著作,这当然是明显的。但如果你在法的团体、法的事当中把它都做出来,不都是有弘法的效果吗?


3.法是内核、灵魂


打个比喻,就像身和心一样,做事是我们的身体,看得见的。法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心。身心一体,但以心为主。这样要求我们在每个执事岗位做事情——我今天强调的是执事,其实清众也要做事。


但执事,别人对你要求更高,你受检阅的面更多,可能某一个清众只是自己跟他相关的面,窄一点,但是清众也做事,也在做事当中贯彻法的精神,都是边学边练,边学边用,活学活用。


所以,一个人,把自己首先要稳住,这对法义学习是个检阅。有的人背诵都挺好的,但是老在起烦恼,这肯定是法上还没深入。


5.呵护法义学习


最后一点说明,呵护法义学习,要保护它。


打几个比喻,圆心,一个圆,圆心只有一个,圆周一大圈,圆周都对着这个圆心。法义就是我们的圆心,周围是做事,所有表现都是圆周,周围再多,一定要归到中心点,这样才能聚焦。不是散漫的,没有核心,流哪算哪。


所以,如果没有法的精神,没有核心,当然不成为团体,没有生命力。这是圆心的比喻。


再就是水果的比喻,水果中间是果核,外边有果肉,这个果核就是法,由果核生出肉,外边所有的事就是果肉。学法是比较枯燥的,果核都很苦的,比较苦涩,就说学法比较辛苦,比较降热;办事热闹,酸、甜,比较有味道,这是果肉的关系。


再就是保姆的关系,保姆要照顾婴儿。学法,特别像在我们团体当中,宗道法师这一块,整个寺院要呵护它,要像妈妈呵护幼儿一样来照顾他,要让这个部门,法能生长。


因为我们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这是未来的种子。这个不光是对他人,整个寺院大范围,我们自己也一样。我们要很好地呵护我们内心这一颗法的种子,不要让事相的东西伤害它很多,所以我们该怎么做,也要善护念这颗心。


今天晚上跟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




往期精彩 /

领养“摩尼宝猪”窗花的功德利益  

在净土门,居士可以讲法吗?

如何看待临终瑞相?

总好比较,觉得很累,怎么改变?

修到什么程度可以断烦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