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青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变迁

腾讯文化 李岩 麻雀的理想 2022-03-17

谈起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江青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一个人物。一方面,她是毛泽东的夫人;另一方面,她常年担任政治局委员,居于中国最高权力核心圈之内。作为政治人物,她曾是呼风唤雨的“伟大旗手”,最终却沦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作为女人,她一个月内相继丧夫、被捕,经历了从巅峰跌落地狱的过程;作为演员,她从龙套演起,到达过全中国最亮的聚光灯下,最后以几块手帕结成的绳套结果了自己。

一、1976年 宣传画:从“伟大旗手”到“坚决打倒”

在文革当中,江青主管文化领域,位高权重。那几年的宣传画中,江青都是以颇具光芒的正面形象出现。1976年10月6日,江青等四人被抓捕,文革结束。江青也成为被打到对象,宣传画中的形象也一落千丈。

历史背景:一夜之间从天堂跌落地狱

江青的命运是在1976年转向的。那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她都是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虽然早已与毛泽东分居,见丈夫一面还要请工作人员代为通报,但还是名义上的主席夫人,实打实的政治局委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旗手”。

因为负责全中国的文化工作,在文化领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那时的文艺作品中,对江青近乎是顶礼膜拜的。文革期间与艺术相关的作品,基本就是两种,一种是八个样板戏,另一种就是各式各样的宣传画。这两种艺术形式都与江青有莫大的关系。

文革时期的宣传画中,对江青几乎是顶礼膜拜的

样板戏之所以名为“样板”,就是因为江青亲自主抓这些戏曲、戏剧的创作,并将它们立为样板,让全国学习才得名的。在差不多1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看戏只能看到八个样板戏,这对那代人形成了持续终生的影响。如今在公园晨练的大爷大妈们,除了广场舞之外,还经常会哼唱几段诸如“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红灯记》)、“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沙家浜》)、“今日痛饮庆功酒”(《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经典唱段。

而宣传画方面,文革时期所特有的夸张手法则从形式上鲜明地表现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形象落差。

对于粉碎四人帮的过程,新华网及人教社高中课本的表述几乎一字不差,在此抄录如下:“1976年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采取果断措施,实行隔离审查,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18日,中共中央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事件通知各级党组织,传达到全国人民。消息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人民群众奔走相告,北京和全国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①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对江青进行了盖棺论定的结论:“永远开除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江青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②

文艺表现:“伟大旗手”变“蛇蝎女人”

各国的战时宣传画都带有明显的夸张手法,把己方画得无比强大,敌方画得无比弱小甚至弱智。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反右、文革、备战备荒、阶级斗争等事件依次进行,国家在实质上保持了几十年的战争状态。在各个时期的宣传画中也将这种战时特点表现了出来。

具体到江青的相关宣传画,因为身处狂热的文革时期,这种夸张手法更为明显。在她得势时,宣传画的主要用语有以下几种:“向文化革命的英勇旗手——江青同志致敬”、“向江青同志学习、向江青同志致敬”、“让社会主义新文艺占领一切舞台”等。江青半身像居于画面正中,姿态优美,手中的“红宝书”还加上了如太阳一般闪闪发光的特效。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群众游行,宣传画中的江青嘴里吐着红信子,后边还有露出的一截蛇尾巴

待到1976年10月,江青被抓捕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人民群众奔走相告”。此时的江青在宣传画中的形象立刻180度大转弯,基本是丑态毕露,与她的三个同伙被画成丑角的相貌,十分猥琐。而且可能是为突出江青的女性特质,往往把她画成“美女蛇”的样子,嘴中吐着鲜红的信子。

把江青与“蛇蝎”联系在一起,也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一种民间心态。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和辽宁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大审判》一书中,有一节的小标题就叫:“邪行江青,蛇蝎歹毒,罪证如山,还拿不是当理说”。③

二、1992年 《周恩来》:刁蛮任性 脾气古怪

1991年,江青在狱中自杀身亡。此后江青逐渐出现在影视作品当中。因为历史问题,这一时期的江青形象都是突出其刁蛮、古怪一面的反面角色。

历史背景:《新闻联播》延迟20天播报江青死讯

1981年,江青被定为“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因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罪、阴谋颠覆政府罪等被判死缓(后减刑为无期徒刑)。这一结论维持至今。1991年5月14日,江青在保外就医中用几张手帕连结成一根绳索,上吊自杀。

在江青自杀后20天,《新闻联播》播发了一条28秒的消息,名为《江青自杀身亡》。

1991年6月的《新闻联播》,李修平播报江青自杀身亡的新闻

影视表现:着重刻画老年江青蛮不讲理的一面

由于历史问题,“四人帮”的另外三个人至今鲜有出现在影视剧中的经历。而江青由于有毛泽东夫人这层身份,在众多描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影视作品中,很难绕开她。因此,她也成了诸位反革命案主犯中罕有的“影视达人”,时常在电影、电视剧中露面。

上映于1992年的《周恩来》是人物类主旋律电影中公认的佳作,王铁成饰演的周恩来总理也被很多观众铭记至今。其中江青“生抢”周恩来护士的一段情节,是影片中难得一见的轻松场面。

《周恩来》电影截图——图1:江青要求周恩来把自己的护士让给她;图2:护士小徐听到要去为江青工作,痛哭流涕

在影片中,江青一出场就是向周恩来抱怨:“我这些护士,能把人气死”。周恩来只得打圆场:“不要那么生气嘛”。江青于是逼问周总理:“我就闹不明白了,怎么分到您那儿去的,都那么好?”周总理没辙了:“你需要谁,你来选好了”。江青回答:“我要你的护士小徐。小徐有临床经验,走路轻,不带风。”

周恩来没办法,只得把小徐叫来。小徐哭得稀里哗啦,心不甘情不愿地来到江青住所。因为满脸泪水,怕眼睛肿起来,见江青之前就洗了把脸。结果江青因为“她手凉”,又不要她了。小徐从江青那出来,与总理秘书大笑起来,庆幸没被“老巫婆”要走。

《周恩来》电影截图——图3:江青与小徐握手后,觉得她手凉,不要她了;图4:小徐出门后与周恩来秘书笑成一团

这段情节把江青的刁蛮无理,周恩来的大度忍让,工作人员对他们俩的态度等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影片如此设置,自然是有贬低江青之意。然而根据现有史料看,这段影片所表现的情景倒不完全是“抹黑”。时任总参谋部长,后来位列林彪反革命集团案主犯的黄永胜曾对家人说:“文革中,江青这个人不管不顾,管你是周恩来还是谁,说翻脸就翻脸,总理的工作被她搅得一塌糊涂……周恩来说:正确对待江青同志,就是最大的政治。”④

《周恩来》中的这段情节其实有一个不合史实的地方,就是江青的口音。江青是山东诸城人,影片中的她却操一口正宗京腔,儿化音说得很地道。这也可以看出她的配角地位:90年代的主旋律影片中,毛泽东、周恩来等重要人物是可以讲方言的,王铁成在片中就把周恩来的浙江普通话模仿得惟妙惟肖。而其他人基本都要说普通话。而北京话与普通话其实还稍有区别,可能编导觉得北京话说起来更有气势,更有助于塑造江青那种得理不让人的霸道劲儿,就听任演员自由发挥了。

江青在讲话时,周恩来在一旁替她维持秩序。类似的周为江服务的影像,文革中留下了不少

三、2009年 《解放》:首次以正面形象出现

进入21世纪后,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在创作上越发重视还原真实情境。在这个大趋势下,一批历史上曾经的争议人物重现了人性的一面,江青也在其中。

历史背景:将争议人物的评价分为“上、下半场”

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在影视上的逐步解禁,其待遇也不尽相同。例如同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林彪早在1992年的电影《大决战》中就有正面的刻画。而同样是1992年上映的影片,《周恩来》里的江青还在和总理“撒泼打滚”争护士。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功。林彪作为我党历史上最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之一,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这不会由于他晚年的劣迹而抹除。反观江青,其在60年代成为文化旗手,跻身政治局委员之列,所凭借的仅仅是特殊身份,对打江山基本没有功绩可言。所以她的解禁之路——哪怕是局部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就要难得多。

虽然林彪与江青的实际情况不同,但在影视解禁方面,其操作手法如出一辙:以1949年为限,将他们的人生分为上、下半场。“下半场”的结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已经盖棺论定,而“上半场”则给了文艺工作者一定的创作余地。

如果说林彪上半场最大的亮点是战功,那江青的亮点则是“贤内助”。在她和毛泽东结合的最初那几年,客观上给了毛泽东一个温暖的家。这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是那几年的照片中,常出现两人与孩子的合照,里边毛泽东的表情都较为轻松愉快;二是在那几年,毛泽东写出了大量无论从理论水平还是文笔都很出色的文章,如《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等。⑤

毛泽东、江青与孩子的温馨照片

影视表现:“上半场”的江青是毛泽东的贤内助

2009年是主旋律影视剧井喷的一年。为迎接建国60周年,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都赶在这一年拍摄和播出。而且这些新戏的题材相对扎堆,都是从各方面讲述建国的故事,时间点正好卡在江青的“上半场”,这也为江青以正面形象出场铺平了道路。

电视剧《东方红1949》主要讲述了1948年3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东渡黄河到华北的一段历史。其中有一个情节是:江青偷拍下来毛泽东东渡黄河的照片,想拿去发表。毛泽东不让,制止了她。江青气乎乎把那张照片扔在地上,甩门而去。这一幕被聂荣臻等人看到了,很尴尬。毛泽东捡起照片自嘲地说:“得,清官难断家务事!”然后就同聂荣臻谈起了正事。

这个情节同样是描画了江青刁蛮任性的个性,不过显然与电影《周恩来》里抢护士的情节不同。这里的江青还有种小女孩撒娇不成,被大人管束的无奈,体现了主席一家的生活情趣。

电视剧《解放》中,江青(中)拉着毛泽东,不让他买羊杂碎

另一部同样是当年播出,同样是唐国强主演的电视剧《解放》,则把这种生活情趣又放大了。剧中有一个场景,夫妻二人和警卫员去逛集市,毛泽东在一个卖羊杂碎的摊前问价,摊主热情回话,而江青觉得他卖得贵,一边跟摊主说:“别盛(羊杂碎),我们买羊肉自己做”,一边使劲把毛泽东从摊前拉走,毛也只能乐呵呵任由老婆拽着走。

这样的场景还有不少,既体现了江青的强势,毛泽东的随和,还交代出领导干部的平易近人:贵为一党主席,买东西还要精打细算,一碗羊杂碎都嫌贵。

结语:

江青作为政治人物,其反革命野心家、叛徒的称号,永远开除出党的结论,未来也基本没有翻案的可能。而作为女人,毛泽东女儿的妈妈,其陪伴毛泽东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十年岁月,其中可供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空间还有很多。

注释:

①《[新中国档案]粉碎“四人帮”》,收录于新华网“新华资料”栏目。

②《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

③《中国大审判(公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名主犯图文纪实)》,中央文献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联合出版。

④《黄永胜任总参谋长期间的一些事》,黄春光/口述,米鹤都/整理,《炎黄春秋》2013年第9期。

⑤毛泽东几篇文章的发表时间以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为准。

往期链接:

江青摄影作品,满满的“正能量”

葛剑雄:编写历史教科书,不能睁眼说瞎话

了无痕迹夹边沟

叶永烈:“两个凡是”推翻了,但其他的“两个凡是”仍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