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型演员是怎样淡出历史舞台的?

腾讯文化 李岩 麻雀的理想 2022-03-17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播出以来,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与以往领袖题材影视剧不同的是,剧中人物不再由与他们长相极为相似的特型演员出演,很多人物的扮演者我们都觉得眼熟。例如习仲勋的扮演者演过《蜗居》,胡耀邦扮演者演过《媳妇的美好时代》,邓朴方扮演者演过《还珠格格2》等。再回想之前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会发现“特型演员”这一职业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普通演员饰演领导人不再是禁区。本文就为您梳理一下特型演员这一职业的兴起和淡出。

一、1977-1996 酷似时期:长相口音都要像,不会演戏可以学

1977年,《关于挑选特型演员的通知》出台。从此以后,特型演员成为了一种特定职业,整个70-90年代几乎所有涉及国家领导人的影视剧,其中的领袖角色均由特型演员饰演。此阶段代表作品有《开国大典》等,代表人物为古月。

历史背景:1949年后,尽管影视剧产量逐年增加,革命历史题材也是影视剧中的重要题材,但文革结束前,没有领导人出现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上世纪70年代,几位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此时,“如何在银幕上塑造领袖人物形象”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

1977年,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挑选特型演员的通知》。这个通知成了演艺界一份纲领性文件,很多单位都开始寻找与领导人相貌相似的演员。其中,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还特别成立了特型演员组,专门派出了很多小组到全国去找。上世纪7、80年代的第一批特型演员,几乎都是那个时期的“地毯式”搜索得来的。

影视表现:提起特型演员,可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他——古月。因为相貌与毛泽东极为相似,古月也被很多对毛泽东怀有深刻感情的人当做一种情感寄托。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古月并不是他的本名,而且40岁以前,他根本没演过戏,甚至从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当一名演员。

1978年,昆明军区文化科长胡诗学受领导委派,接待了来此检查工作的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胡可。检查完工作后,胡可对胡诗学夫妇说:“中央决定在全国、全军挑选一批扮演领袖的特型演员,文化部和总政还分别下达了文件,不知小胡看到没有?我看小胡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外形也很像毛泽东,如果能在下半辈子把这个形象塑造好,对个人的前途、对党的事业都是一件大好事。”

胡诗学妻子回应道:“我觉得也像。可他从来没有演过戏呀。”

“那不要紧,那不要紧。不会演戏可以学嘛”胡部长回答得很肯定。①于是,胡部长把胡诗学和其他毛泽东扮演者“候选人”的照片带回北京,由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元帅亲自定夺。叶帅看过后,在胡诗学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②

长得像最重要,不会演戏不要紧,可以学。这个指导思想贯穿了第一批特型演员的选择过程。时年41岁,从没演过戏的昆明军区文化科长胡诗学就是这样被命运选择了。他来到北京,成为了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并把姓氏“胡”字拆开,取艺名为古月,开始了专职扮演毛泽东的生涯。

图片选自央视播出的《开国大典》截图,中间站立者为古月饰演的毛泽东

这个时期对特型演员的要求就是一个字:像。长得要像,口音要像,走路姿势要像,就连字迹都要尽量像人物原型靠拢。

曾有一位毛泽东特型演员称,他以前不理解为何毛主席每次挥手时,右臂都不能伸直,只能弯曲地扬起。当他临摹了一段时间毛泽东书法后,发现自己的右臂开始有酸痛感,也抬不起来了。当时他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自己对扮演毛泽东有多么投入,连书法都要反复临摹,以至于得了与主席一样的病。

然而特型演员并不是每个演员的终极理想。刘伯承特型演员傅学诚曾是北京军区空军文工团的著名话剧演员。在43岁这个演员的黄金年龄开始专职扮演刘伯承。因为成了特型演员,他不能再接其他戏,不能再演其他角色。然而因为刘伯承本人的低调,虽在共和国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却没有任何一部影视剧是以刘伯承为主角的。于是当年的台柱子成了“绿叶”,此后20多年,傅学诚演了100多次刘伯承,却没能再演一次主角。

特型演员最辉煌的一次集体亮相,莫过于1989年的影片《开国大典》了。古月饰演的毛泽东、孙飞虎饰演的蒋介石、黄凯饰演的周恩来、郭法曾饰演的刘少奇、刘怀正饰演的朱德、卢奇饰演的邓小平、傅学诚饰演的刘伯承、刘锡田饰演的陈毅等,均是被观众公认的“最像”人选。影片最后,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个场景,也成为了中国影史上的经典一幕。

二、1996-2009 形似时期:外形要像,口音不再要求

随着影视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特型演员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片酬低、行动受限制、演艺生涯被困在一个角色等问题,让新人对特型演员行业敬而远之。与此同时,观众们的欣赏口味也在变化,一味求像的创作理念也经受着挑战。此阶段代表作品有《长征》,代表人物为唐国强。

历史背景:对于上世纪7、80年代的人来讲,能够扮演领袖人物,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而且有实力吸纳特型演员的,多数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这种事业单位。进到这种单位,抱上铁饭碗,过上稳定的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是无比幸福的事情。荣誉+实惠,使特型演员成为香饽饽。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又从理论上为特型演员的来源奠定了基础——10几亿人里,找几个长得像的还是不难的。

在80年代,演员这种职业还远不像如今这样成为人人羡慕的高薪职业。这里举个例子,老版《西游记》一共25集,包括六小龄童等主要演职人员在内,片酬最高的也只有每集一百多元,外加每人每天5元的伙食补助。③而本剧的拍摄周期从1982年持续到1988年,前后拍了6年。简单算一下,如果按每集150元片酬算,6年拍摄25集,平均每个月能拿到52元的片酬,加上伙食补助,最多200元。

200元的月收入,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算得上高收入,但也只是与普通工薪阶层比略高而已。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影视行业市场化程度越发提高,演员片酬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上万元一集。而曾经给特型演员带来踏实感的单位,此时却成了禁锢收入的牢笼。邓小平的特型演员卢奇曾披露过,自己拍摄《大决战》系列影片,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最后领到的奖金是3000元,而那已经是1992年的事了。④

影视表现:除了片酬上的差异,特型演员在此阶段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观众口味的变化。特型演员的诞生是随着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的去世而来的,最初由特型演员出演的影视剧,观众对“演得怎么样”根本不关心,而是急切想看到“长得像不像”,只要长得像就能看得激动异常。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比较像“移情”的效应,也就是把对领袖人物的热爱投射到那些演员身上了。

随着时间的流转,老一代观众渐渐走出了领袖去世带来的哀痛,更年轻一代的观众则没有太多对领袖的狂热情感。此时观众在观看影视剧时,更关注“演得怎么样”。也就是说,相貌只要达到基本的相似就可以,关键是把如何把角色诠释好。这种心理变化给非特型演员饰演领袖人物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进入这个领域“吃螃蟹”的人是唐国强。今天我们常能在电视上看到他扮演毛泽东,可是他刚出道时,有个响亮的外号——奶油小生。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叫法,用现在的话讲,大概相当于皮肤白嫩,有点“娘”的小正太。

1996年,导演翟俊杰筹拍《长征》,就大胆启用了这位奶油小生来演毛泽东。如今我们看惯了唐国强的表演,常会觉得“他除了毛泽东还能演其他人吗?”而在当时,这个问题正好反过来:“一个奶油小生能演好毛主席吗?”甚至毛泽东的女儿都对他有质疑:“唐国强是演雍正的,能演我爸么?”⑤

唐国强在《长征》中饰演的毛泽东(左)与毛泽东1935年到达陕北后的照片(右)对比

唐国强在这时体现出了作为知名演员的专业素质,为这个角色设计了三个亮点:减肥、发怒、说普通话。历史上,长征中的毛泽东刚过40岁,从照片看比较清瘦,气质上倒是与“奶油小生”有些相似;其次,其他人塑造的都是儒雅、慈祥、器宇轩昂的毛泽东,永远微笑着,唐国强就去演他的发怒、流泪;最后一点,其他影视剧中毛泽东都说浓重的湖南话,他身边的人则说普通话,以至于出现了毛泽东与毛岸英对话,父亲说湖南话,儿子一口流利普通话的略显滑稽的场面。唐国强决定“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去演绎,那就应该说普通话,不是说家乡话。于是,我从第一次扮演毛主席开始,就说普通话。”⑥

这样的演绎最终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唐国强也从那时起成了专职毛泽东扮演者。

需要说明的是,像唐国强这样由知名演员转为专门饰演某一个特定领袖的实例,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近10几年来,他也基本上只扮演毛泽东。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头十年这个阶段,领袖人物的影视形象依然由特型演员固定饰演。普通演员扮演领导人,则依然是禁区。唐国强只是由普通演员转型成为毛泽东特型演员。

三、2009至今 神似时期:特型演员淡出,普通演员亦可演领袖

2009年的《建国大业》和2011年的《建党伟业》,从上映之日起便毁誉参半。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这两部影片的出现,彻底将特型演员这一群体推向了博物馆。在此之后,普通演员饰演领袖人物成为常态,直到目前热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此阶段代表作品有《建国大业》,代表人物为张国立、陈坤等。

历史背景:之所以将2009年视作特型演员“淡出元年”,与两个事件有关。其一是《建国大业》的上映,其二是一个文件被严格执行。

在2005年,广电总局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广发剧字[2005]560号),规定影视剧中不允许使用方言。不过当时的执行力度一般,主要抓的也是地方剧里的方言。

而2009年7月,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说,着重提到了领导人说普通话的问题:“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⑦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唐国强是出于艺术的创新,选择用普通话饰演毛泽东,那么2009年广电总局的表态,则是从政令上规定了这一点。这也可以看做官方对历史题材影视剧的一个表态,即不再一味追求形象酷似,而是更把领袖角色当成普通人。

影视表现:影片《建国大业》的创作过程,从类型片的角度看更像香港贺岁片。即有了剧本后,尽量多地招揽明星来演,除几个主要角色事先确定人选外,其他小角色都是明星抽空来一趟剧组,再临时给安排一个角色。甄子丹饰演田汉,李连杰饰演陈绍宽,陈凯歌饰演冯玉祥,成龙饰演记者等基本都是这样“拉郎配”的产物。

能够有这样的创作氛围,一个必要的基础就是“去特型演员化”。事实上,影片上映后,对于片子拍得如何,大家众说纷纭,但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陈坤饰演的蒋经国,许晴饰演的宋庆龄等角色,还是得到了一致的肯定。也只有打破特型演员的框框,才能出现这种出其不意的效果,观众才会获得新鲜感。

有了《建国大业》的试水,两年后的《建党伟业》走得更远。在《建国大业》中,次要角色实现了“去特型演员化”,但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角色,依然由唐国强、刘劲等特型演员来饰演。而在《建党伟业》中,彻底实现了一个特型演员都没有的“盛况”。刘烨饰演毛泽东,新版《红楼梦》宝钗的扮演者李沁饰演杨开慧,《建国大业》刚演完蒋经国的陈坤出演周恩来,歌手韩庚出演邓小平……一系列人员安排彻底把一出革命历史题材大戏拍成了偶像片,这种做法效果如何见仁见智,但起码是一大创举。

如果说《建党伟业》中的领袖人物都还年轻,不启用特型演员是因为没有合适人选,那么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剧中主要角色年龄都在中老年,也没有启用特型演员,这几乎可以视作普通演员对特型演员的逆袭。

左至右依次为:邓小平(马少骅饰)、习仲勋(张嘉译饰)

剧中很多演员我们都非常熟悉。扮演习仲勋的张嘉译自不必说,《蜗居》中的宋思明形象深入人心;扮演胡耀邦的李光复,在《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演过毛豆豆的父亲;扮演邓朴方的朱宏嘉则是十几年前《还珠格格2》里肖剑的饰演者。

其实,《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倒真有一位货真价实的特型演员,曾在包括《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等多部影视剧中饰演孙中山。这个人就是剧中主角邓小平的扮演者——马少骅。一位伟人的特型演员出演了另外一位伟人,这种角色互换,或可看做特型演员这一行业在当下的某种缩影。

结语:

特型演员逐步淡出乃至终结,是影视发展的正常规律,毕竟除了前苏联等少数国家外,欧美等国并没有这种职业。这个淡出过程表面上是一些政策指令的转向,以及个别人的偶然行为,但实质上是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毕竟影视剧是拍给老百姓看的。30年前,观众喜欢看特别像领袖的人物;而近年来,观众开始喜欢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这种变化才是特型演员淡出历史的真正原因。

注释:

①以上故事来源于《特型演员的特色人生》,《新世纪周刊》2005年7月刊。

②顾育豹:《叶剑英是如何选定古月饰演毛泽东的》,《郑州日报》2010年12月9日。

③《揭西游记剧组30年前幕后故事》,《华商报》2012年9月16日报道。

④杨洁:《演的都是大人物片酬都是小数目》,《山东商报》,2014年8月16日。

⑤唐国强:《用一生功力演好毛主席》,《求是》杂志2013年第24期。唐国强在出演《长征》之前,刚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饰演过雍正皇帝。

⑥唐国强:《用一生功力演好毛主席》,《求是》杂志2013年第24期。

⑦《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总局将加大电视剧语言审查力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2009年7月15日。

往期链接:

高岗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变迁

林彪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变迁

江青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变迁

刘晓庆揭秘秦城往事

雷颐:人类历史上的群体性狂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