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姓心里想什么,是由皇帝决定的


大清的前四朝,即顺、康、雍、亁的一百多年间,四位皇帝共同为大清朝的统治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统一汉人的思想,这事做得最狠的,是雍正。

雍正最担心的事情是官员结党,他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朋党论,说“君子无朋,惟小人则有之”,他是皇帝,希望臣民心里只有皇帝,要对皇帝一心一意,俯首听命,绝不能有其它的胡乱想法。
这种想法当然是不现实的了,毛爷爷就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党外无党,只能是皇帝的一厢情愿。
雍正继承了他老爹和他爷爷的路子,对官员的思想严加掌控,通过各种组织和途径来管理各级官员的言行,一旦发现对朝庭不利的言论,必定及时采取严厉手段进行打压。
雍正采取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从诗文和书籍中中寻章摘句,稍微发现臣民哪里有反清的、抵触的、不合作的举动乃至情绪、言论,——后来发展到断章取义,捕风捉影,即行妄加罪名,严厉镇压,这就是著名的清文字狱。

文字狱在宋、元、明都有,都没有清朝厉害,清的文字狱主要集中在康、雍、乾三世,其中玩得最凶的是雍正。有数字说,康熙时期10起以下,亁隆时期不足20起,雍正时期多达130多起,其中的大案包括年羹尧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吕留良案等,百姓更多知道的是“清风不识字”案、“维民所止”案等。

与文字狱相伴随的,还有另外三件洗脑大事情。
第一件事是禁书、毁书。
亁隆修四库全书,本意不是为了整理、发展文化,是为了寓禁于修,借修书之名,肆无忌惮,查缴禁书。
什么是禁书呢?主要是指那些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民族战斗精神的书籍,全部都要摒弃、销毁,对那些不得不收的名家名作,就进行大篡改。
仅在乾隆39-58年的不到20年时间,毁掉的书籍就有3100多种,一万多卷,15万册,毁掉书版有八万块,毁掉明代档案约有一千万卷。
毁书虽然是一次文化大浩劫,但在它和文字狱配合下,文人们不得不把思想限制在皇帝规定的范围内,学问只用于保身,没有探索和思考。
第二件事是修明史。明史是24史中的最后一部,撰修明史从清入关的第二年即开始,到亁隆四年完成,历时长达94年,编者囊括了前一百年最有名的所有博学鸿儒。
写一部明史,为什么要花费近百年的时间,要集中所有的人精呢?
设立明史馆的目的,是为笼络明臣,让汉族官员看了书之后能释放情绪,恍然大悟,原来清王朝虽然是少数民族从关外入主中原,却是推翻邪恶大明的正统的王朝(前面说,明代的档案销毁了一千多万卷,销了它,就是我说了算了)。
修史工作的持久开展,让越来越多的汉族读书人加入了这件事,大家越来越明白和接受大清王朝的王权正统性了。
第三件事是对严管科举。当年的黄巢和洪秀全,不就是因为多年科举考不上,干脆举起了造反的大旗?这是前车之鉴,千万要避免,对百姓中那些脑子里有点想法的人来说,如果不想面朝黄土背朝天种一辈子地,他只能走科举考试这条路,这条路我给你,但你参加科举考试要想被录取,就要苦读我给你列的那些教人驯良的书籍。


经历了前四朝的文字狱、禁毁书、修明史和严科考,老百姓脑子里的想法终于得到了统一。

四件事是威力显著而泽被后世的。一百多年后,已经是清朝的中后期了,龚自珍还在心有余悸地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老百姓的思考从哪里来?无非是书、先人、教书先生、官员和文人等,而这些项如果全部被皇帝给控制了,那老百姓脑子里想什么,就是皇帝说了算了。

往期阅读:

奥威尔诞辰118周年:《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150年中国孩子肖像史

何兆武: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对比:为什么明朝舰队无法继续航行了?

钱穆:中国的国都决不可设在江南

前教育部副部长:记忆中的高考和大学

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能把中国叫醒

李伯重:技术与国运——“天朝上国”盛衰再反思

共和的民国:辛亥革命各派在谈判桌上的对话与共识

新凤霞:我和溥仪

那些70、80、90年代高考的作家经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