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的历史时期的财政


一、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
十年动乱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和财政造成了直接的巨大损失,而且由于极“左”思潮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给经济战线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给财政工作留下了隐患。在1976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革命,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此,广大群众中长期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开始发挥出来,形成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生机,摆脱了停滞下降的局面。
1977年至1978年,新中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但这两年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较快的恢复。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财政状况也开始好转。经过1977、1978年两年的努力,我们实现了由财政收入停滞下降,转变为收入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由困难重重,每况愈下,转变为财源不断扩大,能够基本上保证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这是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迅速好转的综合反映。
但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同时,由于经济指导思想上对于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忽视了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人民生活的实际困难、不合理的经济体制亟需改革等问题,没有对国民经济进行必要的整顿和调整,使之在恢复中求发展,而是求成过急,并提出要搞新的大跃进的口号。 在这种求成过急的思想指导上,1978年不断追加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国外引进规模,仓促引进高耗能项目,加剧了原已长期存在的重要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加重了财政经济的困难。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之后的几个月,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领导同志对中国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和党的对策,正式提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当时来说,调整是中心,是关键。这是因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比例失调,是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如果不把这种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调整过来,各行各业就不能协调发展,企业的整顿工作也会受到影响,经济管理体制大的改革也难以进行,整个国民经济就无法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调整与其他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二、财政促进国民经济的合理调整
调整国民经济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进行新长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仗。在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合理的财政分配,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合理调整。
1. 配合农村政策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包括较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减免部分农村税收、增加农业发展的资金。
2. 通过财政补贴,保证中央关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政策的贯彻。包括对经营粮油、经营棉花、经营肉禽蛋菜实施价格补贴。
3. 安排劳动就业,增加职工工资,实行奖励制度,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4. 增加发展轻纺工业的资金,适当满足人民消费需要。
5.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
6. 集中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包括征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发行国库券、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借款。
7. 开展财政纪律大检查,保证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国民经济顺利调整还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中共中央在198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做出了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重要决策,要求基本做到财政收支平衡,不出现赤字;基本实现信贷平衡,不再搞财政性的货币发行;把物价基本稳定下来,特别是把占居民消费总支出70%左右的基本生活必须品的销售价格稳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平一稳”的方针。根据中央要求,国家财政在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中,一方面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缩减国防费和行政管理费,减少财政开支;另一方面增加对农业、轻工业的投资,增加消费品生产,开辟财源。

三、财政体制改革先行一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经济体制逐步进行全面改革,并要求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财权为起点,以财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先行一步。根据这个精神,国家对财政体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改革预算管理体制,“分灶吃饭”。
2.改革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管理体制,用银行的办法办银行。
3.改革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4.国营企业利改税和税制改革。
5.改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

四、国家财政积极贯彻对外开放政策
在调整和改革的同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在开放政策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有效措施。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通过利用外资,不但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还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科学技术进步,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建立涉外税收法规,促进对外开放。中国逐步建立起来的涉外税收法规,基本上适应了对外开放的新形势,通过涉外税收工作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权益,促进了对外经济交往。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五、圆满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经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第六个五年计划,要求在1981至1985年的五年中,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1985年底,上述要求已经圆满实现。“六五“计划规定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国内外贸易、教育科学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任务和指标,绝大部分都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六五期间基本实现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上升,后三年出现了大幅度稳定增长的可喜形式,同时预算外资金也大幅度增加。六五时期经济环境正在从紧张向宽松转化,但经济工作中仍然有些问题亟待解决。要保持和发展大好形势,继续开创新局面,进一步为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服务,财政工作既要认真总结经验,在经济改革中自觉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也要继续端正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为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服务。

来源《当代中国财政史》


- END -



本公号所有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所有文章、图片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是。追索。担当。有氧阅读。欢迎传播、转发、关注。

往期阅读:

余英时:可悲,许多老百姓还在等真命天子

150年中国地摊影像史(1868—2020)

易中天谈诸子的精神:追慕先哲,不能替代思考

民国最精致女子

邓晓芒评点当代八大文化名人

葛剑雄:无论崖山前后,都是中国

“白鹿原”到底讽刺隐喻了什么?

雷颐:近代中国的一大悲剧是:把盲目排外称为爱国

张宏杰终于厘清:影响中国历史的五大脉络

田纪云: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

1966年,法国人拍摄的彩色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