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宏杰:从黄仁宇到易中天、周国平,如何看待学者化身“通俗明星”?


提起历史必读物,许多人都会首先想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部书1982年在国内首次出版便风靡一时,近40年来影响力经久不衰,畅销300万册,甚至被不少影视剧中人物反复提及(如《人民的名义》)。


据称《万历十五年》带来的收入,让62岁“丢掉饭碗”的黄仁宇维持了20年“体面的生活”,甚至在黄去世后,还能担负其妻儿的基本支出。但在大众知名度、市场认可度之外,黄仁宇在学术界始终饱受争议。他的“大历史观“被评“严重不成熟”,其人更被称为历史学界的“余秋雨”和“琼瑶”。


“像黄仁宇这样,将学术研究成果通俗化,并且在普通读者那里受到热烈反应的学者,在学术界的地位往往都比较尴尬。”历史学者张宏杰曾撰文书写“黄仁宇现象”。文章里,他从黄仁宇的生平、《万历十五年》的畅销和学界纷纭的评价,讲到有类似境遇的易中天、周国平,将目光所及之处对他们的认同、批评、质疑、反思、忧虑摆上台面。


新媒体时代,这种现象似乎更为显著,因此饱受争议的并不局限于以上几人。如何看待学者化身“通俗明星”,依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黄仁宇与《万历十五年》
作者:张宏杰

01
谁也没想到这本书能够成为畅销书

1976年,五十八岁的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华裔历史学者黄仁宇用英文完成了一本书,取名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后来被翻译成中文时取名为《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黄仁宇四十八岁才入行历史学界,个人作品不多,已近六十花甲的他急需出版一本有分量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因此这本书是他调动一生的经验和思考,精心果力全力以赴的作品,寄出书稿的时候,他充满信心。他认为这是一颗重磅炸弹,将在世界史学界引发一场巨大震动。

然而他收获的,却是美国多家出版社一次又一次地退稿。

市场化的出版社认为,这本书虽然包含宫廷秘史、妃嫔恩怨等普通读者可能感兴趣的流行要素,但是又夹杂有大量思辨性的内容,对普通读者来说,有很大阅读难度。从本质上来说,这本书应该属于学术著作。

而学术类出版社的编辑看到这本书,更感觉一头雾水,认为这本书的写作方式过于文学化,既不像一部断代史,也不像一篇专题论文。

祸不单行,就在这本书屡遭退稿的过程中,1979年,黄仁宇以六十一岁的“高龄”,被所在的纽约州立大学辞退。他在回忆录《黄河青山》中说:

一封1979年4月10日由校长考夫曼博士(Stanley Coffman)署名给我的信如下:“你的教职将于1980年8月31日终止。你的教职之所以终止,是由于人事缩编所致。”

这是一个突然的打击,黄仁宇完全意想不到,因为到1979年春季为止,他已在纽约州立大学连续任教十年,已经获得了“终身”教职。

黄仁宇


黄仁宇在回忆录中说:“我被解聘了。这是侮辱,也是羞耻。”

相对羞耻,更为难以承受的是经济问题。他的生活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他后来回忆说:“我被解聘后,就没有找到工作,也没有申请到研究经费。……我只要一听到热水器要更新,或是屋顶有破洞,心都会一阵抽痛。”

就在被解聘前不久,因为在欧美出版无望,黄仁宇干脆自己动手把这部书稿译成中文,定名为《万历十五年》,托人带到国内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出版的机会。

中华书局的编辑傅璇琮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叫《那年,那人,那书——〈万历十五年〉出版纪事》。他说,这部书稿,黄仁宇最初是托黄苗子交给他的:黄仁宇与黄苗子的夫人郁风的弟弟认识,黄苗子以漫画家的身份知名,不是史学家,但是他和中华书局的编辑很熟,因此他在1979年5月23日给傅璇琮写了一封信。

从左至右:漫画家黄苗子、画家和散文家郁风、画家张大千、戏剧表演艺术家吕恩

这封信写得颇有技巧,很能体现黄苗子的办事能力。在当时的环境下,他给这本书的出版赋予了严肃的意义,那就是海外统战的意义:“这样做将对国外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他还借用一些人的影响力。信中提到的金尧如是当时商务印书馆的领导,陈翰伯是新闻出版局代局长,而廖沫沙就更有名了,是著名的“三家村”成员。黄苗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不出,商务可要抢着出,而且这个著名的耶鲁大学的教授是廖沫沙先生的好朋友,廖沫沙会给这本书写序。他把黄仁宇的工作单位写成耶鲁大学,或许是误记,或许是因为耶鲁更有名,更能引起重视。

确实,黄仁宇与廖沫沙是老相识,早在抗战期间,他们曾在田汉主编的《抗战日报》报馆中共事。后来,廖沫沙虽然没能给这本书写序,但还是为《万历十五年》题写了书名。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本书在中华书局几经讨论和反复,终于在三年后,也就是1982年付梓出版。有意思的是,也许是因为作者的籍籍无名,书的封面上竟然没有出现黄仁宇的名字,只有题字者廖沫沙的名字。

《万历十五年》最早版本


接到样书后,已经六十四岁的黄仁宇心情非常激动。虽然他也指出:“封面上……没有作者黄仁宇的名字,在设计上似欠完善。”但是接下来,他还是在信中一再对中华书局表示感激。他说:“大历史观容作者尽怀纵论今古中外,非常感谢,应向执事诸先生致敬意。”

一开始,谁也没想到这本书能够成为畅销书,包括黄仁宇自己。

为了证实他的激动心情,黄仁宇在这本书刚刚出版时表示,虽然他经济上处于困窘之中,但“不受金钱报酬”。因为“国内作家多年积压书稿亦望付梓,《万》书与之争取优先出版机会,故暂不收稿费及版税”。

后来中华书局向黄仁宇赠送了200册书,以充稿费。

然而这本为了“统战海外知识分子”的书上市后,市场反响居然非常好,第一次印刷2.5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在读书界引起很大轰动。后来三联书店拿过这本书的版权,将它作为“黄仁宇作品系列”中的一种出版。虽然没有做任何营销,但是《万历十五年》还是迅速成为大陆最畅销的历史著作,迄今销售已经数百万册,成为现象级出版物。嗅觉敏锐的台湾出版商立刻推出台湾版,同样引发巨大轰动。

从此,黄仁宇的作品在海峡两岸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几乎每本都受到热烈追捧。在20世纪最后十余年间,黄仁宇成了中国海峡两岸普通读者心目中影响最大、名声最盛的历史学家,甚至都不用加“之一”二字。

如今,这本书已经一纸风行三十年,坊间甚至有“不读万历十五年,读遍诗书也妄然”“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的戏语。《万历十五年》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阅读的符号性读物。如果一个人希望给自己的标签上加一个“历史爱好者”,那这本书是必读书之一。在前一段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的情人高小凤,据说就因为熟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读成了明史专家。这个细节虽然荒诞不经,却典型地反映出普通读者心目中《万历十五年》的地位。

《人民的名义》剧照


02
这本书大受普通读者欢迎的原因

为什么这样一部最初不被看好的作品,后来在中国大获成功呢?

首先这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1949年后,大陆史学界迅速定于一尊,对历史形成一系列固定的近乎公式化的解释,比如五阶段论、农民起义是历史前进动力论等。历史学界越来越呈现一种僵化、沉闷、压抑的局面。直到改革开放之初仍然如此。

而《万历十五年》的出现,如同在沉闷的房子里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中国文化界呼吸到了外面世界的新鲜空气。人们不约而同地惊叹:“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

其次,这本书的畅销更与黄仁宇独特的叙事策略有关。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本书的开头: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这段叙述文学感很强,在平淡不惊中透出一股深沉广阔,是一个不逊于许多文学名著的开篇。

黄仁宇选择了明朝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平淡的、没有什么突发事件的一年,选择了六个人物,用七篇文章来展示大明帝国,并分析它的内在机理。这六个人物是万历皇帝朱翊钧、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后继首辅申时行、清官楷模海瑞、大将军戚继光、名士思想家李贽。他们都是时代的佼佼者,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地认识到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都想用自己的力量挽救这个王朝,然而最后,他们一个又一个地败下阵来。这六个失败者的群像,组成了一个失败的王朝。

《万历首辅张居正》剧照


事实上《万历十五年》的叙事结构就是以一个个人物为中心,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性叙事,作者把一桩桩历史事件围绕着一个个历史人物,叙述得娓娓动听。

因此,这本书成功的要点之一在于,作者能娴熟地使用文学化的手法,达到史学的目的。对普通读者来说,他们不必读大量的原始材料就能直接地感受到明代的氛围。

这本书大受普通读者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提供了一个简单明了的通史观。这也几乎是一个规律:大部分影响力很大的通俗史学名著,背后都有一个清晰的观点。毕竟,普通读者选择读历史作品,不是为了学习考证的技术,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结论。学者可能乐于展示自己的专业技巧,螺蛳壳里做道场,但读者并没有观察庖丁解牛的耐心。因此,对普通读者来说,好的历史作品是小中见大,从一个小的切口进去,能够看到清晰的大的规律。

为什么黄仁宇能独辟蹊径,写出这样符合读者口味的作品呢?这与黄仁宇的个人特质有关。

黄仁宇的人生是颇有点传奇色彩的。黄仁宇是湖南人,少年早慧,十四岁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十八岁考入南开大学理学院机电工程系,不出意外的话,他本来应该成为一名工程师,在机电工程领域大展所长。然而上学不久,抗战爆发,一腔热血的他投笔从戎,奔赴战场,曾先后担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后来更是远赴缅甸,1944年5月,因在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

青年黄仁宇


战后他负笈美国,凭在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所修的学分,获密歇根大学录取,以三十四岁的“高龄”从大学三年级读起,先读新闻,后转到历史,1954年获学士学位, 1957年获硕士学位,1964年获博士学位。

因此,黄仁宇是一个典型的“半路出家”的历史学者。在成为历史学家之前,黄仁宇做过两年的工科大学生,十多年的军人,求学期间为了谋生,更是从事过多种职业,比如电梯服务员、收货员、洗碗工、调酒员、厨房帮工、清洁工、绘图员等。他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时,已经四十六岁,而且还是“老光棍”。直到四十八岁,他才获得稳定的社会身份,有能力结婚成家。

这样的经历,在当代历史学术界可谓绝无仅有。“半路出家”,一方面使黄仁宇的学术训练可能不够严格、规范,另一方面,却也使他没有被学术界学术产品的“流水线规则”所驯化,保持了强烈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半路出家”使黄仁宇终生保持了对历史发自生命深处的草根式兴趣。

“半路出家”的黄仁宇的所有思考与写作,都与自己的生命经验息息相关,他的研究不只是为了解决学术问题,更是为了解决个人生命中的困惑。“对我来说,历史学不只是行业技艺而已。……我开始接触这一行业和技艺,是因为动荡不安的生活造成心灵苦恼。”

黄仁宇本是一个个性强烈的人,为人有横绝一世的气魄,敢于冒险和尝试,要不然也无法解释他人生道路上这几个剧烈的转弯。因此,从事历史研究后,他一心要解答困扰他自己的最大问题,也是困扰那一代中国人的最大问题,即中国与西方为何不同,中国如何才能完成现代化。

他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概括为“大历史观”。他说:

首先要解释明白的则是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效逼,才体现出来的。我小时候读书,很受太史公司马迁的影响,满头脑充满着传奇性的希望和想法。抗战第二年,即辍学从军。……当过排长……也去过驻印军。

因为我有了这些经验,开始立场就复杂,乃不能对一般人所作的近代史的观点雷同。况且二次来美后,囊空如洗,在餐店洗碗碟,在堆践作小工。整日劳动后退居斗室,无人对谈,耳内嗡嗡有声。深感风卷云消后,我自己已入中年,自此学历史已有探询人生意义的趋向。这还不过是初步。以后更结识了诸多的名流,遍阅诸家著作,泛游各地。受过被裁失业、与家人一起感受经济危机和被人歧视的景况,才越来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03
学界对黄仁宇的反应复杂而意味深长

黄仁宇个人的独特经历,造就了黄仁宇作品的独特性格,也造成了黄仁宇作品的意外“走红”,更让身处失业阴影中的黄仁宇的生活柳暗花明。如果不是大量的通俗性学术作品在海峡两岸赢得了源源不断的稿费,六十二岁失去“饭碗”的他可能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而通俗历史写作的成功,支撑了他在被辞退后能维持二十年有尊严的中产阶级生活,并且在死后让他的妻儿生活有所依靠。

听起来,这似乎又是一个学术界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结尾应该是从此黄仁宇就迎来学术的春天,赢得无数鲜花和掌声。

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普通读者可能只知道黄仁宇的盛名和其书的畅销,却不知道他在学术界受到的排斥。

学术界对黄仁宇的反应是复杂而意味深长的。“他那标注了‘大历史观’称号的小中见大……的史学技巧在让相当一部分人欣喜的同时也遭遇了另外一小部分人的狙击。”

朱学勤和高王凌都对黄仁宇的独特之处表示欣赏。

朱学勤说:“他是在中国出了名的历史学家当中,唯一一个进大学以前有过漫长的、非学院生涯、底层生涯的人士。而在进了大学以后,他没有把进大学以前的记忆作为包袱,而是作为财富,点石成金,他的《我的大历史观》,他的《中国主要问题如何实现在数字化上的管理》等等,和他抗战的时候做过步兵参谋,在云南那种瘴气密布的丛林里作战,亲眼见中国的西部是如何的荒僻,如何的落后,和北京、上海这些现代化据点差距有多大的这些经历都有关系。”

历史学者朱学勤


高王凌认同这一点:“黄仁宇的经验不但有中国的,也有西方的(如他对借贷经营金融资本一套之了解,在大陆史学界无人可及);在学术上也是如此。换了别人,年轻时拿枪杆子或握锄把子的经历,又与他以后的专业何干?黄仁字却几乎一点一滴都没有‘浪费’,所以他的著作读来,让人不禁心向往之。可以说,黄仁宇是时代的产物,他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历史知识,把个体的人生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为我们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今后我们只有不断地回味他的教诲,并对他追忆。”

然而,两岸历史学术界的大部分主流学者,对黄仁宇表示肯定的并不多。

有人对他的学术根底表示怀疑。胡文辉在一篇专门批评黄仁宇的文章《局部或有所见,大体仍属不经》中说:

从纯学术的角度,他对历史学及相关社会科学的知识准备仍较欠缺,对历史的体认往往先入为主,其史学实有严重欠缺,他不为美国主流学界接纳亦可以说事出有因。

有人对他的写作方式完全不认同。黄仁宇在文字表达上的强烈个性和不拘一格,他的混合散文、小说和论文风格的叙述方式,让他的作品在普通读者读来味道浓烈,软硬适度。然而,他也因此备受学术界中那些特别看重学术规范的人的批评。他的文笔在他们看来是“粗野”的,欠缺精准。他的表达方式在他们看来过于注重感觉而非理性。“对历史的体认往往先入为主,其史学实有严重欠缺。”

尤其为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是他的“大历史观”。黄仁宇很为自己的大历史观自豪,他说:“大历史的概念是无意间得之,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他的注重“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大历史观,迎合了那些想迅速了解中国历史全貌的读者的阅读心理。

但是在学术界看来,他的大历史观“粗糙、粗略、粗浅、粗鄙”,“严重不成熟”。正如耿立群在《黄仁宇研究资料目录》一文指出的:“历史学者或汉学家常质疑其半路出家,学术著作不够严谨;骤然处理数百年、上千年的大历史架构,总让历史学者觉得过于冒险,将历史解释简单化。”

因此,正统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黄仁宇的见解“局部或有所见,大体仍属不经,真正的史学价值甚微”。大陆学者认为黄仁宇是“历史学的余秋雨”,而台湾学者则说黄仁宇是“历史界的琼瑶”。

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甚至说:“我读黄先生书,辄为其缺乏中国思想、文学、艺术等之常识所惊”,“黄先生的史学和史识是根本不能涉入任何关于哲学与文学领域中的”,“技仅止此,便欲纵论上下古今,可乎?”

除了对黄仁宇的学术思想不认可之外,中国明史学界对黄仁宇的反感,还在于他个人的性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明史专家王春瑜在黄氏去世后写了一篇文章,名为《琐忆黄仁宇》。文中说,1988年,明史学界召开国际明史研讨会,因为一位认识黄仁宇的前辈专家的推荐,他们邀请了黄仁宇。结果,大陆学者惊讶地发现这个美籍学者严重缺乏一个历史学家的“风度”:

在另一次讨论会上,黄仁宇发言时,说着,说着,竟跳起来,蹲在沙发上,侃侃而谈。他大概是忘了,这是在国际明史研讨会上,而不是在当年国民党的下级军官会上,或训斥国民党大兵的场所。他这样的举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与会者的反感。

明史学界反感他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明史会议上不规规矩矩谈明史,却谈“大历史观”:

更让人不快的是,他在发言中,不谈明史,却大谈所谓“五百年大循环”的“大历史观”,令我辈听之无味。

……我说:“这是在中国开会,最好只谈学术,谈明史,免得遭人非议。不能像在美国,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可见他的作风与国内学界如何格格不入。

04
在学术界,“黄仁宇现象”不是孤例

正是“半路出家”而又“野心勃勃”,导致了黄仁宇的毁与誉。

黄仁宇的作品当然不是没有问题,有些地方存在很严重的硬伤。但是,他的洞察力、悟性、归纳能力、综合能力、“通感”能力是罕见的。他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勇气,他将学术成果通俗化的本领,无人能出其右。

除此之外,即使以学术圈内的严格标准去衡量,黄仁宇也是颇有一点学术分量的。他的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他获得基金支持的专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财政与税收》,都是被认可的有相当水准的学术著作。学界泰斗费正清和李约瑟都对他很欣赏,特别邀请他参与《剑桥中国史》、《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明代名人传》这些重头学术著作的撰写。这都是响当当的学术履历。如果他没有写这么多通俗和半通俗的面对普通读者的历史著作,如果没有在普通读者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他可能不会受到学术界如此强烈的批评。

黄仁宇与妻子在家中校稿


黄仁宇的价值仍然被正统历史学界低估与苛求了。黄仁宇的遭遇,典型地体现出学术界正统对异端的排斥。这是一种故意的低估,有意气的成分在。他们甚至认为,《万历十五年》不算一本学术作品。

黄仁宇评论现代学术的研究方式说:“一般风格,注重分析,不注重综合。各大学执教的,都是专家,因为他们分工详尽,所以培养了无数青年学者,都戴上了显微镜的目光,对望远镜的观点,倒很少人注意;而且对学术的名目及形式,非常尊重。”

确实是这样。历史学术研究方式越来越专业化,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趋势。随着历史学越来越专业化,历史学的“致用”价值被“科学化”所遮蔽。许纪霖说:“如今我们的……知识体制所培养的史学研究者,不再是像陈寅恪、吕思勉那样知识渊博的通人,而仅仅是匠气十足的专家。史学堕落为一门纯技术的学科,在考证史实的背后,不再有炽热的历史关怀,不再有尖锐的问题意识。不少治史者犹如‘雨人’一般,除了自己那个狭而又窄的专业领域之外,在知识的其他领域(包括史学的非专业领域),显现出的是惊人的无知。”

历史学者许纪霖


确实,“思想淡出,学术突显”的学风在20世纪90年代突然到来,研究者集中于细节,不再注重通史眼光,甚至有意不触及背后的整体。

而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文化”,进一步阻断了历史成果走进社会之路。“台湾的人文社会科学逐渐从‘书的文化’转变为‘论文的文化’。也就是说,在自然科学强大的笼罩之下,人文及社会科学正在模仿自然科学,开始以撰写单篇论文作为他们最主要的表现研究成绩的方式。……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论文文化’的压倒性胜利,表现为学术界普遍轻视或怀疑书的严谨性和贡献度,并狂热地追逐SSCI 或其他有指针性的学刊。学者的考绩与升等成绩表中倾向于把‘期刊论文’放在最前面,而把‘专书’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或是仅仅当作‘参考’。……这个现象在……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形成重大的危机。”

大陆学界在这个方面与台湾、与世界大部分地方情况一样。这种情况下,史学和公众的关系也越来越远,枯燥无味到不少历史学者都不爱读。面对社会兴起的“历史热”,历史学界不但罕有参与,而且多抱冷嘲热讽之态度。

因此,黄仁宇虽然收获了普通读者的无数鲜花和掌声,在学术界却是孤家寡人。“但在另一方面,即他的个人创作方面却显得很不幸运。无论是史学界和汉学界,他都没有多少可以平行、平等、平和地进行交流的同志,他应该是处在独学而无友的状态;他在一所并不出名的大学教着一门并不重要的课程;他所进行的一些学术尝试,也经常得不到多少有力的响应。”

黄仁宇现象不是孤例。像黄仁宇这样,将学术研究成果通俗化,并且在普通读者那里受到热烈反应的学者,在学术界的地位往往都比较尴尬。

很多年前,我和厦门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教授一起参加过一个学术会议。这位教授看起来温文尔雅、温和谦逊,但是一聊起易中天,他的愤愤不平就溢于言表。易中天如何如何像通俗明星那样满天飞去做讲座,如何如何没什么学术成果却住很大的别墅。他说,易中天在厦门大学已经引起公愤。

历史学者易中天


另一个在普通读者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学者周国平,在他所在的单位,也似乎不那么吃香。有人评价周国平把高深的哲学知识从学术殿堂里带到了菜市场。这句话既带有对周国平的学术道路的评价,也带着一种调侃的意味。周国平的作品非常畅销,收入也很丰厚,学术圈中许多人“却对此不以为然,他本是社科院哲学所的,现在却似乎成了作家协会的了。你在某个专业的领域有什么大建树吗?”

作家、哲学学者周国平


刘志琴说,学术界应该对为大众写作的学者更为宽容。她说:

“黄仁宇现象”实际上是对史学界的警示,学术研究应该走出狭小天地,从面向上层和少数精英到面向非专业化的读者,实现为社会服务功能的转化。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4月出生于辽宁建昌县,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葛剑雄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秦晖教授。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出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专著近20部。



- END -



本公号所有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所有文章、图片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是。追索。担当。有氧阅读。欢迎传播、转发、关注。


往期阅读:

二战中,日本如何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

吴国盛:对科学的三大误解

革命为何成了近代中国的主旋律?

人民日报副总编亲历:40年前为什么要开放?

张维迎:学术自由、“官本位”及学术规范

一个县委书记眼中的德国

前外交官:苏联解体前后10年我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

陈志武:藏富于民才是文明的基本特征

发愤图强 艰辛求索——杨小凯的“北漂”时光

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时代巨变

赫鲁晓夫:要揭露和批判斯大林,为无数冤魂伸张正义!

百姓心里想什么,是由皇帝决定的

奥威尔诞辰118周年:《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麦克阿瑟:我们有将日本人民从奴役状态下解放出来的义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