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谷爱凌,还是世界的谷爱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末谈国是 Author 杭子牙 香港01
谷爱凌将担任美国申办2030年或2034年盐湖城冬奥会大使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又引起了涟漪,就像北京冬奥会期间围绕她国籍的争论一样,舆论场又撕裂为两种声音,甚至演变为中美对抗关系下作为个体的运动员是否必须服从于民族主义设定的政治性话题。
一种认为认为谷爱凌担任盐湖城申奥大使并不奇怪,类似有国际知名度的外籍运动员担任某个国家的申奥大使有过很多先例,比如中国运动员申雪/赵宏博曾担任韩国平昌申奥大使,美籍华裔网球运动员张德培担任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奥大使等,谷爱凌此举不仅有前例可循,而且她作为一个极具商业价值的体育明星,也是完全合理之举。
一种则认为,谷爱玲是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商业利益主导了她的体育行为,她的价值判断里没有国家与民族利益,而是带有极强的投机主义色彩,她之前为了商业利益背叛美国加入中国国籍,现在也是同样的逻辑。该观点认为,她担任美国盐湖城冬奥会申奥大使,构成了北京冬奥会后的另一次背叛,伤害了中国支持者的感情。
这两种声音在中美舆论场都不罕见,美媒在报道时还特别突显了「中国的(China's)谷爱凌」身份设定,认为「一位杰出的中国人物为美国事务提供帮助」「可能会损害谷爱凌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美媒与一些个人在评论此事时迫不及待地将它描述成一个带有极强意识形态与社会情绪色彩的政治性话题,用以证明他们这几年在报道中国议题时抽象出来的所谓「极端民族主义」、「狭隘」、「撕裂」等标签。
中国传媒在报道时也不遗余力地将美国描绘成一个心态险恶扭曲的存在,认为美媒报道是「试图在中国舆论场带节奏,以服务他们不便明说的真实意图」。
中国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环球时报》在一篇题为《警惕有人藉「谷爱凌当美国申奥大使」带节奏》社评中,还翻出了之前北京冬奥会期间的旧账,称「谷爱凌代表中国队出战冬奥会,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格外刺激了美国一些人脆弱的自尊心,让美国许多传媒和政客恼羞成怒,甚至失态」,认为「这既是美国国内政治狭隘、社会严重撕裂、对少数族裔不信任等心态的自我投射,还更有一种将中国舆论节奏向『极端民族主义』引导和刻画的内在愿望。」
我们认为这种将谷爱凌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行为,不管是来自中美官方还是传媒和互联网,都是很狭隘、很愚蠢的极端行为。狭隘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体育一定是用来团结人类的,而不是分化人类的,谷爱凌和她所擅长的冰雪体育运动完全是可以同时被中美两国与人民接受的东西,她所代表的体育精神不仅可以激励中美两国青少年,有利于在中美推动普及冰雪体育,而且她本身就是中美体育交流的最好代表;愚蠢在于,在中美政治对抗的大背景下,她本来可以成为中美交流的一座具体化的桥梁,有利于弥合中美两国在政治与民间层面的分歧与对抗,结果因为舆论场这些狭隘认知,不仅未能发挥这些建设性作用,反而又推高了中美之间的对峙情绪。
而且,即便是从对抗、竞争的角度,中美也可以分别把她形塑为自身体育成绩与社会吸引力的象征,结果这些过于狭隘民族主义的拉扯,却愚蠢地暴露出了各自政治文化中最丑陋的一面。
谷爱凌是个体育明星,从她个人的本意来说,她可能完全不想陷入政治漩涡承载这样的政治重负,但是,正是现实中这些狭隘而愚蠢的认知,将她装进了中美政治对抗的口袋里,逼得她要在这个夹缝中寻求生存。在之前北京冬奥会期间,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她就表示自己「只是一个18岁的女孩,我只希望享受自己的生活。如果有人不相信我的出发点是这样的,那么只能说明他们没有一样的切身感受,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不同的。如果有人因此不相信或者不喜欢我,那么这是他们的损失。」这次担任盐湖城冬奥会申奥大使后,她又再次针对传媒质疑发声,认为「这是全球化的一个绝佳佐证」,「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冰雪运动去连接彼此」。
让一个与政治无涉、而且让我们享受到了体育之美的18岁女孩如此挣扎,逼着她一定要在政治上站队表态,实在是一种强加于人的霸道,什么时候,中美的那些「喷子」们才能有这样的格局与视野,能以建设性态度利用好谷爱凌这个桥梁来「连接彼此」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