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预期稳信心,两场高级别会议传递什么信号?
为了稳预期、稳信心,高层近期召开了两场由常委牵头的高级别会议。
5月17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近百位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在会上,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从全局上定调,“科学研判形势,增强发展信心,辩证看待和统筹把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使之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不同于汪洋的宏观表述,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结合公众舆论关心的问题和相关的担忧,给出了更直接具体的承诺,“要努力适应数字经济带来的全方位变革,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以开放促竞争,以竞争促创新。”
此轮疫情之前,在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下,平台经济噤若寒蝉,虽然政策的初衷是维护公平竞争,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律平等发展,但这一大棒挥出之后,却产生了不容低估的负面效应。而随着蚂蚁集团暂缓上市、教培行业一锅端、滴滴退市等事件的发生,更加剧了外界对于民营经济未来发展的担忧。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刘鹤提到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显得尤为重要和引人关注。而镜头前面容憔悴的他,似乎也通过另一种方式传递着中国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以及接下来“稳预期、稳信心”的严峻挑战。
另一场座谈会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牵头,5月18日,李克强在云南主持召开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在官方发布消息之前,民间舆论场已经不断有图文、短视频传出。在云南各处考察的李克强,全程未带口罩,与当地农民、大学生、工人等近距离交谈,所询问的,也都是吃饭、就业、生活等基本民生问题。
18日晚间播出的新闻联播,发布了李克强与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2个省政府负责人座谈的消息。李克强在座谈会上表示,3月份以来,特别是4月份部分经济指标明显转弱,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基于此,“既要坚定信心,看到我国仍有1.5亿多户市场主体,当前物价平稳,应对挑战仍有政策空间,又要正视困难、应对冲击。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果断作为,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已出台政策要尽快落到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毕;各地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看得准的新举措能用尽用,5月份能出尽出,确保上半年和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使经济较快回归正常轨道。”
李克强还说到,要用改革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突出就业优先,通过稳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保民生,落实落细留抵退税减税等组合式纾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缓交利息。确保粮食稳产和能源稳定供应。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进一步畅通物流大动脉和微循环。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以有效举措增强民企信心。支持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合法合规境内外上市融资。稳地价稳房价,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综合来看,李克强的讲话突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急”,一个是“稳”。“急”体现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已出台的政策要尽快落到位”,“看得准的新举措能用尽用,5月份能出尽出”;“稳”体现在,“突出就业优先,通过稳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保民生”,“确保粮食稳产和能源稳定供应”,“稳地价稳房价”。
之所以高层在“急”要“稳”,是因为实际层面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明显不高效,政策落实上严重不到位,就业、房价等也出现了明显的不稳定。尤其是在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远没有做到“用最小的代价首先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各地仍然是“不惜一切代价”在防疫。这也是为什么5月14日举办的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讲席教授、副院长黄益平会急呼“经济形势到了应该采取不计一切代价政策的时候”,因为“经济形势不好、很困难”。
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启动改革开放至今,取得的成绩并不容易,也曾经历过激流与险滩,但之所以能经受过种种风险考验,关键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致向前看。当前,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的双重压力下,我们也迫切地需要这样的团结。(本文最早刊发于香港01,有删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