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月25日 上午 8:31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防疫本质是文明之争?“算大账”之外的具体问题

京南 观世相 2023-04-06

‍‍过去一段时间,官方开始加大了宣传和引导的力度,以期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同心抗疫的共识,比如过去几天,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内的官方媒体,以及中国权威医学专家等,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等,都纷纷公开解释一个核心命题:为何今天的中国必须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


 

归结起来,官方媒体和医学专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三个要点:

 

首先,“动态清零”才符合执政者的执政理念,比如新华时评10日发表题为《“动态清零”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一文,其中写道,坚持“动态清零”是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其次,“动态清零”才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比如《人民日报》8日在头版发表题为《动态清零体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文章,其中写道,“动态清零”是现阶段基于中国当前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力争在短时间内做到“动态清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

 

最后,中国目前完全开放是不适用的,比如钟南山8日在南开大学“名师引领”通识选修课上谈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表示,虽然奥密克戎死亡率低,但是传播力强,如果大规模发生,会失去很多生命。“所以目前来看,在中国完全开放是不适用的,对中国来说,还是应该坚持动态清零,逐步开放。”

 

可以预见,官方主流舆论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沿着这一论述方式引导民众,因为在决策层看来,疫情防控必须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而不能只“算小账、算短期账、算个别账”,所以封城、封区的做法短期来看会对经济民生造成重大影响,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 ,却又是值得的。

 

今年两会上,政协和人大发言人在被问及中国“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时,先后做了说明。政协发言人郭卫民说,“国外有些舆论认为中国的防疫政策影响了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这是不正确的。正是由于中国采取了正确的防疫政策,我们率先恢复了经济增长,保障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基本稳定。”人大发言人张业遂亦表示,“虽然这些措施对生产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短期的,波及范围也是有限的,它可以保证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和绝大多数人正常的生产生活。”

 

顺应“算大账”的思维,亦有一些声音开始将“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对立起来,甚至不由分说将此两种防疫路线上升到制度之争、文明之争。比如《深圳特区报》日前刊发署名沈仲文的文章,其中开宗明义提到,“疫情当前,是‘动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如何选择,表面上看是抗疫的理念之争、策略之争、方法之争,本质上则是制度之争、国力之争、治理能力之争,甚至是文明之争。”

 

与官方“算大账”以及制度之争、文明之争等抽象表达相对应的,则是民间舆论场更为具体且琐碎的需求与问题。比如正处在封控中的上海,民众最迫切的需求是基本的物资保障和供应,是看病的需求能被及时满足,是能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但目前,抽象的制度之争、文明之争,以及统一性的“算大账”、“算总体账”,却在消解乃至盖过这些具体的问题。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曾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解释过中国当下的境况,“中国很复杂,但中国中心的任务往往是消解这些复杂性,把它简单化、统一化,因为它怕这个复杂。”“‘大’就总是从自己出发,觉得别人不能定义我,我要定义别人,不是去观察,而是去定义,动不动就反对这个宣扬那个,智慧程度反而慢慢降低了。”“有一些人,理解政治化也是从抽象理念出发,从一种激情出发,不是从今天老百姓的生活状况里出发。”



一旦简单化、统一化,便只能借由宏大的叙事和表达;凡是具体的,一定是复杂的,表达起来也一定是琐碎的。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最初武汉的封城,还是后来的西安、吉林以及今天的上海,具体层面的问题都如出一辙,个体悲剧还是不断上演,就连社会组织力量介入到物资调配的环节中,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应急机制,京东等物流企业直到4月10日左右才开始加入到上海保供体系,而2020年两会上就开始探索建立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目前仍未见指导性标准,各地动辄顶格处理的封区、封城做法让精准防疫面临挑战。

 

必须承认,面对封城、封区这样的局面,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尚且没有封城的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之际的混乱与荒腔走板,严重程度与今天的上海相比有过之无不及。算大账、算总体账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如何避免抽象的目标与表达压过民众具体且迫切的需求,避免动辄意识形态化地将防疫上升到制度之争、文明之争,亦是必须直面的问题与挑战。

 

历史学家许倬云曾说过,全世界人类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超越你未见。中国算大账、算总体账,是在努力用一种远见超越未见,但如何将全世界人类走过的路都算作是我们走过的路之一,具体到疫情防控上似乎做得远远不够,而且路径依赖式的防疫还切实影响着对于远见和未见的判断力。中国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的防疫举措,是基于各国国情和经济民生需要走的路,对中国来说,与其不由分说打倒、否定掉,不如将其作为一种可供参考的经验和镜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像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此前说的,西方国家率先迈出了与病毒共存的实践探索步伐,风险很大,勇气可嘉,中国当以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去观察、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以为我用。“(各国)各自走过的防疫之路不同,面临的疫情形势不同,所承受的社会经济压力也不同……我们乐见其探索的成功,谋定而后动,更符合14亿中国人民的利益。”

 

开放的中国,善于汲取经验和教训的中国,才没有失败的理由。


推荐阅读:

五天两场高层经济会议,缓解经济民生困境需从四方面同时发力

王小波逝世25周年|重温《黄金时代》,认清成年人生活的真相

坏消息满天飞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安顿自己?

面对上海疫情,不该忘记张文宏敲响的警钟

市委机关报罕见喊话上海各级领导干部:没有理由推诿、拖延、躲闪

副总理坐镇全国医疗队集结军队支援,上海防疫形势要大变了吗?

新冠疫情的“三个没想到”

张文宏再陷风暴眼,上海抗疫体系悄然生变?

天算不如人算,当前中国疫情管理的四个选项

上海为何突然划江封控?中纪委官网发文给出答案

新冠的终局不是“躺平”

何鲁丽:具有外国血统的中国领导人

广西境内发生的四次惨烈空难

不能忽视民众的困难,也不要低估转变防疫举措的难度

反者道之动,中国防疫面临两大关键挑战

被枪炮、病菌阴霾笼罩的世界

各地疫情急速爆发,中国防控底线明确三个事实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李克强告别总理记者会留下的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