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4年2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反对极端民粹,同时警惕将“网民声音”形塑为中国主流

京南 观世相 2023-04-06

‍‍不出意外,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袭身亡在中国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有极端者甚至表示要“庆贺”,毫不掩饰“幸灾乐祸”之感;同样不出意外的是,这样的“中国网民声音”很快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溢出新闻”,乃至有媒体在当天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将问题抛给发言人赵立坚,换来“不予置评”的回应。



之所以说“不出意外”,主要基于两点:一方面,中日之间有太过沉重的历史记忆和伤疤,烙印在中国人身上的对日本的复杂情感,随时都可能被激活。具体到那些幸灾乐祸的网民,可能根本不知道安倍晋三的实际对华政策如何,以及他作为日本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在任上做了什么,而只需要几个关键的讯息传导,比如“他是日本前首相”、“他曾经参拜过靖国神社”,就足以让他们血脉喷张。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场向来是越极端的声音越有“市场”,也越容易被看到,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不管安倍晋三以往对华政策如何,面对这样的暴力枪杀事件,人们的常识和理性都应该是谴责暴力和罪犯,这是全人类不论国别、肤色、种族的共同的底线,但如果有人越过底线,甚至公然“弹冠相庆”,再加上中日的历史渊源以及外界对于今日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警惕,部分网民极端民粹的声音自然会成为媒体追逐的新闻。


在谴责暴力和极端民粹之外,同样必须明确的是,“网民声音”并不是中国主流。每每有重大新闻发生,网络上总会有一些杂音甚至是极端民粹、突破底线的声音,这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存在的。比如这次安倍晋三遇袭身亡后,台湾有网民扬言“想枪毙蔡英文”,但稍微有点理性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台湾的主流。再比如不久前的张学友被网暴风波,部分网民揪着“香港加油”上纲上线、鸡蛋里面挑骨头,同样不代表中国主流,正如《北京晚报》在后来的评论中所言,“真正的‘正能量’,没有这么狭隘,也没有那么虚弱。”


当个别的“网民声音”被形塑为中国的主流,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亲者痛、仇者快”。今年年初在海外网络空间出现的“大翻译运动”,正是通过语言形塑一个闭关锁国与“极左”中国的典型例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在3月29日曾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大翻译运动”片面截取翻译了中文社交媒体上一些过激言论,向外国受众传递的标签化信息带有明显反华倾向和诱导性。按照“德国之声”的说法,个别“大翻译运动”的参与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组建“大翻译运动”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让更多国家的人明白,中国人并不是和大外宣当中的形象一样‘热情,好客,温良’,而是骄傲,自大,民粹主义兴盛,残忍,嗜血,毫无同情心的集合体”。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全世界拥有华人血统的人“为自己的愚昧而感到羞耻”。


这里提及“大翻译运动”并不是为中国网络空间确实存在的极端民粹辩护,毕竟虽然这些声音不是中国主流,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透过同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大翻译运动”,以及动辄将“网民声音”上升为中国主流的论断,也需要保持警惕。中国很大,不能用部分网民的极端民粹就断定,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无可救药。中国能走到今天,走过很多弯路,犯过一些错,但同样也带领着数亿人脱贫走上了小康路。就像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言,“最短的是人,比人稍微长一点的是政治,比政治稍微长一点的是经济,比经济稍微长一点的是社会,时段最长的是文化,更长的是自然。”我们需要看到个人之短,同样需要看到文化之长。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文明,从来是“和为贵”,从来是“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面对接二连三因网络民粹而引发的事端和风波,除了表达谴责并警惕将“网民声音”形塑为中国主流外,也需要意识到,今日之中国确实面临着“发展起来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在疫情之前曾坦言,我们已经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到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网络激进主义和民粹主义只是精神上不安宁最极端的呈现,具体到保持基本理性和常识的普罗大众,如何走出“精神上普遍的不安宁”,也是后疫情时代必须直面的问题。用鲁迅的话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归结到一点,是人的问题,人的发展问题。”包括有:人的生存环境(政治、社会、生态环境),人的权利和平等,人的精神自由,人的尊严,人的道德水准,人的全面发展,国民素质,等等。


基于此,鲁迅除了身体力行的“永远站在平民一边”,同时强调,一味鼓动“民气”,而不注重增强“民力”,“国家终亦渐弱”,“增长国民的实力”,这才是真正的维护民族利益之道。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气”,但必须在其中注入理性精神;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豪感,但更要有自省精神。敢于、善于自我反省,正是真正的民族自信心和表现,是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五卅运动中鲁迅就提醒年轻的学生,“对于群众,在引起他们的公愤之余,还须设法注入深沉的勇气,当鼓舞他们的感情的时候,还须竭力启发明白的理性。”如果听任民众非理性的公愤泛滥,“历史指示过我们,遭殃的不是什么敌手而是自己的同胞与子孙。”


“深沉的勇气”、“明白的理性”、增强“民力”,这是中国必须面对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之一,也是民族复兴的最大底气所在。


推荐阅读:

良政善治离不开舆论监督:北京深夜紧急收回“疫苗令”说明什么?

朱镕基20年前讲话对今天香港的启示

像张学友一样理直气壮说“香港加油”

当贾樟柯在北美遭遇年轻“爱国者”:真话才是最大的正能量

千万不要因网络键盘侠让“张学友们”寒了心

20年前朱镕基感人至深的讲话:我就不相信香港搞不好

从老人买面被拒到丹东袭警案,正在被消磨的信任感不该清零

“香港从不是英国殖民地”只是认知革命的开始

一场荒唐的红码闹剧:河南任性滥权的底气从何而来?

国务院首次明确“过度防疫也要严肃问责”传递积极信号

今天不谈糟心事,只想分享神秘的三星堆

关于唐山暴力围殴案,徐克给成龙发了一段长信息

唐山请回答

追问唐山暴力围殴事件:当愤怒的潮水退去,我们如何免于恐惧?

“中国的”谷爱凌,还是世界的谷爱凌?

一位武大教授的洞察:目中无人的农村现代化,必须坚决制止

高考作文提了个醒,考生们不妨都读一读《红楼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