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4年2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世卫组织宣布大流疫结束,我们真的“走出疫情”了吗?

京南 观世相 2023-10-12

经过长达三年三个多月的漫长等待,全世界人民终于迎来这一时刻——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记者会上宣布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这一天,距离世卫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整过去了1191天。

也是在这场记者会上,谭德塞同样对过去三年多进行了回顾,并谈到了诸多遗留问题和值得反思的地方。谭德塞说,全球向世卫组织报告的新冠死亡病例总数接近700万人,“但我们知道实际死亡人数要高得多,至少有2000万人。”此外,各国的卫生系统受到严重的干扰,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无法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其中包括儿童未能接种能够拯救生命的疫苗。

而在谈到暴露出来的问题时,谭德塞直言不讳表示,新冠疫情不仅仅是一场卫生危机,它还“暴露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政治断层,侵蚀了民众、政府和机构之间的信任,而错误和虚假信息的洪流更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新冠疫情也对全球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包括“从各国的经济总量中抹去了数万亿美元,扰乱了旅行和贸易,同时让企业关闭,使数百万人陷入贫困。”谭德塞强调,在庆祝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突发卫生事件之余,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时刻。因为新冠疫情已经“给我们的世界留下深深的伤疤”,“这些伤疤必须永久性地提醒人们,新病毒可能会出现,并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事实上,早在2022年12月14日召开的日内瓦新闻发布会上,谭德塞就表达过寄望——希望在2023年的某个时候,世卫组织能够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彼时,谭德塞提到了新冠疫情的两大教训以及2023年仍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挑战。

教训在于,所有国家都需要加强公共卫生系统,为疾病爆发、流行病和大流行病做准备、预防、检测并进行快速应对,“先进的医疗系统和强大的公共卫生系统并不是一回事”;“(各国)需要大力加强合作与协作,而不是像全球应对新冠疫情一样出现竞争和混乱局面。”不确定因素和挑战则集中在四个方面:在低收入国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接种过疫苗;新冠诊断和救生治疗服务仍然价格高昂,并且不平等;新冠疫情后的负担只可能会增加;监测方面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这不仅对检测新冠新变异株来说是一个弱点,对监测其他传染病传播来说也是一个弱点。

谭德塞说的苦口婆心,但各国面对这道深深的伤疤,能否将其当做“一个值得深思的时刻”,以及行动层面能否做出切实的改变,却是一个需要用实践检验的问题。目前来看,新加坡走在了前列——全面检讨过去三年的抗疫表现,推出《新加坡应对冠病白皮书》并呈交国会辩论。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坦承,政府的抗疫工作并非完美无缺,也有不足之处。政府发布白皮书,不是秋后算账,而是为了总结学习经验,为未来的疫情做更充足的准备。

具体到疫情最先爆发的中国,谭德塞在2022年的记者会上谈到病毒起源问题时还特别点了中国的名。谭德塞说,“在我们努力结束这场突发卫生事件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了解它是如何开始的。”“我们继续呼吁中国分享数据并进行我们所要求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了解新冠病毒的起源。我已经多次表示过,所有的假说都有可能。”

虽然包括世卫组织在内,不少国家谈到中国防疫的种种时仍持怀疑态度,但中国已经早于世卫组织宣布了走出疫情。2月16日,中共中央召开最高级别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这也是中国迈出与病毒共存实质一步之后首次召开的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高层会议,最高层对中国三年疫情做了定论——“三年多来,我国抗疫历程极不平凡”,“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重大判断、对防控工作的重大决策、对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群众是认可的,成效是巨大的。”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共高层布局了后疫情时代的诸多事项,摆在首位的,即是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做出预警并采取必要的紧急防控措施。回到疫情爆发初期,人们应该对湖北武汉的表现以及后来的李文亮事件记忆犹新。

不只是中国,放眼全球,这场席卷世界的百年不遇的疫情虽然正在成为过去式,但留下的教训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任何国家和个体都无法置身事外,这也是为何在中国迈出与病毒共存的实质一步之后,我们推出10篇反思系列文章的原因和意旨所在。

在《中国走出疫情的关键是什么?》一文中写道,虽然疫情海啸的剧烈程度和阵痛期不尽相同,但人们对于“走出疫情”的期待和诉求却是一致的。但中国走出疫情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是等待疫情接近季节性流感吗?是实现群体免疫吗?是彻底告别口罩吗?是回到疫情前的生活常态吗?这些只是医学意义上的“走出疫情”,要想真正走出疫情,最关键的还是要对我们共同经历的这场疫情进行总结与反思。

虽然世卫组织已经宣布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我们共同面临的危机仍然有很多,战争、极端气候、粮食危机等等,何况就大流疫本身而言,未来若干年,我们都将生活在疫情的延长线上,新冠“后遗症”将以另一种形式广泛存在。

推荐阅读:

《漫长的季节》热播背后:加速回归的日常与迷离的希望感

中美关系回不去了,双方都须接受“新现实”

经济学人:抛开意识形态,美国真的衰落了吗?

灰犀牛黑天鹅交织,中国失去第一人口大国的头衔意味着什么?

历史学家雷颐: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历史,大灾难绝不会带来大觉醒

超60万人在快手写诗,在均质的世界必须保卫真实与复杂

来自“药神案”的追问:曾违反防疫规定被判刑的人怎么办?

相约跳崖的四个年轻人都家庭贫困,然后呢?

五次考公失败致精神分裂|项飙:为什么年轻人想一步迈到宇宙尽头?

王缉思:我和一些决策者谈过,中国已对改善中美关系不抱期望


新書推介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看見香港訪談錄》作者:吳婷ISBN 97896204502592022年7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