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月25日 上午 8:11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李克强最后一次总理记者会留下的思考

京南 观世相 2024-02-18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同志,近日在上海休息,2023年10月26日因突发心脏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0月27日0时1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68岁。以下为《香港01》2022年3月所发文章,在此重新刊出,作为悼念。

九年前(2013年)的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刚刚担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带领着四位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这场记者会上,首次亮相的李克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话,比如“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城镇化不是靠摊大饼”,也呈明了本届政府三大施政目标: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以及为实现施政目标必须有的三大保障:建设创新政府,依靠改革开放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建设廉洁政府,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效率;三是建设法治政府,用法治经济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
 
九年后(2022年)的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即将结束十年总理任期的李克强,在最后一次总理记者上回顾了九年前定下的三大施政目标和三大保障,并坦言“政府工作有人民群众认可的地方,也有与他们的期盼有差距和不足的地方,这些我们是清楚的。”并对本届政府进行自我评价,“本届政府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和困难叠加。说到最大的挑战,那还是新冠疫情及其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行不避险,尽了最大努力。”
 
不同于朱镕基就职总理时的“狼性”——“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及告别时铿锵有力的“问心无愧”;也不同于温家宝一如既往的“诗性”——就职时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最后一次记者会上的“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李克强过去九年,始终是沉稳平实的,九年前他说“我们还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九年后他主动提及江苏丰县八孩女子事件,并表示“民生问题联系着民情、民意甚至是民心,政府的职责就是要顺应民心,给人民排忧解难,让人民过好日子。”“保民安和惠民生是不可分割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尽力惠民生、尽力保平安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过去十年,不管是放在改革开放的周期中,还是放在中共百年的历史中,都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十年。一方面,外部环境急速变化,中美贸易战引发的两国对抗前所未有,百年未有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俄乌冲突给本就波谲云诡的国际秩序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一再放缓,人口红利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人们对美好生活、对公平正义的向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改革方面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人手里握着麦克风,来自民众的监督考验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真实现代化程度。
 
具体到李克强和他带领的国务院,在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之下,在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中,的确很容易被外界认为缺少存在感,但在过去十年内外变局中,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不惟名、不惟利、只惟实”,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因为对民众来说,评价每届政府的标准说到底只有一条,那就是能不能让民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给人民排忧解难,让人民过好日子”,李克强每年记者会上之所以有那么多接地气的例子,是因为日常核心的工作就是给人民排忧解难。而过去九年,李克强也确实如其在最后一次记者上所言,“尽了最大努力”。
 
比如2015年,《人民日报》一则评论《为何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引发广泛关注,李克强专门对此事做了批示,并称此事很典型,一些类似的荒唐事群众反映强烈,要求下力气减掉不必要的公章,打破不合理的规矩。
 
事实上,李克强2013年第一次记者会上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我经常在地方调研的时候,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群众说恼火得很。这既影响了效率,也容易有腐败或者叫寻租行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须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而在最后一次记者会上,李克强也表示,“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有1,000多项行政许可被下放或取消,非行政许可退出历史舞台。过去办企业拿执照要几十天的时间,多时上百天。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平均4天,最少的地方1天。现在大约9成的政务服务是网上办、掌上办、异地办、不见面办。”
 
再如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热映,当电影照进现实,遂引发人们对癌症等重病患者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进口“救命药”的持续关注。对此,李克强不仅做了批示,还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并采取政府集中采购、将进口创新药特别是急需的抗癌药及时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等方式,研究利用跨境电商渠道,多措并举消除流通环节各种不合理加价。李克强说,“抗癌药是救命药,不能税降了价不降。”“必须多措并举打通中间环节,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让群众有切实获得感。”
 
次年召开的记者会上,李克强主动提到了“抗癌药贵”的问题,并坦言,“我们通过减税等多种办法,让17种抗癌药降价50%以上,而且纳入医保,这让癌症患者特别是困难群众大大减轻了负担。这方面的事情,我们能做的都应该去做。今年我们还要做两件这方面的事,并且要尽力。一是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门诊用药,纳入医保,给予50%的报销,这将惠及我国4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我到基层去调研,有一些人告诉我,他们得了这类慢性病,每天都不能断药,负担很重,有的把养老金相当一部分用来买药,我们要努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还有2020年,随着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最先在中国武汉爆发,中国依托于“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很快稳控住疫情,当疫情进入到下半场,其他国家大规模爆发疫情且造成大范围感染和死亡后,中国舆论场不乏“连作业不会抄”、“厉害了我的国”的声音。
 
李克强在推迟召开的两会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醒,也通过鼓励地摊经济,给受疫情冲击的人们提供了一条维持基本生计的出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6月1日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在一家个体户的熟食摊面前再度公开表态支持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他说:“国家是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靠每个人的奋斗,大家都好了,国家就更好!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新华社在中共十八大后发布题为《万事民为先》长篇人物特稿,其中这样写道,“李克强在国务院主持常务工作,经常会遇到棘手难题,但他从不回避,也不张扬,妥善化解矛盾于无形。他分管的众多领域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有很多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当下改革渐入深水区,各方利益诉求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局。解开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过人的勇气和胆略,同时还需有开阔的视野和系统的知识储备。从地方到中央,李克强一一化解了不少这样的‘难题’,被境外媒体称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虽然李克强距离总理任期结束还有一年,当前也不应急于对其作出评价,但不回避问题,也不张扬,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共识。而他致力于解决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困局,也的确是“世界性难题”。不要低估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更不要低估其意义,这既是中国能否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检验标准。过去九年看上去“中规中矩”的李克强,做着最基础的工作,却一点也不简单。万事民为先,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这无疑是李克强总理告别总理记者会留给人们的思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李克强最后一次总理记者会留下的思考

京南 观世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