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北工业大学李铁军教授团队:具有主-被动混合执行器的坡路助行机器人研究 | CJME论文推荐

提示点击上方"机械工程学报"↑关注我吧


引用论文

Li, J., Zhao, L. & Li, T. Robotic Walker for Slope Mobility Assistance with Active-Passive Hybrid Actuator. Chin. J. Mech. Eng. 34, 100 (2021). https://doi.org/10.1186/s10033-021-00618-8


研究背景及目的

目前,依据驱动形式,智能助行器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式智能助行器以伺服电机作为执行元件,被动式智能助行器则应用可控制动器作为执行元件。行动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在坡路上行走,不但费力而且具有一定危险性。主动式智能助行器可实现上坡和下坡过程中的步行辅助,但是需要准确的感知使用者的运动意向,还需要实时的伺服控制系统。被动式智能助行器可以在下坡步行中提供辅助,但是无法提供上坡所需的辅助力。本文研制了一种用于坡路助行的智能助行器,应用所研制的主-被动一体式执行元件和简单的检测与控制方法,可为使用者提供上坡和下坡过程中的辅助力。    


试验方法 

主-被动一体式执行元件试验:搭建了所研制的执行元件的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应用动态扭矩传感器获取执行元件的力矩信息,应用工控机作为控制器,应用直流电源为新型执行元件提供大小可调的电流。测试主动力矩时,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和执行元件中的直流电机转动,手动调节新型执行元件电流大小,获取主动力矩信息。测试被动力矩时,控制器仅控制伺服电机转动,手动调节新型执行元件电流大小,获取被动力矩信息。


智能助行器试验:应用myRIO作为控制器,应用倾角传感器获取坡路的角度值,应用电位器设定不同使用者的体重值,应用安装于助行器扶手下的力传感器,获取人机相互作用力信息。搭建了坡路试验平台,试验过程的路况顺序为:平路、上坡、平路、下坡、平路。试验时,开启检测与控制程序,并设定使用者体重,控制系统开始记录试验数据。平路行走时,使用者应用自生的力量推动助行器运动,就像使用普通无动力助行器。上坡时,控制系统获取倾角传感器输出值,然后计算所需主动辅助力,控制助行器带动人体运动,直至到达平路部分。下坡时,控制系统依据坡路角度信息,计算所需被动辅助力,控制助行器为人体提供与步行方向相反的辅助力,直至到达平路部分。


结果

通过主-被动一体式执行元件试验,获得了主动力矩与控制电流关系和被动力矩与控制电流关系,并拟合了力矩与电流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执行元件所能提供的最大主动力矩为26.8Nm,最大被动力矩为27.2Nm,能够满足智能助行器需求,并且主动力矩特性曲线与被动力矩特性曲线较为接近,主动力矩与被动力矩均随控制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且曲线较为平滑,利于通过数值拟合的方法获得力矩与电流的函数关系。

通过智能助行器试验,获得了试验过程中路面的坡度值、理论人机交互力、实际人机交互力,其中理论人机交互力由路面坡度值和使用者体重值计算获得。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者在初始平路、中间平路和最后平路部分行走时,使用者受到约16N与步行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这是由地面摩擦力以及电流为0A时执行元件的阻力矩等原因引起的。在上坡过程中,助行器能够提供主动辅助力,并且实际辅助力值与理论辅助力值变化趋势较为接近,下坡过程中,助行器能够提供被动辅助力,并且实际值与理论值变化趋势也较为接近。上坡和下坡过程中,实际辅助力值略小于理论辅助力值,有多种因素会导致这一结果,例如传动系统的摩擦力,人机交互力感知系统测量的误差等。


结论

研究了用于坡路助行的智能助行器,研制了智能助行器及其执行元件,完成了试验研究,得到了在不同路面上行走时,人与智能助行器的相互作用力。实验结果表明,当使用者在平路上行走时,智能助行器不提供辅助力。在这种情况下,用户通过自己的力量移动设备,这与使用助行器类似。在坡路上行走时,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智能助行器都可以根据路面坡度提供所需的辅助力,并且智能助行器不要复杂的检测与控制系统。


前景与应用

所研究的智能助行器及辅助力实现方法,能够为使用者在上坡和下坡过程中提供所需的主动和被动辅助力,而且不需要复杂的检测与控制系统,既可应用于老年人,也可应用于其他步行能力弱的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图书推荐

[1] G Lee,T Ohnuma, N Y Chong,et al. WalkingIntent-Based Movement Control for JAIST Active Robotic Walker. IEEE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and Cybernetics: Systems, 2014, 44(5):665–672[2] J Paulo, P Peixoto, U J Nunes. ISR-AIWALKER: Robotic Walker for Intuitive andSafe Mobility Assistance and Gait Analysis. IEEE Transactions on Human-MachineSystems, 2017, 47(6):1110-1122.[3] M Andreetto, S Divan, F Ferrari, et al. Combining Haptic and Bang-Bang BrakingActions for Passive Robotic Walker Path Following. IEEE Transactions onHaptics, 2019, 12(4):542-553.[4] A GLeal, C R Diaz, M F Jimenez, et al. Polymer Optical Fiber Based Sensor Systemfor Smart Walker Instrumentation and Health Assessment. IEEE Sensors Journal,2019,19(2):567-574.

团队带头人介绍

李铁军,1967年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河北省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机器人智能化关键技术、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建筑机器人、智能检测控制、复杂机电系统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科技重大专项,国防重大专项子课题、河北省发改委战略新兴产业专项等一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和专题报告 70 余篇,获授权专利 28 项,其中发明专利 16 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3 项。入选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计划,获得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带领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方向:助行机器人技术,康复机器人技术,人机交互技术。


主创作者介绍

李军强,1979年出生,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7月,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获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5年3月,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获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获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7月至今,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助行机器人、康复机器人领域相关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多项。


赵蕾,1994年出生,女,2016年于浙江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现为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助行机器人技术。



团队研究方向

课题组目前由多个研究方向,包括:建筑机器人,助行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智能感知与控制等。建筑机器人方向主要研究建筑板材机器人化施工方法,高空建筑机器人构型优化,建筑机器人遥操作与人机协调运动等。助行机器人主要研究智能助行器,柔性踝关节助行器机器人,外骨骼式辅助爬楼梯机器人等。康复机器人主要研究面向偏瘫患者的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足论一体式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等。智能感知与控制主要研究人体运动姿态识别,建筑物结构信息感知与三维模型重建等。


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1坡路助行试验过程中,主-被动一体式执行元件中的磁流变制动器与减速器运动不同轴。解决办法分析发现,工作过程中主-被动一体式执行元件输出轴不但承受扭矩,还承受径向力,由于连接法兰与减速器输出轴配合精度问题,会产生问题1。在阻尼器一端增加了一个支撑板,由两个支撑改为了三个支撑,解决了问题1. 问题2助行过程中,人体感觉到辅助力有明显波动。解决办法坡路试验平台表面不平整,助行器在坡路试验平台上运动时,存在小幅振动,而辅助力依据倾角传感器的信息计算,因此辅助力会存在波动。在控制程序中增加了滤波处理,将阈值设为了1°,解决了问题2。 问题3:试验过程中,尤其在上坡时,驱动轮(前轮)打滑。解决办法由于驱动轮与路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在辅助力较大时,存在打滑现象。更换了驱动轮,增大了驱动轮与路面的接触面积,解决了打滑现象。


团队发表高影响力论文

[1]李铁军, 刘应心, 刘今越,等. 基于阵列式触觉传感器的操作意图实时感知. 仪器仪表学报, 2020, 41(1):103-115.

[2]马涛, 杨冬, 赵海文,等. 一种新型欠驱动机械手爪的抓取分析和优化设计. 机器人, 2020, 42(3):100-110.

[3]刘玉鑫、郭士杰、陈贵亮,等. 仿人背抱式移乘护理机器人背负运动轨迹规划与舒适性分析. 机械工程学报,2020, 56(15):161-170.

[4]陈贵亮,张笑颜,杨冬,等. 腰部调整对仿猫机器人跳跃轨迹的作用分析.机械科学与技术,2020,(8):1196-1201.

[5]Yongbin Li, YipengZhao, Tian Zhang, et al. Forward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of hybridhigh-altitude board installation robot based on screw theory. Advances in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9, 11(4):1-11.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文后阅读原文获取。


编辑:恽海艳   校对:向映姣

寻觅合作伙伴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感谢关注我们!《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将努力为您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学术媒体!



推荐阅读


最新 | 机械工程领域SCI期刊一览(2020JCR)

CJME最新SCI影响因子1.936

基于信息熵的多尺度深度特征融合智能故障诊断方法 | CJME论文推荐

具有俯仰可调整单元的闭链多足机器人设计 | CJME论文推荐

基于深度时空卷积神经网络的轴承剩余使用寿命估计 | CJME论文推荐

基于双目视觉的焊接熔池表面三维重建 | CJME论文推荐

基于动态分布适配的迁移网络在跨域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CJME论文推荐

浙工大李研彪教授团队:基于旋量理论与李群李代数的串并混联机构广义运动学分析方法 | CJME论文推荐

基于神经网络代理模型的列车侧风稳定性优化 | CJME论文推荐

结构激光固定焊接焊缝池振荡模式 | CJME论文推荐

智能重型车路径规划及防侧翻控制 | CJME论文推荐


版权声明:


本文为《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需要转载的文章题目及要转载的公众号ID以获取授权!


联系我们:


联系人:暖暖

电话:010-88379909

E-mail:jme@cmes.org

网 址:http://www.cjmenet.com.cn

官方微信号:jmewechat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