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堂管理必须十分努力,教学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

粒粒赵 Gogolearning教师成长学苑
2024-09-04

课堂管理的能力决定了老师的幸福指数,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一个课堂管理混乱的老师,无论多么用心地备课也无法推动教学的顺利完成。有的老师会在开学第一天、第一周反复地重复强调纪律问题,明明觉得已经说过很多遍的问题,可学生就是屡教不改,跟学生大动干戈,搞得师生关系紧张。其实,道理孩子都很明白,很多时候是明知故犯。有经验的老师可就不一样,抓住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很多棘手的问题不动声色地就解决了,可谓是四两拨千斤。那么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粒粒来总结了一下:


班级共同的约定


当你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第一感受是什么呢?新鲜、好奇、不安、害羞、担忧……这也是孩子第一次进入班级的感受,而这个感受随着老师的举动而不断变化。 如果这时候老师列出了50条校规,不能到处跑、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学生感到的是无比担忧、甚至恐惧。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生理的需要,人最基本的就是安全的需要了,如果连安全都无法得到满足,更别说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了。 


最好的班级规则是跟学生共同约定的,或许孩子会提出五花八门的想法,但只要是有利于班级的,都应该是听取采纳。如果太多可以进行归类总结成几条重要的内容,这样的班级约定是孩子自己提出的,也当然愿意去遵守并维护,而且会给孩子一种初步的安全感。



我的套路是会提前准备好规则,所有孩子想到的其实都可以向这些规则靠拢。


用流程代替规则


班级的规则有很多,比如按时交作业,课后要及时整理等。这些都是很多老师每天唠叨的事情,说得多了自己都会觉得烦,而且越说越生气。


 在《如何做高效能教师》一书中就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用流程去取代规则,给孩子明确的流程指示。比如,我想让孩子到校之后,先上交上不同的作业,再整理好文具、放好书包,然后选午餐,最后回到座位做早课作业,我就用到这样一个流程图。



我完全不需要去每天跟每个孩子重复这件事,只需要提醒他们按照流程来做就可以。慢慢帮助孩子养成习惯后,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就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自主完成这部分任务,而且没有人觉得这是一项规则。


这个方法适用于一天中很多的场景,比如排队离开教室、洗手、吃午餐、收拾书包、火警等等。


孩子的个人行为我也是采用流程表的。


用故事代替说教


开学之初我跟孩子们讲了几个绘本,分别带有不同的目的,第一本是《魔法亲亲》,帮助孩子消除上学的恐惧;第二本是《大卫上学去》,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了解学校和老师的期待; 第三本是《小魔怪去学校》,让孩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开展阅读漂流活动;第四本是《迟到的理由》,跟孩子讨论迟到的问题。



 当然,在日常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跟风、校园欺凌、情绪失控等问题,这些都是孩子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我相信故事的力量胜过无数次的说教,我也相信听故事长大的孩子内心是柔软的,他们更具有同理心。



用建议代替批评


所有的道理都给孩子讲了,所有的规则孩子也都清晰了,但是孩子还是会犯。比如迟到这件事,孩子的内心一定是无比紧张,而且大脑一直不停地思索到底哪个理由更容易被原谅。推荐大家跟孩子一起读这本有趣的绘本《迟到的理由》,这只小猪甚至想编造爸爸买了100只闹钟,一大早忙着关闹钟才迟到的理由。



如果过度批评,不仅会造成孩子紧张,还会造成孩子欺瞒、撒谎。这时候,我们给孩子的可以是建议,跟他讨论一下如何才能不迟到,比如:   

1.每天晚上8:30之前睡觉

2.每天早上定两遍闹钟,一遍起床,一遍出门

3.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个“早上的流程图”


一般这样的建议孩子都会用心地听取,因为它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


可视化的管理工具


可视化是一个儿童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上面提到的流程图就是其中之一。几乎所有班级管理的内容都可以可视化,还是以“迟到”为例来介绍一下。我们班会有签到表,每个孩子到校后会把自己的名卡放到“到校”的位置,而请假和迟到的孩子名卡则空缺或留在“家里”。这样我们一下就知道谁不在,老师也可以尽快联系家长。


还有,我们使用的声音大小也可视化,并且分成不同的水平展示在班级中,当孩子需要小声说话的时候就提醒声音1,需要发言的时候就说声音2,这样更加直观清晰。



更多的可视化例子可以参考《马上就要开学了,面对空空如也的教室我都做了哪些准备?


提供选择的机会


当孩子反复多次重复一个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让他承担自然后果。比如没有按时完成作业,那么自然后果就是必须花额外的时间去完成作业。如果这时候老师说“课间留在教室完成作业”,孩子心里一定不情愿,尽管他知道这是自己的问题,可还是会带有情绪。



这时候,我一般会让学生做选择:“请问,你是愿意休息时间留下来完成呢还是晚上带回家完成?”让孩子自己决定承担后果,休息时间完成意味着损失一天中最喜欢的玩耍时间;晚上完成意味着晚上要做两份作业。无论孩子做什么决定我都尊重,而且每次都会按时完成,重要的是老师不承担“恶人”的形象,学生不带有抵抗情绪。



善用声音的力量


教室里孩子说话很大声或者吵闹的时候时有发生,我也常常见到老师大声喊着:“安静”,然而孩子看向老师之后并不会安静,很多时候还会我行我素。 事实上,如果想让孩子安静就必须自己先要安静。 老师如果用温和的声音提示“安静”,并加上动作、眼神,孩子会快速地看向老师并安静下来。这时候如果老师再用特别温和的语气去说话,孩子会平静下来耐心听。


如果想让孩子安静地做一件事情,比如写作业,也可以给他们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即使是有人小声说话也不会觉得聒噪。


有节奏、有活力的音乐则适合课堂切换和转场,每天当我们课堂马上结束的时候,我都会播放一首3分钟的 tidy up song,音乐结束之前,学生需要完成整理工作, 放学则会用再见歌快速整队。每次同事进到我的班级都会说:“为什么我们两个班的人数和摆设都差不多,可你的班级看上去就特别整洁?”对比之后,发现我们班孩子在整理方面确实做得又快又好。


善用团队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重视同伴的评价。有一次我女儿看到一个家长在学校批评孩子,就一直摇头跟我说:“她怎么能在学校说他呢!” 孩子有自己的尊严和面子要维护,所以我们也尽量要给他们面子。有时候,大人会不自觉地批评孩子(好像我们就是被这样批评大的),但对孩子是一种很深的伤害,与其批评,不如让团队成员来激励他。 


如果我需要孩子们坐好听课,我会说:“哪个小组的同学做得最端正、最会听课呢?” 大部分学生都会突然挺直腰身看向我,但也一定有人做不到。我会再提醒:“有两个小组的成员没准备好。”然后不用我再多说废话,他们小组的人就会立刻暗示、提醒他。 慢慢地孩子也会学会相互帮助,一起协作的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也一定会伴随着矛盾的出现,比如因为争强好胜会出现相互埋怨的情况。这时候老师就要强调在竞争中的规则,内部的团结合作也是评价标准之一,只有相互鼓励才会获得加分。


做学生需要的老师


每次写课堂管理的文章,我都觉得一言难尽,无法真正传递这些方法背后的情感。

回顾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发现那些被记住的老师往往是你情绪失落的时候给过你鼓励的老师。 


回顾我们教过的孩子,跟你最亲近的不是那些样样都好的孩子,而是那些虽然顽皮但依然内心善良的孩子。如果每个孩子都完美了,那么也就不需要我们了,正是因为他们不完美,我们才被需要。


如果,今天你的课堂管理出现问题了,那么这恰恰是一个机会,如果上面有任何一个方法能够为你所用,那么我也就被真正的需要了。感恩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愿大家新学期一切都好。





前瞻的教育理念,多元的教育方法

丰富的教学资源,创意的教学思路


更多教学资源,可点击下方蓝字“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Gogolearning教师成长学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