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卓 | 科幻教材编写10原则

丁卓 机器人人文 2022-10-30

作者



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长春大学网络安全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协会员

1980年生,满族,吉林省长春人,研究方向:欧美文学、科幻文学。近年在《东北师大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世界文学》《亚洲文化》《长春大学学报》《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科普创作》《科幻世界》《科普时报》《中日文化文学比较研究》及中国作家网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乔治·奥威尔三十年代小说研究》。


向左滑动查看作者介绍


注:本文尚未在媒体或平台发表,感谢丁卓老师授权将本文首发于机器人人文公众号,引用请标注是丁卓老师作品。


 一、基础 


牢牢坚守住人的精神四大元点,这是教材的风骨和宗旨。以此为基础,将科幻文学作为表现人思维变化的文学类型,重点是围绕人的本质问题展开论争并以动态多元的审美形式进行表达。

 二、原则 


教材编写准则:以史为线,分题论变,以国为辅,以问为核,即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时代精神为脉络;分时空旅行、人造人、太空歌剧、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等专题展开论述,尤其关注某个专题的首次出现、变化、成熟、深入发展,同时将相应的母题融入主题中,比如世界末日母题就可以作为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主题之下的一个分支;某一国的科幻文学有其特定的国家体制和民族文化特质,在不同时间段做出不同的贡献,所以应引起一定的重视,重点关注某国特色;以人的本质问题为核心,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我现在的生存又如何,重点关注科幻文学对这些问题是怎样从形象、意象和图像的方式进行审美表现,最终形成动态完整的符号体系。

 三、分辨 


不可否认,科幻文学在短短200年时间的快速发展中良莠不齐,许多科幻作家自己就承认,创作科幻小说是为了钱,比如著名的威尔斯和巴特勒,而更多的作品中模式化、同质化、色情暴力都很突出,充斥不健康的情节,单纯以吸睛为目的,因此,在鱼龙混杂的众多作品中必须详加辨别,有取有舍,撷其精华。

 四、媒介 


不应该花太多精力和篇幅描述廉价杂志、俱乐部、协会等在科幻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应该点到为止。参考《欧美文学史》《比较文学十论》《日本当代文学史》,没有哪部文学史著作或教材重点考察媒体,但是科幻文学史是新时代文学,离不开报刊、影视、动漫、互联网、游戏、cosplay等媒介的传播,文学形式与媒介形式的融合造成科幻文学多文本共生的特点,而论述的比例应该细思量,但重点是突出科幻从文学走向文化,是世界文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典 


从文学文化的发展看,科幻文学是文学演进历史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如同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应该将科幻文学作为与之平级的概念,在文学的母体中,只有经典的科幻文学作品才会留存,而大量的通俗科幻如同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一样都会湮没,因此,教材编写中必须重视科幻经典化建设。

 六、公式 


科幻文学曾被简化为“科学+幻想”或“科学+艺术”的公式,现在看不妥,但并非没有道理,科幻文学先驱之一雨果·根斯巴克曾经认为科幻小说中最好有80%的文学和20%的科学。今天可以将科幻文学简化为新的公式:

科学+幻想+……….=科幻文学

其中的省略号可以是恐怖悬疑、推理、批判现实、历史文化、神话传说、政治黑幕、传奇冒险、科学普及、政治寓言等各种元素,以此最大程度上表现出科幻文学的动态多元性。

 七、能源 


某一时代文学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是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又与科技紧密相连,在科技发明中,最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是人对能源的使用。从人类原始社会至今,先后有机械能、蒸汽、电、核能、信息能五种形式,文学与科幻文学也因此有了代际差别。可以说,能源使用的阶段性是科幻历史阶段性的划分参照系。

 八、概念 


是否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科幻文学,是以科学思想与想象为基础,以创新性的审美形式对生命意识进行哲思发问的文学形态。

 九、发问 


哲思发问的终极指向,是人的生命意识如何发展完善。生命的对立面是危机,最终恶果是毁灭。生命与危机是对立统一关系,人只有在危机中创造新的生命意识,才能转危为机,走向更高的“道”。而这需要面向社会现实,以符号为基本形式,以信息为最小单位,以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深入挖掘生活,反思历史,表现人类发展中的苦难和希望。

 十、十五个教材关键词 


论争,问题,文学史,能源,科技,思维变化,社会,现实,符号,文化、生命,发展,危机,毁灭,共同体。

2021.01.18



(本推文编辑:宴安)

往期回顾

01  |  

吴攸 | “中国想象”在西方科幻世界的传播

02  |  

切尔尼亚克 阎美萍 | 数字时代的俄罗斯文学:趋势、体裁、作家

03  |  

江玉琴 | 后人类理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

04  |  

郭雯 | 一场身份诉求之旅:《神经漫游者》的赛博空间叙事与记忆建构

05  |  

曾艳兵 | 卡夫卡与机器时代——《在流放地》解析



欢迎扫码关注

机器人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