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雪万|连云港地区出土的汉代“文房四宝”

石雪万 古戈爾藝術 2022-08-04

    「文房四寶」這個名詞在漢代是否已經被使用,這裏我們不作考證。但是漢代的書法藝術卻隨著歷年來出土的竹木簡的問世而引起了書法界的驚嘆和囑目。

    康有為曾説:「書莫盛於漢,非獨其氣體之高,亦其變制最多, 皋牢百代……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它先後孕育完善或基本完善了現今書體之隷、草、行、真。漢代在中國的書法史上有著其光輝燦爛的一頁。精其工,必先利其器。漢代在書法史上的驚人成就便直接地反映出了漢代在「文房四寶」的製作工藝上有著其同樣光輝燦爛的歷史。

尹湾汉简《神乌赋》

    連雲港市地廣近年來出土的文物中以漢代的木牘、竹簡、筆、硯聞名於世,尤其一九九三年連雲港市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出土的竹木簡和「文房四寶」更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其中著文發表的就有三起。第一次在一九八五年連雲港市新浦南八公里處的西漢中晚期西郭寶漢墓出土的毛筆,五片一組的名札。第一一次在一九九三年東海縣尹灣漢墓出土的竹木簡、毛筆、板視,及首次出土記載漢時「文房四寶」 I漢時文房內必有器物的一方《君兄繕方綴物疏》木牘。第三次為一九九六年年底連雲港市海州網瞳漢墓出土的板硯和毛筆。

    下面,我們將具體地介紹。由於漢代墨為丸狀,是存放在墨橐中的,墨丸和絲織品的墨橐都經不起千百年在棺液中浸泡,幾乎都腐爛不見踪影。我們只能從尹灣漢墓《君兄缯方缇物疏》的木牍中見到其記載而已,故本文中不再述及。         

 一 、連雲港地区出土的漢代毛筆

       〈一〉 西郭寶漢墓出土的長套木杆筆

         該筆一九八五年四月出土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新浦南八公里處的黄石崖西郭寶漢墓。筆杆殘長一八·九厘米,木質、 桿直徑O.·七五厘米,因浸泡在棺液中,故呈深褐色。筆杆前端載筆頭部份即冒首長為一.八厘米,在其端首打一眼洞並垂直锯開,四分其木。在冒首的杆端0.三厘米處向後纏以榮,〈即絲錢)達一.五厘米作緊固筆頭用,並用大漆粘固成黑色。筆毫選料製成後毛總長三·二厘米,栽人筆内部份為O ·七厘米,露出筆杆的毛峰長為二· 一 五厘米,因此總毛殘長應為一 二 一.二厘米。該筆出土時整筆套在一個小竹管裏,所以筆套的竹管長舆筆殘長一致為二 一 .二厘米。這種長筆套形制頗似我們見到的最早的戰國墓毛筆,不同的是它在套外還绘有隨意塗抹的間隔相等的朱紅色的横斷紋作裝飾。〈見圖一〉


         (二) 尹灣漢墓針刻漆套竹杆對筆

        這套對筆發掘出土於一九九三年二月底,在江蘇連雲港市東海縣温泉鎮的尹灣漢墓。據出土的《君兄缯方缇中物疏》的木牍中來看,上記筆一 一枚,其實為一對筆。筆杆二粗一細裝入同一双管漆器筆套内,杆為竹製。其中一枝細杆毛、筆,杆、毫俱全。毫有彈性、尚能書寫。杆長二一 .四厘米,杆端粗0 .七厘米,向後漸細,至杆末達0 .三厘米,露出端外的筆毫長一 ·六厘米,筆總長二三厘米。

        筆杆尾端削成锥形,設有尾飾。另一枝杆略粗的筆,杆長二0 .五厘米,筆毫已朽蚀。筆杆末有尾飾,已失,現成一「凸」字形尾隼,若加上尾飾長度、杆長度也應在二 一 .四厘米左右。這支筆杆端0.七、 杆末0 .五厘米,比細的一枝粗0 . 二厘米,可見這一對筆的粗細杆僅表現在筆杆杆末端,在端首没有區别。

        筆套為木胎漆器,採用漢代小型漆器中常用的針刻手法刻输幾何紋和樹林、鳥獸、雲氣紋飾,套為雙筒形,分二截,每截管的管壁厚0 . 二厘米,管之直徑為一 .一厘米,管孔徑為0 .九厘米,與筆杆之粗細相比,抽取之空隙是寬暢的。套的一截略長為一 0厘米,雙管兩端皆通。另一截略短,長為九.五厘米,雙管均只通一端,另一端為封口。筆欽入筆套後,兩套向内之一端各有二條長為一.七厘来的鋭槽,是為抽取筆套方便而設的。從筆套外量取其總長應為二三,五厘米,比筆之長度大0.五厘米。(見圖二)

      (三)網幢漢墓出土針刻短單套木杆漢筆

        這二枝毛筆於一九九五年年底在連雲港市海州網瞳漢墓出土。出土時只有四枝筆套,二個毛筆頭,二個直徑為0 .五厘米的維狀體。筆杆已殘失,據僅剩於筆頭部份來看杆為木質,杆端打孔,没有四分其木之跡。筆套長四,三厘米,為漆質。外施針刻紋飾,套的口端直徑為一 ’三厘米,末端為一厘米,有封口。套之内口亦為一圓維狀形,套口壁厚0 .一厘米。套之外圆锥形一面被磨平,以防毛筆置案上時滚動。(見圖三)

         這三個墓葬出土的毛筆,其筆毫都為兔毛。從考古材料中可知,早在戰國時兔毫已被用來製筆,戰國左家公山木挪墓出土的毛筆,其毫已定為兔箭毛所製的了。漢時兔毫筆不但選料精,而且做工也非常精緻。選大料做小筆 這是連雲港市出土的漢代毛筆的一大特點。尹灣漢墓的筆頭長度為二 ,六厘米,是最短的了,網瞳漢墓的筆頭長度竟到四,一厘米。漢時稱毛筆為毫锥,這當然是以鋒尖如锥命名的。漢時書寫以竹木简為多 竹简中的窄简寬度只有0 .三厘米,故字小如繩頭。木牍的書寫有的字比竹簡更小更密集,如尹灣漢墓木牍中的《吏員總簿》、《武庫集簿》等木牍,字徑小到只有0 .二厘米,且長書密集達四千字左右,怪不得漢時稱筆為锥,也只有如锥才能為之了。

         漢時製筆選長毫做筆頭,但是露鋒却不多,有時竟有一半儲入杆内,如網瞳漢墓毛筆其中有一枝毫長四.一厘米,竟有二厘米儲入管内。這樣做的好處是使毛筆的儲水量增加很多,蘸墨後可以一氣書寫幾行,甚至一短篇文簡可以一氣呵成。它使簡的書寫通篇連貫,氣韻生動,也給當時的快速記寫帶來極大的方便。

        若從漢時的書風來看,簡牆草書的長撇,大波折、快速行筆和時而蜿蜒的細絲相間,有時更有一筆到底的長撇竖,都給毛筆的性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它要求毛筆達到鋒利墨潤,轉折自如,蘸墨次數少,能連篇書寫的性能。因此漢代工匠們競選長毫做短鋒筆,以适应当时汉书的特点。

        從用途上來看,漢時的毫锥如現今的小楷筆,但製作却大不一樣。現今的小楷筆製作毫短、栽入杆内部份顯得更短,以其肥胖來增加縮水量,故吸墨後筆鋒臃肿,書寫不便。

         我們也曾對保存好的尹灣漢墓和網幢漢墓的毛筆做過性能測試,直立筆杆,四面旋轉筆頭,發現筆毛在無膠鬆散狀態下形狀極為圓潤。把它浸入水中,毛自然張開,輕輕上下左右旋轉,毛自然張合一致,隨即提筆出水面,鋒便收搞鋭利如維,漢代毛筆的尖、齊、圓、健是無可挑剔的。

      漢代毛筆的選杆製杆工藝也是非常講究的。筆杆可用竹製也可用木製。從出土毛筆來看木杆似乎多一些。不過若細細看看便知,竹製筆杆的加工方法形制與木杆工藝的一樣。如尹灣漢墓毛筆的筆杆的粗细加工變化,尾端锥狀處理以及留「凸」隼加尾飾的處理方法做倣木杆。竹枝特有的光潔外皮也在逐漸變細的加工過程中被全部刮去没有一點竹子的特點,那末為甚麽要用竹子呢?想是取材便捷、造价低廉之故吧。

        漢代毛筆杆的長度一般都在二 一厘米左右。如居延筆杆長二 一·八厘米。西郭寶墓筆杆殘長為一八.九厘米,因為此筆出土時整個套在一個筆套内,而套是完好的,所以一八.九厘米僅是套的長度,杆殘在套口,為此要加兩厘米左右的杆長以便抽取方便,這樣西郭寶墓毛筆杆長也應在二 一厘米左右,再看尹灣漢墓毛筆的杆長經量得也為二 一 ·四厘米。筆杆的長度、粗細,不但要符合人們對筆形的審美需要,更重要的還必須符合使用要求和使用過程中的美感要求。

        隋唐以前,中國家俱中是没有高腿桌椅的。當時用作書桌的只有几,由几的高度可推知古人的書寫習慣,亦可推知當時人們執筆的高低,相應地也涉及到對筆杆長短的要求。

      凑巧一九八零年五月,在連雲港市錦屏高高頂漢墓發掘中出土了 一個漢代漆几。其長為九五厘米,寬為一七厘米,高為三三厘米,幾面平正,無紋飾,現在一般人伏案書寫時,肘觸桌面與視覺最佳距離為三五厘米左右,由此推斷這件漆几是當時的實用器,後埋入地下作冥器。再從几的高度來看,三三厘米確是盤坐書寫的最佳高度。几面為一七厘米,顯然上面不能堆放任何東西,也不能伏案書寫。故漢晝像石上經常可見有搞現弓腰侍候主人添墨的侍從。古代用几盤腿而坐,几近人體,人必端坐。書寫時必須懸腕、懸肘,而且懸肘的高度起碼舆腕高相平,甚至要稍高些,這樣蓮筆才能运轉自如。由此可見,几的懸腕懸肘執筆高度必然要高出我們伏案只懸腕的書寫執筆高度約一到二 ·五厘米左右。為此漢筆筆杆要求長些,這是非常自然的了。再從書寫時視角角度去看,伏桌書寫,字在视线前方;端坐几前書寫,字在视线之下。如果大家都用撥镫法執筆的話,前者執筆只要求筆杆直,後者却要求揠筆。這揠筆的執筆法使筆杆前傾斜,所以筆杆食指上部的長度就起到了 一個重力的匀衡作用,它勢必要求筆杆長些,太短的話筆在運行、轉折、頓挫時就会失去行笔的节律感。

         汉隶要求行笔多变,重腕法,指法,必然对笔杆要求极讲究,不但要求修長,而且要求纖細,這有利於指法的發揮。如「居延筆」直徑為0 .六五厘米,「西郭寶筆」直徑為0 .七五厘米,使用靈便,就是現在同等鋒長的小楷筆,其精選杆粗細也不出其左右。

         漢筆對筆杆長短、粗細有嚴格的要求,對筆杆外觀造型的緊凑與否也有嚴格的要求。杆的製作以現存最早的那枝戰國筆來看,倒可能直接取拓木之枝來作圍毫之柱。從兩例漢代的毛筆來看就不一樣了,它對杆的製作要求很嚴,如「居延筆」,它不僅要打孔四分其木,並且要求冒首舆杆末直徑同粗,使直徑0 .六五厘米的木杆在其冒首和杆末兩端收至直徑0 .五厘米。這樣,挺直的筆杆挺而圓潤之感。加上利用木質天然的黄色也就不用加任何鬆漆了。「居延筆」黄褐色,「西郭寶」筆為「褐色」,是木質本色經年久之色變也。就是杆用竹製的尹灣漢墓毛筆,其杆也倣木形制不加任何樣漆。

       精工細作、不假修飾的製作工藝,使漢代的毛筆有自然純真、光艶内含、手感舒適、越用越光潔的特點,令人把玩愛不釋手。

        再談談筆套。漢代的毛筆其筆套也是多種多樣的。它的製作必須與整筆的製作要求一致,並具有對整體的裝飾作用。連雲港出土的這三例毛筆其裂套工藝有明顯的特點,有長套,有短套,有單,有雙,材質有竹子,有木胎漆器,各不相同,製作工藝精良,有用針刻精细紋飾,有的用朱色横條作裝飾。

        從筆套的形制來看,網瞳的短套最接近我們現今的銅筆套形制。尹灣的雙截雙套管其使用也在情理中,唯獨西郭寶墓毛筆的長達二一,四厘米的長套,其使用方法是我們現今想象不到的。其实在戰國時長筆套已經被使用,漢筆使用長套也是有淵源的。古筆有這樣的長筆套,由此推斷它不像我們現今使用的筆套,把筆毫添齊從前方套上就行。現今這種筆套使用時必須十分小心,否則筆毫極易傷亂。古長套却無此虞,原因是如此長的筆套只有從笔尾部套下抹至前端,绝不能從前方套上。在古人看來,順毛而下不易傷亂毫尖古筆杆末和毫口之所以都略細於整杆,不僅為了美觀,也為了插入或抽取筆杆的方便。筆套是竹做的。竹材没有木材耐腐朽,故歷代墓中出土的竹質筆套均開裂、捲曲、無法保存下 。     

         二、 漢時的書寫載體竹簡和木牍

        在漢代用於書寫的主要载體是竹簡和木牍,尤以木牍作重要的記事,尤如現今的紙。

         據連雲港市歷年來發掘出土的竹木简來看,無論從數量上、質量上來看都以尹灣漢墓竹木简為最多最好,所以我們以尹灣漢墓木牍為主進行介紹。

        漢時的木牍一般長度為二二 .五厘米至二五厘米,在當時稱做尺牍。尹灣木牍一般長度都在二三厘米。只有一塊為二三.五厘米。寬度為七至九厘米,厚度為0 .二至0 .六厘米之間。製牍之材以楸木、桐木、松木為主,一般來講以桐木和松木製作為多。據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簡牍來分析,製牍之材幾乎没有多大的區别。當時這類用品已經商品化了, 只有個别商業特别落後的地區總就地取材製牍。木牍越薄,材質的製作要求也越高。薄牍一般用來書寫地方官向上級審報用的文書檔案和有關財政的計簿。如尹灣木牍的《吏員總簿》。這種牍用桐木製成,板石平整,無年輪條痕,木質鬆軟,吸墨均勾,抗腐耐久,確為記載文書檔案之材。除此外也有用松木製成的,但因易變形,所以其厚度要比桐木大一倍。一般來講在製作高檔木牍後,剩餘的較差材料繞用來製作日常使用的木牍,如名謁、衣物疏等。為了符合書寫要求,竹簡在製成後要放在火上供烤,以使有機脂凝固,使其易寫、防囊。木牍也一樣,也要經過烘烤定型,更需增加一道塗刷膠體以防渗墨的工序。在陳夢家先生著的 《竹木簡掇述》中有些記載,我們在處理尹灣漢墓木牍的過程中也有所發現,並作了採集分析,證明了記載的正確性。

        三 、汉时的砚

        汉时的砚台叫板研,是因形状如薄板而命名的。它不像现今的砚台,因其厚度大而可凿池蓄水。一般来讲汉时板研的外壳是漆器有的还绘有漆绘纹饰。如长二二.五厘米的尹灣漢墓板研,内外髹漆,盒盖正面绘有图案鸟(日)、玉兔(月) 、 羽人,虎舆卷雲紋組成的的圖案,在盒盖反面绘有羽人、虎、卷云纹组成的图案,是一件既實用又漂亮的工藝品。

        現今我們稱「筆、墨、紙、礁」為文房四寶,在漢時的概念又如何呢?見尹灣漢墓木牍中《君兄缯方缇中物疏》木牍。  漢代記載隨葬品的清單都稱做「物疏」。「缯」為織造得比較厚實的絲织品,古時用來包裹器物。「缇」為顏色,指枯紅色的絲織品。這君兄枯紅色的方形絲織品包裹裏的器物即我們現在所説的文房四宝。


西汉礼钱簿、赠钱名籍木牍

  下面我們對清單作仔細的解釋:

方缇一,指包裹文房四寶的枯紅色的絲織品。
刀二枚,刮削竹木簡中錯字的刀具。筆二枚,指毛筆二枝。(對筆〉 管及衣各一,指筆套及筆套外面的絲織品。套子各一件。
板研一,即砚臺一個。
等及衣二,指計數的算筹及裝算筹的袋子共二件。
繩杆一,是指用繩子盤曲成形再上漆料的漆器,書寫時用來盛水,注水,器形鼓腹小口。
掊一,没有器物,不知指什么。
墨橐一,裝墨丸之袋。

下面為隨葬的書卷:

記一卷,六甲陰陽書一卷,板旁橐一具,列女傳一卷,烏傅,恩澤詔書,弟子職,楚相内史對,列一。

        從上面的木牍中我們可以看出漢人帶入墓中的文房器物應分二部份,一為文房中使用器物,二為書籍。我們現在所説的「文房四 寶」僅指其一,不包括書籍。據木牍中的内容來看,按我們現在的概念來講漢代的《文房四寶》當為刀、筆、墨橐、竹木簡、板研。

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笔、墨、纸、砚”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笔、墨、纸、砚”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笔墨纸砚”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作为文房四宝的故乡的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中文名笔墨纸砚合    称文房四宝历史由来南北朝出    处《再和潘歙州纸砚》代    表宣笔、徽墨、宣纸、宣砚、歙砚原产地宣城徽州重要意义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工具拼    音b

出处:梅尧臣《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

示例:天子被逼不过,只得命取绝笔,奶子随即取捧过。(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一回)

宣笔编辑 播报

毛笔的历史更为悠久,秦朝之前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国称毛笔谓“聿“(吁),燕国称笔谓“弗”,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毛笔才有了统一的名称。宣笔可以说是毛笔的起源。因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

关于宣笔的由来,自古就有蒙恬造笔说法。据唐代韩愈所著的《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率军南征伐楚,行至中山地区(即宣城境内),具体方位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山在今宣城市宣州区和泾县一带;另一说中山在今江苏省溧水县境内。据《元和郡县志》二十八卷记载,中山在宣州溧水县东南十五里处,因唐宋时期宣州府地域广泛,溧水县属宣州管辖。

蒙恬发现中山兔肥毛长,质地最佳,于是以竹管为笔杆,兔毛(又称紫毫)为笔头制作毛笔,世人称“蒙恬笔”,为宣笔的鼻祖。

关于蒙恬造笔的故事传说,史界有争议。据考证,秦之前已有毛笔。如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战国墓就出土了楚国毛笔,该笔杆长18.5厘米,径0.4厘米,毛长2.5厘米,全长21厘米;笔杆系竹制,笔头为兔箭毛,与蒙恬笔的区别为该笔用传统的夹缠法固定笔头,即将笔头夹在划为四片的竹杆头上,以麻丝夹缠,并涂上漆汁 [1]  。从这里可以看出,蒙恬并不是毛笔的发明者,而是对毛笔的制作进行了历史性改良。即将笔杆一端镂空做成笔腔,再将笔头置入腔内,这样制出来的毛笔与夹缠法制出来的毛笔相比有三大优点;一是笔头整体固定在笔腔内,可以长期保持浑圆状态,利于书写;二是笔头可以保持端正的位置;三是更具有稳定感。所以毛笔一直延续蒙恬创制的笔腔式样不变。

古代毛笔与现代毛笔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古代毛笔为了便于人们别在头发或冠巾上随身携带而将笔尾部削尖,因此古人有“簪笔”之说。

自秦到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宣笔的制作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据考证,制作上乘的宣笔所用之兔毛应为秋天所捕获的长年在山涧野外专吃野竹之叶,专饮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只能选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弹性的双箭毛。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取之不易。只有这样的兔毛所制成的毛笔才能达到尖、齐、圆、锐的要求,也才能被书画大家视之为“掌上明珠”,称之为“珍宝”。

所谓尖、齐、圆、健是这样的含义:

尖:笔锋要尖如锥状,功用为利于书写钩、捺等笔画;

齐:笔毛铺开后,锋毛平齐,功用为利于吐墨均匀;

圆:笔根为圆柱体,圆润饱满,覆盖之毛均匀,功用为书写时流利而不开叉。

健:笔锋在书写绘画时有弹性,能显现笔力。

兔毛(紫毫)之珍贵,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为证: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兔毛(紫毫)之珍贵更有唐律为证。唐律中把“宣笔”列为“贡品”,并作出“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之明确数量规定。用两为计量单位,且只有六两和三两在唐律所列出的“贡品”中可能是仅此一项。

历代文人雅士盛赞宣笔。以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对宣笔向往,或表达使用宣笔的感受,或表达从朋友处获得宣笔的激动心情。

以大书法家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为例,诗人写道: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从该诗的三四两句可看出当时宣笔的代表作——诸葛笔只能从朋友处获得馈赠,即使花上千金,在市面上也买不到,用如今的话说,诸葛笔是特供品。

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盛赞宣笔,随书“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八个大字赠与泾县宣笔厂,并亲自监制莲蓬斗笔。

自秦到唐宋,宣城制笔名家辈出,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诸葛氏。史料记载其家族大多操持此业,所制之笔均为东晋和唐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等购用的宝品,此二人均向诸葛氏写过“求笔帖”求笔,或赠友或自用。古人赞誉这种诸葛笔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宣笔历史上也与许多名人有故事。仅举两个成语故事,其中的主人公与宣城有密切关系。一则为“梦笔生花”。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白才华横逸,一辈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为什么呢?据说李白小时侯,曾梦见所用的笔头生花,醒后便文思敏锐,以斗酒诗白篇之豪气闻名天下,人称“诗仙”。酒喝多了,朦朦胧胧中都能作诗。

另一则为“江郎才尽”。《梦求注》记载,南北朝有一个人名叫江淹,其年少时曾梦见一人送给他一枝五色笔,其人自称郭璞。江淹从此以文章闻名天下,但此事不见史传。虽送笔无记载,但还笔却有记载。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曾夜宿冶亭,梦一老人,自称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在你手中,已用了多年,现该还给我了。江淹便从怀中取出五色笔还给老人。从此,江淹便才思衰竭,再无美文佳句传世。“江郎才尽”就成为人们才情文思衰退的代称。

到了元代,宣笔因统治者的轻视,再加上当时宣城一带战事频繁,笔工纷纷南流避难,宣笔随即被湖笔取代,这种局面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改变。

湖笔编辑 播报

湖笔的产地在浙江吴兴县善琏镇。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湖笔,又称“湖颖”。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称为“黑子”,这是湖笔最大的特点。这种笔蘸黑后,笔锋仍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之毛整齐而无短长。这一带的山羊,每只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也只有六钱。一支湖笔,笔头上的每一根具有锋颖的毛都是在无数粗细、长短、软硬、曲直、圆扁的羊毛中挑选出来,具有尖圆齐健,毫细出锋,毛纯耐用的优点。

“黑子”的深浅,体现锋颖的长短。湖笔一般都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制而成。善琏湖笔的成名,与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密切关系。号称“日书万字”的湖州人赵孟頫,他对当地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制笔,一管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下去。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和繁复。湖笔具备尖、齐、圆、健的特点,称为湖笔的“四德”,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称蒙溪。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他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下去。现发展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四大类、近三百个品种。1983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曾带数百套湖笔作礼品赠送给日本朋友。

徽墨编辑 播报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宣纸编辑 播报

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宣纸生产主要集中在泾县。宣纸因质地细薄、棉韧、洁白、紧密而著称于世。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为最大特色,有“千年寿纸”之称。红星牌宣纸获全国著名品牌。

宣纸宣笔产于泾县,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史籍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唐乾符年间,书画评论家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中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造纸术已颇发达,并开始把宣纸用于书画了,但制作水平尚不高,仍需“用法腊之”,方可“摹写”。

另据《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宣城郡一地献纸尤为精美。到南唐时,后主李煜监制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落光润,冠于一时”,可谓是宣纸中之精品。宋代大画家李伯时,曾用澄心堂纸画了一幅《五马图》,流芳百世。

歙砚编辑 播报

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取石于古歙州(今歙县)的龙尾山,故称“歙砚”。歙砚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歙砚石质坚韧,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等特点,其中“坚润”二字体现了歙砚的特色。歙砚的品种繁多,其中以罗纹、眉子为上品。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据五代陶谷《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可见,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了。

由于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并把砚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专理制砚事宜。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尾枣心砚为天下之冠,使歙砚声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以后嘉祐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在此期间,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

"笔"编辑 播报

拼音:bǐ

繁体字:笔

部首:竹,部外笔画:6,总笔画:10 ; 繁体部首:竹,部外笔画:4,总笔画:10。

五笔86:TTFN 五笔98:TEB 仓颉:HHQU

笔顺编号:3143143115 四角号码:8871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B14

基本字义编辑 播报

● 笔

(笔) bǐㄅㄧˇ

◎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钢~。铅~。~架。~胆。

◎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画。~顺。~形。~道。

◎ 用笔写,写作的:~者。代~。~耕。~谈。~误。~译。~战。~名。

◎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体。~法。~力。文~。工~。曲~。伏~。

◎ 像笔一样直:~直。~挺。~陡。

◎ 量词,指钱款:一~钱。

◎ 指散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随~。

汉英互译编辑 播报

◎ 笔:pen stock write

English

◎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详细字义编辑 播报

◎ 笔

笔 bǐ

〈名〉(1) (会意。从竹,从聿。“聿”( 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林觉民《与妻书》

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words;writing]。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笔脚(字迹;笔迹)

曲笔,伏笔 [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词性变化编辑 播报

◎ 笔

笔 bǐ

〈动〉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 笔 bǐ

〈量〉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常用词组编辑 播报

◎笔触bǐchù

[touch;brushwork;style of writing(drawing,etc.)] 书画、文章等的笔法;格调

笔触粗犷

深沉的笔触

◎笔答bǐdá

[answer by writing;written reply] 书面回答问题

◎笔底生花bǐdǐ-shēnghuā

[flowery expression] 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

◎笔底下bǐdǐxia

[ability to write] 指文章的写作

他笔底下来得很快嘛!(就是说他写文章来得快)

◎笔调bǐdiào

[tone;style] 文章的风格、情调

讽刺的笔调

通俗的笔调

◎笔端bǐduān

[artistic conception of writing or painting] 指写文章、写字、绘画时笔的运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意境

一一呈诸笔端

◎笔法bǐfǎ

[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 写字、作画、写文章的技巧或特色

春秋笔法

◎笔锋bǐfēng

◎笔杆子bǐgǎnzi

手握的部分

你手下那几根笔杆子都是饭桶

◎笔耕bǐgēng

[make a living by writing] 旧指依靠抄写或写文章等手段谋生;泛指勤奋写作

◎笔供bǐgòng

[written confession] 用文字写出来的供词

◎笔画,笔划 bǐhuà,bǐhuà

[strokes of a chinese character]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

◎笔迹bǐjì

◎笔记bǐjì

◎ 笔记 bǐjì [take down] 用笔记录

◎笔架bǐjià [penholder;pen-rest;pen rack] 搁笔或插笔的架儿

◎笔尖,笔尖儿 bǐjiān,bǐjiānr

笔的写字的尖端部分

◎笔力bǐlì [vigour of strokes in calligraphy or drawing] 写字、画画、写文章用笔行文的力量;文章的气势

笔力雄健

◎笔录bǐlù [put down] 用笔记录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笔录 bǐlù [note;record] 记录下来的文字

◎笔路bǐlù

◎笔帽[儿] bǐmào[r] [the cap of a pen,pencil or writing brush] 套着笔头儿保护笔的套儿

◎笔名bǐmíng [pseudonym;pen name] 作者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

◎笔墨bǐmò

我们的心情难以用笔墨来形容

笔墨酣畅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笔墨官司bǐmòguāns

指用文字进行的论战

◎笔舌bǐshé [position;proposition;views] 宣道立言

孰有书不由笔,言不由舌?吾见天常为帝王之笔舌也。——扬雄《法言·问道》

◎笔试bǐshì [written examination] 用书面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考试

◎笔势bǐshì

◎笔受bǐshòu [write down what is dictated] [古]∶用笔把别人口授的话记录下来

◎笔顺bǐshùn [order of strokes observed in calligraphy] 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一般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

◎ 笔算 bǐsuàn [reckon on paper;written calculation] 用笔写出算式来计算

◎笔谈bǐtán

《梦溪笔谈》

◎笔挺bǐtǐng

笔挺的姿势

笔挺的裤子

◎笔筒bǐtǒng [pencontainer;brush pot] 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插笔用的筒

◎笔头,笔头儿bǐtóu,bǐtóur

他笔头儿太慢

笔头练习

◎笔误bǐwù [clerical error(mistake)] 因疏忽而写了错字,也指因疏忽而写错的字

◎笔洗bǐxǐ [article used in cleaning writing brush] 供洗毛笔用的小盂

◎笔下bǐxià

笔下生花

笔下留情

◎ 笔心,笔芯 bǐxīn,bǐxīn

◎笔削bǐxuē

敬称。请人修改文章

留情笔削,敦悦‘丘、坟’。——《晋书·皇甫谧传》

◎笔译bǐyì

[written translation] 笔头翻译;用文字翻译(区别于口译)

◎笔意bǐyì [intended conception] 书画、诗文中表现的作者的风格、意趣

笔意幽闲

◎笔友bǐyǒu [pen pal] 通信朋友,通常为未见过面而与之友好地继续通信的人

◎笔札bǐzhá

◎笔战bǐzhàn [word battle;written polemics] 指通过文字进行论战

◎笔者bǐzhě [the author(writer)] 作者。多用于自称

◎笔直bǐzhí

棱角的

笔直的木材

一条笔直的路

◎ 笔致 bǐzhì

诗文、书画等用笔的风格

◎笔资bǐzī

旧时称字画、文章的作者所得的报酬

◎笔走龙蛇bǐzǒu-lóngshé

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笔

【集韵】与笔同。详笔字注。

考证:【广韵】鄙密切【韵会】逼密切【正韵】壁吉切,$音必。【释名】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说文】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古今注】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谓之笔。秦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称於时。蒙恬造笔,卽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记事用之。【法书考】虞世南云:笔长不过六寸,眞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礼·曲礼】史载笔,士载言。【注】笔,谓书具之属。 又笔星。【释名】笔星,星气有一枝,未锐似笔也。 又花名。【楚辞注】辛夷花初发如笔,北人呼为木笔。 又【集韵】笔别切,音莂。山东谓笔。 又作〈⺌/尹〉。见【汉戚伯樊毅哓】。又【严欣哓】作〈八/尹〉,见【举要】。说文解字 【卷三】【聿部】笔

秦谓之笔。从聿从竹。鄙密切〖注〗徐锴曰:“笔尚便疌,故从聿。”

相关拓展编辑 播报

钢笔

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羽毛笔的基础上发明了钢笔之后,钢笔迅速替代传统的羽毛笔而成为20世纪主要的书写工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脑、打印机与网络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钢笔的书写功能,而且性能更加优良的圆珠笔广泛运用,也挤占了钢笔的市场占有率。21世纪初,钢笔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它是许多人首选的书写工具,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体现持有人身价的一种象征。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良的名牌钢笔,已成为高档的名贵礼品,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追求,价格不菲。

钢笔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收藏者 , 所以如何选择一枝好的钢笔 , 也成了一门学问。

有不少人喜欢收藏钢笔。因为钢笔不仅有足够多的新老品牌与款式供收藏者寻觅选择,而且价格适宜,全球都拥有庞大的市场,收藏容易,转手出让也极为方便。即使是专供收藏的珍稀品牌,很少有伪造的假货,也没有很多人专门炒作,因此使得鉴赏家与投资者购买起来较为放心。

笔的分类

什么是中性笔?

中性笔内装一种有机溶剂,其黏稠度比油性笔墨低、比水性笔墨稠,当书写时,墨水经

过笔尖,便会由半固态转成液态墨水,中性笔墨水最大的优点是每一滴墨水均是使用在笔尖

上,不会挥发、漏水,因而可提供如丝一般的滑顺书写感,墨水流动顺畅稳定。

什么是原子笔?

原子笔可分为油性和中性:油性原子笔墨的特性是墨水黏稠度高、水性强,但油渍较多

;中性原子笔的墨水黏度适中、油渍少、书写流利,耐水及耐光性均比油性原子笔墨水佳。

什么是水性笔?

水性笔的主要溶剂是水,常见的水性笔有钢珠笔、签字笔、塑料、毛笔和萤光笔,水性

笔较油性笔无味,笔尖不易干燥,其笔迹耐光但不耐水,遇到水会渲染开来,不慎摔过就很

容易断水。

什么是投影笔?

投影笔基本上是油性笔,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可写在投影片、玻璃或任何物体上,不掉

色、不脱落,有许多学术机构或研究单位喜欢购买投影笔,因它可在烧杯或试管上做记号。

有些厂牌的投影笔可以补充墨水,首次补墨需要半小时,第二次以后便仅须十分钟,相当方

便。另也有厂商提供水性投影笔,其笔迹沾水后可擦拭,不留痕迹,适用于需在现场做计算

或示范演练的演示文稿场合。

什么是牛奶笔?

牛奶笔是由日本的PENTEL公司最先开发,其内装墨水并非真的牛奶,而是中性墨水,

但因它在日本上市时名为“ MILKY ”,并以一头牛做为广告片表现手法;加上此商品的七

种颜色均为粉嫩色系,给人柔和的感觉,一般就习惯称它为「牛奶笔」了!牛奶笔可写在黑

色或深色信纸上,也可涂在指甲上,用途相当特殊,在日本广受少女学生欢迎。

字母意义

钢笔笔尖的英文字母代表粗细、尺寸、倾斜程度,但各家厂牌的规格不大相同,兹就

常见的英文字母标示意义如下:EF:Extra-Fine,特别细的笔尖适合握笔较轻的人,笔触

可轻快而细滑地掠过纸面。F:Fine 细的笔尖,适合字小而轻的握笔者,东方(台湾)人字

体笔画繁多,故多使用此型。M:Medium 中等粗细的笔尖,墨流量较多,适合中型字体之

书写者。B:Broad 粗的笔尖,适合用来签名,以及浑厚坚定的字体。Stub:Stub,扁平

的笔尖,笔头呈扁平状,横写时笔迹较纤细,直写时较厚重。OF:Fine Oblique 细的扁

平斜笔尖,较细的斜笔尖,笔触较细致。OB:Broad Oblique粗的扁平斜笔尖较粗的斜笔

尖,笔触较宽。OM:Medium Oblique中等粗细的扁平斜笔尖。

中性水笔随动密封剂(锂基酯)

随动密封剂(锂基酯)根据胶体与表面化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研制成功的一种专用密封剂

,通称"锂基酯"。适合作中性水笔笔芯的尾塞,即对笔管中的墨水密封,防止蒸发或倒流,

并随书写过程墨水因减少而随动跟进密封。因此可视为"液体活塞"。

制笔使用的"锂基酯",要求与中性墨水互不相溶,界面清晰;无气泡,抗蒸发;高低温

稳定性好,随动触变流动性佳。使中性笔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保湿密封,

防止墨水蒸发或倒流溢出。并要求在快速书写时,密封剂能随时跟进,且少沾管壁,以保证

能跟进至墨水写完。

毛笔分类

毛笔的种类很多,笔头都是用动物的毫毛加工所制。所以人们往往以笔毫弹性强弱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一般分为硬毫笔、软毫笔与兼毫笔三种。

(一)硬毫笔

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常见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石獾毫、山马毫、猪鬃等。

兔毫笔 兔毫笔历史悠久,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它是将笔干一头劈开数片,把笔头插入后再用丝线紧扎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两种。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称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质软而毫健。花白比较挺利,不如紫毫柔软。

狼毫笔 这里的“狼”不是动物园里的那种狼,而是黄鼠狼。用黄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笔,弹性比兔毫笔稍软,比羊毫笔硬,只是质较脆,不耐摩擦。

鼠须笔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成,所以性能坚挺。相传东晋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写《兰亭序》的。

其他硬毫笔,如山马毫、石獾毫、猪鬃笔等,笔性特别坚硬,一般初学者尚未掌握运笔归规律,不易选用。

(二)软毫笔

软毫笔的弹性较小,较柔软。一般用羊毫、鸡毫、胎毫等软毫制成。

羊毫笔 羊毫笔是用山羊毫制成,其性能软于紫毫笔,由于羊毫较细、较长,适宜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

鸡毫笔 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其性能软于羊毫。

胎毫笔 胎毫是初生婴儿的头发,其性能极柔软。南朝萧子云(487-549)就使用过胎毫笔,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三)兼毫笔

“兼毫”,顾名思义是兼而有之的意思。亦即以硬毫为核心、周边裹以软毫,笔性介于

硬毫与软毫之间。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也有用羊毫与狼毫合二为一制成的兼毫笔,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云”、“中白云”、“大白云”。也有在大羊毫斗笔中加入猪鬃,以加强其弹性。

[关于用笔的环保—from—智慧的演绎(x晓x)]

我们用的笔杆子都是用塑料做的,如果经常买新的笔杆子会很浪费。我们应该多使用可替换笔芯的笔种,尽量使用替换笔芯,而不是买了一支又一支笔制造严重的白色污染。据资料显示,塑料的降解时间至少要200年,相当于2个世纪的时间。如此漫长,且造成的多种污染真的对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请多用笔芯吧!说一句老套却实在的话: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啊!

作用

写字,画画,

笔的历史编辑 播报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下去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战国时,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笔之源一般人都以为是秦代的蒙恬,但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残留之朱书与墨迹,系用毛笔所写。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而蒙恬实为毛笔之改良者。

春秋、战国时对笔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相传秦将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到了汉代,笔已比较考究,路卮是当时的制笔高手。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据正史书籍记载,我国著名的宣笔就发明于汉代。

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元代以后,以湖州为中心的制笔业日益兴隆。我国的毛笔进入了第二个重要发展时期——湖笔时期。尤以羊毫笔最享盛名,为士林所爱,并得朝廷赞赏,此时的湖笔与宣笔已同享盛名,乃至超过了宣笔,成为全国毛笔的代表,誉满海内外。被称为“毛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时,善琏隶属湖州府,故这里出产的毛笔称为湖笔,善琏也被誉为“笔都”。当时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姚恺、陆震、杨鼎、沈秀荣、潘又新等制笔名师。

明末清初,善琏湖笔逐渐外传,善琏人在各地开设了一批著名的笔店,如北京的古月轩、贺连清,上海的周虎臣、杨振华、李鼎和,苏州的贝松泉、陆益堂等。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当时用作笔管的质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珐琅等,在笔管的装饰上,也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选用方法编辑 播报

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下面逐一介绍: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瑞。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彩顿失。

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无法检查这一点。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

关于这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四德指的是笔本身的功能,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也。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杀鸡焉用牛刀了。

保养方法编辑 播报

有了好笔之后保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启用新笔,首须开笔。将买回来的笔以「温水」泡开,且浸水时间不可太久,至笔锋「全开」即可,不可使笔根胶质也化开,否则就会变成「掉毛笔」,毫毛易于脱落。紫毫较硬,宜多浸在水中一些时间。

润笔是写字前的必要工作,不可以笔一拿沾墨便要写字。方法是先以清水将笔毫浸湿,随即提起,也不可久浸,以免笔根之胶化开。之后将笔倒挂,直至笔锋恢复韧性为止,大概要十数分钟。笔保存之时必须干燥,若不经润笔即书,毫毛经顿挫重按,会变的脆而易断,弹性不佳。

之后才可开始写字,这「入墨」也是有很大学问的。为求均匀,且使墨汁能渗进笔毫,须将清水先吸干,可以笔在吸水纸上轻拖,直至干为止。所谓「干」,并非完全干燥,只要去水以容墨即可。「笔之着墨三分,不得深浸至毫弱无力也」,墨少则过干,不能运转自如,墨多则腰涨无力,皆不佳。

书写之后则需立即洗笔。墨汁有胶质,若不洗去,笔毫干后必与墨、胶坚固黏合,要再用时不易化开,且极易折损笔毫。

洗净之后,先将笔毫余水吸干并理顺﹝同入墨之前﹞。再将笔悬挂于笔架上,可使余水继续滴落,至干燥为止。需注意置于阴凉处阴干,以保存笔毫原形及特性,不可曝于阳光下。保存笔之要领以干燥为尚。

笔的收藏编辑 播报

盛世重典藏

我国自古有“盛世重典藏”,爱好收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也是陶冶情操的好形式。收藏热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步,百姓家庭生活的变迁。收藏,对于收藏者来说,可以陶冶情操,磨炼意志,让人有个好心情;收藏让人增长知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兴起了被专家称为继宋、清两代两次民间大规模收藏热之后的“第三次民间收藏热”。搞收藏,其兴趣在于鉴赏,其目的在于求真,其方法在于历练,其心态在于宁静。让我们在收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收藏走进我们的生活,充实我们的生活。

毛笔

毛笔虽然是实用工具,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毛笔的制作及品种不断提高、增多,工艺改进,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珍玩的古物。毛笔不易保存,笔毫重实用易坏,所以毛笔的鉴赏可以从笔毫的形制,重要的还是着眼于装饰意味浓厚的、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笔管上。

笔毫

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提高的。古人以竹笋式制成笔毫,是我国传统品名,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身短粗,形如笋状。锋腹粗状,落纸易于凝重厚实。除实用外,给人以鉴赏趣味。又如兰花式制成的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观赏之感、赏心悦目之快。古代还有一种品名,把笔毫做成葫芦式,兼毫圆润坚劲。

笔管

自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以获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财势和地位。如: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裴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有的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艺术品。文中叙述笔管的装饰已达精工,已完善了鉴赏的条件。如:古代工匠能利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描绘、镌刻巧妙的山水人物,描出山石海水的气势,足以表现了独特的装饰趣味。达到了鉴赏的条件。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双龙管笔就是一例。

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云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衬托苍龙凌空飞舞,在云中腾越戏珠,气势磅礴。加之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笔管和笔套镶金扣,增添了富丽华贵之感。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葫芦式锋尖锥状,美观挺拔,精工巧制,尖、齐、圆、健四德完备,是明代制笔水平的实证,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是毛笔鉴赏的稀物。所以鉴赏毛笔的着眼点就是看笔管的用料和笔管的装璜与绘画、雕刻、镶嵌的艺术水平。用料及装饰为上,其价值就高。

鉴别古笔

鉴别古笔,首先对保存的遗物和各个时代古笔的历史要做系统地了解、认识,把握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清笔的历史上限下限、区分制笔地区、把握各时代制笔名家的特点,分清是民间制作,还是宫廷的御用品,或是宫廷的御制品,是宫内定型民间作为贡品的,还是宫廷造办处自制的。其次,再看笔毫损坏情况。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是否有制笔名家的镌刻,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对名人的时代划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丰富的文学水平,才能识别出名人的诗词赋文,才好鉴别一个文物的时代,从而体现文物的价值。每一种文物在各历史时期,均有作伪假品出现,只要我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多见多识,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会提高自己的认识鉴别能力。

湖笔十八称

笔为文房四宝之首,而湖笔在古时,人们曾经赋予各种别致的代称,广泛应用。意趣盎然,耐人寻味。

管:《笺》:“彤管”,笔亦管也。

管子:唐《开元遗事》:有一书生,进谒李林甫,称笔为“管子”。

毛颖:宋 陈渊《墨堂文集》:“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

管城子:唐 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蒙恬)恬赐之汤沐,而封诸侯管城,号曰管城子。笔为蒙恬所造,故称。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文兄有绝交书”。

管城侯:《文房四谱》有此一说。又文嵩《管城侯传》:宣传毛元锐,学文锋,封为管城侯。

中书君:《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宋代苏东坡《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即咏此事。

毛锥:南宋杨万里《诚斋集》:“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剑右毛锥。”

毛锥子:《新五代史 弘肇传》:“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

毫、毫素:晋陆机《文赋》中云:或含毫而邀然,“唯毫素之所拟”。李善注:“毫,笔也,书谦曰素”,故亦作“毫素”。

十、毫锥:《白乐天集》:乐天与元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目为“毫锥”。

十一、 秋毫:苏东坡《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十二、 健毫、圆锋:《山堂肆考》:唐时,赶考举子将入场之际,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名笔。其价高过平时十倍,“号定名笔”。

十三、羊毫、狼毫、兼毫:湖笔的原料由羊毛、狼尾毛或两种混合制成。羊毛笔头乘羊毫、狼毛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故有人也以羊毫、狼毫、兼毫等称谓“笔”之别称。

十四、 龙须:《龙须颂》:“再释其笔,曰龙须友”。笔有一副颂誉联:龙须作友,鸲眼流光。“龙须”指笔。

十五、兔毫、麟管:楹联:“兔毫推赵国,麟管赐张华”,这里有两个典故。上联出自王羲之的《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惟有赵国毫中用。“下联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祀》:张华著《博物志》,晋武帝赐给名笔“麟角管”,作为鼓励。

十六、鸡距、鹿毛、鼠须、麟角:有一对联:“鸡距鹿毛花开五色,鼠须麟角笔扫千军”。上联“鸡距”、“鹿毛”均为古代名笔。前者典出白居易的《鸡距笔赋》:“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本之功。”后者典出《唐书地理志》:蕲州蕲春郡士贡:白纾箪,鹿毛笔。下联“鼠须”、“麟角”亦俱为古名笔。《笔经》云:“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芒。”“麟角”即为“麟角管”。

十七、佩阿、昌化:《致虚阁杂俎》:笔神叫做“佩阿”,又叫做“昌化”。

十八、 湖颖:湖笔又称湖颖。湖颖,是湖笔最大的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发亮的缝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这是其他笔所没有的。故而称之。

笔之十八种

提笔撰文叫"命笔”

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

写作中断叫"缀笔",

别人口述写的文字叫"代笔",

集体讨论一个或几个起草的文字叫"执笔",

练习性的文字叫"练笔",

特别精彩的文字叫"妙笔"

体现文章笔法 写作技巧的叫"文笔".

文章中预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的叫”伏笔”,

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叫”曲笔”,

写的与题无关的文字叫”闲笔”,

特别细致的描绘叫”工笔”,

使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费笔”,

作品中写的不好的地方叫”败笔”,

写作造诣很高的作家,其人其作叫”大手笔”,

无拘无束的写作叫”信笔”,

对某些方面有所感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叫”随笔”,

正文结束后的补充性文字叫”余笔”

四宝介绍编辑 播报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一直流传下来。从西汉时期就开始使用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古代的文化遗产。

毛笔是我国传统书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汉字书法是毛笔发展的产物。中国的毛笔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远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彩陶上的花纹有一些就是用毛笔绘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普遍使用毛笔,楚国叫“聿”;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到了秦代才正式定名为“笔”,并且一直沿用下去。据资料记载,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了一支战国时期的毛笔,从发掘情况来看,古今毛笔的结构差不多,只是制笔的材料不同罢了。应为“仰韶文化”

由于毛笔不易保存,古笔的存世量稀少,因此毛笔的价值其实很高。2000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人物毛笔以7.05万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花卉纹毛笔最终成交价为60.8万元。2008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支明万历竹刻花鸟纹毛笔,更是以103万元的高价成交。

墨是用于书画的黑色材料。它与毛笔差产生于差不多的时代,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类似的墨迹,不过那时的墨只是一种天然石墨。

我国人工墨大约始于战国时代,从那时出土的竹木简来看,那时墨的质量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随着汉代制墨规模的扩大,制墨作坊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三国时的书法家韦诞是我国记载的最早的制墨名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汉魏以后,制墨技术越来越发达,到宋朝徽州成了全国的制墨中心。这里产的“徽墨”名扬天下,制墨名家辈出胡开文、曹素功,仍声名不衰。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考虑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新墨。据书法家介绍,收藏者可以选择一些名家商品,比如 “曹素功”墨等,通常市场价格在数百元至千元之间。

纸是一种重要的书写材料,它是用植物类纤维加工制作而成。在没有纸的古代,人们把文字刻或书写在龟甲、兽骨、竹片、绢帛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书写材料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为我国造纸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宋代以后,造纸技术日益提高,纸的品种也越来越多,纸张质量也得到大幅提高。

老纸的价值在2011年的保利拍卖会上,乾隆三十年的洒金发笺纸以10.64万元的高价成交。有收藏者介绍,乾隆年间老纸的高价拍出已不是新鲜事,因为古籍专场中的老宣纸拍卖结果往往都是动辄数万元。据书法家介绍,不仅是清代民国时期的宣纸价格大涨,就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距今不到30年历史的宣纸,一刀(即100张)价格也至少要在万元以上。

砚又称为砚台、砚池等,它是磨墨不可缺少的工具,砚一般是用石块或是耐磨材料制作的。

砚的生产年代,尚难确定。从考古资料记载,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研墨工具。但据《西京杂记》中的相关记载,砚是始于汉代,主要是用瓷、陶、瓦等材料制作;外形如同盘子。磨墨不是直接用手拿墨在砚上磨,而是另用一块研石,将墨压在砚台上研磨。到了唐朝,随着制砚技术的改进,就出现了石砚,并出现了名盛天下的端砚、歙砚等名砚。到了清朝时代,砚台趋渐工艺化、美术化,除了实用之外,还有了收藏、观赏的价值。

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将门出一宗的文房四宝及其衍生清供打造得百花争艳、精彩纷呈,笔之魁、墨之冠、纸之最、砚之首,开创了文房四宝的辉煌历史。虽然,使用笔墨纸砚书写历史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文房四宝仍是众多收藏家心中的宝贝,在拍卖会上炙手可热。

墨砚用法编辑 播报

在市面上能买到的瓶装墨汁种类不少像“一得阁”、“曹素功”、“中华”等都是上好的书画墨汁。中国画对墨的质量要求很高,瓶装墨汁胶大.颗粒较粗,而墨锭研磨的墨汁墨色滋润细腻,涂于画面无糊腻之感墨有油烟、漆烟、松烟三种,油烟是用油料(主要是以桐柚籽或猪油为原料)燃烧后收集其烟所制的墨。漆烟、松烟分别是用生漆和松树油燃烧后收集其烟所制的墨。

墨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纯正加工精细,上等的墨极为细腻、香醇.而细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加工时捣件的次数,捣杵次数愈多愈细腻,据说一臼捣杵有上十万次的。墨的其它成分主要有胶、香料,另外,古时皇家用墨(称贡墨)还掺有麝香、龙脑、珍珠等二十多种名贵作料,价等黄金,珍贵至极。就油烟、漆烟、松烟三者比较而言,各有特色,各有用途。油烟、漆烟有一定光泽,色相偏暖.色阶丰富且有光泽,可浓可淡,多用来勾线、渲染。松烟乌黑无光,略呈冷色古人常用于渲染头发、须眉等。作画以当天研磨的新墨最为上乘,隔夜墨汁不宜使用,古人称其为“宿墨”,因为宿墨脱胶,墨的附着力差而写意画有的却利用宿墨的特性表现出独特的水墨效果。墨锭在使用后应将下端的水分擦干,以免墨块下部干裂,影响使用。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砚与墨锭的配合才能研出墨汁,因而砚的品质就十分重要。砚的种类繁多,有石、陶、瓷、铜、铁、玉等不同材料制成的砚,能用来磨墨作画的则以石砚为佳。我国的“四大名砚”有端砚、歙砚、澄泥砚及洮砚,广东端溪之石加工而成的端砚、安徽歙县龙尾溪所产的歙砚,是砚中历史悠久、质地精良的品种,最为著名。

好的砚台石质比重大,细而坚硬,发墨较快而且墨汁研磨出来细腻无渣,需要提醒的是,在研墨时不宜用力过大、速度太快.要心平气和地顺着一个方向研磨,正所谓“磨墨如病夫”,才能研出好墨。



版权说明:本平台以传播书法知识为宗旨,文章源自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中的文字内容、美术、摄影等作品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       

古戈爾藝術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roy.y.xu@hotmail.com

       

公众号ID:GogleArt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艺术和文房密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小程序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微店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淘宝店
长按小程序、微店、淘宝二维码,购买属于你的“文房和艺术品”


您的讚賞是我們編輯的源泉,長按識別二維碼打賞


有任何意見、建議及推薦內容都可與我們交流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