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二届浙江大学“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圆满落幕


2020年7月6日至10日,第十二届浙江大学“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于线上成功举办。本届研修班由浙江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和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委员会联合主办。多位海内外学术大咖和一百五十余名青年学者汇聚云端,围绕 “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信息流动与传播公信力”的主题,通过海内外名师授课、学员分组讨论、学员汇报展示和圆桌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线上交流。


宾夕法尼亚大学  杨国斌教授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杨国斌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当代社会科学的描述转向”的讲座。杨国斌教授介绍了当代社会科学的描述性转向与知识背景。他认为学者应该重视“描述”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不要拘泥于理论框架和概念。杨国斌教授还分享了关于“互联网深度研究”的探索,他主张在进行互联网深度研究时既要关注“人的经验”,也要关注互联网的历史性。


宾夕法尼亚大学  Victor Pickard教授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Victor Pickard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两场学术研究分享。第一场主题为Imagining a Post-Commercial Future for Journalism,他介绍了美国新闻的主流叙事、美国新闻业面临的危机与美国新闻业市场化发展的历史,并针对新闻业如何去商业化和民主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二场主题为Confronting the Monopoly Problem in American News Media,他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垄断现状与问题,同时提出创建公共媒体基金的建议。


俄勒冈大学  Seth Lewis教授

俄勒冈大学的Seth Lewis教授分别围绕Concepts for Studying Journalism and TechnologyThe Lived Experience of News”、“Social Media, Journalism, and Faulty Assumptions:Lessons from a Decade of Research三个主题,并结合了自己在路透社新闻研究所的访问经验,向学员们介绍了“边界、行动者和社会生活”的三个理论视角。这些观点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宏观、微观和中观视角,为社会角色配置及其意义和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好的解释。


爱荷华大学  David Ryfe教授

爱荷华大学的David Ryfe教授为学员带来了题为Uses of a Practice Approach to News Production的讲座报告。他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角度来观察新闻生产,聚焦新闻生产的概念如何在实践中呈现,探讨新闻生产 “变与不变”的维度,并向学员们介绍了不同国家的新闻场域。


南加州大学  Mike Ananny教授

来自南加州大学的Mike Ananny教授带来了Studying Networked News Time等两场讲座。Ananny教授认为媒体正逐渐成为社会公共设施,媒体机构能帮助人们塑造公共生活。他与学员探讨了媒介作为基础设施在数字时代将迎来哪些新的类型。


浙江大学  洪宇研究员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洪宇老师带来了作为方法的数字中国--整体传播视阈下的研究进路及理论创新为主题的讲座。洪宇老师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脉络出发,向学员介绍了“数字中国”的概念,元时空意识下传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学科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研究进路。洪宇老师提出,要以中国为基点反思主流研究范式,建立中国的元时空,强调中国自身主体性、创造性,但也不能局限于民族主义的话语。研究者不仅需要对中国史有经验分析,还要提出以开放世界史为对象的引领性理论方案,回应唯物史观的建构性转向。


复旦大学  陆晔教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陆晔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主题为数字时代的协作式新闻布展和多元公共生活的分享,讲座聚焦新闻布展、媒介行动、公共生活等关键词。陆晔教授认为,如今多主题、多中心的动态新闻传播实践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新闻生产,新的新闻生产与传统组织化新闻生产形成了巨大张力,也凸显出“液态”新闻业这一时代新景观。


浙江大学  李红涛教授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李红涛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主题为活在过去的阴影下?记忆剧场、数字记忆实践与新闻业的讲座。李红涛教授认为新闻和记忆存在着天然的张力,新闻生产即新闻实践。他向学员们介绍了新闻与集体记忆研究类型,集体记忆与新闻权威的关系,以及数字记忆等相关话题。李红涛教授认为,媒体记忆研究应打破再现与物质、官方与民间、个体和集体、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事件与记忆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


中山大学  李艳红教授

中山大学李艳红教授的讲座主题为:场域、制度与生态:这些社会学理论能为新闻业研究提供什么,她向学员们介绍了场域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探讨了场域理论下的新闻场域,分析了数字化环境下新闻业的变迁。同时,李艳红教授介绍了制度取向的新闻业研究案例、研究观点的异同,以及如何运用新制度主义解释媒介制度的变迁。


暨南大学  王海燕教授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王海燕教授带来了题为数字化环境下的新闻业转型研究:理论路径、方法与案例的讲座。王海燕教授首先从“新闻是什么?”这一耳熟能详的问题出发,强调新闻的定义深深根植于制度化新闻生产的情境。王海燕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了新闻学研究的范畴、理论视角与方法取径,从而勾勒出一幅新闻学研究的“定位地图”,并与学员们分析了关于转型期中国新闻业研究的媒介社会学案例。






学员分组讨论与展示汇报







赵瑜教授主持学员分组讨论


本次研修班于7月6和8日晚上组织了两场学员分组讨论,学员们分为四组,分别在赵瑜、吴红雨、邵志择、高芳芳、李思悦、黄广生等老师的带领和主持下进行组内交流和学术讨论,学员们围绕研究、教学、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


吴红雨副教授、李东晓副教授指导学员汇报


研修班还于7月9日和10日下午安排了两场学员报告。学员汇报环节由孙宇老师主持,王海燕、李红涛、吴红雨、李东晓四位老师与12位汇报学员展开深入交流,并针对学员的研究报告做出评议。通过老师的专业点评,不论是汇报还是旁听学员都受益良多。






圆桌讨论与闭幕式







潘忠党教授主持圆桌讨论


 7月10日晚,研修班邀请嘉宾学者再次汇聚云端,针对本次研修班“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信息流动与传播公信力”的主题进行圆桌讨论。这一次的圆桌讨论由潘忠党教授主持,陆晔教授、David Ryfe教授、王海燕教授、王辰瑶教授、李东晓教授和孙宇老师参与讨论。参会者围绕数字时代的新闻业危机、新闻业如何在公共生活中发挥作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韦路院长致辞


圆桌讨论结束之后,韦路院长代表主办单位对所有学员圆满完成暑期班课程表达了热烈祝贺,宣读了本期研修班优秀学员名单,并对他们的优异表现和学术热情表示了充分肯定。优秀教师学员代表徐敬宏和优秀学生学员代表李佳瑞在闭幕式上发言,他们总结和分享了在这一周里从暑期班收获的灵感和启发,同时对本次研修班的所有授课老师们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5天的暑期研修班全程节奏紧凑,授课内容丰富,学术大咖们的专业分享帮助学员们开拓视野、引发思考。本届研修班的成功举办突破了空间上的阻隔,拉近了社交距离,打破了信息阈限,使与会学者能有效探讨数字媒体与新闻创新等领域的前沿理论。闭幕式最后,全体老师和学员一齐打开摄像头合影留念。至此,第十二届浙江大学“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圆满结束!


研修班精彩回顾






文案 | 陈曦 孔祥雯 姜盼盼
图片 | 王嘉忆 甘恬 陈曦
视频 | 徐健悦 姜盼盼 甘恬
排版 | 卢黎黎
责任编辑 | 施慧慧 雷思涵




推荐阅读

1. 请查收你的2020暑假攻略

2. 学人专访 | 王杰:从学术到育人,美与生活不可或缺

3.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拍了拍你, 邀请你成为一名专业的传媒人!

4. 第十二届浙大“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顺利举行

5. 快讯 | 我院韦路教授课题组获得浙江大学“我的课题组style”研究生课题组风采大赛三等奖

6. 让思想发光,第六届学生成果奖开启申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